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讲记

济群法师

【点击查看全书链接】

   复次,善男子!言请转-法-轮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广大佛刹。一一刹中,念念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诸佛成等正觉,一切菩萨海会围绕。而我悉以身口意业种种方便,殷勤劝请,转妙法-轮。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常劝请一切诸佛转正法-轮,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佛陀最初的说法

  请转-法-轮,为普贤菩萨的第六大愿。
  根据印度古代传说,上古时期有转轮圣王出现于世,以轮宝征服天下。轮宝飞到哪里,哪里的百姓就归顺于他,使国家统一,人民安乐。因为佛陀所说的正法,能摧毁世间邪见,解脱众生烦恼。所以,经中常以轮宝比喻佛法的坚无不摧、战无不胜。请转-法-轮,就是请求佛陀为众生演说正法。
  佛陀最初的说法,为“初-转-法-轮”。悉达多太子出家后,净饭王放心不下,令乔陈如等五人跟随太子出家。开始六年,太子以种种苦行折磨自己,五人忠心耿耿地陪伴左右。但这些苦行并未使太子得到解脱,反而骨瘦如柴,气息奄奄。之后的一天,太子在尼连禅河沐浴后,接受一位牧女布施的乳糜,恢复了精力。乔陈如等对此不能理解,认为太子接受乳糜是放弃修道决心的表现。于是,五人一同离开太子,到波罗奈国的鹿野苑继续苦修。但太子并未因为他们的离去而气恼,反而发愿证悟后首先度化他们。所以,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后,便前去鹿野苑寻找他们。乔陈如等人远远看见佛陀走来,相约不站起来向他敬礼。然而,当佛陀真的来到跟前时,周身散发的光芒,使他们不由自主地起身迎接,顶礼膜拜。佛陀见此情景,慈悲地告诫他们:“汝等莫以小智轻量我道成与不成。”随后,为他们宣说四谛法门,使之心悦诚服,不再生起离异之心。

