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记
济群法师
【点击查看全书链接】
本论总依弥勒菩萨之《现观庄严论》,又以别依《菩提道炬论》,故《道炬论》之作者,即是本论之作者。其名曰燃灯吉祥智大阿阇黎,别号具德阿底峡。
此处所说的本论作者,并非实际造论者宗喀巴大师,而是指阿底峡尊者。这是从本论的思想传承来说,当然也是宗大师的自谦之词。
“本论总依弥勒菩萨之《现观庄严论》,又以别依《菩提道炬论》。”《现观庄严论》是阐扬《般若经》的论典,为弥勒菩萨传世的五论之一。宗喀巴大师在其所撰写的《现观庄严论金鬘疏》中说道:“弥勒把《般若经》的经体归纳成八事七十义,然后配合瑜伽行的实践次第,造《现观庄严论》。”可见《现观庄严论》是将中观甚深见与瑜伽广大行相结合的论著。同样,本论的特点也在于含摄深广两派在修持上的长处,达到快速成就菩提的目的。关于此,本论开篇即已标明:“此论为总摄佛法之精要,龙树、无著二大流派之准绳。”从内容来看,本论自道前基础的说听轨则、依止法开始,至思惟暇满义大,然后进入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的修行,都是采取瑜伽行派的修持次第。直到毗婆舍那的部分,才以般若中观的诸法无自性空正见进行抉择,完成断惑证真的修行。这都显示了本论与《现观庄严论》在思想传承上的关系。此外,本论的很多观点也与《菩提道炬论》一脉相承。
“故《道炬论》之作者,即是本论之作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菩提道炬论》的作者,也就是本论的作者。在宗喀巴大师和阿底峡尊者之间,虽有三百余年的时空相隔,但思想渊源极深。
《菩提道炬论》为藏传佛教重要论典,是阿底峡尊者特别根据藏传佛教当时存在的戒律废弛、不重次第等各种问题所造。藏传佛教经朗达玛灭佛(公元841年)后,遭受重创,后虽逐渐恢复,但多有僧人不戒酒色、入世参政,处于一片混乱之中。其时,西藏阿里地区的智光、菩提光两位国王为振兴佛法,不断派人前往印度求法,最终达成心愿,将阿底峡尊者迎至西藏。当时,藏地群龙无首,知见林立,菩提光王为肃清流弊,恢复佛法纯正传承,向阿底峡尊者提出七个重要问题,内容涉及显密二教。如成佛是否应具足方便与慧,受菩萨戒后是否还应遵循别解脱戒,受比丘戒者可否接受无上瑜伽的灌顶等。
根据这些问题,尊者撰写了《菩提道炬论》,将修行纲要及次第概括其中,如三士道的修学途径、皈依三宝、深信业果、发菩提心等。其中,三皈为大乘皈依,与通常依别解脱戒建立的尽形寿皈依不同,乃尽未来际皈依,并与普贤七支供的修行相结合。除三皈外,重视业果也是本论的显著特点。尊者在藏地期间,四处传讲皈依和业果,时称“皈依喇嘛”、“业果喇嘛”。
《道炬论》又依戒、定、慧含摄一切修学内容,尤重别解脱戒。因为当时藏地学人多以大乘或密宗行者自居,轻视别解脱戒,甚至出现僧人成家娶妻的不法现象。尊者认为,别解脱戒为一切修行基础,不可轻毁。在定的部分,尊者较为重视神通,认为神通有助于学人成就更大的福德和事业(关于这一点,宗大师未在《道次第》中继承)。在慧的方面,尊者特别强调“方便与慧,任缺其一,不得成佛”。菩萨道的修行,既要通过闻思经教来开发智慧,更要广行六度,利益众生,二者不可偏废。此外,论中还谈到如何从显教进入密教等问题,对佛法修行的纲要和次第等作了详细阐述。
尊者在藏弘法期间,门人众多,影响深远。其后,弟子仲登巴创立噶当派,弘传尊者教法,为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开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三百多年后,宗喀巴大师应世,遥继尊者遗风,重戒律、重闻思、重道次第、重显教基础。因此,他所创立的格鲁派又被称为“新噶当派”。
