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济群法师关于《普贤菩萨行愿品》的解读,是济群法师最早出版的弘法系列书籍,也是流传最广的一套丛书。书中,法师以其深厚的佛学素养,对《心经》《行愿品》《十善业道经》等人们熟知的经典作了深入浅出的阐述,既是对佛法正见的通俗解读,也是对生活修学的正确引导,深受社会大众的喜爱。 查看全文>>
本书是关于《十善业道经》的解读,是济群法师最早出版的弘法系列书籍,也是流传最广的一套丛书。书中,法师以其深厚的佛学素养,对《心经》《行愿品》《十善业道经》等人们熟知的经典作了深入浅出的阐述,既是对佛法正见的通俗解读,也是对生活修学的正确引导。自1999年由民族出版社出版以来,深受社会大众的喜爱。 查看全文>>
《心经的人生智慧》《学佛者的信念》《幸福人生的原理》为济群法师最早出版的弘法系列书籍,也是流传最广的一套丛书。书中,法师以其深厚的佛学素养,对《心经》《行愿品》《十善业道经》等人们熟知的经典作了深入浅出的阐述,既是对佛法正见的通俗解读,也是对生活修学的正确引导。自1999年由民族出版社出版以来,深受社会大众的喜爱。 查看全文>>
佛教与一般宗教截然不同,他否定神在世界的主宰地位,不崇拜神,肯定人在世界的独立性,主张世界的兴衰,人生的祸福,都是取决于人类自身的行为,人的命运并不依附于神,人和神一样,都是独立的,平等的。因此,佛教以人为本。 查看全文>>
神教建立主宰神的信仰,将人类的命运、解脱和希望,都建立在对神的祈求上。而佛教却否定主宰神的存在,认为人类的一切都是自身思想行为造成的。人类痛苦的解脱,是要凭正确的思想及行为,从契合一切法的因果事理中,净化自己、圆成自己,这正是佛教区别于其他宗教的独特性。 查看全文>>
学佛修行有两大途径:一曰自力,一曰他力。有人重视自力,有人强调他力的作用。然而学佛究竟依自力,或依他力,抑或依自力与他力融合更为殊胜呢?本文想就这个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查看全文>>
无上法门;劝勉;佛陀将般若法门形容为“大神咒、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而在《金刚经》中,则称般若法门是“如来为大乘者说,为最上乘者说”。由此可见,这一法门确实殊胜无比。 查看全文>>
一、学佛须从文字般若下手;二、声闻乘的五分法身以慧为核心;三、菩萨道的六度法门以般若为导;十方三世诸佛都是依般若成佛的。由此,也可说明般若智慧对于成佛的重要性,它贯穿着有情从学佛到成佛的各个阶段。 查看全文>>
一、心无挂碍;二、生死自在;三、息灭妄想;涅槃的实质是空性,是烦恼的寂灭状态。不生不灭,非有非无。 查看全文>>
一、苦谛;二、集谛;三、灭谛;四、道谛;四谛,即四种真实不虚的道理,对修行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查看全文>>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 死 查看全文>>
一、蕴、处、界;二、我执的表现;三、执著的过患;四、怎样才能不住;明了“无我”的真相,能使我们超越自我。 查看全文>>
一、空相;二、不生不灭;三、不垢不净;四、不增不减;所谓的生灭,其实就是不生不灭。从缘聚来看生,离开缘就无法可生;从缘散来看灭,离开缘又无法可灭。 查看全文>>
一、经典所说的“有”;二、经典所说的“空”;缘起的“有”不是本来如此,更非恒常、实在的“有”。对“有”产生实在感,是完全错误的。 查看全文>>
一、认识苦,才能解除苦:1. 苦苦;2. 坏苦;3. 行苦;二、寻找痛苦之源;倘能照见五蕴皆空,由此而生的烦恼痛苦也就不存在了,从而度脱一切苦厄。 查看全文>>
一、认识上的迷惑;二、执著欲望带来的痛苦;如果想要解决由认识困惑和执著欲望带来的痛苦,唯有依靠般若智慧的力量。 查看全文>>
《心经》,具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典籍中文字最为简练,而内容极为丰富的法宝。它和《金刚经》一样,千百年来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影响历久不衰。 查看全文>>
1999年,济群法师应邀前往台湾参加“两岸禅学教育研讨会”。会议期间,在东道主的安排下走访了各地的重要道场,并对台湾弘法事业的开展进行了考察。在相互的座谈交流中,法师就各道场事业发展的侧重点作了有针对性的发言。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