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

【点击查看全书链接】

六、接引志道,答生灭与寂灭

  僧志道,广州南海人也。请益曰:“学人自出家,览《涅槃经》十载有余,未明大意。愿和尚垂诲。”
  师曰:“汝何处未明?”

  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于此疑惑。”
  师曰:“汝作么生疑?”

  曰:“一切众生皆有二身,谓色身法身也。色身无常,有生有灭。法身有常,无知无觉。经云‘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者,不审何身寂灭?何身受乐?若色身者,色身灭时,四大分散,全然是苦。苦,不可言乐。若法身寂灭,即同草木瓦石,谁当受乐?又,法性是生灭之体,五蕴是生灭之用。一体五用,生灭是常。生则从体起用,灭则摄用归体。若听更生,即有情之类不断不灭。若不听更生,则永归寂灭,同于无情之物。如是,则一切诸法被涅槃之所禁伏,尚不得生,何乐之有?”

  师曰:“汝是释子,何习外道断常邪见,而议最上乘法?据汝所说,即色身外别有法身,离生灭求于寂灭。又推涅槃常乐,言有身受用。斯乃执吝生死,耽著世乐。汝今当知,佛为一切迷人认五蕴和合为自体相,分别一切法为外尘相,好生恶死,念念迁流,不知梦幻虚假,枉受轮回。以常乐涅槃翻为苦相,终日驰求。佛愍此故,乃示涅槃真乐,刹那无有生相,刹那无有灭相,更无生灭可灭,是则寂灭现前。当现前时,亦无现前之量,乃谓常乐。此乐无有受者,亦无不受者,岂有一体五用之名?何况更言涅槃禁伏诸法,令永不生。斯乃谤佛毁法。听吾偈曰: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凡愚谓之死,外道执为断。诸求二乘人,目以为无作。尽属情所计,六十二见本。妄立虚假名,何为真实义。唯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以知五蕴法,及以蕴中我,外现众色像,一一音声相。平等如梦幻,不起凡圣见,不作涅槃解,二边三际断。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真常寂灭乐,涅槃相如是。吾今强言说,令汝舍邪见。汝勿随言解,许汝知少分。”  
  志道闻偈大悟,踊跃作礼而退。

