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记
济群法师
【点击查看全书链接】
三、死亡与结生相续之相
佛教认为,有情生命由四个阶段组成:生有,为刚刚受生的时候;本有,为受生后的生存阶段;死有,为一期生命的终结;中有,为死亡至未投生前的阶段。死亡与结生相续,就是关于死亡、中阴和未来投生的内容。比如死亡是怎么回事,生命如何过渡到中阴身,中阴身又如何随业流转,投胎受生。
1.死 缘
寿尽死者,以先业所引之寿,一切皆尽,时至而死也。福尽死者,如无资具而死也。不平等死者,有九种因缘,谓食无度量等,如经所说。
造成死亡的因缘虽然各不相同,但总的来说有三类。
一、“寿尽死者,以先业所引之寿,一切皆尽,时至而死也。”所谓寿尽死,就是通常所说的寿命到了。这是受先前积集的业力牵引,应有寿量消耗殆尽,色身使用期限到了而自然死亡。
二、“福尽死者,如无资具而死也。”所谓福尽死,即寿命未到而福报享完,缺乏受用资具而死。比如有些人拼命挥霍,结果40年就把80年的福报享完,最后就没有继续生存的资粮,灯枯油干。其实人类对能源的大肆开发,也同样会导致地球资源的提前耗尽。
三、“不平等死者,有九种因缘,谓食无度量等,如经所说。”所谓不平等死,是属于意外死亡。比如《药师经》提到的“九种横死”:一是食无量,即饮食过多或过少,不能适度;二是食不宜,即吃了不该吃的食物;三是不消复食,吃了还没有消化就又再吃;四是生而不吐,吃了不适宜的食物,在消化(生)前没有吐出来而产生疾病;五是熟而持之,由于长期饮食不当而积累为疾病;六是不近医药,在患有疾病之后不去求医问药;七是不知于己为损为益,不懂得哪些食物对身体有益而哪些食物对身体有害;八是非时非量,即不在正常用餐时间吃饭,且食量不均;九是行非梵行,即纵欲过度。以上所说的横死,主要在于食色两大问题。现在来看,直接的致命因素就更多了。在世界各地,每时每刻都有不少人因各种交通事故致死,包括车祸、空难、海难等。此外,由于环境污染、工伤事故等种种原因造成的意外死亡,也是不计其数。所以说,生命真是在风中飘摇的烛火,随时都有熄灭的可能。
2.死 心
死心者,信等善心及贪等不善心。此二心者,或依自力,或依他使念,于想粗转之中间令心发起。具无记心死者,于善、不善二心不自忆念,亦无他使念。
此中作善者,如由暗入明,死时如梦种种悦意色生,安乐而死,解支节苦亦甚微细。作不善者,如明趋暗,死时如梦显现种种不可爱色,生起猛利之苦,受支解之痛亦极剧烈。支解者,除天及地狱外,余趣皆有。具无记心者,如上所言之乐苦俱不生也。
死时善、不善二心者,何多修习,彼即现起,余心则不转也。若于善恶二种平等者,何者先念,彼先现起,余不随转。心微细行时,善与不善二种皆止,而成无记之心。
一切死时,当其想心未至不明之间,以长时所习,我爱现行,由彼最后我爱增上,念我当无,便爱自身,此即受中有之因也。预流及一来,虽亦起我爱,继以慧观察而不忍受,如具力人打力弱者。若不来果者,则我爱不生矣。
所谓死心,即死亡时的心理状态,主要有善、不善、无记三种,以及这种心行对死后去向的影响。
“死心者,信等善心及贪等不善心。”关于死亡的心理状态,或是以信等善心而死,或是以贪等不善心而死。
“此二心者,或依自力。”那么这两种心理又是如何生起的呢?一方面,是依靠自己过去所修的善、不善根,临终时自然生起相应的念头。因为心念是相续并有其惯性的,如果善的心理很强大,那么,这念善心也能在临终时成为主导;如果恶的心理很强大,那么,这念不善心也可能在临终时将人们导向恶道。
