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菩萨戒”讲记

济群法师

  持戒建立了八个学处,其中讲到,菩萨戒中对声闻遮戒和性戒的态度。因为声闻是以自利为主,追求个人解脱,而菩萨是以利他为主,利益一切众生。目标不同,对戒采取的态度也不一样。在特殊情况下,菩萨对性戒是可以开许的。

  ·开不与取

  又如菩萨见有增上、增上宰官上品暴恶,于诸有情无有慈愍,专行逼恼。菩萨见已,起怜愍心,发生利益安乐意乐,随力所能,若废若黜增上等位。由是因缘,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又如菩萨见劫盗贼夺他财物,若僧伽物、窣堵波物,取多物已,执为己有,纵情受用。菩萨见已,起怜愍心,于彼有情发生利益安乐意乐,随力所能,逼而夺取,勿令受用如是财故,当受长夜无义无利。由此因缘所夺财宝,若僧伽物还复僧伽,窣堵波物还窣堵波,若有情物还复有情。又见众主或园林主取僧伽物、窣堵波物,言是己有,纵情受用。菩萨见已,思择彼恶,起怜愍心,勿令因此邪受用业,当受长夜无义无利,随力所能,废其所主。菩萨如是,虽不与取而无违犯,生多功德。

  其二,对盗戒的开许。所谓不与取,即不属于你的东西,别人也没给你,你却把它占为己有。不管出家戒还是在家戒中,盗戒都属于第二条根本重罪。在什么情况下,菩萨可以开不与取戒呢?首先是资格问题,并不是一受菩萨戒,原来所受的声闻戒都不作数了,可以解放了,之前不能做的事都可以做了。界限在于,你的慈悲利他之心已远远超过利己之心,是极其纯粹的,没有任何染污,没有丝毫为了自己,否则就是犯戒,而不是在持菩萨戒。虽然这一点不能从行为上表现出来,但属于硬标准。其次是特殊情况,必须是没有其他办法时作出的选择。那么,菩萨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开不与取戒?我们看戒律条文。

  “又如菩萨见有增上、增上宰官上品暴恶,于诸有情无有慈愍,专行逼恼。”增上,指皇帝、国王;增上宰官,指大臣等高级官员。如果菩萨看到官员贪赃枉法,无恶不作,对民众没有丝毫慈悲心,一味实行暴政,对他们搜刮、压榨、逼迫。面对这些现象,声闻人通常是遁入山林,独善其身,不和他们发生关系。

  “菩萨见已,起怜愍心,发生利益安乐意乐,随力所能,若废若黜增上等位。”但是作为菩萨来说,看到这些官员因为无明烦恼,作恶多端,同时让民众遭殃,是不能袖手旁观的。一方面,要对这些作恶的官员心生同情;一方面,要对被他们压迫的百姓心生慈悲。出于同情和慈悲,希望做一些对他们有利的事情。怎样才能对他们有利?就是要制止他们实行暴政,继续伤害百姓。比如废去他们的地位,让他们没权力干坏事。

  “由是因缘,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这么做的话,非但没有违犯菩萨戒,还功德无量。因为这样可以让统治者少造恶业,同时也拯救民众于水火之中。

  “又如菩萨见劫盗贼夺他财物,若僧伽物、窣堵波物,取多物已,执为己有,纵情受用。”接着说到第二种情况。如果菩萨看到强盗、窃贼夺取他人财物,或是僧团物品,或是属于佛塔所有的物品等。总之,通过非法手段将这些财物占为己有,任意享用。这里为什么特别举出僧伽物、窣堵波物?因为这是三宝物,占用的罪过特别重。

  “菩萨见已,起怜愍心。”菩萨看到这种情况后,知道这个众生因为非法盗用三宝物和他人财物,将堕落三恶道,果报极重,对他们生起深深的怜愍心。这是我们要注意的,不是嫉恶如仇,否则就是侠客而不是菩萨了。

  “于彼有情发生利益安乐意乐,随力所能,逼而夺取,勿令受用如是财故,当受长夜无义无利。”菩萨出于怜愍,生起希望帮助、利益他们的意乐,就根据自己的能力,比如用武力逼迫或其他方法,把这些财物夺回并归还原处。这么做的目的,是不让窃贼因为非法占用三宝物等,最终遭受长劫的痛苦。

