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讲记

济群法师

【点击查看全书链接】

  复次,善男子!言称赞如来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刹土,所有极微,一一尘中,皆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萨海会围绕。我当悉以甚深胜解,现前知见。各以出过辩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无尽音声海,一一音声,出一切言辞海,称扬赞叹一切如来诸功德海。穷未来际,相续不断,尽于法界,无不周遍。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赞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赞叹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欢喜赞叹

  称赞如来,为普贤菩萨的第二大愿。
  首先,要从内心随喜,对他人的一切善行生起欢喜之心。然后,再以语言表示赞叹,以行动表示支持。对于学佛者而言,这是极为重要的修行法门。或许有人会觉得,随喜不就是说句好话吗?不是很容易吗?其实不然。凡夫因我执所缚,往往习惯性地将赞叹留给自己,把批评送给别人。也往往喜欢拿着放大镜寻找他人过失,发现任何问题都挑剔再三。更有甚者,还要制造问题,造谣诽谤。这样,自然难以看到他人的长处。即使看到,也不会由衷地为之欢喜。
  障碍随喜的力量,主要表现为我慢和嫉妒。我慢属于贪心范畴,因为染污心的干扰,错误执著自己的长处,不能如实认识自身缺点和他人优点,处处自以为是,侮慢他人。若是自己胜过他人,就骄傲自得,不可一世。若是自己和他人不相上下,甚至不如他人,仍不能看清现实,仍以为自己胜过对方。这种人看似骄傲强悍,其实却十分脆弱。因为他们只能在恭维赞叹中生活,一旦受到打击,精神很容易崩溃。嫉妒则属于嗔心范畴,因为染污心的干扰,不愿看到他人胜过自己,从而心生嫉恨。嫉恨的范围非常广泛,或许是财富、地位,或许是学问、事业,或许是相貌、形体。总之,一切可能使我们产生执著的因素,都会导致嫉妒。虽然别人所拥有的并未影响到我们自身利益,但凡夫因为爱著自己,只愿看到自我荣耀,从而对他人拥有的一切也会心生不满。
  嫉妒和我慢,是两种极为常见而又非常可怕的心理。究其根源,正是我执所致。因为执我,而使心变得狭窄,容不下自己以外的任何人;因为执我,还使心失去平衡,导致种种事后难以想象的愚蠢行为。随喜,正是对治两大烦恼的有力武器,能使我们打开心胸,变得开放、包容。所以,佛陀在许多经典中都再三赞叹随喜的功德。
  同时,随喜还能令我们迅速积累成佛资粮。以我们的个人能力,不论有多大,都是极其有限的。但只要我们有真诚随喜的心,看到他人任何善行都由衷赞叹,就能获得和对方同样的功德。有人花费数十万元为寺院塑造佛像,我们虽然没有财力做同样的事,但只要为之欢喜,为之赞叹,也会得到同等收获。如果我们的发心对比方更广大,更清净,还能因此获得更多乃至无量的功德。当然,前提是我们已经尽到个人所能。如果吝惜钱财不愿布施供养,却想着以几句好话换取功德,发心本身就是染污的,自然不可能如愿以偿。
  普贤菩萨的第二大愿为“称赞如来”,赞叹如来无量的慈悲和智慧,赞叹如来救度众生的广大愿力。从广义来说,我们不仅要称赞如来,也要称赞世间一切善行,称赞世间一切行善者,让大众心生欢喜。同时,也通过这种赞叹净化自身心行。

如来的名号及功德

  如来为佛陀十大名号之一。此外,还有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这些名号分别根据佛陀的种种功德安立。其中,如来和佛是最常用的名号,但不可合称“如来佛”。这一称呼在民间较为普遍,其实是错误的。正确的称呼,应该是释迦如来、东方药师琉璃光如来,或是释迦佛、药师佛。
  何为如来?如来,因佛乘真如之道,来成正觉,垂化三界。也就是说,佛陀在证得诸法真实之理后,再来这个世间度化众生。如来也可称为如去,即来去自如之义。这里所说的来去自如,主要是相对凡夫而言。凡夫受业力支配,来去都不能自主。寿尽时,无论求生欲望多么强烈,也不得不撒手西去。投生时,也是随业风飘荡,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而如来已超越生死,超越轮回,只因悲心驱动而不舍众生,可以随其所愿,在世间各个地方来去自如,分身千百万亿。所谓“智不住生死,悲不住涅槃”。
  前面说过,“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既然如此,应当称赞如来的哪些功德?又该怎么称赞呢?为使我们对如来功德有概括认识,佛经中,将之概括为“三德二利”。三德,为断德、智德、恩德。二利,即自利、利他。
  所谓断德,即彻底断除烦恼惑业。凡夫因无明所缚,内心充满种种染污和烦恼,如贪、嗔、痴、我慢、嫉妒等等。既有根本烦恼,也有由此派生的随烦恼,使有情为其所困。而佛陀已究竟了知世间真相,从而使烦恼失去立足之地,从根本上铲除了烦恼之源。
  所谓智德,即圆满的智慧,这不同于世间的聪明才智。佛教所说的智慧,是解脱痛苦烦恼的能力,也是证得真理的能力。由证得诸法实相,而对宇宙人生的一切都能了知无余,对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都能通达无碍。这种洞察生命真相的智慧,不是普通教科书可以教给我们的。世间的文化知识虽有千千万万,但除了佛陀,谁能告诉我们生从何来,死往何去?谁能告诉我们超越生死的解脱之道?
  所谓恩德,即佛陀对于众生的极大恩情。佛陀将每个众生视为己出,不忍见其流转生死,倍受痛苦,遂将自己亲证的宇宙人生真理和盘托出。在佛陀对众生的无限恩德中,最大的恩情,就是为我们指出一条了脱生死的修行之道,让我们追随他的步伐,行佛所行,证佛所证,成就解脱乃至无上菩提。这正是佛陀说法四十九年的根本目的。
  因为具足以上三德,所以,佛陀不仅能成就悲智二德,成就佛果功德,还能广泛利益人天,带领众生共赴彼岸,离苦得乐。

