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


  菩提心是大乘不共教法。发菩提心,是大乘菩萨道修行的开始。自2003年以来,我一直在弘扬菩提心教法。同时,还在各地传授菩提心戒,期望所有大乘佛子,能在受菩萨戒之前先受菩提心戒,以此坚定愿心。本文是2016年元旦,我在西园戒幢律寺为四众弟子传授菩提心戒的完整记录,包含菩提心受持仪轨,以及受持菩提心戒的相关开示。

一、请师

  (发心者来到和尚前,为求愿菩提心,长跪合掌曰:)
  昔诸如来应正等觉,及入大地诸大菩萨,最初于无上正等菩提如何发心。弟子某某,今亦如是,请阿阇黎耶证明,我今亦于无上正等菩提而发心。(三请)
  师曰:今为汝等受持菩提心戒,汝等当发起真切的菩提心。
  (诸善男子等一起向上排班,闻磬声至诚作礼三拜、问讯、长跪、合掌。)

二、唱炉香赞

  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

三、戒师开示

  首先要深深随喜大家,能在十方三宝的证明下受持菩提心戒,因缘非常殊胜。这就意味着,我们真正走上了菩提道。
  十方诸佛菩萨之所以能成就,都是在因地发过宏誓伟愿。比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十二大愿,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以及观音菩萨、地藏菩萨对众生的种种承诺。这些誓愿正是对菩提心的落实,其中包含两方面,一是追求无上正等正觉,一是以尽未来际利益众生为使命。因为菩提心,才会发起如此宏愿;因为有愿心,才能成就佛菩萨的无量功德。
  汉传佛教属于大乘,要以佛菩萨作为我们的学习榜样。尤其是四大菩萨,分别代表了菩萨的四大特征:观音菩萨代表大悲,文殊菩萨代表大智,普贤菩萨代表大行,地藏菩萨代表大愿。向佛菩萨学习,就是学习他们那样的大悲、大智、大行、大愿。
  大悲,是观音菩萨的无限慈悲;大智,是文殊菩萨的广大智慧;大行,是像普贤菩萨那样,所有行为都以十方三世诸佛和法界无量有情为对象;大愿,是像地藏菩萨那样,生起“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承担。
  遗憾的是,汉传佛教虽然属于大乘,但我们的发心更多是小乘,只想自己了生死,只管自己生净土,却没有想到更多众生。问题在哪里?如何才能成就佛菩萨的宏愿?关键是发起菩提心,把“我要利益一切众生,帮助众生走向觉醒”作为自己最真切的愿望,最重要的使命,这么想,也这么做。
  汉传佛教非常重视菩萨戒,很多信众修学到一定程度,就会求受菩萨戒。但如果没有发起菩提心,具足慈悲心,这种受戒往往流于形式。受菩萨戒的仪轨中,戒师会问:你发菩提心了没有?受戒者回答“发了”,却不清楚,菩提心究竟意味着什么,发心的标准又是什么。即使受了戒,也不过是冒牌菩萨而已。
  在印度佛教中,本来就有受菩提心戒的环节,《显扬圣教论》《瑜伽师地论》都有相关说明。所以我们很希望把这一传统恢复起来,弘扬大乘精神。基于此,我编写了“受持菩提心戒”和“修习菩提心戒”两套仪轨。
  因为仅仅受戒还不够,我们虽在十方三宝前发下誓愿,但还需要通过不断修习来巩固。如何修习菩提心?不是每天拿着仪轨念一念就够了,最重要的,是发自内心地认同这一愿望,真正落实到行动中。
  这就需要立足于《道次第》和《入行论》的修学,彻底改变观念,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变为以众生为中心。《道次第》告诉我们,修行的关键是“舍凡夫心,发菩提心”,否则是没有出路的。如果不走向觉醒,我们就会深陷在无明、烦恼、轮回中,无法摆脱困境。《入行论》更是引导我们修习菩提心的重要论典,从认识菩提心的殊胜,营造菩提心的土壤,到发起菩提心、增长菩提心、圆满菩提心,作了全面、系统、完整的阐述。目前已有相当一部分学员开始修学本论,他们通过学习之后,都能深刻认识到菩提心的殊胜,对修习菩提心产生极大的热情。
  所以,受菩提心戒是有标准的。前些年,只要皈依之后就可以受。后来发现,必须具备相应的心行基础,才能如法受持,否则同样会流于形式。为了让菩提心戒真正生效,我们对此作了新的界定,把菩提心戒的受持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是随喜受,只要参加修学,受过三皈,都可以随喜受菩提心戒。第二是正式受,必须学完《道次第》,才有资格正式受持菩提心戒。第三是重复受,受戒后要每天修习,通过不断提醒,强化这一心行。因为我们内心还有太多的妄想、需求和欲望,由此形成种种阻力,使我们偏离菩提道。如果不刻意防范,很可能,学着学着就回到凡夫心,回到轮回轨道。除了日常修习,我们还要重复受菩提心戒,增上并强化戒体。正式受过的学员,都会领到“菩提心戒”证书,重受一次,就可以再盖个章。你受过多少次,就会有多少次记录。当然更重要的,是心行的记录和积累。
  菩提心包括愿菩提心、行菩提心、胜义菩提心,不仅是一种愿望,还要通过六度四摄去实践,把愿心落实到行动中。现在已有学员进入《瑜伽菩萨戒》的学习,接下来会为大家传授瑜伽菩萨戒,按菩萨的行为标准,修习行菩提心。进一步,还要修学空性见,从世俗菩提心升华为胜义菩提心。就像《金刚经》所说的那样,修习布施、持戒等菩萨行时,要三轮体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菩提心不是发起就能圆满的,还要通过修行实践,不断提升它的力度、广度和纯度。有些人初发时信心十足,后来却越来越没有力量。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每种心行都是缘起的,需要不断滋养。如果凡夫心的力量太大,菩提心就会被边缘化。这是一个此长彼消的过程。所以要不断实践菩提心,在正确重复的过程中,使菩提心茁壮成长。
  首先是力度。我们要通过座上修习和座下实践,不断为菩提心充电,使它的力量日益强大。其次是广度。想要利益众生,必须撤除我执,打开心量。我们接纳的人越多,乐意帮助的人越多,内心就会越平等,慈悲就会越广大,最终成就观音菩萨那样的大慈大悲,对任何众生都能视如己出,绝不舍弃。第三是纯度。我们现在的菩提心中,还夹杂着很多凡夫心,如贪、嗔、我执、好恶、分别等。不断剔除杂质,菩提心才能更纯粹,更清净。
  在此过程中,需要以闻思为基础,如同修阶段的《道次第》《入菩萨行论》,同德阶段的《辩中边论》《唯识三十论》《金刚经》《心经》《六祖坛经》等,从不同角度,为我们解读了菩提心教法的深意。进一步,还要以菩萨的行为标准要求自己。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深化理论,才能使菩提心强化、扩大、提升。
  今天在此受持菩提心戒的学人,都有甚深的因缘,我们要以极大的殷重心受戒。

