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

【点击查看全书链接】

  每个生命的内在,本来具足三宝的一切品质。换言之,在心灵的某个层面,我们与十方诸佛无二无别。皈依的根本,正是通过修学开启这一宝藏。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三宝具备的内涵。唯有对这些特征了然于胸,才能准确无误地于自身挖掘并成就。

  1.何为三宝

  首先,应该了解三宝的名称。佛,梵语为布达,乃觉悟之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法,梵语为达玛,包括佛陀所证和所说之法;僧,梵语为僧伽,指献身于佛法的实践者和弘扬者,包括声闻、缘觉、菩萨。宣称三皈,梵音为“南无布达耶,南无达玛耶,南无僧伽耶”,汉译为“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其次,应该了解三宝的内涵。佛陀为觉者,所以成佛乃智慧的圆满成就。佛法修行的最高成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为“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至高无上、彻底圆满的觉悟。佛陀十大名号之一的“正遍知”,就显示了觉性蕴含的遍知功用。

  生命本来具足自觉的力量,这种自觉是相对于不觉而言。凡夫的不觉源自无始无明,因而才有执著和烦恼,轮回和生死。一旦开发生命中自觉的力量,就能超越无明长夜。须知,觉悟和解脱是一体的,自觉的当下便具有解脱能力。所以解脱并非遥不可及,更不必等到死后,因为它是生命本自具足的。只待我们开发这一能力并安住其中,当下就能冲破藩篱,得大自在。佛陀,正是因为体证这种能力而圆成佛道。

  在佛陀成就的断德、智德和悲德中,都不曾离开“觉”。佛陀,意为觉者,所以觉悟是佛陀品质的核心。其中,智德是觉悟的体现,亦为契入空性的妙用。断德也因觉悟而有,因觉悟而能化解烦恼习气。悲德同样没有离觉悟的作用,在究竟意义上,悲和智是不二的。佛陀成就无限慈悲,故应化于世,演说种种法要,度化一切众生,而有佛法在世间的流传。

  诸佛世尊遍于十方世界,而与我们娑婆世界最有缘的,便是释迦佛,故名“本师释迦牟尼佛”。论及三宝,虽是以释迦佛为主,但必须了解,佛还泛指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十方是空间概念,包括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和上、下;三世则是时间概念,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总之,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是我们皈依的对象。

  法,其概念非常广泛,世间所有一切皆可以称之为法,也无一不在法的范畴内。这里所说的,特指佛陀演说的觉悟教法。对于佛法,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认识。

  一是从能诠的言教。诠为诠显经典的文句,以能显义理,故名能诠,主要表现为三藏十二部典籍。三藏分别是经藏、律藏和论藏。经藏,梵音修多罗。藏有蕴含之义,贯穿佛法不令散失。律藏,梵音毗奈耶,灭诸过失,止恶修善,调伏诸根,如法律般决断罪之轻重,是佛弟子的行为准则。论藏,梵音阿毗达磨,抉择辨别一切法义,为诸大菩萨、历代祖师对佛法的领悟和诠释。十二部则指一切经教的内容分类,分别是长行、重颂、孤起、因缘、本事、本生、未曾有、譬喻、论议、无问自说、方广和授记。

  二是从所诠的义理,分为教法和证法两大部分。教法包括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无常、苦、空、无我、二谛、三性、缘起性空等一切无漏善法,教化众生,破除无明。证法则是引导我们走向解脱的实修法门,如戒定慧、三十七道品、六度四摄等。换言之,修行包括理论和行持两大部分,教法偏重理论,引导我们了解生命真相;证法偏重行持,即调整心行的技术,帮助我们改善生命现状,证悟诸法实相,成就佛菩萨那样的良好品质。佛经中,将众生本具的觉性比喻为贫女宝藏,守着宝藏却无力开发,只能乞讨为生。其实,我们的现状就是如此,虽然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却流转生死,不得自在。修学,不仅要通过法的指引认识宝藏,更要学习开发宝藏的具体方法。

  僧伽是和合义,所以一人不能称僧,须四人以上方可。就像一棵树不可称林,须成片方能成为树林。僧团是清净和合的团体,佛法在世间的流传,便依靠这一团体荷担。所以僧伽是佛陀的追随者,正法的住持者,修行的实践者,同时也是众生的指导者。尽管佛陀已经入灭,但有如法清净的僧团,佛法仍能灯灯相续,传承两千多年。

  僧伽有贤圣僧和凡夫僧之分。贤圣僧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十地菩萨、四果四向等。其中又有声闻僧和菩萨僧之分,声闻所有圣者和一切未成佛的菩萨皆属于僧的范畴,如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大势至菩萨等。凡夫僧则包括一切现出家僧相而尚未证果、见道者。

  那么,为何将佛、法、僧称之为“宝”呢?《究竟一乘宝性论》中,特别就这一问题作了说明:三宝所以为“宝”,有六层含义。

  一为稀有难得。在这个世间,真正能开启这一宝藏者寥寥无几。尽管人人都具有三宝品质,却深藏不露,虽有若无,无法对改善生命起到任何作用。

  二为清净。三宝品质乃远离一切的无垢法。三宝有形式和实质的区别,《宝性论》所指为后者,即三宝内在的觉悟、解脱等品质,是无垢且无漏的。

  三为势力。三宝具有强大的力量,可化解一切烦恼和执著。当生命内在的三宝品质发生作用时,烦恼当下瓦解,就像雪花落入火炉,立刻消融得无影无踪。

  四为庄严。一者,三宝能净化心灵烦恼。世间垢净随人心垢净而显现,因为内心充满烦恼,所以世界就成了五浊恶世。净化世间不仅要清理环境,更要依三宝力量净化内心。再者,三宝品质蕴含无尽功德,十方诸佛国土的清净庄严,正是依佛菩萨的清净心显现的。