四谛法门

  佛陀最初在鹿野苑为五比丘初-转-法-轮,正是宣说苦、集、灭、道四谛法门。谛,即真实、真理之义。四谛,就是四种真理,又称四圣谛,即圣者所证得的真理。四谛是佛法的重要基础,无论解脱道还是菩萨道的修行,也无论唯识、禅宗、净宗等各个宗派,都没有离开四谛法门。可以说,四谛就是整个佛法的纲领。
  如何改变我们现有的凡夫状态,逐步接近觉者的生命状态?其间的整个过程,四谛都阐述得非常清晰。四谛主要包括两重因果,一是有情生死流转的因果,即苦、集二谛。苦,是生命现有的痛苦状态;集,是造成生命痛苦的原因。我们在这个世间,为什么有众多痛苦烦恼?根源何在?苦集二谛就解答了这些问题。二是还灭清净的因果,灭,是断烦恼、证真实;道,即证得真理的途径,如八正道等。我们想要解脱世间痛苦,圆成无上菩提,成为诸佛菩萨那样的觉者,就应依八正道修行。
  四谛法门的建立,正如医生治病的四个程序。事实上,佛陀也是医生,是远远超胜于世间一般医生的大医王。世间医生治疗的是身病,而佛陀治疗的是心病。作为一个医生,首先,应了解病人的各种症状;其次,是对病情做出正确判断,找到病根所在;第三,应分析这种病是否能够治愈,又应采取什么措施;最后,则是对症下药,通过各种治疗手段来根除病灶,恢复健康。佛陀是治疗人类心灵痛苦的良医。他所采取的治疗方法,也与以上几个步骤相仿佛。其一,以苦、集二谛令众生正视自身“疾病”,并为之找到“疾病”产生的根源;其二,以灭、道二谛指出解决病根的妙方,指出解脱的途径和归宿。从揭示众生的病状(苦谛)、病根(集谛)、恢复健康后的状况(灭谛)到说明治疗方式(道谛),为我们阐述了从杂染因果到清净因果,从生死流转到解脱还灭的整个过程。
  四谛法门中,首先是苦谛,其中又包括苦苦、坏苦、行苦。依苦受,说有苦苦;依乐受,说有坏苦;依舍受,说有行苦。从感受而言,虽然也有乐受、舍受,并不全部是苦的。但我们要知道,任何感受的本质无非是苦。广大宇宙,茫茫人海,不外苦集、苦聚之场。
  现在,先依苦受谈苦苦,此有八种:
  一、生苦。生,是人生痛苦的开始。十月住胎的感觉,想必大家都已忘记。但出生时所遭受的痛苦折磨,多少可从其他人那里了解到。或许正是因为这种苦,每个婴儿都是呱呱大哭着落地。而从生命诞生的那一天开始,我们就在走向死亡,这也是每个生命唯一的必然,谁也不能幸免。正如老子所言:吾所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二、老苦。老之将至时,机能减退,神智昏昧,又常伴随诸多病痛。凡是老年人,大多体会过这类苦楚。生理的衰老,是每个生命的必经之路,任何人无法逃脱,所谓“公道人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衰老是公平的,不会因谁有钱有势就能幸免,就能青春永驻。
  三、病苦。自出生以后,我们就与疾病结下了不解之缘。从生至死,很少有谁从未病过。纵然身体再健康,也难免有过头痛脑热。人类疾病虽林林总总,但生病的滋味却是相同的,那就是痛苦。当身体不适时,不仅要饱受病苦折磨,情绪也会因四大不调受到影响。那时,即使面对美味佳肴,良辰美景,也没有心情和体力来消受了。
  四、死苦。谁都不愿死去,但这却是每个生命的终点。不想去,却不得不去;不想死,也不得不死。不论身为帝王,还是身为乞丐,在死亡面前一律平等。且不说临终时四大解体的剧烈痛苦,只要想到一个活生生的人变得冰冷,然后逐渐腐烂或化为灰烬,就足以令人哀叹不已了。
  五、怨憎会苦。生活在世间,常常会遇到自己厌恶的人和事。最不幸的是,偏偏冤家路窄,越是不想见到的人,越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甚至因为业缘所致,还要生活在一起,躲都无处躲藏,实在苦不堪言。
  六、爱别离苦。与至爱亲人天各一方,不能长相厮守,所谓“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别离的悲伤,也是文学艺术中最常见的主题之一。如白居易的“此恨绵绵无绝期”是表现死别之苦;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表现生离之苦;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表现思乡之苦。从古到今,这种爱别离,时时、处处都在上演。
  七、求不得苦。人生在世,都有各自的追求、欲望。有人追求丰衣足食,有人追求名利地位,有人追求家庭美满,等等。愿望固然美好,但现实却总是存在诸多缺陷。常常是,我们越想得到,就越是无法达成目标。即使那个一统天下的秦始皇,也要为找不到长生仙丹而苦恼。
  八、五阴炽盛苦。五阴,即色、受、想、行、识,是构成生命的五大要素。五蕴和合的生命体,像火一样炽热燃烧。一方面,有贪嗔痴等烦恼扰乱;另一方面,由地水火风四大所致,引发老病、死亡诸苦。前述七苦乃至人生所有痛苦,皆由此而来,也称五蕴盛苦、五取蕴苦。
  这八种苦又可分为两类,其中,生、老、病、死是生理上的痛苦。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则是心理上的痛苦。而五阴炽盛苦则总括身心诸苦。由于凡夫身心活动皆是造业,又会成为引发来生痛苦的潜在力量,导致痛苦的连续不断,永无休止。
