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

  其次是菩提心,共有三个偈颂。

  出离若无菩提心,所持则亦不能成,
  无上菩提乐因故,智者应发菩提心。
  常被四瀑流所冲,难止业绳紧密系,
  投入我执铁网孔,无明大暗所蒙蔽。
  无边有海生又生,常被三苦所迫害,
  已成如此诸母等,情状思已发大心。

  在佛法修行中,出离心是解脱道的基础,菩提心是菩萨道的基础。什么叫菩提心?就是觉悟的心。完整地说,菩提心是一种觉悟而利他的心。
  《瑜伽师地论》说,菩提心就是一种希求,是“我要成就无上菩提,成就最高觉悟,进而帮助一切众生解除痛苦”的愿望。这个愿望包含两方面。从自己来说,要成就圆满的觉悟;从众生来说,要像佛陀那样,带领一切众生走向觉悟,而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所以菩提心首先是崇高的愿望,又称愿菩提心。
  菩提心有两种,一种是相对的,一种是究竟的。发起“我要成佛,要利益一切众生”的愿望,是相对的菩提心。而究竟的菩提心,需要证悟空性后才能开显,又称胜义菩提心。
  那么,菩提心和前面所说的出离心有什么关系?如果只是想着自己解除迷惑痛苦,就是出离心,是小乘的发心。而大乘的菩提心不仅自己要出离,同时要看到芸芸众生在轮回中受苦受累,发愿带领一切众生出离轮回,走向解脱。所以,菩提心是出离心的延伸和圆满,是把解脱对象从自己延伸到一切众生。
  我们现在的生命处于迷惑和轮回中,因为看不清自己,所以不断地制造痛苦,制造烦恼,制造生死。菩萨看到迷惑的过患,同时发现,每个生命内在还有觉悟潜力,决心开发这种潜力。这是发菩提心的开始,也是生命觉醒的开始,菩萨道修行的开始。
  菩萨又叫觉有情,一方面是自己觉悟,一方面是帮助众生觉悟。当这种觉悟没有圆满时,就是菩萨。当这种觉悟达到圆满,就成佛了。汉传佛教属于大乘,修行的两大内涵就是菩提心和空性见,可见菩提心的重要性。
  《金刚经》说,三乘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从证悟空性来说,三乘圣贤是相通的。大乘和小乘的区别,关键在于有没有菩提心。只有发起菩提心,你才是大乘佛子,反之则是小乘。如果我们要走上菩萨道,一定要发起菩提心,并通过受戒来确认这一誓言。
  在汉传佛教的传统中,只有菩萨戒,不讲菩提心戒。因为不重视菩提心,很多人虽然受了菩萨戒,却不具有利益众生的愿望和慈悲情怀,不能继承和发扬大乘积极利他的精神,也就不能成为合格的菩萨行者。
  其实每个人多少会有悲悯之心,如何扩大这念悲心?就要通过发菩提心,经常想着“我要帮助他人解除痛苦”。在忆念过程中,使慈悲心得到增长。你的心量有多大,慈悲心就能发展得多大。当我们真正愿意帮助一切众生,并能对一切众生心生慈悲,就是佛菩萨的大慈大悲。反之,如果还有一个众生不是你慈悲的对象,就说明慈悲心的修行还没有圆满。所以,菩提心可以使有限的慈悲变成无限的大慈大悲。
  从修行结果说,声闻人只修智慧,只是成就解脱的智慧。而佛菩萨不仅成就解脱的智慧,同时成就无限的慈悲,圆满悲智两大品质。
  《法华经》说,凡夫的生命现状就像正在燃烧的火宅,欲望、烦恼、需求熊熊燃烧,所谓五蕴炽盛。学佛,就要从这个火宅中逃出来。有人可能只想着自己逃,“观三界如火宅,视生死如冤家”,那是小乘的发心,就会成为自了汉。有人想着这里还有很多亲人,不能光自己逃,还要带领一切众生逃出火宅,那才是菩萨的发心。
  有了出离心之后,还要有菩提心。否则,对在家居士来说会很麻烦。你想出离,对世间的一切不感兴趣,工作也不肯干,家庭很容易出问题。所以要发菩提心,要利益一切众生。在家庭中,把我们的父母、兄弟、姐妹当作菩提眷属,当作需要帮助的对象;在工作上,尽职尽责,善待身边人,把狭隘、执著的爱,转变为无私、宽容、没有占有的大爱。如果你能用这种大爱对待家人,乃至身边更多的人,那么在完成世俗责任的同时,就是在践行菩萨道。
  不论修习解脱道还是菩萨道,不是一定要出家。当然出家的修行条件会更好,但每个人还要看自己的因缘。很多菩萨也是以在家身份出现的,所以居士一样可以行菩萨道。如何才能身在红尘而解脱自在?必须有出世的超然。否则就会陷入泥潭,难以自拔。那就是泥菩萨过河,而不是真菩萨了。你们想当泥菩萨,还是当真菩萨?

