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

【点击查看全书链接】

二、付嘱正法流传

  师于太极元年壬子,延和七月,命门人往新州国恩寺建塔,仍令促工。次年夏末落成。七月一日,集徒众曰:“吾至八月欲离世间。汝等有疑,早须相问,为汝破疑,令汝迷尽。吾若去后,无人教汝。”法海等闻,悉皆涕泣,唯有神会神情不动,亦无涕泣。
  师云:“神会小师却得善不善等,毁誉不动,哀乐不生,余者不得。数年山中,竟修何道?汝今悲泣,为忧阿谁?若忧吾不知去处,吾自知去处。吾若不知去处,终不预报于汝。汝等悲泣,盖为不知吾去处。若知吾去处,即不合悲泣。法性本无生灭去来,汝等尽坐,吾与汝说一偈,名曰真假动静偈。汝等诵取此偈,与吾意同。依此修行,不失宗旨。”众僧作礼,请师说偈。
  偈曰:“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但作如此见,即是真如用。报诸学道人,努力须用意,莫于大乘门,却执生死智。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意,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  
  时徒众闻说偈已,普皆作礼,并体师意,各各摄心,依法修行,更不敢诤。乃知大师不久住世,法海上座再拜问曰:“和尚入灭之后,衣法当付何人?”
  师曰:“吾于大梵寺说法,以至于今,抄录流行,目曰《法宝坛经》。汝等守护,递相传授,度诸群生。但依此说,是名正法。今为汝等说法,不付其衣。盖为汝等信根淳熟,决定无疑,堪任大事。然据先祖达摩大师付授偈意,衣不合传。偈曰: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师复曰:“诸善知识!汝等各各净心,听吾说法。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种,含藏长养,成熟其实。一相一行,亦复如是。我今说法,犹如时雨普润大地。汝等佛性譬诸种子遇兹沾洽,悉得发生。承吾旨者,决获菩提;依吾行者,定证妙果。听吾偈曰: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顿悟华情已,菩提果自成。”  
  师说偈已,曰:“其法无二,其心亦然。其道清净,亦无诸相。汝等慎勿观静及空其心,此心本净,无可取舍,各自努力,随缘好去。”  
  尔时,徒众作礼而退。