  其次为坏苦,是依乐受建立的痛苦。因此,坏苦是人们不易觉察的。比如中得大奖,一夜间成为富翁,是苦还是乐呢?或许很多人都会期盼这样的幸运乐事。但从佛法观点来看,这件事虽能给人带来快乐,甚至巨大的快乐。但这种快乐却是短暂的,因为它的背后还是蕴藏着痛苦。就像包着糖衣的苦果,一旦表面的甜蜜消融,我们就要开始品尝苦果了。俗话说“乐极生悲”,也正是此理。如果快乐是单纯而恒久的,那么,从中又怎能生出悲,生出苦呢?就像果子,如果从里到外都是一味的甜蜜,就不可能成为苦果。它所以能引发痛苦,恰恰是因为,这种快乐的核心是苦而非甜。
  在这个世间,所有使我们开心的乐事,都不具备快乐的本质。其特点,一是因人而异,二是时间短暂,把握不好就会引起痛苦。原因何在?这就必须对所谓的快乐进行反思:我们所认为的快乐,究竟是不是客观存在?假如这种快乐是本质的,是客观存在的,那么,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能给每个人带来快乐。否则的话,就说明这种快乐并非客观真实。
  事实上,通常所说的快乐,只是因为它恰好满足了人的某种欲望。若无相应的欲望和需求,也就不会因此产生快乐。有些人喜欢阅读,一卷在握,终日不倦。而对那些没有阅读需求,甚至视之为畏途的人来说,读书就成了一桩枯燥乏味、味同嚼蜡的苦事。有些人喜欢远游,陶醉于万水千山的壮丽,即使艰难跋涉也在所不辞。而对那些安于舒适生活的人来说,旅行不啻是花钱买罪受的愚蠢选择,是对自己的极大虐待。所以说,快乐只是来自对欲望的满足。因而,也是和各人的欲望倾向相对应。有什么样的欲望,就会有什么样的快乐。
  即使那些使人向往的赏心乐事,也只能给我们带来暂时而非永久的快乐。有些人喜欢跳舞,感觉沉浸在音乐中就会忘却一切烦恼,但若必须天天跳个不停,从早到晚不得休息,恐怕要不了多久就会厌倦。有些人喜欢观看球赛,觉得欣赏那些超级球星的比赛就能心情振奋,但若必须时时看个没完,日复一日,不得请假,恐怕谁也难以坚持。诸如此类的例子,生活中比比皆是。如果说世间有什么尚未使我们厌倦的快乐,那一定是因为“享受”得还不够充分,还没有使快乐走到尽头。
  此外,一旦执著于欲望带来的快乐,便须付出极大努力去创造条件,从而满足相应的需求。对于出入以车代步的人来说,一旦失去汽车,会觉得生活极其不便。如果从此没有条件购买汽车,那简直是一大苦事,甚至会因此觉得自己的人生非常失败。而对从来都是安步当车的人来说,没有汽车,既不会给生活造成困扰,更不会因此痛苦。由此可见,世人所以为的快乐,其本质都是苦的,且苦多乐少。因此,佛法将乐受称为坏苦。
  第三为行苦,是依舍受而建立。应该说,行苦的本身并不是苦,只因人们的错误认识和执著,才导致行苦。所谓行,乃迁流变化之义。一切因缘和合的现象,都是迁流生灭、不遑安住的。正如《金刚经》所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但是,我们却总在向往永恒,并执著于此,以为这才是生活的真实。这种错觉,制造了许多无中生有的痛苦。我们希望生命永恒,就会对死亡的阴影感到恐惧。我们希望事业永恒,就难以面对挫折和失败。我们希望爱情永恒,就无法接受爱人的变心和离去。
  事实上,世间没有什么事物是永恒的,一切都要受到无常的支配。无常之风在不断刮着,无常之火在不停燃烧。无论是个体还是整个世界,都在经历着成、住、坏、空的过程,都在经历周而复始的相续变化。在生灭变化的时光中,今日花开,明日花谢;才见春去,秋又来临。如果不能正确看待无常变化,就会因为这一切而哀伤,而痛苦。
  面对种种痛苦,又该如何进行改变?千百年来,人类的一切努力,无非是想改变生活状态,从而离苦得乐。可是,现代人的痛苦比古代人减少了吗?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物质条件有了巨大改善,但幸福并未如期而至,更未与之形成正比。如果幸福感也可以用数据进行统计,我们就会发现,它与物质之间并无必然联系。
  佛法认为,痛苦来自生命的内在。因而,解决人类痛苦也必须从内在着手,找到痛苦之源,对症下药。若仅从外部环境寻找原因,至多,也只是扬汤止沸式的暂时缓解。佛陀告诉我们,痛苦之源,就是生命内在的无明、烦恼。这就必须通过道谛的修行来解决。
  那么,什么是道?如何修道?很多学佛者都以为,念几句佛号,或是诵诵经、打打坐、拜拜佛就是修行了。这些方式固然属于修行,但我们要知道,修道的内涵远远不止于此。修行,是修正身口意三业,是对自我生命的全面改造。从改变观念开始,进而改变自己的语言和行为。所以,修行也应落实于生活中。我们念佛、诵经、拜佛,都是为了更好地为人处世,服务大众。有不少学佛者,表面看起来热衷于修行,每天都有相应的修行功课,念得头头是道。但在生活中却依然故我,烦恼习气并未因学佛而有丝毫改变。遇到喜欢的,照样贪得无厌;遇到讨厌的,照样嗔心大发。这算什么修行呢?即使天天都在念佛,也与修行了不相干。唯有将座上修行运用于心态改变,运用于生活实践,不断发现并对治自身不良习气,努力修习并坚持自利利他的善行,修行才能真正走上轨道。
  四谛中,以“八正道”为道谛的主要内容。道,为道路、途径、方法。八正道,是究竟灭除人生痛苦、成就解脱的正道,分别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佛教中,又将八正道称为八圣道、八由行、八圣道支等。此外,道谛的内容还有很多,有“八万四千法门”之说。我们现在学习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也属于道谛内容。倘能依《普贤行愿品》修行,便能由此殊胜法门迅速积累福慧资粮,成就佛菩萨那样的慈悲和智慧。