“其名曰燃灯吉祥智大阿阇黎,别号具德阿底峡。”阿底峡尊者的名号为燃灯吉祥智,又被称为具德阿底峡。阿阇黎,即亲教师,为学修的授业师长。具德,即具足各种德行,本论总结有十种,在正论部分的“所依善知识之相”中将详细介绍。阿底峡,是藏王赠予尊者的称号,含卓越、优胜义,为一切智中最究竟者。
《道次第》中,主要从三方面介绍了尊者的主要功德。为减少目录层次,新编目录中根据原有内容开为五项,即氏族圆满、求学经历、成就功德、所作事业、具足造论资格等。
1.氏族圆满
拿错《罗乍瓦赞》云:“东方惹火地,于此有大城,名次第聚落。其中有王宫,殿堂甚宽阔,金幢以为号。国王名善德,丰富多资财,有如支那君。王妃吉祥光,诞生三王子,莲华藏、月藏、吉祥藏为名。长子莲华藏,五妃诞九子,第一福吉祥,今时具材能,亦称达那喜。少吉祥藏者,比丘精进月。月藏序居中,现我亲教是。”
这一段,引用拿错译师所作偈颂,介绍尊者的家族和出身。佛教虽提倡众生平等,但一个人的出生是由往昔业力所致,出身望族也是说明尊者善根深厚,福德具足。
“拿错《罗乍瓦赞》云。”拿错,为人名,是迎请阿底峡尊者入藏的使者。罗乍瓦,是大译师兼精通五明(内明、声明、因明、工巧明、医方明)之意。拿错曾追随尊者多年,本身又是译师,对尊者生平非常了解,以下所引正是他为尊者生平所造的偈颂。
“东方惹火地,于此有大城,名次第聚落。”在东方惹火地,有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型城市,名为次第聚落。东方惹火地为阿底峡尊者出生地,相当于现在的孟加拉国。聚落,即城市。佛经中,将远离喧闹的寂静之地称为阿兰若,将众人群居之城称为聚落。
“其中有王宫,殿堂甚宽阔,金幢以为号。国王名善德,丰富多资财,有如支那君。”支那,对中国的古称。城中有一王宫,殿堂广阔,以金幢为名。国王名为善德,财产富饶,就像当时富甲天下的中国皇帝那样。
“王妃吉祥光,诞生三王子,莲华藏、月藏、吉祥藏为名。长子莲华藏,五妃诞九子,第一福吉祥,今时具材能,亦称达那喜。”国王之妃名吉祥光,生了三位王子,分别是长子莲华藏、次子月藏和幼子吉祥藏。其中,长子莲华藏有五位妃子,共生了九个孩子。莲华藏最大的孩子名福吉祥,很有才能,人称达那喜,相当于现在的博士,是以居士身而勤修六度者。
“少吉祥藏者,比丘精进月。月藏序居中,现我亲教是。”国王最小的儿子名吉祥藏,出家后法名精进月,是一位通达密藏的比丘,据说也曾到过西藏。月藏是居中的次子,即阿底峡尊者,我的亲教师。
以上,说明阿底峡尊者出身高贵。
2.求学经历
这一段简要介绍尊者的求学经历,主要概括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博通世法、得受灌顶和出家求道,展现了尊者于世出世法上下求索、精进不懈的过程。
① 博通世法
尊者于二十一岁以内,将内外教共应明处之声明、因明、工巧、医药等四,学至最极精通。又于十五岁时,听《正理滴论》一次,即辩论折服一著名外道,于是英称普闻。此大绰龙巴所说。
“尊者于二十一岁以内,将内外教共应明处之声明、因明、工巧、医药等四,学至最极精通。”印度人将知识归纳为五种。声明,为语言文学;因明,为辩论、论理的学科;工巧明,为工艺及科学技术方面的学问;医方明,为医学、药理方面的知识;内明,特指佛法。其中,前四种为佛法与世间法所共,因相对于内法而称为外教。阿底峡尊者在21岁以前,已对声明、因明、工巧明、医方明这四种佛法与世间所共的知识极为精通。
