——《普贤行愿品》讲记
济群法师

【点击查看全书链接】

  复次,善男子!言常随佛学者,如此娑婆世界,毗卢遮那如来,从初发心,精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况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一切所有,及余种种难行苦行。乃至树下成大菩提,示种种神通,起种种变化,现种种佛身,处种种众会。或处一切诸大菩萨众会道场,或处声闻及辟支佛众会道场,或处转轮圣王、小王眷属众会道场,或处刹利及婆罗门、长者居士众会道场,乃至或处天龙八部、人非人等众会道场。处于如是种种众会,以圆满音,如大雷震,随其乐欲,成熟众生,乃至示现入于涅槃。如是一切,我皆随学。如今世尊毗卢遮那,如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所有尘中一切如来,皆亦如是。于念念中,我皆随学。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学,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学佛与佛学

  常随佛学,为普贤菩萨的第八大愿。
  学佛与佛学是什么关系?这是必须认清的问题。在学佛者中,有些偏重信仰,为信行人;有些偏重闻思,为法行人。这本是不同根基使然,属于正常现象。但问题在于,偏重信仰者往往忽略闻思,不注重经教的学习,这就容易导致迷信,是非不分,次第不明,最终落于盲修瞎练。而偏重闻思者又往往忽略信仰,甚至将经教作为学术研究。须知,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倘若忽略信仰,那么,从一开始就偏离了学佛应有的方向,结果自然也是南辕北辙。
  学佛,是以信仰为基础。但这必须是正信而非迷信,更非盲信。因为解脱烦恼,证得涅槃靠的是般若智慧的力量,而不仅仅是信仰。佛教中有这样一句话,所谓有信无智长愚痴。这就告诉我们,没有智慧的信是迷信,会令我们增长愚痴。真正的学佛者,应从闻思经教入手。闻,是听闻正法,依经教引发如理思维。从而树立正见,依法修行。
  或许有人会说:只要念好佛就行了,懂那么多道理干什么?其实,要念好一句“阿弥陀佛”并不容易。我们可以看到,不少人念佛念了几十年,烦恼执著几乎没有减少,终日还是妄想纷飞。如是,自然越念越没信心。若不幸遇上什么邪教或附佛外道,因为缺乏正知见,根本没有能力进行鉴别,可能三言两语就被带跑了。阿弥陀佛乃万德洪名,要念好这句佛号,关键取决于我们对这句佛号的理解。我们对其理解有多深,念的时候就能具有多少力量。相应地,内心就能感得不可思议的加持。如果只是知道这四个字的发音,对其内涵一无所知,这样的念佛,力量是很单薄的。
  也有些人,仅仅是将佛学当做世间众多学问的一种,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做所谓的“客观”研究。从严格意义上说,这些并不属于学佛者。他们以为,研究一旦介入信仰,研究成果就会失去“客观”。因此,虽然研究的是佛学,是人生的大智慧,却始终对自己的人生观没有丝毫帮助。虽然研究了几十年,甚至还发表过许多“高见”,但佛法是佛法,自我是自我。无论是人生的痛苦,还是人格的缺陷,丝毫未曾得到改善。这种缺乏信仰的研究,只是停留于文字表面,无法得到佛法的真正受用。而所谓的研究成果,也只是一种我见罢了。
  还有些人,将佛法视为奇术仙方,一味追求神秘玄妙、特异功能之类。学佛后,稍有一些感应或境界就执著不舍。有时候,甚至只是自己臆想的感应或境界。因过分追求神奇体验,很容易由此而走火入魔。其实,神通只是修行的副产品。对于真正的学佛者来说,学会做人的智慧,才是最重要的。
  学佛,一是学习佛陀的智慧,以智慧观照世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二是学习佛陀的慈悲,以慈心对待众生,积极地行佛所行,利益大众。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佛法的真实受用!因此,修学佛法就是闻、思、修的过程,三者缺一不可。没有听闻正法,就不可能具足正知正见;没有思维法义,就不可能将佛法理论化做自身认识;没有修行实践,就不可能将佛法落实于心行,全身心地奉行佛法,实践佛法。