十方世界诸佛无量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刹土,所有极微,一一尘中,皆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 称赞如来,不是称赞一尊佛、两尊佛。普贤菩萨告诉我们,所要称赞的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法界”,法者诸法之义,界者边际之义,穷极诸法的边际,故称法界。“虚空界”即十方一切虚空,遍至一切色非色处,皆有是空,无有穷尽,是名虚空界无尽。“十方三世一切刹土”前面已做介绍,此处不再重复。“所有极微”是将一切国土剖为微尘,而在每个极微元素中,都有一切世间极微尘数诸佛。在佛菩萨的境界中,没有大小、一多等区别。每一微尘,同样是重重无尽的世界,所谓“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
  “一一佛所,皆有菩萨海会围绕。”一佛出世,千佛欢喜,更有无数菩萨追随,数量之多,功德之深,有如大海。这些众多的菩萨和眷属,一同协助佛陀住持正法,广转-法-轮。在许多佛经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每当释迦牟尼佛说法时,常有文殊、普贤、观音、弥勒等诸大菩萨海会围绕,还有舍利弗、目犍连、迦叶尊者等大阿罗汉及千二百五十比丘常随左右。
  对于十方三世所有佛陀,以及他们身边的无量眷属,我们都要以虔诚心、清净心称扬赞叹。这种赞叹,决不是像阿谀奉承那样,为达到某种个人目的而有意夸大。只是出于对佛菩萨的景仰,从而生起见贤思齐之心,情不自禁地称扬赞叹。

称颂如来

  又该怎样赞叹如来呢?普贤菩萨告诉我们:“我当悉以甚深胜解,现前知见。”“甚深胜解”即坚定不疑的认识,确信十方世界充满无量无边的诸佛菩萨。“现前知见”即深信其存在,一如亲见。在观想中,诸佛菩萨的形象历历在目,仿佛就在眼前。对于观想来说,深信是极为重要的。有人会觉得,娑婆世界几千、几万年才有一个佛陀出世,即使扩展至十方世界,哪里就会有无量无边的诸佛菩萨?如果对这一点将信将疑,就无法观想,也永远不可能达到普贤菩萨的境界。
  或许有人还会担心这样一个问题:十方世界有无量诸佛,但我只有一张嘴,即使从早到晚说个不停,即使在每尊佛前称赞一句,又要说到哪天才能结束?这简直是比愚公移山更为艰难的任务。不必担心,我们来看经文。
  “各以出过辩才天女微妙舌根。”“出”是超出;“过”是胜过;“辩才”是天女的名称;“微妙”是美妙无比、难以形容;“音声海”“言辞海”,形容声音、语言滔滔不绝,有如大海。辩才天女出自《华严经·如来出现品》,是自在天王手下的一位彩女。她有五百条舌头,每条舌头能发出五百种音声。她所发出的每种音声,都婉转动听,美妙异常,仿佛百千种乐器的和谐交响。虽然我们现在只是凡夫,没有辩才天女那么多的舌头,更不会发出那么多的美妙音声,却能运用观想具备这一能力。我们可以观想自己拥有超过辩才天女的舌头,不是五百,而是五千、五万甚至更多。我们还可观想自己的每条舌头也能像辩才天女那样,发出种种美妙音声,也是五千、五万甚至更多。
  “一一舌根,出无尽音声海。”运用观想力,想象自己发出的音声有如海潮之音,涌动起伏,绵延无尽。其实,这不难想象。我们看那些播音员,每说一句话,世界各地会有几十万、几百万乃至上亿人同时听到。所以,我们也可借助现代科技来观想,想象自己赞佛的音声如覆盖三千大千世界的卫星实况转播。我们每称赞一句,世界的各个角落,乃至宇宙的各个时空,都能同时响起这一赞佛的心声,使三世诸佛都能接收到我们的赞叹。
  “一一音声,出一切言辞海。”运用观想之力,想象自己赞佛时口若悬河,辞藻丰富,如大海般取之不竭。佛陀说法时,虽然只用一种音声,但因其神力所致,众生却能分别听到自己能够理解的语言,中国人听到汉语,英国人听到英语,法国人听到法语,德国人听到德语。乃至天人、畜生、饿鬼等等,只要有缘听闻佛陀的音声,也感觉是在对自己说话。正如《维摩经》所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皆谓世尊同其语,斯则神力不共法。”
  “称扬赞叹一切如来诸功德海。穷未来际,相续不断。尽于法界,无不周遍。”我们观想自己具备超过辩才天女的口才,并以各种美妙言词,称赞如来的无量功德。这种称赞不是一天、两天就结束的,而是从此以往,永不间断。同时,使这一音声遍及整个法界,在在处处,无不回荡着我们对诸佛菩萨的赞叹。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赞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赞叹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这段经文的内容和前面大体相仿,以此体现普贤行愿之深广坚定,不再重复说明。

2007年11月修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