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着儒家文化背景的中国,佛教常常因出世而被社会所抵触。当年,梁漱溟先生所以由佛入儒,便是感于佛教与现实脱轨,无法解决“此时、此地、此人”的问题。 查看全文>>
人类生活的本身就是取得认识的过程,而对世界的如实认识,正是一切认识最终抵达的目标所在。直至今日,科学对宇宙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它只能告诉我们:宇宙具有潜在的无限性。但这也从侧面印证了佛法对世界的认识:小世界是有量有边的,而十方微尘数世界,乃至整个宇宙却是无边无际的。 查看全文>>
我们不愿让心有片刻空闲,也属于不良习惯。世人习惯于忙碌,不肯将心念稍做停留。除工作、家务之外,还用各种娱乐打发所剩无几的业余时间,不断助长向外攀援的心,使我们只有在外境刺激中才感到充实,一旦稍有闲暇,就觉得空虚无聊。其实,这种所谓的充实是短暂而虚假的。 查看全文>>
自从来到这个世界,做人就贯穿了我们的一生。可以这么说,做人是我们终身的职业,这职业的特殊性还在于,我们无法请假,无法辞职,无法将属于自己的工作移交给别人。所以,如何将人生过得更好,过得更有意义,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也是我们每个人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 查看全文>>
学佛首先要具足正见,并对自己的心有正确认识,知道心理活动的状态、原理和规律。否则,所谓的心灵环保只能是我们的一厢情愿。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即使烦恼习气有着巨大的力量,只要我们以佛法作为杠杆,以正见作为支点,也能从根本上动摇它,并将它连根拔除。 查看全文>>
我们可能会失去财富,但不会失去智慧;我们可能会失去健康,但不会失去慈悲;我们可能会失去家庭,但不会失去爱心;我们可能会失去事业,但不会失去信仰。如果智慧、慈悲、爱心和信仰也会失去的话,那只是由于我们不加珍惜而选择了放弃。 查看全文>>
我们的需求永无止境,对自然的消耗就会永无止境。人类要改变生存环境,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观念,回归到简单自然的生活方式。科技发展了,生产力提高了,但我们的生活并没有因此变得轻松。正相反,现代人普遍都感觉活得很累,在竞争的压力下不堪重负。我们不仅累了自己,更累了哺育我们的自然。 查看全文>>
生活是生命的表现形式,生死是一期生命的开始和终结。但人生最本质的东西,不是生活,不是生死,而是生命......学佛是真正意义上的生命工程。学佛的过程,是生命从缺陷走向圆满的过程,是生命从烦恼痛苦走向解脱自在的过程,是从认识生命到彻底改善生命的过程。 查看全文>>
如果不了解佛教,就无法对中国文化有全面认识。如魏晋玄学,便深受佛教般若思想的影响,而隋唐哲学的内涵主要是佛学。此外,古代很多文学作品都蕴涵着佛理,流动着禅意。而佛教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更是不容忽视的,佛教的传入和佛教造像的盛行,极大促进了中国雕塑、建筑、绘画艺术的发展。 查看全文>>
唯有真理、唯有正信才是破迷开悟的最佳利器。这又涉及到两个问题:首先,我们破除的是不是迷信?其次,我们用以破除它的武器是不是真理?否则的话,我们很可能是以一种迷信去破除另一种迷信,甚至是以迷信去障碍对真理的认识。 查看全文>>
我们可能会失去财富,但不会失去智慧;我们可能会失去健康,但不会失去慈悲;我们可能会失去家庭,但不会失去爱心;我们可能会失去事业,但不会失去信仰。如果智慧、慈悲、爱心和信仰也会失去的话,那只是由于我们不加珍惜而选择了放弃,选择了自甘堕落。 查看全文>>
现代人似乎已经忽略了自然的存在。我们每天想的只是金钱、事业,只是复杂的人际关系,喧闹的声色刺激。我们没有闲暇去欣赏田园风光,感受鸟语花香。电力使城市彻夜灯火通明,却使皎洁的月光变得暗淡,我们已很难理解古人对于明月的眷恋,也不再对它带来的清凉心怀感恩。当诗情画意悄悄溜走时,我们越来越浮躁的心又靠什么去滋润呢? 查看全文>>
佛教关心的是人生烦恼及痛苦的解脱,与认识世界有什么关系呢?事实上,对世界能否达成正确认识,直接关系到我们的幸福。因为人生的许多烦恼和痛苦,都是由错误的世界观造成,正如我们平时所说的那样: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所以说,对世界的观察和认识,总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我们的心灵感受,左右我们的行为方式。 查看全文>>
国画重视写意,逸笔草草,直抒胸臆。“意”就是一种境界,作品的品位有多高,主要取决于创作者的思想境界。正所谓“功夫在画外”。同样的,如果我们不具备佛学修养,也很难追随创作者的创作心路,进入那种意境之中。现代人的心如此浮躁,若不了解作品之后的背景,如何穿越百千年的时空,领略那番禅意、体会那份超然呢? 查看全文>>
无始以来,众生都是因为不认识自己,于是认贼为子,随着妄想分别,沉溺于六道之中。倘若我们认识自己的本地风光,就能息灭烦恼妄想,不被外境的迁流变化所牵引。从而开发出生命中的智慧潜能,在根本上把握自己的命运,并进一步完善人格,如是方能得大自在。 查看全文>>
众生身不由己地在三界里轮回,身不由己地漂流在生死苦海之中。不要说来生身不由己,大多数的人现在就身不由己。我们在这个世界,为了生存,为了事业,为了家庭,不愿意干的工作还得去干,不愿意接触的人还得去接触。你现在作不了主,未来一样作不了主。众生真的非常地可怜,因为我们连自己的主也作不了。 查看全文>>
一味追求物欲,使我们把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来赚钱。在“能挣会花”成为时尚的今天,我们轻易地丢弃了几千年来奉行的知足常乐的伦理道德,开始理直气壮地拜金。那么,我们又是在用什么换取这一切?除了我们的劳动、技术及谋生手段,我们更需要付出时间的代价,而付出时间即意味着付出生命。 查看全文>>
通常,我们对自己的心理状态总是不能很好地了解,更无法驾驭。当烦恼袭来时,我们的整个身心立即就陷入其中。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烦恼就是我们的心病,在很多时候,它远比身病的危害更大,更难以痊愈。因为我们的烦恼习气是无始以来养成的,力量非常强大,只要遇到合适的缘,就会迅速占领我们的内心。 查看全文>>
唯有真理、唯有正信才是破迷开悟的最佳武器。这又涉及到两个问题:首先,我们破除的是不是迷信?其次,我们用以破除它的武器是不是真理?否则的话,我们很可能是以一种迷信去破除另一种迷信,甚至是以迷信去障碍对真理的认识。 查看全文>>
佛教修行分为五乘,即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五乘又汇归为三士道,以人、天乘为下士道,声闻、缘觉乘为中士道,菩萨乘为上士道。人生佛教立足于人乘而直达菩萨乘,太虚大师总结为:“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 查看全文>>
如何认识并提升自己?正是儒释道文化的长项。对中国人来说,我们有共同的血统,但更重要的,是传承东方文化的道统。 查看全文>>
译经不仅是把佛典从梵文翻译过来,完成语言的转换,还要由来自印度等地的高僧大德对这些经论进行诠释,让学人了解其中内涵。可以说,对任何一部经典的弘扬,乃至建宗立派,都是从译经开始的。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