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记
济群法师
【点击查看全书链接】

三、三士道建立原理

  谓若下中士夫诸法品类,即是上士之前引导者,是即上士夫之道次第矣,何须复名为共下中之道次第耶?
  曰:所以于三士夫须各各分别而引导者,要义有二。一为摧伏犹未发生共同中下士夫之心者,即妄自称我是上士之我慢。二为于上中下三等根机作大饶益也。
  言大益者,谓因上中二种士夫,亦须希求善趣解脱。故对所导之上中二种补特伽罗,示以中下二种意乐令其修习,此无过失而生功德故。若是下劣补特伽罗者,虽修上品法类,亦必不生上品意乐,而下品复弃,则上中下道功德胜利将俱无所得矣。
  复次,于具上堪能者,示所共道以令修习。对于彼等自所应修诸功德法,若已生者则能摄持,或虽未生,亦能速疾发起。下下发已,导入上上,于其自乘并无延滞也。发心须依次第者,《总持自在王所问经》中,以黠慧宝师次第修净摩尼宝喻,合义而为教示。
  龙猛菩萨亦作是说:“初修增上生,后起决定胜,以得增上故,次决定胜成。”(依上师口授,照藏文本译出为:先增上生法,决定胜后起,以得增上生,渐得决定胜。)此说于现上决定善,须以次第而引导也。
  圣者无著亦曰:“又诸菩萨,于诸有情先审观察。知劣慧者,为说浅法(为劣慧说浅法),随转粗近教授教诫。知中慧者,为说中法(为中慧说中法),随转处中教授教诫。知广慧者,为说深法(为广慧说深法),随转幽微教授教诫。令其渐次修习善品,是名菩萨于诸有情渐次利行(是名渐次利行)。”
  又圣者提婆于《摄行炬论》中,成立先于波罗密多乘之意乐。既修习已,次转入密,须具次第。摄彼义云:“(略谓)诸初业有情,若转趣胜义,佛说此方便,如梯之渐次。”