  第六个案例是接引志道,开示《涅槃经》中生灭与寂灭的疑问。
  “僧志道,广州南海人也。请益曰:学人自出家,览《涅槃经》十载有余,未明大意。愿和尚垂诲。”有位叫做志道的僧人,是广州南海人,他向六祖请教说:学人自出家以来,阅读《涅槃经》已十多年,还是不能明了经中大意,希望和尚给予开示。
  “师曰:汝何处未明?”六祖问说:你什么地方不明白?
  “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于此疑惑。”志道说:对“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句经文还存在疑惑。
  “师曰:汝作么生疑?”六祖问:你对这首偈颂的疑问在哪里?
  “曰:一切众生皆有二身,谓色身法身也。色身无常,有生有灭。法身有常,无知无觉。经云‘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者,不审何身寂灭?何身受乐?”志道就说了他对生灭义的理解:一切众生皆有二身,即色身和法身。色身是无常的,有生有灭;而法身是常的,没有知也没有觉。经中所说的“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不知是色身灭了还是法身灭了,又是哪个身在享受涅槃之乐?
  “若色身者,色身灭时,四大分散,全然是苦。苦,不可言乐。”如果是色身在享受涅槃之乐,可当色身坏灭的时候,地水火风四大分崩离析,全然都是痛苦。既然是苦,就没有快乐可言。
  “若法身寂灭,即同草木瓦石,谁当受乐?”如果是法身在享受涅槃的寂灭之乐,可法身是无知无觉的,就像草木瓦石一样,又是什么在受乐呢?
  “又,法性是生灭之体,五蕴是生灭之用。一体五用,生灭是常。生则从体起用,灭则摄用归体。”此外,法性是生灭的根本,五蕴是产生生灭的作用。由这个根本产生五蕴的作用,所以生灭应该是常的。五蕴产生时,是从法性的体产生用;五蕴坏灭时,是作用又回归到法性的体。
  “若听更生,即有情之类不断不灭。若不听更生,则永归寂灭,同于无情之物。”如果这种生是不断的,那么法性生五蕴就会没完没了地继续下去。如果生完后不能再生,就会永远归于寂灭,和无情没什么两样了。
  “如是,则一切诸法被涅槃之所禁伏,尚不得生,何乐之有?”如果这样的话,一切诸法进入涅槃的寂灭状态,就不再产生什么,哪有快乐可言?以上,志道阐述了自己对色身、法身及生灭的理解。他的问题在于,把色身和法身对立起来了。
  “师曰:汝是释子,何习外道断常邪见,而议最上乘法?”六祖批评说:你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怎么会修习外道的断见和常见,还以这些邪见来议论最上乘法?
  “据汝所说,即色身外别有法身,离生灭求于寂灭。”按照你的说法,在色身外还有另外的法身,要离开生灭另外寻求寂灭。事实上,生灭的本质就是寂灭,色身的本质就是法身。可以在生灭的当下体认寂灭,而在寂灭的当下也是不妨生灭的。所以,生灭和寂灭是可以并存的,不必分开,更不应该对立起来。正如永嘉禅师《证道歌》所说:“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又推涅槃常乐,言有身受用。斯乃执吝生死,耽著世乐。”又认为涅槃之乐是恒常的,需要有一个身体在受用。这其实是对生死执著不舍,并且贪恋世间的快乐,认为一切快乐都和身体有关。事实上,涅槃之乐是超越一切形式的,无须依赖外在条件,即能源源不断地产生快乐。
  “汝今当知,佛为一切迷人认五蕴和合为自体相,分别一切法为外尘相,好生恶死,念念迁流,不知梦幻虚假,枉受轮回。”你们要知道,佛陀说法是为了帮助一切迷惑众生看清生命真相。凡夫把五蕴和合的色身当做自体,同时分别一切法为外在世界的相,喜生而恶死,念念都在串习中轮回,不知五蕴乃至生死都是虚假不实的,犹如梦幻。因为有这样的执著,只能不断在六道轮回。永嘉禅师说:“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在当下这个生死大梦中,似乎有六趣,有人我,有世界,一旦证得觉性,才知道这一切的本质就是空性,是了不可得的。
  “以常乐涅槃翻为苦相,终日驰求。佛愍此故,乃示涅槃真乐。”因为迷惑,所以不认识常乐涅槃,反而制造种种苦相,终日向外驰求。佛陀看到众生的愚痴和痛苦,心生悲悯,特别为我们开显涅槃的真正快乐。
  “刹那无有生相,刹那无有灭相,更无生灭可灭,是则寂灭现前。”我们要认识到,生的本身就是不生,刹那都没有生起的相。灭的实质也是不灭,刹那都没有灭失的相。所以,哪里有什么生灭可灭。认识到生灭的本质,不生不灭的觉悟本体就会显现出来。
  “当现前时,亦无现前之量,乃谓常乐。”当觉悟本体现前时,并没有一个现前的形式,这才是长久的快乐。这种快乐是超越一切形式的。
  “此乐无有受者,亦无不受者,岂有一体五用之名?”这种快乐是源自于觉性,是尽虚空遍法界的,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没有谁是受者,也没有谁不是受者,哪有什么“法性是生灭之体,五蕴是生灭之用,一体五用”的说法?
  “何况更言涅槃禁伏诸法,令永不生,斯乃谤佛毁法。”何况还说什么在涅槃状态就会禁绝诸法,令诸法永远不再生起,这些都是错误知见,是在诽谤佛法。
  “听吾偈曰: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六祖说:且听我说一首偈颂。无上大涅槃是圆满的,其光明虽然静止不动,却能朗照一切。涅槃分自性清净涅槃、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和无住涅槃四种,无上大涅槃属于无住涅槃。
  “凡愚谓之死,外道执为断。诸求二乘人,目以为无作。尽属情所计,六十二见本。”凡夫往往将涅槃当做死了;外道又会将涅槃当做断灭,当做什么都没有;而志求涅槃的二乘人,则以此为无作,止息一切,什么都不作为。事实上,这些认识都偏于无和空,不是对涅槃的正确理解,而是情识的分别执著,也是产生六十二见的源头。
  “妄立虚假名,何为真实义。唯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凡夫因为妄执,安立种种虚假的名称,认为这样或那样是涅槃,其实都是错误的。什么才是涅槃的真实内涵?唯有超越常人的虚妄分别,不以思惟去思惟,而是在内心直接体认,不取不舍,才能通达涅槃。
  “以知五蕴法,及以蕴中我,外现众色像,一一音声相。平等如梦幻,不起凡圣见,不作涅槃解,二边三际断。”通达觉性的人,才能知道五蕴中的色法、心法,由五蕴所构成的我,以及外在世界的种种色相、种种音声,这一切的一切,本质都是空性,是平等而如梦如幻的,不会在其中生起分别凡圣的见解。涅槃是超越一切的,既超越断常和有无二边,也超越过去、现在、未来三际,还超越心、佛、众生的差别。
  “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涅槃并不是结束一切,不起任何作用了,而是能于六根放大光明,生起无量妙用,但又不落入我在做些什么的念头。虽然能够分别一切法,但又不会住于分别,不会执著分别的对象。
  “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真常寂灭乐,涅槃相如是。”世界将要毁坏时,劫火从海底燃烧,狂风令山峰互相碰撞。即使在这样的动荡中,见性者依然安住觉性,如如不动,这就是涅槃相。如《证道歌》所说:“纵遇锋刀常坦坦,假饶毒药也闲闲。”即使抡刀上阵,即使面临生死存亡,照样等闲视之,解脱自在。
  “吾今强言说,令汝舍邪见。汝勿随言解,许汝知少分。”涅槃是超越言说的,无论怎么形容,都难免词不达意。我现在勉强把这些道理说出来,只是为了帮助你解除邪见。你不去执著这些语言的话,才能对涅槃有少分领悟。如果执著于言说,只会与道渐行渐远。
  “志道闻偈大悟,踊跃作礼而退。”志道听闻这首偈颂后大彻大悟,明了涅槃的真义所在,非常欢喜地作礼而退。