向佛菩萨学习

  我们现在学佛,比起佛陀当年的四处寻道,方便太多了。因为佛陀已将自己证悟成佛的具体方法和盘托出。我们能否从中得益,关键就取决于自己,取决于我们能否照他所说的去实践、修持、证悟。《普贤行愿品》的第八大愿为“常随佛学”,就是教导我们如何学佛的方法。学佛,简单地说,就是以佛菩萨及高僧大德的行持为榜样。他们是怎么做的,我们也同样依他们的方法去做,按他们走过的道路前进。
  我们诵念“观音菩萨”圣号时,就应以观音菩萨作为修学典范。在许多佛弟子都熟悉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佛陀告诉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如是等等,充分体现了观音菩萨的大慈大悲,及广大圆满的宏伟愿力。但是,我们在念诵《普门品》时,想到的是什么?除了祈求观音菩萨保佑自己一生平安、事业顺利之外,是否想过,我们也应向观音菩萨学习?是否想过,像观音菩萨那样“千处有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如果只是祈求菩萨加被,那么,我们永远都是可怜的众生。如果我们想要成为真正的佛弟子,就应以观音菩萨的愿力要求自己,以观音菩萨的行持作为楷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菩萨行者,也才可能最终成就佛果。
  有些人以称念“地藏菩萨”为日常定课。在四大菩萨中,地藏菩萨被称为大愿地藏菩萨,因为他曾发下“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宏誓伟愿。我们在称念地藏菩萨圣号时,想到的是什么?除了担心自己哪天下地狱后,希望菩萨关照之外,是否想过,我们也应向地藏菩萨学习?是否想过,像地藏菩萨那样,以舍我其谁的精神,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担当,代众生受苦,甚至为之献身?在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到母亲愿为孩子献出生命,看到恋人愿为对方受苦受累。但这些只是对特定对象的慈悲,若对象发生变化,这种自他相换的慈悲就不存在了。所以,这并不属于菩萨道精神。对于菩萨来说,他所利益的是一切众生。他愿意代这个众生受苦,也愿意代那个众生受苦,其中没有丝毫分别。
  许多佛弟子都修习净土法门,发愿往生西方。当我们称念弥陀圣号时,是否想过,像阿弥陀佛那样,待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后,也为众生建立一个“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极乐世界。让普天下所有受苦受难的众生,都能因为你的愿力和接引前来净土,得到永久的幸福和安乐。或许,很少有人想过这一问题。但我们要知道,作为一个学佛者,必须具备这样的胸襟、愿力和气魄。从这个意义上说,行佛所行,证佛所证,才是“常随佛学”的意义所在。
  从目前现状来看,信佛的人似乎越来越多。但其中的相当一部分,只是将信佛作为保险投资,保佑自己平安健康、升官发财。若学佛仅仅停留于此,只知求佛加被,那永远只是被保佑的对象。其实,诸佛菩萨也曾经是和我们一样的凡夫,只因发大愿力,精进修行,才能成就悲智两大品质,成就无上菩提正果。
  “常随佛学”就是要以诸佛菩萨、历代圣贤为学习榜样。或许有人会觉得,那些榜样离自己太遥远,除景仰之外,很难实际效仿。那么,近代的虚云老和尚、太虚大师、弘一大师、印光大师等高僧大德,也从各个方面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如虚云和尚的苦修精神,太虚大师的博大胸怀,弘一大师的严持律仪,印光大师的精进念佛,都值得我们今天这些佛子努力学习。不仅要向他们学习,还要向现实中的师长道友学习。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只要我们懂得谦逊之道,具有开放胸怀,就能在每个人身上发现值得学习的长处。