  五为最胜。包括两方面:其一,三宝品质清净无漏,极为殊胜;其二,拥有化解一切烦恼的能力。

  六为不变。在有为有漏的世间,充满变化和不稳定。反观内心,所呈现的也无非是错误的想法和混乱的情绪,所以凡夫生命是混乱不安、漂泊无定的综合体。但在多变的层面下,心还具有不变的层面,那正是内在的三宝品质,遍知一切,悲愿无尽。

  因为具备这六重内涵,所以才称之为“宝”。形式上的三宝,如佛像、经书、僧团,甚至包括如来的色身等,虽然也都是“宝”,终究还不圆满,不是究竟意义上的“宝”。

  我们皈依三宝,必须了解其殊胜处究竟何在,如此,才能对三宝生起决定的信心。而这种信,正是入门之钥。若不能生起决定信解,心就会徘徊于凡夫串习中,挣扎于想法、情绪中,学佛自然难有进展。

  2.三宝的种类

  通常所说的三宝,多指住持三宝。所谓住持,即传承并弘扬佛法,使其在世间薪火相传。其中,以佛像为佛宝,经书为法宝,现前僧团为僧宝。佛陀灭度后,佛法主要依住持三宝得以流传。须知,住持三宝虽不是究竟意义上的三宝,但如果没有他们“焰续佛灯明,住持正法城”,众生便无缘听闻佛法,踏上修行之路。所以,住持三宝是佛法流传的重要载体。

  其次为化相三宝,即三宝在世间的化现。其中,以应化于世、八相成道的释迦牟尼佛为佛宝;以佛陀宣说的四谛、十二因缘等义理为法宝;以佛陀在世间度化的僧伽为僧宝。化相三宝体现了佛陀教化众生的相状,代表着三宝在世间的出现,标志着佛法在娑婆世界的发源。我们今天能够修学佛法,便渊源于化相三宝。

  第三为理体三宝,即究竟意义上的三宝。其中,佛是觉悟,其品质为无限的慈悲和智慧。法是空性,一切经教和修行法门最终是为了帮助我们证悟空性,所以法的核心为空性而非经教。僧是指贤圣僧的品质,即无漏智慧和解脱。理体三宝乃三宝所以为“宝”的真正原因。

  第四为一体三宝。三宝虽然内容有三,但就本质而言却是一体的。佛的实质是觉性,法的实质是空性,僧的实质是和谐。所谓和谐,在事相上指六和,在理体上指生命内在本具的高度和谐,即觉性与空性不二。就不同侧重而言,三宝虽有觉性、慈悲、空性、解脱等区别,但这些要素是不二的,所谓明空不二、空悲不二、觉性与解脱不二。从究竟意义而言,没有离开觉性的空性,也没有离开觉性的慈悲,更没有离开觉性的解脱。之所以分开说明,只是因为这些品质需要在修行过程中分别培养。比如成就慈悲就要发菩提心,否则,即使见性也难以圆证空性,成就大悲。就像声闻人也证悟空性,却灰身泯智,趣向寂灭。

  第五为自性三宝。从本质上,自性三宝与理体三宝、一体三宝是无别的。所不同的,是就凡夫众生而言。认识到自己在生命某个层面具有佛菩萨那样的品质,无疑会给众生提供极大的修行信心。关于自性三宝的内容,正如《六祖坛经》所言:“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皈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自心皈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著,名离欲尊。自心皈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众中尊。若修此行,是自皈依。”可见,一切众生无不具备自性三宝,只待我们开发显现。

  3.内在三宝与外在三宝

  虽然三宝有住持三宝、化相三宝、理体三宝、一体三宝和自性三宝的分别,但这些分别是帮助我们从不同层面深入认识三宝,不可将其割裂开来,亦不可稍有偏废。

  通常,学佛者往往偏重住持三宝,执著佛像、经书和现前僧团的师父,反而忘却了,皈依住持三宝是为了通达理体三宝和自性三宝。如果仅仅停留于住持三宝,这种皈依必然是流于表面的,不得真实力用。而某些“禅宗行者”则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以为“自己本来是佛,何必听闻经教,皈依外在三宝”。须知,自性三宝虽然存在于生命的某个层面,但要通过相应的修行才能体证。就像深埋地底的矿藏,不经过勘测和挖掘,将一如既往地长眠地层深处,乃至亿万年,丝毫不能发挥作用。因此,必须皈依住持三宝,通过闻、思、修开发内在的自性三宝。

  其实,生命内在的三宝与外在三宝本来是一体的,只因我法二执将其分开。无论是排斥外在三宝,还是执著外在三宝,都将成为开发内在三宝的障碍。一旦破除我法二执,便不存在内外之别了。

  修行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三宝的认识有多深。有一分认识,修行便只有一分成就;有十分认识,修行才会有圆满成就。就像开采矿藏,若只勘测到局部内容,即使将此局部完全开发出来,终归是有限的。唯有发现全部宝藏的所在,才能完整地开发它、使用它,无一遗漏。更重要的是,这一宝藏不仅能利益我们自己,还能利益千千万万的众生,为世间带来光明。所以,真切认识三宝内涵,是修习皈依的重要前提。

(2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