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记【全书链接】

注:以下目录是为了方便查看,根据网页链接设置的,非书本目录。

  序论·归敬颂及本论内容
  本论作者及殊胜传承之一
  本论作者之成就功德
  本论作者之所作事业等
  本论之殊胜
  说听轨则之一 ·思维闻法胜利等
  说听轨则之二·闻法轨则   
  说听轨则之三·说法规则   
  正论·第一章·依止善知识为入道根本   
  所依善知识之相·之二  
  能依弟子之相   
  依止之法·意乐依止   
  加行依止法   
  依止的胜利等   
  第二节·略示修法   
  依七支供集资净障·之一   
  依七支供集资净障·之二   
  略示修法·正行和结行修法   
  略示修法·未修中间   
  破斥二种妄见   
  第二章·于有暇身劝受心要    
  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    
  思惟人身难得    
  三士道的建立    
  道次第引导之相    
  三士道建立原理    
  第三章·共下士道修心次第·念死无常   
  修念死之法之一    
  修念死之法之二    
  第二节·念三恶趣苦    
  思惟地狱苦·之一    
  思惟地狱苦·之二    
  思惟傍生和饿鬼苦    
  第三节·皈依三宝    
  修习皈依·知三宝功德    
  修习皈依·知三宝差别    
  皈依后应学之次第·各别学处    
  皈依后应学之次第·共同学处    
  第四节·深信业果    
  十不善业道之一    
  十不善业道之二    
  依不善业论业果轻重    
  十不善业果报差别等    
  完美人身的因果差别    
  不善业的认知及对治    
  下士道发心之量等    
  第四章·共中士道修心次第    
  苦谛之一·先说苦谛的密意    
  苦谛之二·思惟轮回总苦·八苦    
  苦谛之三·轮回总苦·六苦    
  苦谛之四·思惟轮回别苦    
  集谛之一·烦恼发生之相    
  集谛之二·烦恼生起次第等    
  死亡与结生相续之相    
  中士道发心之量与上士发心差别    
  道谛之一·依何身灭除生死    
  集谛之二·修何道而为灭除    
  第五章·上士道·第一节·之一    
  第五章·第一节·之二    
  七因果修法之一    
  七因果修法之二    
  七因果修法之三    
  自他相换修法之一    
  自他相换修法之二    
  受持菩提心仪轨    
  于此世发心不坏之因    
  于他世不离菩提心之因    
  第三节·菩萨行的安立之一    
  菩萨行的安立之二    
  菩萨行的安立之三    
  菩萨行的安立之四    
  菩萨行的安立之五    
  广说菩萨行之一·布施学处    
  广说菩萨行之二·持戒学处    
  广说菩萨行之三·忍辱学处    
  广说菩萨行之四·精进学处    
  广说菩萨行之五·静虑学处    
  广说菩萨行之六·智慧学处    
  广说菩萨行之七·学行四摄以利他   

写在前面

  《菩提大道》终于完稿付梓了。这是济群法师所有著述中历时最久的一部书稿,从记录到完成,六度寒暑,几易其稿。其中,凝聚着法师多年来对佛法修学体系建设的思考和实践,更凝聚着他对四众佛子的切切悲心。    
  本书根据济群法师2004年在戒幢佛学研究所讲述的“《菩提道次第略论》系列讲座”整理而成,但个中渊源却可追溯至更早。法师1984年毕业于中国佛学院,经数年潜修,即在佛学院担任教职,至今已二十余年。由于教学的因缘,开始关注整个教界的修学现状。自2000年戒幢佛学研究所正式成立起,这种关注就更为清晰,更为具体了。    
  2003年,法师在研究所开讲“认识菩提心”系列讲座,以弘扬菩提心教法为契入点,开始对汉传佛教的现状及衰落之因进行全面反思,先后发表《汉传佛教的反思佛法修学次第的思考一个根本、三大要领》等文,引起极大反响。文中,法师立足于解脱道和菩萨道的高度,将佛法修学的核心要领归纳为皈依、发心、戒律、正见、止观五大要素,并依此建立修学体系的框架,为人们正确修学佛法提供了次第井然的思路。    
  那么,怎样才能使学人在短时间内把握修学要领,在菩提道上稳步前行?在多年探索实践中,法师认为,《菩提道次第论》恰能契合这一需要。事实上,《道次第》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已在汉地逐渐盛行,学者日众,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众的修学需求。    
  自2004年起,法师将《道次第》列入戒幢佛学研究所的基础课程。最初是为本所研究生开讲本论,在为时三周的课程中,法师围绕修学引导、修学要领、实修理路等几大主题,对《道次第》作了提纲挈领的阐述,后整理为《菩提道次第论修学要领菩提道次第论实修理路道次第中的菩提心方便与慧,成佛缺一不可》及《道次第修学札记》等文,使学人在深入研读之前,对本论基本脉络有所了解,是学修《道次第》的实用导读。    
  同年9月开始,法师又对《道次第》进行详细解说,至2005年12月30日圆满,留下114讲的音像文件,这也是法师教学至今为时最长的一套讲课资料。当时,研究所虽已开始教学资料的录音和录像,但设备简单,时有故障出现,这套资料却一讲不漏地完整保存下来。现在想来,真是因缘不可思议。    
  讲课地点在西园寺般若堂。很多个早晨,静静的小院内,法师的声音透过般若堂的长窗,若隐若现地飘荡在空中,让整个院落充满清澈而通透的气息。晨风中,不时有远道而来的求法者伫立窗外听讲,浑身都绽放着令人动容的法喜——这就是法所具有的力量吧。因为闻法,因为学法,我们的人生在改变,我们的世界也随之改变。还有很多个早晨,这个与西花园比邻的小院,不时有游客的喧哗传来,这些夹杂在法音中的市声,曾经也让我们遗憾过。其实,这又何尝不是我们面对的现实呢?在修学路上,有干扰,有诱惑,有种种不期而至的意外,我们靠什么来坚守,来面对,来解决?    