释尊因地的修行

  “如此娑婆世界,毗卢遮那如来。”娑婆为梵语,意为堪忍,即能够忍受困难。娑婆世界,正是我们现在居住的充满苦难的五浊恶世。毗卢遮那,亦为梵语,意译大日如来、遍照、光明遍照或净满、三业满、广博严净等,具有多种内涵,常用的是“遍一切处”,喻其光明朗照,遍及一切。毗卢遮那如来,为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法身。
  经中为什么将我们居住的地方称为娑婆世界呢?《阿弥陀经》告诉我们:娑婆世界是五浊恶世。因为这个世界太污浊了,生活在此的众生必须忍受种种苦难和折磨。五浊,即五类污浊、恶劣的状况。
  一、劫浊:劫,是时间单位。人类世界有成劫、住劫、坏劫、空劫四个阶段。也就是说,世界有形成的阶段,安住的阶段,毁坏的阶段,消失的阶段。且不说坏劫和空劫的灭顶之灾,即使在安住阶段,也有种种自然灾难的侵袭。如地震、台风、洪水、冰雹、泥石流、火山爆发等,这些灾害随时都在危及人们生命财产的安全,给人类带来恐惧和不安。
  二、见浊:是人类对世界的错误认识,却又自以为是,从而造成思想混乱。佛教认为,人类错误认识主要有五种,又名五种恶见,分别是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身见,是执五蕴身为我;边见,是执我为常一不变,或执人死如灯灭;邪见,是否定因果,否定圣贤存在;见取见,执著以上这些错误观念为正确;戒禁取见,由错误认识导致,如执取牛戒、狗戒等非理戒法,以此为生天之因,解脱之道。世间许多错误观念,皆属于恶见范畴。有些人本来希求解脱,但因误投邪教门下,反而落入更深的火坑,这都是见浊造成的。
  三、烦恼浊:是人间的各种烦恼困惑。在这个世间,人人都有各自的烦恼,各自的束缚。这些烦恼始终伴随着我们的一生,青年有青年的烦恼,中年有中年的烦恼,老年有老年的烦恼。通常,烦恼还会随着年龄而增长。很多人回忆童年时,都会羡慕当年无忧无虑的时光,感慨美好时光不再。为什么我们会背负越来越多的烦恼呢?其实,这一切都是不断增长的欲望所造成。我们有什么样的欲望,就会带来与之相应的烦恼。只要不曾放下欲望,放下执著,我们就无法摆脱烦恼的侵扰。
  四、命浊:是生命的危脆无常。对于健康的年轻人来说,总觉得死亡离自己很遥远。事实上,谁也无法预料,死亡何时会降临到自己头上。我们甚至无法保证,今晚睡下后,明早能否起身。《四十二章经》中,佛陀询问弟子们:人命几何?弟子们或答“数日间”,或答“饭食间”。佛陀却告诉他们,正确答案是“人命在呼吸间”。我们分分秒秒都在呼吸中度过,已经熟悉得意识不到它的存在。但只要一口气不来,生命就会走向终结,脆弱犹如水泡。
  五、众生浊:在我们这个世间,众生刚强难调,根基下劣,从而构成人类社会的种种污浊现象。如尔虞我诈,弱肉强食;不做功德,不修善法;不敬父母尊长,不畏恶业果报。所有这些,都属于众生浊的范畴。
  “从初发心,精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我们要像本师释迦牟尼佛那样,从志求佛道的那天开始,勇猛精进,决不懈怠退心。诸佛菩萨及历代圣贤,为寻求佛法,甚至不惜以自己最为宝贵的生命作为布施。《涅槃经》就曾记载了佛陀在因地为法舍身的故事。当时,佛陀为雪山童子,天帝释变身罗刹来试探其道心。罗刹说过去佛曾说有半偈,即“诸行无常,是生灭法”。雪山童子闻言欢喜,祈求说后半偈。罗刹却说自己饥饿难耐,故不能说。雪山童子立即表明心愿,只要说出后半偈,立刻以自身作为奉献。罗刹这才说下面的“生灭灭已,寂灭为乐”。雪山童子闻法后,即在岩石、树木、道路等处书写此偈,然后,毫不迟疑地将身体献于罗刹。