四、请圣

  发心者至诚迎请十方三宝慈光摄受(和尚领发心者念):
  香花迎!香花请!弟子某某一心奉请: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香花迎!香花请!弟子某某一心奉请: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尊法。
  香花迎!香花请!某某一心奉请: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贤圣僧。(三说三拜)

五、大乘皈依

  发心者忆念轮回苦,忆念三宝功德,生起至诚皈依之心,至心念诵(和尚领发心者念):
  诸佛正法贤圣僧,直至菩提永皈依,
  我以所修诸善根,为利有情愿成佛。
(三说三拜)

六、修七支供

  修七支供,既能快速积累成佛资粮,净化累生业障,还能帮助我们打开心量,消除我执,为发起菩提心营造良好的心灵环境。大众随我一起念诵、受持、修习七支供。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狮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
  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
  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
  以诸最胜妙华鬘,伎乐涂香及伞盖,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
  最胜衣服最胜香,末香烧香与灯烛,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养诸如来。
  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贤行愿力,普遍供养诸如来。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
  十方所有世间灯,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劝请,转于无上妙法-轮。
  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诚而劝请,唯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
  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法-轮,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
  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如是四法广无边,愿今回向亦如是。

七、正授愿菩提心

  下面正式受持愿菩提心。发心者首先思惟,如母有情在六道轮回中受苦受难,生起慈悲之心,观想于十方诸佛菩萨及阿阇黎前宣誓。宣誓的内容,虽然是我带着大家念,其实是大家发自内心的愿望。我们现在在十方诸佛菩萨面前,发出真切的誓言:
  唯愿十方诸佛菩萨存念,阿阇黎耶存念:弟子某某于此生及余生,施性、戒性、修性,所有善根,自作教作,见作随喜,以彼善根,如昔诸如来应正等觉,及住大地诸大菩萨,于其无上正等菩提如何发心。弟子某某亦从今时乃至菩提,于其中间,于无上正等广大菩提而为发心。诸未度有情为令得度,诸未解脱为令解脱,诸未出苦为令出苦,诸未遍入涅槃为令遍入涅槃。(三说三拜)

八、发愿

  发心者为利益一切众生成就佛道,至诚发愿: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三说三拜)

九、唱观音赞

  唱观音赞偈,称念观音圣号,忆念观音菩萨功德,即是忆念大悲心。
  菩萨号圆通,降生七宝林中。
  千手千眼妙真容,端坐普陀宫。
  杨柳枝头甘露洒,普滋法界薰蒙。
  千层浪头显神通,光降道场中。
  观音菩萨妙难酬,清净庄严累劫修。
  三十二应周尘刹,百千万劫化阎浮。
  瓶中甘露常遍洒,手内杨柳不计秋。
  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
  南无普陀山琉璃世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十、回向

  发心者为速成佛道,利益一切众生。至诚回向:
  发心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有情,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闻磬声,至诚礼谢法师三拜,问讯,分班,迎请者恭送法师回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