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讲记

济群法师

【点击查看全书链接】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菩萨的资格考察

  经典的开头,通常为: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何处、做什么。但《普贤行愿品》却没有这些,因为这品经文属于《华严经》的一部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一段,并非整部经文的开始。
  此处先将十大行愿一一列出,然后依次解说,类似序分。
  “尔时”即佛陀说法的那个时候。“菩萨摩诃萨”即大菩萨。菩萨,为梵语菩提萨埵的简称,意为觉悟的有情,不仅自己觉悟,更发愿令众生觉悟,这也是菩萨与罗汉的根本区别所在。阿罗汉虽然证得空性,却未将度化众生作为必须担负的使命。而菩萨由于悲心驱动,不忍弃众生于苦海而独自出离,发大愿力,帮助一切有情共同解脱。佛果,就是菩萨道修行的圆满成就,是慈悲和智慧的圆满成就。相比之下,菩萨虽已具备这两大品质,却未能彻底圆满。就像十四的月亮,固然明亮清澈,朗照人间,终不如十五圆月那么完美无缺。
  在很多人心目中,菩萨似乎非常遥远,以为是来无影去无踪的神仙。其实不然,历史上的许多高僧大德就是人间菩萨。如民国年间的太虚大师,一生都按菩萨的道德标准修持,并题诗为:“比丘不是佛未成,请你呼我为菩萨。”谦称自己按比丘标准衡量,尚未完全合格;以佛的标准要求,也未能成就。但因发心行持菩萨道,所以请大家称自己为菩萨。故大师又有“太虚菩萨”之称。
  其实,不仅太虚大师是人间菩萨,任何一个学佛者,只要能够发起菩提心,受持菩萨戒,精进努力地自利利他,当下也是人间菩萨。当然,这只是初发心菩萨,其功德、智慧、能力远远不能和普贤、观音等大菩萨相比。比如说,菩萨要圆满布施波罗蜜,但遇到有人需要你的眼珠时,初发心菩萨显然难以满足这一愿望。即使愿意忍痛牺牲自己,但因能力所限,也很难顺利完成,甚至可能因此退心。而对于地上的大菩萨来说,就能自在布施自己身内、身外的一切,欢喜给予,毫无吝惜。所以,同样是菩萨,境界却有高低之分。但我们不必气馁,每一位菩萨都是由普通人做起,从精进修行中成就的。关键是发起这一愿望,并以菩萨的戒律和道德标准要求自己。
  菩萨的最大特点,就是无私奉献。从这个意义上说,无私帮助他人,并给社会大众带来幸福安乐的人,就具有菩萨的资格。所以,这个资格不是外在的,不在于什么样的地位,什么样的身份。在《观世音普门品》中,观音菩萨为度化众生,示现各种身相,有时当国王,有时当乞丐,有时当男人,有时当女人,甚至还有时化身畜生,所谓“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因此,衡量菩萨的标准,关键是看他的行为,看他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菩萨道精神。

佛陀的功德有多大

  “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称”是称扬赞颂。“叹”是佩服,叹为希有。“胜”是殊胜,比喻如来超乎寻常的非凡功德。普贤菩萨听闻释迦牟尼佛说法后,发自内心地称扬赞叹,赞叹诸佛无量无边的功德。正所谓“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不论天上的天人,还是地下的凡夫,乃至十方三世所有众生,没有任何一个人的功德可以和佛陀相比拟。古今中外,有成就、有道德的圣贤比比皆是,如古代的老子、孔子,佛教史上的高僧大德,以及我们现前的授业师长等等。虽然他们都有值得学习的优点,有各自特殊的过人之处,但还不是圆满的,仍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而佛陀不仅具有圆满的道德品质,外在的言行举止,也是清净而毫无瑕疵的。所以,普贤菩萨称赞如来功德胜过一切众生。
  “告诸菩萨及善财言。”然后,普贤菩萨对参加华严法会的诸大菩萨和善财童子阐扬如来功德。善财童子为本次法会的当机者,故此处特别提出他的名字。
  “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普贤菩萨接着告诉法会听众,如来功德究竟有多大。“善男子”,即以善财童子为代表的,本次法会的所有听众。“十方一切诸佛”,十方,为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上方、下方。佛教认为,在宇宙各个方向中,都有诸佛教化的佛土存在。而十方诸佛的数量,更是多如微尘,无法计算。
  “不可说”,即数不胜数。“佛刹”,即诸佛居住的国土。在佛经中,佛刹又名三千大千世界,其范围广大无边。作为其基本构成单位的世界,是以须弥山为中心,由一个太阳、一个月亮和众多星球组成。一千个世界为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大千世界,是为三千大千世界。“极微尘数”,则是将三千大千世界化为微尘后的数量。三千大千世界,本身已是惊人的天文数字,若再化为微尘,以目前最先进的计算水平,恐怕也难以算出答案。更何况,这个难以想象的巨大数字,还不是最终结果,只是用来形容劫数之多。
  “劫”是时间单位,有小劫、中劫、大劫等。佛教所说的小劫,是根据人的寿命计算。佛教经典中说,人的寿命从80000岁开始,每100年减一岁,一直减到人寿10岁为止。再从人寿10岁开始,每过100年增加一岁,一直增加到80000岁。这样一增一减所经历的时间为一小劫。以现在的时间计算,是79990×100×2=15998000年。中劫相当于是20个小劫,为15998000×20=319960000年。大劫则相当于80个小劫,为15998000×80=1279840000年。此外还有更为漫长的芥子劫,历时之久,难以估量。只能以比喻说明:在方圆40里的城池内全部堆放着芥子,天人每过百年来此取走一粒芥子,直到将城内所有芥子拿完,其间所经历的岁月,为一芥子劫。那么,我们能够想象得出,“佛刹极微尘数劫”有多么漫长吗?恐怕非常困难,故经文谓之“不可说不可说”。
  “相续演说,不可穷尽。”以上描述,主要是为了告诉我们,如来功德无量无边。即使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经过如此漫长的岁月,接连不断地宣说这一功德,仍然无法穷尽。这并不是神话,也不是文学性的夸张描述。因为如来功德是无限的,无论历经多少时光,无论怎样不断宣说,都不可能穷尽。

如何成就佛果功德

  经过普贤菩萨的赞叹,我们怎能不对佛果功德肃然起敬,心向往之?那么,又该如何成就佛陀那样的功德呢?
  “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普贤菩萨告诉我们:如果我们也想成就佛陀那样的广大功德,就应依照普贤菩萨阐述的修行法门,至诚恳切地发起十种大愿,并严格依此修行,依此实践。
  “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那么,十大行愿分别是哪些呢?当时参加华严法会的无量听众,包括眼前在座的各位善信,一定急于知道答案了。普贤菩萨了知大众心意,一一列举十大行愿的名目。
  此处为总说,类似书籍前的目录,让我们大致了解本品的提要。以下,将详细阐述十大行愿的具体内容。

2007年11月修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