七、为行思印证,说圣谛亦不为

  行思禅师,生吉州安城刘氏。闻曹溪法席盛化,径来参礼。
  遂问曰:“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
  师曰:“汝曾作什么来?”
  曰:“圣谛亦不为。”  
  师曰:“落何阶级?”
  曰:“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
  师深器之,令思首众。一日,师谓曰:“汝当分化一方,无令断绝。”  
  思既得法,遂回吉州青原山,弘法绍化(谥弘济禅师)。

  第七个案例是接引行思,又名青原行思。青原是地名,即青原的行思禅师,此为尊称。如百丈怀海,即百丈山的怀海禅师;南岳怀让,即南岳的怀让禅师。以下这些人参礼六祖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得到印证。他们后来都成为弘化一方的大德,对禅宗的发展和弘扬起到了关键作用。其中,尤以青原行思、南岳怀让影响广泛。青原行思门下有石头希迁,南岳怀让门下有马祖道一,由此二人开展出禅门的五家七宗。
  “行思禅师,生吉州安城刘氏。闻曹溪法席盛化,径来参礼。”吉州,江西吉安县。法席,说法的座席,泛指说法场所。行思禅师生于吉州安城的刘家,听说六祖在曹溪南华寺说法度众,影响很大,就直接前来参礼。
  “遂问曰: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他见到六祖就问:通过做什么,可以不落入相对世界的执著中?这里所说的阶级,可以理解为次第,或是相对,或是过程。只有超越相对,才能体认绝对的空性。换句话说,做什么才能直接了悟内在的菩提自性?
  “师曰:汝曾作什么来?”六祖反问说:你曾做过些什么吗?
  “曰:圣谛亦不为。”行思回答说:即便是圣谛,我也没有想要得到。圣谛是佛教所说的最高真理,从这个回答可以看出,行思禅师已经体会到无所得的智慧了。
  “师曰:落何阶级?”六祖又进一步问:那你知道还要经历什么过程吗?
  “曰: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行思答说:我连圣谛都不为,还有什么过程可言?这段问答是立足于第一义谛,没有任何瓜葛。
  “师深器之,令思首众。一日,师谓曰:汝当分化一方,无令断绝。”六祖对行思的见地大为器重,让他作为首座,领众修行。有一天,六祖对行思说:你应该弘化一方,把顿教法门传下去,不要让这个法脉断绝了。
  “思既得法,遂回吉州青原山,弘法绍化(谥弘济禅师)。”绍,继承。谥号,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立的称号。行思禅师得法后,就回到吉州青原山,弘法度众,绍隆佛种,后被追封为弘济禅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