  《道次第》给予我们的,就是步步向前的引导,是不再退转的力量。正如法师所说的那样:“在人生道路上,似乎有无数可能的选择。但归根到底,无非是两个选项,一是轮回的道路,一是解脱的道路。《道次第》所指明的,正是帮助我们走向解脱、走向菩提的道路。既有理论的引领,也有实践的指导。当然,这也是佛法所有经论的共性。而《道次第》的特色在于,它所提供的套路特别简明,且应用面极广。不仅适合专业学修的出家僧众,对业余学佛的在家居士也很应机。”    
  所以,法师在为研究所学员讲授本论的同时,始终鼓励居士们听闻《道次第》、学修《道次第》。在法师的倡导下,自开讲《道次第》以来,我们便在戒幢佛学教育网、西园论坛和法师个人主页同步上传讲课录音,并于稍后上传视频。借助网络的便利条件,使各地学人得以在线闻法,弥补身不能至的缺憾。同时,也为《道次第》的弘传开辟了一个重要窗口。    
  在历时一年多的课程中,法师常常笑称,讲述《道次第》,受益最大的正是他自己。藉由讲课的因缘,将他多年以来对佛法的思考和探索作了全面梳理。所以,法师的讲解重点并不在于销文,而是立足于《道次第》的整体建构,揭示每个修学阶段的重点和运作原理,并对各修学环节之间的相互关联做了深入剖析,使学人由表及里,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这一点,正是法师讲述《道次第》的特色所在。当然,这种特色未必在初学阶段即可领悟,还须通过反复学习才能体会,才能豁然开朗。在这个问题上,唯一的捷径就是重复——而且是经过观察修和安住修的正确重复。    
  关于《道次第》的学修,我们目前可提供的资料已较为全面。其中,音像有音频和视频两类,书稿则有完整的长篇讲记和法师从不同角度对本论所做的提要性开示。这些资料的制作和流通,离不开大众的共同参与。
  在开讲《道次第》的同时,演如法师便发心记录《道次第》的讲课录音,共百余万字,为后期的文稿整理和音像制作奠定了良好基础。2006年,木木居士在听闻《道次第》的过程中,深感没有字幕给闻法带来的诸多不便,尤其对初机学人来说,若无字幕作为辅助,听闻效果将大打折扣,是以发心制作字幕。当时,我们对字幕制作的相关流程一无所知,甚至没有一个专业人士可以请教。所以,最初的制作异常艰难,记不清遇到了多少障碍,多少问题,更令人沮丧的是,制作效果并不理想,但木木还在坚持。或许正是这份毅力的感应,慈强居士出现了。这个在高校讲授影视制作的老师,很快为我们制作出一段精美的字幕样品。至今,我们还清楚地记得看到这段样品的欣喜,木木立刻决定放弃制作已经过半的工程,重头开始。    
  因为最初的记录稿不是按字幕要求所记,所以,在制作前需要将这些记录稿重新补充、分行、校对,以符合字幕制作的标准。这是一项颇为耗时的细致工作,由演如法师负责,二十多位各地信众共同协助,最后由慈强合成并转换视频,于2007年5月全部完成。这是一次横贯东西、纵彻南北的通力合作,在众多参与者中,北至哈尔滨,南至广州,东至上海,西至成都——是三宝的加持使我们走到一起,也是共同的理想使我们走到一起。    
  字幕版视频的制作完成,为大众学修提供了极大方便,也为《道次第》的推广提供了有力支持。否则,可能会有不少人在听闻过程中因不知所云而难以为继,不了了之。当然,这次制作也留下不少憾事,主要有两点:一是录制本身就存在的质量问题,二是缺乏经验造成的制作问题。所以,在视频制作告一段落后,我们又开始音频的再处理。    
  因为慈强居士的介绍,我们了解到MP3也可配上同步播放的字幕,相当于一部“有声电子书”,可在电脑、MP4或手机等设备播放。相对视频字幕来说,这种字幕可在屏幕停留较长时间,更易看清那些陌生的概念和术语,而播放软件所提供的编辑功能,也方便我们在闻法时随时将重点复制下来,制作一份用于温习和强化的修学笔记。在经过视频修改的经验总结后,这次制作非常顺利。全部音频文件由宏叶剪辑修改,并由慧仁、慧仪、若水、善生再次校对,修正了许多视频制作中存在的字幕问题。全部修改于2008年5月完成,是目前相对完善的一个音像版本。    
  在这些音像资料的制作期间,温州、厦门、苏州、上海、哈尔滨、北京、深圳等地的“《道次第》学习班”陆续成立,学修《道次第》已蔚然成风。研究所还先后出版《菩提心与道次第道次第之道》等相关修学资料,大家期盼已久的“《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记”也就提上了议事日程。2010年初,这部几经修订的《菩提大道》终于告一段落。全书由德心整理成文,宏叶、慧参、慧定、若水、慧仁、慧宝、慈意等参与校对。    
