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讲记

济群法师

【点击查看全书链接】

     复次,善男子!言忏除业障者,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嗔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净三业,遍于法界极微尘刹,一切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后不复造。恒住净戒,一切功德。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忏乃尽。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此忏悔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困扰人生的重要因素

  忏悔业障,为普贤菩萨的第四大愿。
  忏悔,是修学的重要环节。无始以来,众生由贪嗔痴所缚,造作种种罪业。这些罪业招感的果报,会成为修行的极大障碍。化解之道,就是忏悔。我们所要忏悔的障碍有三种:一是烦恼障,二是业障,三是报障。
  一、烦恼障,包括贪心、嗔心、愚痴、我慢、嫉妒等等。因为有贪心,使我们处在永无止境的追逐中,不得安宁。哪怕是在座上,也会受到贪心干扰,一会儿想着这笔钱还没赚到,一会儿想着那件东西还没得手,心中七上八下,妄想纷飞。因为有嗔心,又会使我们陷入极大烦恼中,一会儿想着这个人对不起自己,一会儿想着那个人伤害了自己,越想怒火越盛,恨不能立刻给对方沉重打击。这样的话,不要说得定,连轻安都不可能得到。愚痴,就是缺乏智慧,不明事理,听佛法怎么也听不明白,看经教怎么也看不进去,也是修行的重大障碍。懈怠,则是懒惰放逸,打坐时瞌睡一来,或腿部有些酸麻,就立刻退却。此外,缺乏自制也是懈怠的一种表现,经不起外界干扰,一有风吹草动就给自己放假。以上种种,一旦形成习惯,再想改就非常困难了。所以我们不能轻易纵容自己,更不要执著那些对修行无益之事。这样,打坐念佛时,妄念自然减少。
  二、业障,业是梵语羯磨的意译,是佛法核心理论之一,主要包括身业、口业和意业。身业,即身体行为;口业,即语言行为;意业,即起心动念。身口意的行为发生后,将转化为具有潜在力量的种子,直接影响未来生命的走向。无始以来,我们曾做过许多不该做的事,由此积累的业力,便会影响今生修行。有些人想学佛,但身体不适,经常卧床不起;有些人想修行,但经济困难,整日奔忙劳碌;还有些人虽然时间充裕,生活无忧,却生于不闻佛法之地,没有机会接触正法。全世界六十多亿人中,有缘听闻佛法又有机会修行的人,实在少而又少。所以,我们要珍惜这份难得易失的福报!
  为什么有人能听闻佛法,有人却没有机会呢?正是业力使然。有些人想出家修行,但因是家中独子,父母拼命阻拦,以死相逼,使其无法达成愿望。相反,也有很多父母欢天喜地地送子出家。比如我,从小生在佛化家庭中。十几岁时,虽对佛法没什么认识,就因种种因缘际会而决定出家。其实,起先并未真正了知出家意义,随着修学深入,才知佛法如此殊胜。我觉得,我来到这个世界,好像就是为了出家,不仅没有什么障碍,反而有许多顺缘在推动。
  当我们在人生旅程遇到任何障碍时,不要埋怨环境,也不要责怪他人,而要反观自身,明白障碍来自过去所造业障,并在佛菩萨前至诚忏悔。世间因缘固然错综复杂,但任何因果都是真实不虚的,由如是因,方才感得如是果。我们无论遇到什么逆境,都不是别人的错,而是自己曾经造作的恶业显现。所以,不要抱怨,而要处之泰然,并积极予以改善。
  三、报障,因为烦恼就会造下种种罪业。一旦造业后,就会成为种子,埋藏在阿赖耶识中,待时机成熟必定受报。或许有人会说,世间许多人虽干尽坏事,却能飞黄腾达;有些人虽一生为善,却处处碰壁,这又是为什么呢?其实,这就是常言所说的“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农民春天播种,要到秋天才能收获。而佛教的因果观是三世论,贯穿着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我们现在的人生境遇,是过去业力所感。但这个过去,未必是前一世,可能是前几世,也可能更早。而现在的所作所为,又会招感未来境遇,可能是下一世,也可能是再下一世或更远。但有一点确定无疑,那就是“业不作不得,业作已不失”。所有业力,哪怕是再微细的善恶之行,若非采取对治手段,必定招感业报。