殷勤劝请佛陀说法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广大佛刹。一一刹中,念念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诸佛成等正觉,一切菩萨海会围绕。”等正觉,为觉悟之义。等和正,用于形容这一智慧的平等周遍,没有任何杂染及偏废,是觉悟一切法的智慧。法界是没有穷尽的,虚空界也是没有穷尽的。将十方三世一切佛刹碎为微尘,其数之多,已难估量。而在每一极微中,又有数不胜数的无量佛刹。其中的每一佛刹,念念之间,都有无穷无尽、多如微尘的佛陀在亲证菩提,圆满佛果。而在他们身边,还有大海般一望无际的菩萨围绕左右。
  “而我悉以身口意业种种方便,殷勤劝请,转妙法-轮。”面对无量诸佛,我们当以至诚恳切之心,以身口意三业的种种方式,反复劝请佛陀为众生大转-法-轮,宣演妙法。所以,请转-法-轮是全身心的,不是嘴上说说而内心不以为然,也不是内心祈请而语言毫无表示。或许有人会说,既然佛陀慈悲,那为什么不直接说法,却要应众生劝请而说?这主要是为了表示对法的尊重,也是为了培养我们对法的恭敬。佛陀在菩提树下成佛时,感觉自己所悟到的真理与众生现有认识相距甚远,乃至完全相反。即使佛陀和盘托出,也未必能够理解,故准备入般涅槃。大梵天知悉佛陀想法之后,就来到人间殷勤劝请:“佛陀啊!请您慈悲天下苍生,莫入涅槃。这个世界太黑暗了,好不容易有佛出世,堪为众生导师,堪为众生依怙。若您入般涅槃,众生怎能走出无始轮回的困境?”最后,佛陀慈悲应允他的请求,开始演说正法。一生讲经四十九年,为我们指明了趣向解脱的光明之路。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常劝请一切诸佛转正法-轮,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我们应时常劝请一切诸佛,乃至诸善知识及高僧大德为众生说法。这种劝请说法的热诚,是尽未来际从不间断,从不减弱的。只有不断请转-法-轮,人类才有离苦得乐的希望。

2007年11月修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