  且不说佛陀因地所行的种种难行苦行,历代祖师大德们,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在中国佛教史上,有过长达数百年的西行求法,记载了许多舍身求法的先驱者。如法兰、智严、宝云、智猛、法显、玄奘、义净等。其中,尤以唐朝玄奘三藏的事迹为人熟知,为人景仰。在西行者中,能够载入史册的,只是其中的极少数。更多的,是牺牲在漫长苦旅中的无名英雄。在交通极其落后的古代,前去印度谈何容易,既要历经长途跋涉的艰难,更要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正如义净三藏在诗中所记述的那样:“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去人成百归无十,后者安知前者难?路远碧天唯冷结,沙河遮日力疲殚,后贤如未谙斯旨,往往将经容易看。”但所有这些艰难困苦,丝毫没有阻挡先贤们的道心。正是这些以生命为代价的付出,才使我们有了听闻正法的因缘。
  禅宗二祖神光的求法经历,也是佛教史上著名的公案。神光闻听达摩祖师西来,在少林寺面壁,便前去拜师。可当神光拜在达摩祖师洞前之后,祖师却依然端坐洞中,寂然面壁,对其视若无睹。许多天过去,神光依然跪在洞外。时值寒冬,大雪纷飞,将其化为雪人。见此情景,达摩方才开口:你一直跪在雪中,不避寒冷,到底有何心愿?神光恭敬答道:唯愿慈悲,打开甘露之门,普度众生。达摩神态淡然:诸佛为求真理,不惜牺牲一切,你凭这点小苦,就想求得佛法吗?神光闻言,毫不迟疑地抽刀断臂,以示求法之诚。“断臂求法”的行为,我们自然无法仿效,但这种为追求真理不惜牺牲的精神,却值得我们好好学习。漫漫修学之路,会有无数障碍和困难,需要我们以勇气来担当,以耐力来坚持。唯有精诚所至,方能金石为开。
  “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佛陀为寻求真理,不惜布施自己的全部。甚至将自己的皮剥下当做纸,将身上的骨头取出当做笔,将体内的鲜血刺出当做墨。用这特殊而珍贵的“纸墨笔”,书写各种经典,堆积如山,高若须弥。前面说过,须弥山是佛教中最高大的一座山。如此众多的经典,绝非数人可以完成,是十方三世诸佛用生命换来的,也是历代祖师大德用生命继承的。虽然我们现在很容易读到佛经,但应时常忆念这一切的来之不易,怀有感恩、珍重之心。“莫将容易得,便作等闲看。”如果那样,就会影响到我们对佛法的信受和实践。
  “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况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一切所有。”为了表示对法的敬重,佛陀甚至连生命都毫不足惜,何况生命以外的王位,及王位所拥有的城邑、聚落、宫殿、花园。所有这些身外之物,自然能够弃若敝屣,无所留恋。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只要早上能够听闻真理,即使晚上立刻死了,也没有任何遗憾了。反过来说,有些人活了几十年,却只知吃喝玩乐,从未考虑过人生的意义所在。如是,在轮回中生生死死,来来往往,即使活得再长久,于自身、于社会,又有多少实际价值呢?