  “由此因缘所夺财宝,若僧伽物还复僧伽,窣堵波物还窣堵波,若有情物还复有情。”对于盗用的财物,如果属于僧团所有的,就归还给僧团;如果属于佛塔所有的,就归还给佛塔;如果属于其他有情的,就归还给其他有情。总之,哪里来的就还到哪里去。因为对方没给你,可能还觉得:这是我凭本事拿来的,就应该归我。菩萨出于慈悲心加以干预,虽然使用的手段是不与取,但动机和结果都是好的,这也是可以开许的。

  “又见众主或园林主取僧伽物、窣堵波物,言是己有,纵情受用。”众主,即寺院住持。园林主,即守护寺院财产的人。这是第三种情况。菩萨看到有些寺院的住持或守护者,监守自盗,把僧伽物、窣堵波物视为己有,为了享受随意使用。我们知道,僧团财物属于十方僧伽所有,不属于任何人。但有些管理者或是出于私欲,或是不懂戒律,把三宝物当作私产,比如中国过去的子孙寺庙,包括海外有些道场,住持觉得寺庙是个人财产,自己想怎么用就怎么用。既不用于成就大众修行,也不用于弘法事业,而是用于个人享受,这个罪过也是很重的。

  “菩萨见已,思择彼恶,起怜愍心,勿令因此邪受用业,当受长夜无义无利,随力所能,废其所主。”菩萨看到这种情况之后,想到这么做将造下无量恶业,所以对他们生起怜愍心,不让他们因为这种不如法的受用,招感未来的痛苦果报。所以菩萨就根据自己的能力,罢免他的住持或管理者、守护者的身份。

  “菩萨如是,虽不与取而无违犯,生多功德。”菩萨这么做,虽然属于不与取的行为,但没有违犯菩萨戒,并且功德无量。

  这条戒讲到不与取,包括皇帝、大臣的霸占,强盗、窃贼的盗用,以及寺院住持的占有。对于这些非法行为,菩萨首先生起怜愍心,不忍看到他们未来遭受极大苦果;其次生起慈悲心,希望帮助他们弥补过失。虽然采用的手段是不与取,但纯粹是为了帮助他们,结果也将给对方带去利益和安乐。可见,不与取的开许是建立在怜愍心、慈悲心、利他心的基础上。

  ·开欲邪行

  又如菩萨处在居家,见有母邑现无系属,习淫欲法,继心菩萨求非梵行。菩萨见已,作意思维:勿令心恚,多生非福。若随其欲,便得自在,方便安处,令种善根,亦当令其舍不善业。住慈愍心,行非梵行。虽习如是秽染之法而无所犯,多生功德。出家菩萨为护声闻圣所教诫,令不坏灭,一切不应行非梵行。

  其三,对欲邪行的开许。欲邪行,又称邪淫,指违背法律和道德的婚外性关系。这条在出家戒中尤为重要,同时也是在家戒的重戒,但在菩萨戒中,特殊情况下会被开许。当然,什么人可以开许,什么人不可以开许,是有要求的。

  “又如菩萨处在居家,见有母邑现无系属,习淫欲法,继心菩萨求非梵行。”这条戒的开许有几个前提,首先必须是在家菩萨,出家菩萨不得开许;其次是现无系属,没有丈夫、恋人和监管人的独身女子;第三是习淫欲法,或以卖淫为业,或是淫欲心特别重;第四是对自己很痴迷,一心想和自己发生性关系。

  “菩萨见已,作意思维:勿令心恚,多生非福。若随其欲,便得自在,方便安处,令种善根,亦当令其舍不善业。”菩萨看到这些情况就想:不要因为拒绝而让她生起嗔恨,否则对方可能会犯下过错,造作罪业,比如由爱生恨后产生的种种不理智行为。如果顺从她的愿望,让她得到满足,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她种下善根,修学佛法,同时劝告她舍弃不善业。

  “住慈愍心,行非梵行。虽习如是秽染之法而无所犯,多生功德。”在这种情况下,菩萨本着慈悲对方的心,与之发生关系。虽然做了不净邪行,但不是出于欲望,而是为了善巧地帮助对方,非但不会犯戒,而且还有功德。