“又于十五岁时,听《正理滴论》一次,即辩论折服一著名外道,于是英称普闻。此大绰龙巴所说。”《正理滴论》是研究因明学的古典著作,又称《正理一滴》,共分三品,法称论师所著。译本有两种,分别由王森据梵文本、杨化群依藏文本所译出。尊者十五岁时,仅听闻《正理滴论》一遍,就在辩论中战胜了当时一位著名的外道,因此名闻遐迩。这是噶当派格西大绰龙巴所说。
② 得受灌顶
尔后,复于黑山道场,亲近罗睺罗古达喇嘛。此喇嘛曾得喜金刚现身,金刚空行母授记得成就者。尊者蒙此喇嘛为授大灌顶,命名曰智密金刚。
直至二十九岁时,于诸已得成就师前,修学金刚乘法。至是经教教授通达无余,即自忆念:于诸密咒我已精谙。嗣经空行母等梦示多部密经,皆未曾睹,乃折其慢。
“尔后,复于黑山道场,亲近罗睺罗古达喇嘛。此喇嘛曾得喜金刚现身,金刚空行母授记得成就者。尊者蒙此喇嘛为授大灌顶,命名曰智密金刚。”随后,尊者又在黑山道场亲近了罗睺罗古达喇嘛。这位喇嘛曾感得喜金刚(密宗本尊之一)现身,并得到空行母授记,是一位公认的成就者。尊者得罗睺罗古达喇嘛为之灌顶,并赐名为智密金刚。
“直至二十九岁时,于诸已得成就师前,修学金刚乘法。至是经教教授通达无余,即自忆念:于诸密咒我已精谙。嗣经空行母等梦示多部密经,皆未曾睹,乃折其慢。”经教,佛法典籍。教授,实修法门。到二十九岁前,尊者广泛参访各地大善知识,在众多已获成就的大德座下修学金刚乘法。至此,对密乘典籍及修法通达无余,内心感觉到:对于各种密法,我已深谙其道,完全精通。后经空行母等在梦中示现多部密续经典,都是他从未目睹的,从而折服慢心。
③ 出家求道
自此以后,有诸师长及其本尊,或明或寐而加劝请云:“若出家者,能于佛法及众生作大饶益。”尊者依言,往投大众部持律上座已修入加行位中之戒铠大德,求请剃染,为作和尚,令得出家。
三十一岁内遍学显教。别于《大毗婆沙论》,依止法铠论师,于啊登打补日研究至十二年之久。以对根本四部要典皆甚精熟,故于各部异义,取舍之间互有出入处,虽颇微细,亦能毫不紊乱而正了知。
“自此以后,有诸师长及其本尊,或明或寐而加劝请云:若出家者,能于佛法及众生作大饶益。”从此以后,尊者亲近的师长和修法本尊,或在平时显现,或在梦中现身,纷纷劝请阿底峡尊者出家,并告诫他:“如果你能够出家,对于佛法流布和众生都会有极大利益。”
“尊者依言,往投大众部持律上座已修入加行位中之戒铠大德,求请剃染,为作和尚,令得出家。”尊者听从劝说,前去亲近大众部一位持律严谨、修行已达加行位的戒铠大德,请求他作为自己的剃度和尚,剃发染衣,舍俗出家。大众部,声闻部派名。佛灭后,众弟子在王舍城灵鹫山七叶窟内外结集经典,窟内结集的名上座部,窟外结集的名大众部,此为声闻根本二部。
“三十一岁内遍学显教。别于《大毗婆沙论》,依止法铠论师,于啊登打补日研究至十二年之久。”因尊者之前学过密教,故出家后开始学习显教,在三十一岁前遍学显教经典。此外,特别重视对《大毗婆沙论》的研究,依止法铠论师,在啊登打补日(印度地名)研究此论达十二年之久。《大毗婆沙论》是有部极为重要的论典,佛教史第四次结集时,主要就是结集这部经典,共二百卷之巨,由玄奘三藏译为汉文。
“以对根本四部要典皆甚精熟,故于各部异义,取舍之间互有出入处,虽颇微细,亦能毫不紊乱而正了知。”根本四部指上座部、大众部、正量部、说一切有部,为部派佛教四大分支。尊者对各部派知见和主要经论都研究得极为精熟。对各部派的不同义理,及取舍间有出入之处,即使最微细的差别,也能准确无误地完全了知。
以上叙述尊者的求学经历。从中可以看出阿底峡尊者的广学多闻、博采众长,更为可贵的,则是尊者精进无厌的闻法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