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探微之十九
济群法师

【点击查看全书链接】

  这部分是关于如来的境界。前面说过,如来有三十二相,但又不能以三十二相见如来。那么,如来究竟是怎样的呢?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第二十九威仪寂静分)
  第二十九分为“威仪寂静分”。所谓威仪,是指行住坐卧有威德,有仪则。在声闻戒中,佛制比丘有三千威仪,即所有行为都有相应规则,不可任意妄为,这样才能体现一个出家人庄严、寂静、脱俗的气质。《金刚经》所说的威仪,重点不在行住坐卧的外相,而是从空性来认识的。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佛陀对须菩提说:如果有人认为,如来有来有去,有坐有卧。比如今天到舍卫城乞食,明天又到竹林精舍说法,就像世间的人到哪里去,又从哪里回来,诸如此类。如果以这样一种眼光看待如来,内心执著来去的想法,就没有理解如来所说的法义,是以凡夫知见揣度如来,是凡夫而非如来的境界。
  “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为什么这么说?如来的境界究竟是什么?如来之所以被称为“如来”,是因为他证悟了如实的真理,也就是空性。在空性层面,是没有来也没有去,没有坐也没有卧,没有动也没有静的。因为空性超越时空,超越思维概念,也超越一切差别。虽然在缘起显现上是有来有去的,但这种来去是应众生因缘的自然显现。就像“千江有水千江月”。江水清了,月亮自然映照其中,显现出来。
  《解深密经·如来成所作事品》也讲到,如来是“非心意识生起所显”。如来的行动不是有心,不是带着一种想法或目的,只是随众生的因缘,在悲心作用下的自然显现。虽然在世俗意义上有来有去,但这种来去又不住于来去相。因为如来安住在无所来亦无所去的状态,所以来的当下就没有来,去的当下也没有去。在无来无去的状态下,又不妨来去,不妨有千百亿化身。如果说如来也有想法,有执著,就不可能有千百亿化身。就像我们想着某件事的时候,无法一心二用;做着某件事的时候,也无法再做别的事。但如来是无心的,并不是在意识层面行事,而是成就了正遍知,所以能普应十方,无所不知。
  总之,我们说如来有来有去,或者说如来没有来去,都有失偏颇。针对众生的这种执著,佛陀说如来“无所来亦无所去”。准确地说,是在胜义谛上没有来去,而在世俗谛上不妨来去。来去的同时,就是不来不去;不来不去的当下,又不妨有来有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