  “出家菩萨为护声闻圣所教诫,令不坏灭,一切不应行非梵行。”但对出家菩萨来说,还要护持自己所受的声闻戒和相关教诫,不让自己的戒体受损,绝对不可行非梵行。

  可见,对性戒的开遮是有前提的,不是什么情况都可以开。即使是在家菩萨,也要取决于他的发心,是为了利他还是利己。另一方面要考量,当你这么做的时候,内心会不会被染著?所以对性戒的开许,会要求菩萨证得清净意乐,甚至达到初地。否则,开了之后非但帮不了对方,还可能害了自己。或者说,使这种开许成为满足贪嗔痴的借口。

  所以不是受了菩萨戒就有资格开许,一方面要衡量自己的能力,看这种做法究竟能不能给对方带去利益;另一方面要衡量自己的境界,看会不会因此陷进去。如果你只是满足她的欲望,没能力进一步利益她,引导她改邪归正,反而会增长她的贪欲。所以菩萨要有充分的智慧去考察,这种满足究竟是引导对方的方便,还是缺乏原则的纵容。如果没把握,这种开许是没意义的,还可能自害害他。

  同时要对自己的发心和定力有充分评估,看看自己是不是纯粹出于怜愍,纯粹为了利他,有没有夹杂贪欲?作为凡夫来说,心行基础就是贪嗔痴,虽然现在受了菩萨戒,修学菩萨行,但不会一蹴而就。往往是,利他心中还夹杂着程度不等的贪嗔痴。如果还有贪著的话,是没资格开这条戒的,因为你根本把控不了自己。除非你已经爱护众生胜过自己,完全出于怜愍心,觉得“宁愿我下地狱也要帮助她”,才有资格开这条戒。这是我们要特别警惕的,需要深入、诚实地自我检视。

  ·开妄语

  又如菩萨为多有情解脱命难、囹圄缚难、刖手足难、劓鼻、刵耳、剜眼等难,虽诸菩萨为自命难亦不正知说于妄语,然为救脱彼有情故,知而思择,故说妄语。以要言之,菩萨惟观有情义利,非无义利;自无染心,惟为饶益诸有情故,覆想正知而说异语。说是语时,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

  其四,菩萨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开妄语戒。妄语,属于四项根本重罪之一,其中有大妄语和小妄语之分。大妄语是关于修行的,如未证言证;小妄语是生活中的,比如说一些和现实相违的语言。

  “又如菩萨为多有情解脱命难、囹圄缚难、刖手足难、劓鼻、刵耳、剜眼等难。”菩萨为了帮助众多有情解脱生命危险,包括其他困境。囹圄缚难,是被抓到监狱坐牢的危难;刖手足难到剜眼等难,分别是被砍掉手足、被割掉鼻子耳朵、被挖去眼睛的酷刑。总之,这些众生遭遇了威胁生命的灾难。在这种情况下,菩萨要挺身而出,救助对方。

  “虽诸菩萨为自命难亦不正知说于妄语,然为救脱彼有情故,知而思择,故说妄语。”如果菩萨自己遭遇这些灾难,为了自身利益,是不会说妄语的。但为了解救众生,权衡利弊之下,会选择妄语。前面讲到对杀生、不与取、邪行的开许,都不是为了自己。也就是说,决不能为了个人利益去杀生,去偷盗,去邪行,只要夹杂丝毫的自利,还是标准的凡夫行。这里进一步提醒我们,菩萨在自己面临生命危险时,也决不会说妄语,这是代表着菩萨对声闻戒的认真实践,必须达到舍命护戒的程度。

  这里的妄语,不是属于作伪证之类,而是当众生被冤枉,面临不正当的惩罚时,菩萨会善巧地为之开脱。如果一个人干了坏事被关押,符合法律规范,菩萨是不会这么做的。这点也要搞清楚。