  六祖预知时至,所以在临终前非常从容地对门人作了一番嘱托。
  “师于太极元年壬子,延和七月,命门人往新州国恩寺建塔,仍令促工。次年夏末落成。”太极元年,唐睿宗年号,即712 年。壬子,干支之一。延和,是年睿宗改元为延和。六祖在壬子年的太极元年,后改元为延和的七月,派遣门人到新州国恩寺造塔,并且催促他们早日完成。到了第二年(713年)夏末,塔完工落成。
  “七月一日,集徒众曰:吾至八月欲离世间。汝等有疑,早须相问,为汝破疑,令汝迷尽。吾若去后,无人教汝。”七月一日,六祖召集徒众宣布说:我到八月要离开这个世间,如果你们在修学上还有什么疑问,应该赶快提出来,我可以为你们答疑,使你们迷惑尽除。如果等我去世之后,就没人教导你们了。
  “法海等闻,悉皆涕泣,唯有神会神情不动,亦无涕泣。”法海等弟子听到六祖所言,都感到悲伤,涕泪横流。唯有神会一人神色如常,没有闻之色变,也没有悲泣失态。
  “师云:神会小师却得善不善等,毁誉不动,哀乐不生,余者不得。数年山中,竟修何道?”小师,受具足戒而未满十夏者。六祖表扬说:只有神会小师能对善不善得其平等,对毁誉不动声色,不随之表现出哀伤或快乐,其他人都没有做到这一点。你们住山几年,究竟修了些什么道呢?怎么境界一现前,就把握不住呢?
  “汝今悲泣,为忧阿谁?若忧吾不知去处,吾自知去处。吾若不知去处,终不预报于汝。汝等悲泣,盖为不知吾去处。若知吾去处,即不合悲泣。”你们现在哭泣,究竟为谁而悲伤?究竟悲伤什么呢?如果因为担心我不知去哪里,那大可不必,我很清楚自己的去处。如果我不知道未来去处,就无法提前告诉你们什么时候离开了。你们之所以悲伤,只是因为不知我去哪里。如果知道我的去处,自然不会悲伤哭泣了。
  “法性本无生灭去来,汝等尽坐,吾与汝说一偈,名曰真假动静偈。汝等诵取此偈,与吾意同。依此修行,不失宗旨。”法性本来是没有生灭,没有来去的,有生有死的只是我们的色身而已,如弃敝屣,不必挂怀。你们都坐下,我给你们说一首偈颂,名叫“真假动静偈”。你们能读诵并受持这首偈颂,就可以和我心意相通。按照这首偈颂修行,就不会失去顿教法门的宗旨。
  “众僧作礼,请师说偈。”众僧一同作礼,请六祖说偈。
  “偈曰: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  偈颂内容是:在这个世间,凡夫是看不到真相的。因为凡夫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所以,不要以为亲眼所见就是真相,那只是通过有色眼镜呈现的,是扭曲变形的。如果你以为自己见到的是真相,其实不过是妄想而已,并非世界的本来面目。
  “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唯有体认内在觉性,摆脱虚假迷妄的认识,才能见到诸法实相,即《坛经》所说的“一真一切真”。否则,我们的所见所闻都是透过迷惑系统呈现的,是被现有认知模式改造过的,哪有什么真相可言?
  “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动和不动也是相对的。有情是动的,而无情是不会起心动念的。如果你追求这种意义上的不动,岂不等同于木石?这不是佛教所说的不动。
  “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如果想找到真正的不动,反而要透过动的表相去体认。因为一切现象的本质都是空性,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不动,是超越动与不动的不动。如果执著相对意义上的不动,就像无情之物一样,就没有成佛的种子,是毫无意义的。
  “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但作如此见,即是真如用。”《维摩经》说:“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能够分别一切法的差别显现,但内心又安住于空性,如如不动。具备这样的见地和修行,就是真如的妙用。所以修行不是不分别,而是不执著,这样就不会为之所动。而凡夫的特点是,分别必然伴随着执著,伴随着颠倒妄想,这就是妄用而不是真如用。
  “报诸学道人,努力须用意,莫于大乘门,却执生死智。”六祖告诫各位修道者说,你们必须在这个根本上用心,千万不要在大乘法门中执著生死。这里所说的生死智,是自己以为有智慧,其实却带着染著的想法。
  “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如果听了这些说法能够相应的话,就应该一起修行并讨论法义。如果不相应,可以合掌令对方欢喜,不应互不相让,彼此指责甚至谩骂。
  “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意,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顿教法门本来是没有诤论的,因为诤论就会远离道的本意。如果执著这种诤斗,觉得一定要分出对错输赢,是与修道相违背的,就会迷失觉性,进入生死轮回的轨道。
