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菩萨戒”讲记
济群法师
三、三聚净戒的圆满之因
云何菩萨住律仪戒,住摄善法戒,住饶益有情戒?善护律仪戒,善修摄善法戒,善行一切种饶益有情戒?
前面已经讲到三聚净戒的内涵特征,这里进一步指出,怎样才能安住于三聚净戒,成就三聚净戒的修行。
“云何菩萨住律仪戒,住摄善法戒,住饶益有情戒?”作为菩萨行者,如何才能安住在律仪戒,安住在摄善法戒,安住在饶益有情戒?凡夫的串习是贪嗔痴,与三聚净戒相违,所以这种安住必须有方法。
“善护律仪戒,善修摄善法戒,善行一切种饶益有情戒?”安住之后,怎样才能善于防护律仪戒,使之不被损坏?怎样才能善于践行摄善法戒,广修一切善法?怎样才能善于落实饶益有情戒,不舍一切众生?
以下,分别说明摄律仪戒、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各有哪些圆满之因。
1.摄律仪戒圆满之因
摄律仪戒的圆满之因共有十点,分别是:第一,不顾过去诸欲;第二,不乐未来诸欲;第三,不著现在诸欲;第四,乐住远离;第五,言论寻思悉皆清净;第六,不自轻蔑;第七,柔和;第八,堪忍;第九,不放逸;第十,轨则、正命清净。
第一,不顾过去诸欲
谓诸菩萨住别解脱律仪戒时,舍转轮王而出家已,不顾王位,如弃草秽。如有贫庶为活命故,弃下劣欲而出家已,不顾劣欲,不如菩萨清净意乐,舍轮王位而出家已,不顾一切人中最胜转轮王位。
善护律仪戒的第一条圆满之因,叫作不顾过去诸欲,就是不会在乎过去拥有的地位和五欲之乐。
“谓诸菩萨住别解脱律仪戒时,舍转轮王而出家已,不顾王位,如弃草秽。”菩萨行者安住于别解脱律仪戒,舍弃转轮王位而出家。过去有很多国王、王族舍弃王位和荣华富贵出家,释迦牟尼佛当年也是舍弃王子身份,剃发染衣,一心修行。不顾到什么程度?他们放弃王位就像倒垃圾一样,没有丝毫的在乎和执著。
“如有贫庶为活命故,弃下劣欲而出家已,不顾劣欲。”这里举了一个比喻。比如贫苦人虽然有些下劣的生活物资,但现在为了活命去出家,当然愿意放弃那些东西。因为放弃的本来就不值钱,没什么可留恋的。
“不如菩萨清净意乐,舍轮王位而出家已,不顾一切人中最胜转轮王位。”菩萨以清净、纯粹的发心,舍弃人间最殊胜的转轮王位,就像贫苦人舍弃那些下劣条件般不在乎,而且比他们更不在乎。因为执著是凡夫的串习,哪怕再少再差,只要是自己的,多少还是会执著。但菩萨已经看到出家的意义,为了修行舍弃王位,舍弃曾经的荣华富贵,就像倒垃圾一样,没有丝毫执著。
出家的关键就是出离,要舍弃对一切的占有,出世俗家,出五蕴家,出轮回家。关于这一点,我们要向佛陀和诸大菩萨学习,他们对世间的身份、地位、财富等,弃之若敝屣。这是受持别解脱律仪的重要基础。
第二,不乐未来诸欲
又诸菩萨住律仪戒,于未来世天魔王宫所有妙欲不生喜乐,亦不愿求彼诸妙欲,修行梵行。于彼妙欲尚如实观,犹如趣入广大种种恐畏稠林,况余诸欲。
第二条圆满之因,菩萨行者不能贪著未来的五欲之乐。放弃世间富贵,并不是为了得到其他欲乐。佛经中,记载了佛陀度化弟弟难陀尊者出家的故事。难陀对他的妻子非常爱恋,舍不得出家修行。佛陀就把他带到天上观光,让他看到,天上有五百美女正在等待,如果他修行到一定程度,就可以上去当天主。通过这个方式,使他放弃对妻子的爱恋。当然,这只是佛陀方便接引的手段。事实上,确实有人不是为了解脱出家,而是想着来世能生天享福。如果以这种动机修行,就不是正确的发心。
“又诸菩萨住律仪戒,于未来世天魔王宫所有妙欲不生喜乐,亦不愿求彼诸妙欲,修行梵行。”菩萨行者安住于律仪戒,对来世能生到天上,享受天魔王宫中所有的欲界天福报没有任何兴趣,不起丝毫贪著。因为菩萨看到,这种五欲之乐是短暂、脆弱、不究竟的,不会为了追求天上的五欲之乐去修梵行。
“于彼妙欲尚如实观,犹如趣入广大种种恐畏稠林,况余诸欲。”菩萨如实观察,发现五欲之乐的本质是痛苦的,会带来种种痛苦和烦恼,就像进入充满狮子、虎狼、鬼魅的原始森林,令人恐怖。既然菩萨对天上的五欲之乐都没有希求,何况普通的欲望,就更不在乎了。
第三,不著现在诸欲
又诸菩萨既出家已,于现在世尊贵有情种种上妙利养恭敬,正慧审观,尚如变吐,曾不味著。何况于余卑贱有情,所有下劣利养恭敬。
第三条圆满之因,出家菩萨也不贪著现在的五欲之乐。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尚未到来,说不贪著比较容易,但对眼前的享乐呢?