“或依他使念。”另一方面,是依靠他力,也就是临终的关怀和引导。因为人在将死时内心混乱,惶恐不安,很难把持念头。此时如果有宗教师对死者加以引导,提醒他回忆今生所行善事,令心安住于善念和对三宝的信心中,就能将他导向善道。如果是家属哭闹,甚至为遗产等发生争执,很容易让死者烦恼或生起嗔心,这也是“或依他使念”,但产生的却是不善念,是将人导向恶道的缘起。
“于想粗转之中间令心发起。”濒死时会经历粗心和细心两个过程,临终关怀主要是在粗心阶段产生作用。一般人在细心阶段维系时间很短,只是过渡一下。此时虽未真正死亡,但脉息已停,只有禅定功夫深厚者才可在数日内维持生的状态。怎样才能令心发起呢?按藏传佛教的中阴身救度法记载,此时宗教师要告诉他:“某某,现在死亡已经在你身上降临,你将要经历什么境界,什么境界不要跟着跑,什么境界应该要把握,这是你最后的机会。”死亡是四大解体的过程,也是意识瓦解之时。藏传佛教认为,此时心性明光会显现出来,如果能借此机会契入明光,当下就能证得涅槃。所以,中阴身也是解脱的机会。
“具无记心死者,于善、不善二心不自忆念,亦无他使念。”还有人在临命终时是无记心,也就是说,既没有善或不善的念头,也没有其他人使自己生起善或不善的念头。
“此中作善者,如由暗入明,死时如梦种种悦意色生,安乐而死,解支节苦亦甚微细。”以下说明死亡时不同心行产生的效果。如果临终时生起善念,就会像做了美梦一样,由黑暗转向光明,梦见种种可爱悦意的境界,在安乐祥和中进入死亡。而且,死亡时四大解体的痛苦也会非常轻微。
“作不善者,如明趋暗,死时如梦显现种种不可爱色,生起猛利之苦,受支解之痛亦极剧烈。”而那些临终时生起不善念头者,就像从光明趋入黑暗中一样,看到很多恐怖狰狞的境界,内心现起猛利痛苦。因为内心热恼,使四大支解时的痛苦尤为剧烈。
“支解者,除天及地狱外,余趣皆有。”佛教认为,色身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组成,而死亡就是四大解体的过程。除了生天和堕落地狱以外,其他各道都要经历这个分解过程。
“具无记心者,如上所言之乐苦俱不生也。”如果是由无记心而死,以上所说的安乐和痛苦都不会生起。
“死时善、不善二心者,何多修习,彼即现起,余心则不转也。”当我们将要死亡时,究竟是感到痛苦,还是安乐,主要取决于平时所修的善与不善两种心行。什么心行修习得更多,更持久,临终时就会现起什么心行,其他心行就没有活动机会了。也就是说,当善心生起时,不善心就不起活动了;而当不善心生起时,善心就不起活动了。
“若于善恶二种平等者,何者先念,彼先现起,余不随转。”如果此人生前善、不善两种心行的力量差不多,就取决于临终时什么心行率先生起。当这种心行生起时,其他心行就不再活动。若先出现善心,不善心就不随转;若先出现不善心,善心就不随转。
“心微细行时,善与不善二种皆止,而成无记之心。”在粗心进入细心的阶段时,善或不善两种粗重的心行都会停止,成为无记之心。我们平常说的善心、不善心,都是比较粗的心。
“一切死时,当其想心未至不明之间,以长时所习,我爱现行,由彼最后我爱增上,念我当无,便爱自身,此即受中有之因也。”当一切有情处于死亡阶段,还没有从粗心进入细心时,因为长时间积集的我爱习气现前,就会担心:自己死了之后是不是没有“我”?因为这种恐惧,就会对自我产生执著。这种对自我的执著,就是导致中有生起之因。中有,即中阴身的出现。所以说,一切有情的生命延续都离不开我执的动力。
