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具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典籍中文字最为简练而内容极为丰富的法宝。它和《金刚经》一样,千百年来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影响历久不衰。
  在佛教中,《心经》属于般若系经典。按天台宗对《般若经》的判摄,称为通教。所谓通者,具通前与通后之义。通前,是说它与阿含教的关系。在阿含经典中,佛陀对存在的现象进行透视,指出其苦、无常、无我的本质。当然也谈到空,但不是很深刻。唯有到了般若经教,才在阿含基础上将空的内涵推向极致。通后,是指《般若》与《华严》《涅槃》《维摩》等经典的关系。
  般若经教所揭示的缘起性空,是大乘一切经教建立的理论基石。如实把握般若中观正见,对于闻思经教、指导修行具有重要意义。
  通常,经典由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部分组成。《心经》却与其他经典不同,仅有正宗分。于是,人们便怀疑《心经》的独立性。关于这个问题,当代佛学权威印顺法师在《般若经讲记》中作了说明。印老认为,玄奘大师所译的《心经》,是从六百卷《大般若经》中单独录出的。《大般若经·学观品》中,就有和《心经》基本相同的文句,是佛陀直接向舍利弗所说。也就是说,《心经》是《大般若经》最为精要的部分,古德为易于受持,特摘出流通。
  《心经》在中国有众多译本。在方广锠先生所编的《般若心经译注集成》中,就收集了十八种。其中,在教界流传最广的,是唐代玄奘三藏的译本。至于本经注疏,自古以来更是多达百家,可见其传诵之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