佛陀的事业

  “及余种种难行苦行,乃至树下成大菩提,示种种神通,起种种变化,现种种佛身,处种种众会。”历经种种难行苦行后,佛陀在菩提树下成就正等正觉。然后,佛陀示现种种神通变化,在各个不同处所,以各个不同身相出现,向各个不同根基的众生演说佛法,进行教化。佛陀说法有两大原则,一是契理,即符合佛法真理。二是契机,即对机说法,根据众生不同的接受程度施设教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方便善巧。法须应机而说,才能摄受听众,使他们愿意继续深入。否则的话,即使听众本来对佛法有些朦胧的好感,也可能因为一次完全不对机的说法,使之失去学习兴趣。所以说,佛陀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弘扬佛法,度化众生。
  比如神通,并不是佛教所提倡的。但为了度化众生的方便,佛陀也时常示现神通。神,为难以揣测之义;通,为通达无碍之义。有一部分众生,必须以神通摄受,才能接受佛法。因此,佛陀以自在无碍的神力为之示现,使他们心生景仰,归于佛门。神通有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六种,此中,前五通系依四根本静虑而起,故外道诸仙、声闻及菩萨皆可得之。至于漏尽通,仅有达小乘无学位或大乘等觉位者始能获得。
  为度化众生,佛陀还会变现种种不同身分。佛陀的真身是无相的,应物而形,变化自在。在《普门品》中,观音菩萨也是这样与众生打成一片,以对方最容易接受的身分进行教化。“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应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应以帝释身得度者,即现帝释身而为说法;应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天大将军身得度者,即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应以毗沙门身得度者,即现毗沙门身而为说法;应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应以长者身得度者,即现长者身而为说法;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应以婆罗门身得度者,即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说法;应以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得度者,即现妇女身而为说法;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应以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应以执金刚身得度者,即现执金刚身而为说法。”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化现与对方相同的身分,就能使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你,接受你的教化。
  “或处声闻及辟支佛众会道场,或处转轮圣王、小王眷属众会道场,或处刹利及婆罗门、长者居士众会道场。”声闻,为解脱道弟子,听闻四谛之理而悟道。辟支佛,又译缘觉、独觉,根基极利,可在无佛之世观悟十二因缘而得道。转轮圣王,福报深厚,于人寿八万四千岁时出现,统辖四天下。小王眷属,除转轮王以外的其他大小国王及其眷属。刹利,为梵语,在印度四种姓中位列第二,意为田主或王种,世代为王。婆罗门,在印度四种姓中位列第一,意为净行、净志等,是主管祭祀、奉事大梵天王而修净行的特权阶层。长者,是对德高望重的老者的尊称。居士,现多指在家学佛者。但在以往的印度,将从事商业阶层的人也称为居士。
  “乃至或处天龙八部、人非人等众会道场。”天,指天界,包括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八部则分别是:一、天,如大梵帝释等;二、龙,神灵之物,能护持佛法;三、夜叉,能在空中飞行的勇健者;四、乾达婆,帝释天处作乐的神;五、阿修罗,为六道之一,嗔心极盛,常与帝释争战;六、迦楼罗,金翅鸟神,其羽金色,两翅相去三百三十六万里;七、紧那罗,也是帝释天处的乐神,似人而头有角;八、摩睺罗伽,为大蟒神。人非人等,即人类和人以外的天仙、修罗等神鬼。
  “处于如是种种众会,以圆满音,如大雷震,随其乐欲,成熟众生,乃至示现入于涅槃。”佛陀证道之后,开始说法度众,弘传佛法。他因度化一切有情的慈悲情怀,有时在菩萨云集的法会中说法;有时在声闻、辟支佛共处的法会说法;有时在转轮圣王、小王眷属等种种法会说法。在种种不同法会上,佛陀以最为圆满的音声为大众开演妙法。当这些法音流入众生心田,仿佛春雷震动大地一般,令众生闻之起信,欢喜踊跃。佛陀随众生不同根基而为说法,使他们的善根由此得以开显,得以成熟。佛陀一生说法,直到示现涅槃为止。
  “如是一切,我皆随学。”综上所述,从佛陀出家修学开始,直到圆成佛道,说法度众,其间种种,我们都要努力学习。我们学习什么,才会成为什么。如果以普贤的十大愿王要求自己,以后就会成为普贤菩萨;如果以佛陀的行为标准要求自己,以后就能证佛所证。
  “如今世尊毗卢遮那,如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所有尘中一切如来,皆亦如是,于念念中,我皆随学。”我们不仅要以本师释迦牟尼佛为学习典范,还应以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的诸佛菩萨,以及前面所说的古圣先贤、祖师大德为学习榜样。更应了知,佛陀本为觉悟之义,一念觉悟,就是一佛出世;念念觉悟,就有无穷无尽的诸佛出世。倘能念念觉悟,就是念念“常随佛学”。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学,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学佛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尽未来际,永不间断,永不停息。或许有些人会觉得:学佛太艰难、太漫长了,不如就此罢休。但我们要知道,如果这样,将永远在六道流转,生生死死,无有了期。事实上,我们是没有退路的。学佛固然艰难,但前途是光明的。否则,就会陷入更长久的痛苦,且是永无尽头的痛苦。两厢权衡,我们还会为何去何从犹豫吗?我们对生命真相了解得越透彻,学佛的信念就会越坚定。

2007年11月修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