“预流及一来,虽亦起我爱,继以慧观察而不忍受,如具力人打力弱者。若不来果者,则我爱不生矣。”预流,即须陀洹,声闻四果的第一位,十八有学位之一,指预入无漏圣道的果位。一来,即斯陀含,声闻四果的第二位,已断灭欲界六品修惑,尚须自天上至人间受生一次方可般涅槃的圣人。不来,即阿那含,为声闻四果的第三位,已断尽欲界九品之惑,不再来欲界受生。声闻乘的圣者,如预流或一来果,虽然也会生起我爱,但进而以智慧进行观照,就不会进入我爱或执著的状态。就像有力量的人打没力量的人一样,胜负立见。至于那些进入不来果的圣者,就不会再生起我爱执了。
以上,说明了死亡时不同心行状态对未来投生的影响。这是转变命运的关键时刻,也是考验修行功夫的关键时刻。从某个角度来说,可谓成败在此一举,是我们需要特别引起重视的。
3.暖从何收
暖从何收者,作不善者,先从上身收暖,至心而舍。作善者,先从下身收暖,于心而舍,皆从心而出识也。于最初精血之中,识于何住,即成心藏。后从何出,即是最初之所入也。
我们的生命体,由寿、暖、识三法形成。寿,即一期色身的寿量。这个色身需要识的支撑,否则生命迹象马上就会消失,成为冰冷的尸体。唯有识在执持色身时,我们的生身才会有暖气,才能正常运转。就差那么一口气,四大就随之解体了。那么,身体又是怎么变凉的呢?从中又能说明什么道理呢?在《俱舍论》和《瑜伽师地论》中,对这些现象都有详细说明,可以作为参考。
“暖从何收者,作不善者,先从上身收暖,至心而舍。作善者,先从下身收暖,于心而舍,皆从心而出识也。”体温是从哪里开始变凉的呢?多行不善者,体温是先从头上开始变凉,然后逐渐从胸口离开。而多作善行者,体温则是从脚下开始变凉,最后也还是从胸口这个地方离开。总之,识最后都是从心口离开的。
“于最初精血之中,识于何住,即成心藏。后从何出,即是最初之所入也。”当中阴身前去投胎时,于父母遗传基因中,识最初所住之地就成为心脏。而识最后离开的地方,也是最初进入之地。
4.死后成中有之理
死后成中有之理者,如上所言。识从何出之时,由彼无间,如秤低昂,而成死与中有也。彼中有者,眼等根全,当生何趣,即具彼趣之身相。在未受生之间,眼如天眼,身如具通,俱无障碍,同类中有及修得离过之天眼能见之。
《俱舍》虽言,若成何趣之中有,次无遮止令于余生,而《集论》则说有遮也。
作不善之中有者,如黑羺光,或阴暗夜。作善中有者,如白衣光,或月明夜。中有同类能互相见,并能自见生处。地狱中有如焦株杌,傍生中有如烟,饿鬼中有如水。欲天与人之中有如金,色界中有鲜白。此《入胎经》所说。
若由无色生下二界,则有中有。若从彼二生无色者,随于何死,即于彼处成无色之蕴,无有中有也。
又天之中有向上,人之中有平行。诸作恶业者,眼目视下,倒掷而行。三恶趣之中有皆同也。
寿量者,若未得生缘,极七日住,得缘则无决定。不得亦须换身,于七七日住。在此期内,定得生缘,无过此限。如天中有,七日死后,或复为天,或变人等之中有,以有余业能变中有种子故也。余亦如是。
当识从心脏离开,生命就会进入下一个程序——中有,这是一期生命到下期生命的过渡阶段,不属于六道之一。
“死后成中有之理者,如上所言。识从何出之时,由彼无间,如秤低昂,而成死与中有也。”死后将进入中有阶段的原理,前面已经说过。在识从心脏离开的同时,死有结束而中有出现,两者是没有任何间隔的。就像一杆秤,此起而彼伏,彼伏而此起,在两端的起伏之间,哪有什么间隔呢?