“又诸菩萨既出家已,于现在世尊贵有情种种上妙利养恭敬,正慧审观,尚如变吐,曾不味著。”菩萨出家后,对今世施主们供养的种种上好物品,包括吃的、用的、住的,以及对你的种种恭敬,以智慧如实审察,看到这些就像吐出的秽物一样,自然不会有任何贪著。
“何况于余卑贱有情,所有下劣利养恭敬。”菩萨看清五欲的过患,对再好的供养都不受诱惑,何况是众生给予的下劣、普通的供养,更不可能在乎了。
第四,乐住远离
又诸菩萨常乐远离,若独静处。若在众中,于一切时,心专远离,寂静而住。不惟于是尸罗律仪而生喜足,依戒住戒,勤修无量菩萨等持,为欲引发证得自在。
第四条圆满之因,菩萨行者要乐住远离。虽然菩萨要积极入世,度化众生,但入世是以出世为基础。从个人解脱的修行来说,远离是持好律仪戒的重要前提。我们知道,律仪戒是帮助我们培养出离解脱之心,通过远离,可以避免外境的诱惑,减少对世间的贪著。如果没有出世的超然,入世时很容易陷入对五欲六尘的执著,所以远离是第一道保险机制。
“又诸菩萨常乐远离,若独静处。若在众中,于一切时,心专远离,寂静而住。”菩萨行者要远离喧闹,在阿兰若等安静的场所独处,确保一定时间的静修。即便身处大众中,和大家同吃同住同修行,内心还是要保持超然和安静,而不是贪恋团体氛围,更不会陷入对团体的执著。总之,要把出世静修和入世弘法结合起来。
“不惟于是尸罗律仪而生喜足,依戒住戒,勤修无量菩萨等持,为欲引发证得自在。”等持,即禅定。作为菩萨行者,受持律仪戒只是修行的开始,不能得少为足,以为这就够了。在此基础上,还要精进修习各种禅定,由此开启智慧,摆脱迷惑烦恼,成就解脱自在的人生。
第五,言论寻思悉皆清净
又诸菩萨虽处杂众,而不乐为乃至少分不正言论。居远离处,不起少分诸恶寻思。或时失念暂尔现行,寻便发起猛利悔愧,深见其过,数数悔愧。深见过故,虽复暂起不正言论、诸恶寻思,而能速疾安住正念,于彼获得无复作心。由此因缘,则能拘检。习拘检故,渐能如昔于彼现行深生喜乐,于今安住彼不现行喜乐亦尔,又能违逆令不现起。
第五条圆满之因,作为菩萨行者,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如法的言谈和清净的内心。
“又诸菩萨虽处杂众,而不乐为乃至少分不正言论。”社会上的各种公共场所,三教九流都有。菩萨行者虽然身处这些混杂的群体中,但不会人云亦云,说些不如法的言论,比如世俗八卦、男女色情、诲淫诲盗之类。因为菩萨的内心是清净的,不会心随境转,在那些场合中忘乎所以。
“居远离处,不起少分诸恶寻思。”菩萨远离人群独处时,并不会因为没有其他人看到就胡思乱想。有些人觉得,反正就我自己一个人,爱怎么想都没关系,不伤害任何人。其实这是不行的,儒家讲君子要慎独,因为独处最容易放逸,尤其需要收摄身心。菩萨行者也是同样,独处时必须保持正念,不胡思乱想,也不起任何不善思维。
“或时失念暂尔现行,寻便发起猛利悔愧,深见其过,数数悔愧。”如果偶尔失去正念,进入不善寻思,产生错误想法和不当言论,必须马上意识到问题所在,看到这种心行的过失,同时生起猛利的惭愧心,反复地自我批评并忏悔。