  “时徒众闻说偈已,普皆作礼,并体师意,各各摄心,依法修行,更不敢诤。”当时,弟子们听了这番开示之后,都向六祖顶礼表示感恩,并能体会六祖的心意,各自摄心,依法修行,再也不敢发生无谓的诤论了。
  “乃知大师不久住世,法海上座再拜问曰:和尚入灭之后,衣法当付何人?”因为知道六祖不久就要离世,所以法海上座再次顶礼六祖,请教说:和尚入灭后,衣钵和法脉传承要交付给谁呢?
  “师曰:吾于大梵寺说法,以至于今,抄录流行,目曰《法宝坛经》。汝等守护,递相传授,度诸群生。但依此说,是名正法。”六祖说:自从我在大梵寺说法开始,直到今天,有关的开示法语可以整理成书,流传于世,书名叫做《法宝坛经》。你们要如法守护,代代传承,以此度化大众。只要依照《坛经》的法义,就是顿教法门的正法眼藏。
  “今为汝等说法,不付其衣。盖为汝等信根淳熟,决定无疑,堪任大事。然据先祖达摩大师付授偈意,衣不合传。”现在我为你们开讲了顿教法门,但不再传下袈裟。因为你们对这一无上法门的信心已经成熟,有了决定信解,能够直下承担,进而将这一法门传承下去。但根据达摩大师当年的嘱咐,袈裟已经不适合再传了。
  “偈曰: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达摩大师初传衣钵时,说了一首偈颂:我从印度千里迢迢来到中国,传播顿教法门以救度迷情。所以,真正要传的是法而不是衣,真正使人从中得益的也是法而不是衣。只是达摩初来之时,大家对他和他所说的法缺乏认识,所以需要以衣表信,现在通过二祖、三祖、四祖、五祖到六祖,大众对禅宗已有相当深入的认识,就没必要在传法之外再传衣了。
  “一华开五叶,结果自然成。”这是达摩大师对禅宗顿教法门在中国所传法脉的授记。一华,指达摩本人,或谓顿教法门。五叶,指二祖至六祖的五传,也有说是六祖之后形成的临济、曹洞、云门、法眼、沩仰五宗。总之,禅宗经历了“一花开五叶”的发展,并在“五叶”后大兴于世,这个结果将自然形成。
  “师复曰:诸善知识!汝等各各净心,听吾说法。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六祖接着嘱咐大众说:各位善知识,你们现在各自净心摄意,听我说法。如果想要成就一切种智,就要通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两者都是直接建立于空性的禅修,以下会详细解释。
  “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如果能在一切处不执著于相,不在相上生起爱憎和取舍之心,也不考虑利益、成败、得失等等,对任何境界都能保持内心的安闲恬静,都能圆融地接纳,淡泊地面对,这就是一相三昧。这种三昧是建立于对觉性的体认,是在不住相的前提下认识一切相。反之,凡夫的特点就是住相,而且是念念住相。
  “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如果在行住坐卧一切处都能保持直心,不为境界所动,并安住于这样的直心,这个世界当下就是净土,这就是一行三昧。前面说一相三昧,这里说一行三昧,二者在本质上并无差别,都是立足于觉性的禅修,只是前者偏于相说,后者偏于行说。
  “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种,含藏长养,成熟其实。一相一行,亦复如是。”如果一个人具备这两种三昧,就像大地有了种子一样,能够生长万物,结出累累硕果。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也具有这样的作用,能够出生善法,成就佛果。
  “我今说法,犹如时雨普润大地。汝等佛性譬诸种子遇兹沾洽,悉得发生。承吾旨者,决获菩提;依吾行者,定证妙果。”沾洽,润泽,普遍受惠。我现在所说的法,好像及时的雨水,能够普遍滋润大地。你们内在的佛性,就像种子遇到雨露滋润,能够发芽生根,开花结果。你们只要领会我所说的心法,必能见到菩提自性;只要按照这个法门修行,必能成就殊胜佛果。
  “听吾偈曰: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顿悟华情已,菩提果自成。”听我再说一首偈颂:内心含藏着菩提种子,因为得到法雨灌溉,种子得以生根发芽。同样,领受如此殊胜的顿悟法门后,依教奉行,菩提之果自然也会圆满成就。
  “师说偈已,曰:其法无二,其心亦然。其道清净,亦无诸相。”  六祖说了偈颂后,告诫大众:究竟的法是不二的,是超越二元对立的,心的本质也是一样。觉性之道本来清净无染,超越一切相,也不离一切相,所谓“即此用,离此用”。
  “汝等慎勿观静及空其心,此心本净,无可取舍,各自努力,随缘好去。”你们在修行时千万不要偏执,不要执著于静,不要执著于什么都没有。因为法是无所不在的,而心本来就是清净无染的,没什么可以执著,也没什么可以弃舍。希望大家各自努力,根据自身根性努力修行。
  “尔时,徒众作礼而退。”当时,弟子们听了之后,就恭恭敬敬地顶礼而退。