“彼中有者,眼等根全,当生何趣,即具彼趣之身相。”中阴身到底是什么样呢?其实,也是六根俱全的。如果未来将投生何道,那么中阴身就具有这一道的身相特征。比如要投生为猪,此时的中有就是猪的形状;如果要投生为人,此时的中有就是人的形状。
“在未受生之间,眼如天眼,身如具通,俱无障碍,同类中有及修得离过之天眼能见之。”天眼,六通之一,是与色界天人同等的眼根。那些尚未受生的中阴身是具有神通的,不论远近、内外、昼夜都能得见。而他的身体也是有神通的,没有任何东西阻挡得了。无论铜墙铁壁还是天上人间,中阴身都能毫无阻碍地穿越。那么,什么人能看到中阴身呢?一是同类中有能彼此看到,二是修得离过天眼者能够看到。
“《俱舍》虽言,若成何趣之中有,次无遮止令于余生,而《集论》则说有遮也。”中阴身一旦形成后,比如已形成猪道或天道的中阴身,在投生之前有没有可能改变?关于这个问题有两种说法。《俱舍论》说,如果已成为哪一道的中有,是没有办法改变的。而在《阿毗达磨杂集论》中,则认为是可以改变的。哪种说法更合理呢?本论比较赞同《集论》的观点。如果不能改变的话,超度还有什么作用呢?
“作不善之中有者,如黑羺光,或阴暗夜。作善中有者,如白衣光,或月明夜。”作不善业者的中有,中有所呈现的是一片漆黑,就像黑烟那样,或者像昏暗的夜晚,因为不善业也叫做黑业。作善业的中有,其光泽就像穿了明净白衣一样,或像月明之夜那么皎洁。
“中有同类能互相见,并能自见生处。”同类的中有能互相看到对方,并且能看到自己生到什么地方。因为能看到,中阴身才会向那个地方飞奔,这种速度非常之快,就像光速一样。
“地狱中有如焦株杌,傍生中有如烟,饿鬼中有如水。欲天与人之中有如金,色界中有鲜白。此《入胎经》所说。”株,露出地面的树根。杌,树没有枝。地狱的中有,就像烧焦的树根或秃木一样。动物的中有,就像飘荡的烟一样。饿鬼的中有,就像流动的水一样。欲界和人的中有,其色如金。色界的中有,色泽洁白。这是《入胎经》所说的。
“若由无色生下二界,则有中有。若从彼二生无色者,随于何死,即于彼处成无色之蕴,无有中有也。”如果是从无色界生到以下的色界和欲界,就会有中阴身。如果是从欲界和色界生到无色界,则是没有中有身的。当生命结束时,当下就进入无色界的状态。
“又天之中有向上,人之中有平行。诸作恶业者,眼目视下,倒掷而行。三恶趣之中有皆同也。”倒掷,倒翻筋斗。中有投胎时的行动方式是怎样呢?生于天上的中有,是直直向上的。生于人道的中有,则是平行移动的。而那些造作恶业者,则是眼睛向下,首足倒立而行。凡是堕落三恶道的中有,都是同样的情形。
“寿量者,若未得生缘,极七日住,得缘则无决定。”那么中有的寿量有多长呢?如果没得到投生因缘,就会在这一阶段停留七天。如果感得投生因缘,时间就没有一定了,可能马上就去投生。尤其那些善业或恶业极重者,中有阶段非常短暂,下地狱的立刻下地狱,生天的立刻生天。但通常要经过等待生缘的过程,就像人们辞了工作之后,需要有求职过程一样,这个过程就相当于中有阶段。所谓生缘,其实就在于业缘是否成熟。
“不得亦须换身,于七七日住。在此期内,定得生缘,无过此限。”如果七天后还没得到受生机会,这个中有就要更换身体。也就是说,需要死而复生一次,然后仍以中有身再存活七天,因为中有的寿量只有七天。这样一共可以更换七次,即七七四十九天。在此期间必定得到生缘,不会超过这个期限。所以,超度都要在四十九天之内,此时未来生处还没有决定,还有改变的可能。否则的话,就影响甚微了。