业与果报

  佛教的因果报应,又不同于宿命论,而是强调因缘的和合。因,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因素;缘,是事物发展的外在条件。如果我们将稻种存在仓库,而非种到地里,它就不能开花、抽穗、结果。对于种子来说,须有适合生存的条件,才会焕发生命力。离开土壤、阳光、水分、温度等助缘,种子就无法继续生长。由因感果也是同样,若善恶行为不曾得到报应,那只是因为外在助缘尚未成熟。一旦众缘和合,所有的因必定感果。
  佛教中,报应又分现报、生报、后报、不定报四种。现报,即现生受报;生报,即来生受报;后报,则要几生乃至几十、几百、成千上万生后才能受报;不定报,则是受报时间及果报皆不定。
   此外,业还有定业和不定业之分。定业,是必定受报的业力;不定业,则是不一定受报的业力。两者区别何在?主要取决于造业的动机。所谓定业,属于有心造作的业力;不定业,则是无意造作的业力。如以杀心谋害他人,就属于定业;若不小心踩死蚂蚁,虽也伤害一条性命,但并非有心杀害它们,将来可能受报,也可能不受报。
  定业和不定业,还须根据对治情况来看。若是做了某件伤害他人的事情之后,丝毫不知惭愧自责,丝毫没有悔改之心,这一恶业的种子,将贮藏于阿赖耶识中,待业缘成熟后受报。就像我们伤害了他人,但从不表示一点歉意,对方就会怀恨在心,伺机报复。反之,如果我们在伤害他人后深感内疚,主动向其赔礼道歉,请求谅解,就可能化干戈为玉帛,使对方消除气恼,不再有报复之心。所以,做了错事必须及时反省,并以至诚恳切之心忏悔,更发誓不再造作。若忏悔心极其猛利,且方法正确的话,业力将得到不同程度的化解,乃至彻底消除。

忏悔是人格的清洗剂

  忏,为发露先恶,即忏除往昔所犯罪业。悔,是改往修来,即改过自新,不再继续造业。忏悔,是对以往所犯错误生起悔过心,决心痛改前非,誓不再犯。忏悔并非佛教特有的修行法门,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很多宗教都非常重视忏悔。但佛教的忏悔又不同于其他宗教。比如基督教是向上帝忏悔,若求得主的宽恕,罪业就能消除。而佛教的忏悔是在至诚悔过之心的基础上,祈求佛法僧三宝加持,通过修习戒、定、慧的力量,调整心态,增强善念,化解不善业力。
  忏悔,是人格的清洗剂。佛陀告诉我们:有两类人修学佛法能有成就。其一,如法如律地修行、生活,从不犯错;其二,虽偶尔犯些小错,但立刻就能以忏悔法门进行对治,忏已还净。一个人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错后没有悔过之心。更可怕的,是犯错而不自知,甚至将之当做正确行为。如果这样的话,就会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断犯错。
  我们都知道搞好环境卫生,却很少关注自己的内心,很少去审查,思想和言行有多少污垢需要清洗,有多少垃圾需要扫除。无始以来,我们被烦恼驱使,造作种种罪业。如果心灵也有形相的话,就会发现,它早已被贪嗔痴污染得面目全非了。若不及时忏悔,及时清洗被罪业污染的人格,那里就会成为藏污纳垢之地。就像一件衣服,穿脏后应及时清洗。再脏,就再洗,才能始终保持干净,历久弥新。若穿上后从不清洗,今天沾染一点污垢,明天又沾染一点污垢,久而久之,污垢重重叠叠,最后就会变得又脏又臭,面目全非了。
  我们学习“忏悔业障”的原理之后,应实际运用,以此清洗身口意所犯罪业,使我们久已蒙尘的人格恢复本来面目。同时,忏悔也能扫清修学路上的障碍,使我们顺利前行。