三、叶落归根

  大师七月八日,忽谓门人曰:“吾欲归新州,汝等速理舟楫。”  大众哀留甚坚。
  师曰:“诸佛出现,犹示涅槃。有来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归必有所。” 
  众曰:“师从此去,早晚可回。” 

  师曰:“叶落归根,来时无口。” 
  又问曰:“正法眼藏,传付何人?”
  师曰:“有道者得,无心者通。” 
  又问:“后莫有难否?”
  师曰:“吾灭后五六年,当有一人来取吾首。听吾记曰:头上养亲,口里须餐。遇满之难,杨柳为官。”又云:“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萨从东方来,一出家,一在家。同时兴化,建交吾宗,缔缉伽蓝,昌隆法嗣。”  

  问曰:“未知从上佛祖应现已来,传授几代,愿垂开示。”  
  师云:“古佛应世已无数量,不可计也。今以七佛为始。过去庄严劫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今贤劫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文佛,是为七佛。已上七佛,今以释迦文佛首传,第一摩诃迦叶尊者,第二阿难尊者,第三商那和修尊者,第四优波毱多尊者,第五提多迦尊者,第六弥遮迦尊者,第七婆须蜜多尊者,第八佛驮难提尊者,第九伏驮蜜多尊者,第十胁尊者,十一富那夜奢尊者,十二马鸣大士,十三迦毗摩罗尊者,十四龙树大士,十五迦那提婆尊者,十六罗睺罗多尊者,十七僧伽难提尊者,十八伽耶舍多尊者,十九鸠摩罗多尊者,二十阇耶多尊者,二十一婆修盘头尊者,二十二摩拏罗尊者,二十三鹤勒那尊者,二十四师子尊者,二十五婆舍斯多尊者,二十六不如蜜多尊者,二十七般若多罗尊者,二十八菩提达摩尊者,二十九慧可大师,三十僧璨大师,三十一道信大师,三十二弘忍大师,惠能是为三十三祖。从上诸祖,各有禀承。汝等向后,递代流传,毋令乖误。”  