“如天中有,七日死后,或复为天,或变人等之中有,以有余业能变中有种子故也。余亦如是。”如果是天的中有,七天死后,还继续以天的中有身出现。如果因为某种业力改变,才可能变成人或其他各道的中有。原因在于,还有其他业力能改变天的中有种子。天道如此,其他各道也同样如此。
可见,宗大师是倾向于中有能够改变的观点。
5.生有结生之相
次于生有结生之相者,《瑜伽论》云:“若胎生者,于父母精血起颠倒见,尔时如父母未眠,而如幻见眠,于彼爱著。”《俱舍》说为见父母眠也,彼复若生女身之中有,于母思离,贪与父交。若生男者,于男思离,贪与女交。是欲起已,从而趣向。如是,男女支体余渐不现,唯见男女根相。对彼起嗔,中有遂灭,而成生有。复以父母贪爱俱极,最后有浓厚之精血各出一滴,相与和合,住母胎处,状如凝乳。与彼俱时,则中有灭。与灭同时,以结生相续之识力,有微细余根大种,和合摄彼同分之精血,而余根以生。
尔时入胎之识,诸许阿赖耶者,为阿赖耶。诸不许阿赖耶者,则为意识结生也。
若于生处不欲去者,则不赴,不赴则不生。故已作增长生地狱之业,如宰羊、杀鸡、贩猪等非律仪之中有,于其生处,如于梦中而见有羊等,以昔串习之爱乐,即往赴彼。次于生处之色起嗔,遂致中有灭而生有生焉。如是于地狱及大瘿饿鬼中亦同。
凡当生于畜生、饿鬼、人及欲界、色界天者,于其生处,见自同类喜乐之有情,于彼欢喜,思欲奔赴。由于生处起嗔,中有随灭,而生有生焉。此《本地分》中所说也。其非律仪贩鸡猪等之生地狱,与此相同。
《俱舍》云:“湿化染香处。”谓湿生贪染香气,化生贪染住处而生也。又若生热地狱者思暖,若生寒地狱者思凉,中有趋之乃生,此注中释也。卵生如胎生,亦出《俱舍论注》。
中有结束之后,就要进入生有。那么,识又是怎样投胎的呢?本论主要引《瑜伽师地论》和《俱舍论》进行说明。
“次于生有结生之相者,《瑜伽论》云:若胎生者,于父母精血起颠倒见,尔时如父母未眠,而如幻见眠,于彼爱著。”关于众生如何投胎的问题,《瑜伽师地论》说:如果是胎生有情,在看到父母行邪行时,会对父母的精血生起颠倒见,前去投胎。所以,这里的眠就是指不净行。关于这部分内容,《瑜伽师地论》的原文为:“彼于尔时,见其父母共行邪行所出精血而起颠倒。起颠倒者,谓见父母为邪行时,不谓父母行此邪行,乃起倒觉,见己自行。见自行已,便起贪爱。若当欲为女,彼即于父便起会贪。若当欲为男,彼即于母起贪亦尔,乃往逼趣。若女于母,欲其远去。若男于父,心亦复尔。生此欲已,或唯见男,或唯见女,如如渐近彼之处所。如是如是,渐渐不见父母余分,唯见男女根门。即于此处,便被拘碍,死生道理如是应知。”
“《俱舍》说为见父母眠也,彼复若生女身之中有,于母思离,贪与父交。若生男者,于男思离,贪与女交。是欲起已,从而趣向。”《俱舍论》则说,中阴身是看到父母行不净行前去投胎。如果是投为女身的中有,就想着母亲离开,希望自己和父亲发生性关系。如果是投为男身的中有,就想着父亲离开,希望自己和母亲发生性关系。生起这种染著心后,中有就会飞快地投生。所以说,投生都是和贪染心有关。对什么境界感兴趣,中阴身就会直奔而去。
“如是,男女支体余渐不现,唯见男女根相。对彼起嗔,中有遂灭,而成生有。”渐渐地,父母的整个身体都隐没不现,只见到男女根相。此时,中有消失而构成生有,把父母的遗传基因执以为是自己。“对彼起嗔”这句话,《瑜伽师地论》和《俱舍论》中未见记载,可能是根据“于母思离”“于男思离”而来。