由贪嗔痴造诸罪业

  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嗔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普贤菩萨想着自己(也包括我们在内),从过去无量劫至今,由于贪嗔痴驱使,由身口意三个渠道造作种种罪业,其数量之多,不是数目可以计算的。佛教中,又将贪嗔痴称为三毒,是人类的一切不良行为的根源。在我们这个五浊恶世,从古至今,充满着战争、杀戮、偷盗、抢劫、欺骗,充满着勾心斗角、相互利用等等。所有这些丑恶现象,无不是以贪嗔痴为发端。
  贪心会使我们见钱眼开,于是图财害命,造作极大杀业。或是为贪图口腹之欲,从鸡鸭海鲜吃到保护动物,大肆伤害无辜众生的性命;或是为贪图淫欲美色,引发强奸、婚外恋、一夜情等社会问题;或是为贪图巨额钱财,导致相互欺诈、恶性竞争等不良行为,更使一些领导利用手中职权贪赃枉法,堕落犯罪。总之,贪心祸害无穷,若不能放下对五欲六尘的贪著,不仅会成为修行的极大障碍,更将成为犯罪根源,引发众多社会问题。此外,嗔和痴也同样危害无穷,同样会造作杀、盗、淫、妄等种种罪业。
  贪嗔痴存在一天,人类就一天不得安宁。有些人以为,之所以会有犯罪现象,只是因为人们太穷了,一旦走向小康,犯罪现象自然消失。其实不然,从世界现有状况来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犯罪率,和贫富程度并没有必然联系。民众富裕了,因为贫穷导致的犯罪行为或许会下降,但又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只要贪嗔痴不曾根除,犯罪现象就不能避免。所以说,消灭犯罪的关键,是人人拥有健康的心灵,这才是最重要的。
  “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众生因贪嗔痴造下的罪业到底有多少呢?如果这些罪业有形状、体积的话,那么,整个虚空和宇宙都无法容纳。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都是有罪的人。或许有些人会觉得,我这一生,自懂事以来一直待人宽厚,从未干过坏事。但这只是我们自己的感觉,若依佛陀教诲进行审查,就会发现自己时时都在造业。正如《地藏经》所说:“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从早到晚,我们有过多少不善的心念,大家是否做过统计?如果仔细反省并进行详细统计,答案恐怕会出人意料。还有不少人说,管那么多做什么,只要心好就行了。那么,什么是心好?好的标准是什么?多数人都是不甚了了的,于是乎,就会好心办坏事,在不知不觉中造作种种罪业。

如何忏悔

  这些罪业又该如何对治呢?下面,普贤菩萨为我们指示了忏悔之道。
  “我今悉以清净三业,遍于法界极微尘刹,一切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后不复造。”对于往昔所造众多恶业,此刻,我们以清净无染的身口意三业,在十方诸佛菩萨前,以至诚、猛利的心发露忏悔,并发誓将来永不再造。倘能如此,即使无始以来积累的罪业,也可逐渐消融化解。
  忏悔的效果取决于对治力度。比如伤害他人后,虽也道歉两句,但只是做个表面文章,内心并无自责、改过之心,很难达到消除罪业的作用。反之,若以强烈悔过之心进行忏悔,效果自然不同。真正的忏悔,是身口意三业的共同参与,是从思想、语言到行为都有悔罪表现,这才是彻底的忏悔。佛教中,忏悔方法大体有三种。
  一、作法忏:僧团每半月举行一次布萨,此为僧伽自新大会。在会上,一一列举自己半月以来所做错事,进行自我批评,祈求大众谅解,以此消除业力。这种忏悔有一套严格规定,根据所犯罪行的大小、多少,决定所犯属于哪种罪,必须面对多少人进行忏悔。比如有些需要对十个人忏悔,有些需要对二十个甚至更多的人进行忏悔。僧团中,这一定期举行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帮助大众及时忏悔、改过自新的重要途径。
  二、取相忏:通过诵经礼忏,称念佛名,忆念佛菩萨功德,以虔诚的身口意三业与佛菩萨功德相应,在此过程中,念念消除罪业。或是感得佛菩萨放光,显现摸顶,由此消除罪业。这些忏法,原是祖师大德们作为修行的前方便,以此净除业障,扫清修法障碍,并非现在这样多用于谋利。
  三、实相忏:观罪业本空,由此净除罪障。实相忏以观空着手,若能体证空性,认识自我本空,罪业本空,所造罪业自然失去立足之地。罪业也是因缘所生,是无自性的,并没有实实在在的罪。但实相忏须建立于甚深见地之上,决非一般人可以做到。我们切莫以为罪业本空,就可肆无忌惮地造罪。一旦果报到来,遭受折磨的还是自己。所以,最好从作法忏、取相忏下手,“诚心忏悔,后不复造”。
  “恒住净戒,一切功德。”我们要永远守持戒律,安住于清净戒律的一切功德之上。佛教中,对在家和出家佛子有不同的行为规范。对于在家弟子来说,须受持三皈、五戒、八关斋戒,常行十善。若对自己有更高要求,可进而受持菩萨戒。而对出家弟子来说,要求就高得多了,如比丘戒有两百多条,比丘尼戒则有三百多条。修学佛法首先必须从持戒入手,知道哪些事情应当去做,哪些事情不该去做,使自己的行为与人天善道相应,和解脱道相应,乃至和无上菩提相应,而不是随着原有的串习延续。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忏乃尽。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此忏悔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这段话告诉我们,忏悔不是一两次可以解决的,而须尽未来际不断忏悔。因为众生的业和烦恼不会穷尽,所以我们的忏悔也不会穷尽,一念接着一念,以清净的身口意三业,不知疲倦地至诚忏悔。所谓“忏悔得清净,忏悔得安乐”。时时忏悔,方能保有清净人格,在修学路上顺利前进。

2007年11月修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