  “以要言之,菩萨惟观有情义利,非无义利;自无染心,惟为饶益诸有情故,覆想正知而说异语。”这段话很重要,可以通所有的开许,从开杀生到开不绮语,都是通用的。也就是说,菩萨必须对这种开许有深入观察,一方面给众生带去真正的利益,不是没有利益;一方面是自己没有任何染污心,纯粹为了利益对方。如果于对方没有利益,这么做还可能纵容他,就不能开许。如果自己发心不纯粹,夹杂染污、贪著等心理,也是没资格开许的。菩萨考察以上两点之后,才会为了解救对方,说一些和事实相违的话。

  “说是语时,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在这种情况下,菩萨虽然说了妄语,非但没有违犯菩萨戒,并且能成就很大的功德。

  ·开离间语

  又如菩萨见诸有情为恶朋友之所摄受,亲爱不舍。菩萨见已,起怜愍心,发生利益安乐意乐,随能随力说离间语,令离恶友,舍相亲爱,勿令有情由近恶友,当受长夜无义无利。菩萨如是以饶益心说离间语,乖离他爱,无所违犯,生多功德。

  其五,开离间语。离间就是挑拨离间,让人们由关系亲密变得疏远,属于十不善行的范围。虽然离间本身是不善行,但在菩萨戒中,如果运用得当,也可以成为利他行。在什么情况下,菩萨需要用到这种语言呢?

  “又如菩萨见诸有情为恶朋友之所摄受,亲爱不舍。”众生是很无明的,看不清亲近恶友的后果,不知道自己正在近墨者黑,反而与恶友关系密切。菩萨看到有情和狐朋狗友在一起,比如加入黑社会或流氓团体,就会沾染不善习性,甚至跟着他们一起做坏事。

  “菩萨见已,起怜愍心,发生利益安乐意乐,随能随力说离间语,令离恶友,舍相亲爱,勿令有情由近恶友,当受长夜无义无利。”看到这种情况,菩萨对这些有情生起深深的怜愍心,生起帮助对方的意乐,就要根据自己的能力说一些离间语。让对方远离恶友的不良影响,不再和他们保持亲密关系,不让有情因为接近恶友造下种种恶业,将来遭受无量无边的痛苦。

  “菩萨如是以饶益心说离间语,乖离他爱,无所违犯,生多功德。”菩萨本着利益众生的心,以智慧善用离间语,以此帮助有情远离恶友,这么做非但不违犯菩萨戒,而且能成就很大的功德。因为这种离间不是为了制造人我是非,更不是出于个人好恶,纯粹是为了帮助对方。

  ·开粗恶语

  又如菩萨见诸有情为行越路,非理而行,出粗恶语,猛利诃摈,方便令其出不善处,安立善处。菩萨如是以饶益心,于诸有情出粗恶语,无所违犯,生多功德。

  其六,开粗恶语。这是属于不善的语言,但善加利用,也能达到利益有情的效果。在菩萨戒中,如何善用粗恶语呢?

  “又如菩萨见诸有情为行越路,非理而行,出粗恶语,猛利诃摈。”菩萨看到有情的所作所为超出做人的正常规范,甚至胡作非为。这种情况下,有两种帮助方式,有的可以用爱语摄受,循循善诱地加以开导。但有些众生刚强难调,你怎么和他好好说都没用,反而要用粗恶语诃责一通,狠狠地批评他。这里的关键,在于你是用慈悲心,而不是嗔恨心。如果有丝毫嗔恨心,就是典型的凡夫行,而不是菩萨行。

  “方便令其出不善处,安立善处。”这么做的目的,不是为了惩罚对方,而是引导他改变不善的心行和串习,安住于善行中。比如执法部门把犯罪者关起来,不仅是为了保障社会安定,也是为了帮助这些人改造行为,调整身心。

  “菩萨如是以饶益心,于诸有情出粗恶语,无所违犯,生多功德。”如果菩萨本着饶益对方的心,对有情说粗恶语,非但不违犯菩萨戒,还能成就功德。因为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在好言劝说不奏效的情况下,菩萨必须显现金刚怒目。

  我们看所开的这么多戒,原则就是为了利他。当然,必须是真切、纯粹的菩提心,而不是利他的口号。这样的情况当今社会也不少,很多人打着慈善等冠冕堂皇的旗帜,甚至利用高尚的信念,目的却是为了满足私欲,谋取私利。这是特别需要厘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