  最后,六祖准备回到新州,叶落归根。将要启程前,又对弟子们讲述了顿教法门从印度传至中土的整个法脉,并对本宗未来的弘扬发展做了授记。
  “大师七月八日,忽谓门人曰:吾欲归新州,汝等速理舟楫。大众哀留甚坚。”七月八日时,六祖忽然对门人说:我准备回到新州,你们赶紧准备一下船和桨。大众都苦苦哀求,坚决恳请六祖留下。
  “师曰:诸佛出现,犹示涅槃。有来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归必有所。”六祖说:哪怕是诸佛出世,尚且要示现涅槃,何况是我呢?只要来到这个世间,总有离开的那一天,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我的色身和骸骨,也终归有去的地方。
  “众曰:师从此去,早晚可回。”大众问:师父现在离去,什么时候可以归来?
  “师曰:叶落归根,来时无口。”无口,无言。六祖说:叶落都要归根,该来时自然就来了,不必多说什么。
  “又问曰:正法眼藏,传付何人?”大众又问:您的正法眼藏,到底传给谁了?
  “师曰:有道者得,无心者通。”六祖说:有道的人自然能够得到,已经心无所住的人自然可以通达。
  “又问:后莫有难否?”又有人问:以后本门还有什么违缘吗?
  “师曰:吾灭后五六年,当有一人来取吾首。听吾记曰。”六祖告诉大众说,我去世后五六年,会有一个人来取我的首级。你们且听我的预言。
  “头上养亲,口里须餐。遇满之难,杨柳为官。”这首偈颂预告了之后将要发生的事情经过。唐朝时,日本和韩国有不少遣唐使前来学习,其中有位名叫金大悲的韩国人,想把六祖首级请回供养,是为“头上养亲”。为此,金大悲雇人行事,需要给对方报酬,是为“口里须餐”。这位被雇佣的盗贼名净满,是为“遇满之难”。因为六祖事先已有预言,所以进龛时颈部做了处理,盗贼来时就被抓了。审理此事的官员姓柳,是为“杨柳为官”。
  “又云: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萨从东方来,一出家,一在家。同时兴化,建交吾宗,缔缉伽蓝,昌隆法嗣。”兴化,振兴教化。缔缉,建造修整。伽蓝,梵语僧加蓝摩的略称,佛教寺院的通称。法嗣,指继承祖师法脉而住持一方丛林的僧人。六祖又说:我去世七十年后,有两个菩萨从东方来,一位是出家,一位是在家,同时振兴佛教,教化世间,弘扬顿教法门,建立丛林道场,使禅宗法脉得到昌隆。关于这两个菩萨到底是谁,有不同说法。有的说出家者为马祖道一,在家者为庞蕴居士。也有的说出家者为黄檗禅师,在家者是裴休居士。
  “问曰:未知从上佛祖应现已来,传授几代,愿垂开示。”大众又问:不知我们这个法门从佛祖传到现在,究竟传了多少代?希望您为我们开示。
  “师云:古佛应世已无数量,不可计也。今以七佛为始。过去庄严劫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今贤劫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文佛,是为七佛。”六祖就为大众讲述禅宗的传承。自从古佛应世以来,已经过无量诸佛,难以计数。现在就从过去七佛开始说,分别是过去庄严劫的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现在贤劫的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文佛,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七佛。
  “已上七佛,今以释迦文佛首传,第一摩诃迦叶尊者,第二阿难尊者,第三商那和修尊者,第四优波毱多尊者,第五提多迦尊者,第六弥遮迦尊者,第七婆须蜜多尊者,第八佛驮难提尊者,第九伏驮蜜多尊者,第十胁尊者,十一富那夜奢尊者,十二马鸣大士,十三迦毗摩罗尊者,十四龙树大士,十五迦那提婆尊者,十六罗睺罗多尊者,十七僧伽难提尊者,十八伽耶舍多尊者,十九鸠摩罗多尊者,二十阇耶多尊者,二十一婆修盘头尊者,二十二摩拏罗尊者,二十三鹤勒那尊者,二十四师子尊者,二十五婆舍斯多尊者,二十六不如蜜多尊者,二十七般若多罗尊者,二十八菩提达摩尊者。”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拈花微笑,将禅宗法脉初传摩诃迦叶尊者,其后为阿难尊者、商那和修尊者等,直到菩提达摩尊者,为第二十八代,也是中国的初祖。
  “二十九慧可大师。”第二十九代是慧可大师,为中国的二祖。慧可(487-593年),初名神光。俗姓姬,虎牢(今河南荥阳)人。少年即博览群书,通达儒家及老庄学说。出家后精研三藏内典。年约四十岁时,遇达摩初祖在嵩洛游化,礼之为师,从学六年,得传心法。据记载,他在见达摩时曾立雪数宵,断臂求法,以示敬法之心。
  “三十僧璨大师。”第三十代是僧璨大师,为中国的三祖。僧璨(526-606  年),江苏徐州人,以白衣身拜谒二祖慧可,随师隐居安徽舒公山五年。后隐遁山间,专修禅法二十余年,度沙弥道信为传法弟子。著有《信心铭》传世,为历代学禅者所传诵。
  “三十一道信大师。”第三十一代是道信大师,为中国的四祖。道信(580-651年),湖北人,俗姓司马,追随三祖十年。37岁在江西领众,45岁返回湖北黄梅破头山双峰寺,驻锡三十年,讲修兼行,是禅宗出现独立僧团的开始。五百弟子中,以五祖弘忍和牛头法融最为杰出。
  “三十二弘忍大师。”第三十二代是弘忍大师,为中国的五祖。弘忍(601-674年),俗姓周,湖北黄梅人,7岁从四祖道信出家,13岁正式剃度为僧。在道信门下,日间从事劳动,夜间静坐习禅,尽得道信禅法。永徽三年(651年),得道信付法传衣。因四方来学者日增,便在双峰山之东另建道场,名东山寺,其禅法被后人称为东山法门。
  “惠能是为三十三祖。”从五祖弘忍传至惠能,是第三十三代,中国的六祖。
  “从上诸祖,各有禀承。汝等向后,递代流传,毋令乖误。”以上各位祖师都有清晰的传承,你们以后也要这样一代代地向下传递,不要让法脉中断,但也不要传错,传给那些不是法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