“深见过故,虽复暂起不正言论、诸恶寻思,而能速疾安住正念,于彼获得无复作心。由此因缘,则能拘检。”拘检,检束。因为菩萨能看清失念的过患,养成自我观照的习惯,即使偶尔出现不当言论或不善思维,也能迅速发现,再次提起观照,把心带回正念。通过反复训练,错误言论和想法的力量就会越来越弱。随着觉察和观照力的不断提升,心就会自我约束,不再失去正念。
“习拘检故,渐能如昔于彼现行深生喜乐,于今安住彼不现行喜乐亦尔,又能违逆令不现起。”很多人喜欢吹牛皮,说八卦,天南地北地闲聊,说起来欢天喜地,觉得其乐无穷。但随着观照力的提高,就能习惯于自我约束,从内心的安静、清明中感到快乐。这种快乐的程度,绝不亚于过去胡说八道、胡思乱想时的快乐。当然,喜欢吹牛的人可能没办法想象,一个内心安静的人,不说话也很快乐。当我们这样践行,让内心安静下来,还能扭转串习,让不良串习不再现起。远离不正言论和诸恶寻思,是菩萨成就律仪戒的前提,因为犯戒往往和不正言论、诸恶寻思有关。
第六,不自轻蔑
又诸菩萨于诸菩萨一切学处,及闻已入大地菩萨广大无量、不可思议、长时最极难行学处,心无惊惧,亦不怯劣。惟作是念:彼既是人,渐次修学,于诸菩萨一切学处,广大无量、不可思议、净身语等诸律仪戒成就圆满。我亦是人,渐次修学,决定无疑当得如彼净身语等诸律仪戒,成就圆满。
第六条圆满之因,叫作不自轻蔑。菩萨行者受持菩萨戒,必须以佛菩萨为榜样。很多人看到佛菩萨持戒的精神,看到他们的功德智慧、修行成就,可能会心生怯弱:“我行吗?我有能力去做吗?”所以不轻视自己,勇于承担这一身份,是我们持好菩萨戒的重要心态。
“又诸菩萨于诸菩萨一切学处,及闻已入大地菩萨广大无量、不可思议、长时最极难行学处,心无惊惧,亦不怯劣。”这里的一切学处不仅指摄律仪戒,也包括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作为菩萨行者,听到那些已入十地的大菩萨们广大无量、不可思议的心行,以及长时间践行菩萨道过程中的大无畏精神,比如佛本生故事中的剥皮为纸、刺血为墨、舍身饲虎、割肉喂鹰,并不感到害怕,也不因此后退。这点特别重要,一旦害怕后退,菩萨道就走不下去了。
“惟作是念:彼既是人,渐次修学,于诸菩萨一切学处,广大无量、不可思议、净身语等诸律仪戒成就圆满。”菩萨行者听到佛菩萨的事迹,就要想到:十方诸佛及大菩萨们并不是天生的,他们原来也和我们一样,是六道中的无明凡夫,正是通过不懈努力,才能圆满菩萨学处,成就广大、无限、不可思议的净戒,使身语意三业彻底清净,成就一切功德和智慧。
“我亦是人,渐次修学,决定无疑当得如彼净身语等诸律仪戒,成就圆满。”对比佛菩萨的事迹后想到:我也是和他们一样的人,只要努力去做,通过有次第的修学,将来一定能像他们那样,成就身语意的清净律仪,圆满戒的修行。
作为菩萨行者,必须有这样的担当,才能持好菩萨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