“复以父母贪爱俱极,最后有浓厚之精血各出一滴,相与和合,住母胎处,状如凝乳。”当父母的贪爱心达到高度时,精和卵就产生和合,进入母亲子宫。父母最初给予的这一遗传基因,就像凝乳一样。
“与彼俱时,则中有灭。与灭同时,以结生相续之识力,有微细余根大种,和合摄彼同分之精血,而余根以生。”在遗传基因和合时,中阴身就消失了。在中阴身消失的同时,因为识所具有的生根之力,使得父母给予的这一点遗传基因逐渐形成生命体,从微细的根逐渐成长壮大。这个成长过程,在《俱舍论》和《瑜伽师地论》中也说得非常清楚。比如第一个七日是什么形状,第二个七日是什么形状,第三个七日是什么形状,等等。
“尔时入胎之识,诸许阿赖耶者,为阿赖耶。诸不许阿赖耶者,则为意识结生也。”入胎的识,到底是哪个识呢?如果按《瑜伽师地论》的观点,阿赖耶识才有资格扮演这个角色,因为其他识都是有间断的,不能作为结生相续的载体。而不认可阿赖耶识的宗派则认为,是意识在担负这个作用。
“若于生处不欲去者,则不赴,不赴则不生。”以爱染心执取某个境界,识才会前去投胎。如果对境界没有兴趣,就不会生起爱染心,不会投生彼道。因为投胎并不是有人在驱赶,也不是有外力在操纵,而是由自身业力推动,是随业流转。所以,这个境界必然是你喜爱并执著的。或许有人觉得,那谁会喜欢三恶道的境界呢?既然没人喜欢,怎么又会堕落其中呢?
“故已作增长生地狱之业,如宰羊、杀鸡、贩猪等非律仪之中有,于其生处,如于梦中而见有羊等,以昔串习之爱乐,即往赴彼。”如果已经造作招感地狱果报的恶业,比如生前经常宰羊、杀鸡、贩猪者的中有,在投生之处,就像梦中见到牛羊等动物,因为他生前有杀生的串习,就会去追赶那些牛羊,由此堕落。所以在堕落前看到的并不是地狱景象,只有进去之后,才显现地狱的狰狞恐怖。
“次于生处之色起嗔,遂致中有灭而生有生焉。如是于地狱及大瘿饿鬼中亦同。”大瘿饿鬼,指脖子间有巨大肿瘤、无法吞咽食物的饿鬼。其次,中有也会因看到所生之处生起嗔心,随之结束,进入地狱。其他那些和地狱相似的大瘿饿鬼的受生情况也大体是这样,或是对生处起贪,或是对生处境界起嗔,使他们奔赴其中。
“凡当生于畜生、饿鬼、人及欲界、色界天者,于其生处,见自同类喜乐之有情,于彼欢喜,思欲奔赴。由于生处起嗔,中有随灭,而生有生焉。此《本地分》中所说也。其非律仪贩鸡猪等之生地狱,与此相同。”凡是应当生于畜生、饿鬼、人道及欲界、色界天的中有,在他们将要投生的地方,因为见到自己的同类而心生喜爱,想要前去和他们在一起。此外,由于对投生处生起嗔心,也会令中有随之结束而生有开始。这是《瑜伽师地论·本地分》所说的。这里所说的非律仪,即发愿以贩鸡猪等行为作为终身职业,他们堕落地狱的过程也与此相同。
“《俱舍》云:‘湿化染香处。’谓湿生贪染香气,化生贪染住处而生也。又若生热地狱者思暖,若生寒地狱者思凉,中有趋之乃生,此注中释也。卵生如胎生,亦出《俱舍论注》。”《俱舍论》说:湿生的有情是因为贪染香气而生,化生的有情是因为贪著住处而生。总之,受生都离不开贪染心。那些生到八热地狱的有情,是因为感到寒冷而希求温暖;而那些生到八寒地狱的有情,则是因为感到炎热而希求清凉。因为这种希求,中有就会奔向温暖或寒冷的处所,然后就是中有灭而进入生有阶段。这是《俱舍论注》所说的。卵生的受生情况和胎生大体是一样的,这个观点也出自《俱舍论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