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探微之一
济群法师

【点击查看全书链接】

  在汉传佛教中,般若系经典是份量最大且品类最多的,如《心经》《金刚经》《摩诃般若》《放光般若》等。而对《般若经》的翻译,几乎贯穿了整个佛经翻译史。佛经最初在东汉被翻译到中国,至公元179年就已翻译《道行般若经》。此经传入不久,正值中国文化史上玄学盛行之际。玄学思想的主体是老庄,崇尚虚无。而般若法门的重点也是谈空说无,所以当时的文人士大夫们对般若思想产生了浓厚兴趣。很多高僧大德为方便接引他们信仰佛教,纷纷致力于般若经典的研究。
  如果对般若系经典做一个简单归纳,可根据其体量分为小品、中品、上品三类。
  小品体量较小,约十卷左右。如支娄迦谶翻译的《道行般若经》,鸠摩罗什翻译的《小品般若经》等,都是传入中国最早的般若经典。
  中品体量较大,约三十卷左右。如朱士行翻译的《放光般若经》,鸠摩罗什翻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等。后者是般若系经典中较为重要的一部,龙树菩萨所造的《大智度论》就是对此经的注解。
  上品体量最大,即玄奘三藏翻译的《大般若经》第一会,四百卷。可以说,这也是般若经典翻译的巅峰。《大般若经》的梵本共二十万颂,分十六会,囊括了几乎所有的旧译般若经典。换言之,其他般若系经典都是由《大般若经》的不同部分独立成篇。如《摩诃般若经》相当于《大般若经》的第三分;《道行般若》相当于《大般若经》的第四、第五分;《文殊般若》相当于《大般若经》的第七分“曼殊师利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相当于《大般若经》的第九分“能断金刚分”;《理趣般若》相当于《大般若经》的第十分“般若理趣分”。玄奘三藏对这些部分都作了重译,而第一会的四百卷,及第十一会到十六会的“六度分”则是新译的,为旧译般若经典所无。
  般若经典不仅份量如此之巨,且分别在王舍城灵鹫山、给孤独园、他化自在天王宫、王舍城竹林精舍四处宣说。天台宗谓之为“二十二年般若说”,也就是在佛陀45年说法过程中,用了近一半时间宣说般若经典,可见其对于修学佛法的重要性。
  在这些经典中,内容最精炼的当属《心经》,仅两百余字,和《金刚经》一样,在汉传地区广泛流传,堪称六百卷《般若经》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