  在开讲《菩提道次第略论》之初,法师曾根据全论的核心思想,编定了适合现代人修学的简明目录,作为内部资料提供给学员。我们深感这一目录对学修《道次第》很有帮助,能使学人在短时间内把握全论建构,且在进入每一阶段学习时不致忘失道之整体。故祈请法师公开发布,这就有了“《菩提道次第略论》现代目录本”的出版。正如我们希望的那样,这本独具特色的“现代目录本”一经流通便深受欢迎,不仅各地信众纷纷请阅,一些专弘《道次第》的道场也在大力推广。    
  《菩提大道》依然沿用“现代目录本”的结构,而从法师讲述的特点来看,则可定位为“《道次第》的汉化解读”。所谓汉化,并不是对原论的改造或偏离,而是侧重本论的思想内涵来弘演。佛教在不同地区的传播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当地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的影响。尤其在藏传地区,佛教和本土文化的结合几乎到了难分彼此的程度,从而使藏传佛教有着鲜明的地域特征。这种特征和其独有的形式感,固然会给部分学人带来特殊吸引力,但也会使部分学人因此产生疏离感。在《道次第》中,很多人名、地名乃至经论和佛菩萨名号都是汉地学人陌生的,这种陌生已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人们学修本论的障碍,觉得难以相应,难以契入。事实上,透过这些陌生的部分,本论所揭示的内涵,包括道前基础和三士道的次第,及以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为三主要道的建构等,无不是佛法,尤其是大乘佛法的根本所在。“汉化”的真意即定位于此——强化其中属于佛法根本的部分,而弱化属于地域特色的部分,以期提供一个适合更多大众的解读。    
  在《菩提大道》的最后修订期间,法师的另一项工作重点,是根据佛法修学的共性,建设一套适合四众弟子(尤其是在家居士)并易于在各地全面复制的教学模式。唯有这样,才能使教界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多作用,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信众需求。如果说传统的佛教教育方式像是手工作坊的话,那么,从整个社会对佛法的现实需求来看,我们目前更需要现代的机械化生产。因为信众群体日益扩大,而能够引导大众的善知识却寥寥无几,在师生比例严重失衡且短期难以解决的今天,若不选择一种可以全面复制的模式,很多人可能就没机会得到有效的修学引导。    
  在这套模式中,《道次第》所建构的修学引导,将作为道之主干,起到中流砥柱的支撑作用,而它的支分正是五大要素。围绕这一核心和五大要素,我们目前已出版了一系列的修学引导资料。如关于皈依的《皈依修学手册》;关于发心的《认识菩提心菩提心的修行普贤行愿品的观修原理》;关于戒律的《认识戒律戒律与佛教命脉》等“以戒为师系列丛书”;关于正见的《认识与存在》等“戒幢佛学系列丛书”;关于止观的“《心经》的般若正观”“《六祖坛经》系列讲座”等。此外,研究所还出版有近四百讲配套音像资料。而法师在弘法之初大力倡导的“人生佛教”,则将作为入门引导和辅助材料,帮助大家在生活中运用佛法,实践佛法。   
  为了给大众学修提供更多便利,所有已出版和尚未出版的资料都能通过网络下载,无论身处何方,皆可同修共学,携手并行。    
  如果说2000年是法师探索僧教育的真正开始,那么,2010年就是法师建设现代弘法模式的崭新起点。我们衷心祝愿,未来有更多人从闻法和学修中得到提升,让人生变得更纯净,让社会变得更和谐。    
  最后,感恩参与法宝制作和乐施净资的所有道友,相信每一个参与者都是受益者,在自身受益的同时,令大众受益,并且是尽未来际地受益。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戒幢佛学研究所编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