  前面说到三士道中,下、中士道都是上士道的支分,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安立三士道呢?所以,宗大师又为我们说明了安立三士道的理由。
  “谓若下中士夫诸法品类,即是上士之前引导者,是即上士夫之道次第矣,何须复名为共下中之道次第耶?”或许有人会提出疑问:如果说下士道、中士道只是上士道的基础引导,就该统称为上士道的次第,为什么还要名之为共中士道、共下士道的次第呢? 
  “曰:所以于三士夫须各各分别而引导者,要义有二。一为摧伏犹未发生共同中下士夫之心者,即妄自称我是上士之我慢。二为于上中下三等根机作大饶益也。”宗大师的回答是:之所以建构各自独立的三士道并分别加以引导,主要原因有两点。一则,是为了摧伏那些连中、下士的意乐尚未生起,就妄称“我是大乘”者的慢心;二则,对于上、中、下三等根机者都能有所利益。其中,尤以第一点对当今学人最有针对性。不少人虽然学的是大乘,但发心却仅求自了,至于行为则人天乘尚未达到。对于心行的衡量标准,多数人都很模糊,所以才有“笼统真如,颟顸佛性”之说。而宗大师在《道次第》中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具体的考核指标,可以逐步考量自己:下士的意乐达到没有?中士的意乐达到没有?
  “言大益者,谓因上中二种士夫,亦须希求善趣解脱。故对所导之上中二种补特伽罗,示以中下二种意乐令其修习,此无过失而生功德故。”这种引导的利益主要在于三根普被,故名大益。对于上士道和中士道根机的修行者来说,同样需要希求人天善果,希求获得解脱。所以,对这两类学人开示下士道、中士道的意乐令其修行,不仅不会有过失,还能积集功德。如果菩萨连解脱轮回的能力都没有,还能救度众生吗?所以,“希求善趣解脱”是不同根机者都要奠定的修学基础。
  “若是下劣补特伽罗者,虽修上品法类,亦必不生上品意乐,而下品复弃,则上中下道功德胜利将俱无所得矣。”如果是下劣根机的有情,虽然修习无上甚深的法门,但由于自身能力所限,也无法从中生起上品的意乐,却因此放弃下士道的修行。这样的话,上品法修不成,下品法又不修,就可能对上中下三士道的利益一无所获。所以说,对于下等根机者,应该为之开示适合他们的修法,令其有所收获。
  “复次,于具上堪能者,示所共道以令修习。对于彼等自所应修诸功德法,若已生者则能摄持,或虽未生,亦能速疾发起。下下发已,导入上上,于其自乘并无延滞也。”其次,对于上等根机的有情来说,令其修习共中士、共下士的法门,如果他们已经生起上士应该具备的修学基础,就能继续保持;如果尚未生起,就能迅速成就。由最基础的做起,次第导入最上乘的修行,并不会耽误上士道修法的进度。所谓“低处修来高处到,慢慢修来快快到”。
  “发心须依次第者,《总持自在王所问经》中,以黠慧宝师次第修净摩尼宝喻,合义而为教示。”黠慧,聪敏灵慧。宝师,冶炼金银的工匠。那么发心又应遵循怎样的次第呢?《总持自在王所问经》中,以能工巧匠制作摩尼宝的过程为喻,以此开示修心之道。制作一件精美宝器需经诸多步骤,首先要打造出大体形状,然后逐步刻划细节,最后精打细磨。三士道的修习也是同样,通过下士道的持戒,可断除粗重烦恼及不善行;通过中士道的念轮回苦等,可弱化我法二执;通过上士道的菩提心和止观修习,渐次成就佛果所需的福慧资粮。
  “龙猛菩萨亦作是说:‘初修增上生,后起决定胜,以得增上故,次决定胜成。’此说于现上决定善,须以次第而引导也。”龙猛,又名龙树,中观之祖。增上生,暇满人身。决定胜,无上菩提。龙树菩萨也是这么说的:首先要修增上法,获得暇满人身,然后才能修习无上菩提。唯有具备暇满人身,才能由这一身份成就佛果。这也就是说,对于现前和究竟的善法,必须有次第地加以引导。
  “圣者无著亦曰:又诸菩萨,于诸有情先审观察。知劣慧者,为说浅法,随转粗近教授教诫。知中慧者,为说中法,随转处中教授教诫。知广慧者,为说深法,随转幽微教授教诫。令其渐次修习善品,是名菩萨于诸有情渐次利行。”无著,瑜伽广行派的祖师。圣者无著菩萨也说:菩萨在利益众生时,先要观察有情的根机,如果发现他们智慧浅薄,根机驽钝,应该为其讲说浅显的修行法门及相关教授教诫,如人天善法等。如果发现他们是中等根机,应为其演说适合中等根机者的法门及解脱道的教授教诫。如果发现他们智慧广大,根机很利,就应该为其演说甚深教法及无上微妙的教授教诫。令众生逐步修习善法,正是菩萨对各类有情所做的次第引导。
  “又圣者提婆于《摄行炬论》中,成立先于波罗密多乘之意乐。既修习已,次转入密,须具次第。摄彼义云:诸初业有情,若转趣胜义,佛说此方便,如梯之渐次。”提婆,龙树菩萨的弟子,中观思想的重要传承者。波罗密多乘,即菩萨乘。圣者提婆论师在《摄行炬论》中,也要求修学者首先获得菩萨乘的意乐,完成这一阶段的修行后再转入密乘,必须次第而修。并总结说:对于那些初学者,如果想要契入圣道,佛陀施设了入道方便,如梯子一样,引导学人一步步迈向无上菩提。
  就像一幢楼房,如果没有梯子,爬上二层都很困难。如果有梯子的话,爬上一百多层也很容易。所以,修行需要渐次深入。禅宗讲“顿悟成佛”、“一超直入如来地”,听起来固然痛快,但做起来就没那么容易了。事实上,顿悟绝非普通根机者可契入。六祖慧能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下证得空性,能所双亡。为什么我们天天念这句话也没多少感觉呢?因为这句话只是顿悟的契机,就像点燃柴薪的火苗,而柴薪是之前就已准备齐全的。所以说,顿悟只是以渐修为基础的瞬间爆发,并不是凭空而有。又如吃饼,看似吃到第五块才饱,但如果直接吃那个第五块,没有前面四块,能饱吗?如果什么也不做就等着顿悟,那是做梦。只有修行积累到一定程度,心垢已薄如蝉翼,再由大善知识稍加点拨,这层束缚就粉碎了。如果烦恼习气还很深厚,只有自己通过持戒、修定努力打磨,使执著逐渐消融,出离心和菩提心逐渐增长,才能在接近目标时完成最后冲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