·菩提心的重要性

  出离若无菩提心,所持则亦不能成,无上菩提乐因故,智者应发菩提心。
  在菩萨道修行中,菩提心是贯穿始终的、最基础也最根本的发心。
  “出离若无菩提心。”作为菩萨道修行来说,如果不发菩提心,仅仅发出离心,是不够的。佛陀最初曾开示声闻教法,以证阿罗汉果为修行目标。但后来在《法华经》又说:“十方国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告诉我们:过去讲的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教法,只是成佛修行中的化城,是暂时休息的地方,而究竟目标是成佛。换言之,十方世界只有一条路,那就是菩萨道,成佛道。
  《法华经》还说:“诸佛世尊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佛陀为什么要出现在这个世间?就是要完成最重要的事——开示众生悟入佛的知见。也就是说,要引导众生体悟佛陀具备的智慧,带领一切众生成佛。这才是佛陀出世的本怀。
  “所持则亦不能成。”如果我们不发菩提心,只发出离心,只想着个人解脱,修行是不会圆满成就的。
  “无上菩提乐因故。”菩提心是无上菩提的因,是究竟快乐的因。有人说学佛不讲利益,其实不然。《金刚经》常说,读诵受持本经能得到多少功德。这也是一种利益,而且是无量无边的利益。可以说,成佛就是最大利益。
  《道次第》说,佛法的引导分为眼前利益和究竟利益。我们通过学习佛法,修习善行,可以获得人天果报,这是眼前利益;进一步,还能带领我们走向解脱,成就无上菩提,这是究竟利益,是永恒的快乐。这种利益、快乐从哪里来?不是来自财富、地位,而是来自内在的觉醒的心。找到这个源头,就能得到究竟的利益和快乐。而我们现在追求的,都是暂时的利乐。要算一算,追求什么才划得来。
  “智者应发菩提心。”认识到菩提心对生命的重要性之后,有智慧的人应该发展菩提心,而不是发展贪心、嗔恨、我慢、嫉妒。否则,将制造无穷无尽的麻烦。

·如何发起菩提心

  常被四瀑流所冲,难止业绳紧密系,
  投入我执铁网孔,无明大暗所蒙蔽。

  无边有海生又生,常被三苦所迫害,
  已成如此诸母等,情状思已发大心。

  如何发起菩提心?共有两个偈颂,主要是基于对生命痛苦现状的思考。我们和众生一样,解脱之前,都在无明制造的迷惑、烦恼、痛苦中轮回。发起菩提心,首先要去感受这份痛苦,将心比心,认识到无量众生都处在这种状态。当我们对生命现状有清晰的认识,才会真正意识到菩提心的价值。
  那么,凡夫的生命现状究竟是怎么回事?
  “常被四瀑流所冲。”众生时时刻刻被四种瀑流冲击。大家都看过瀑布,它有什么特点?一是相续性,流动时相续不断;二是力量强大,瀑布从高处冲下时,所有的鱼和草木立刻被冲下去了,根本抵挡不住。佛经中,常用瀑布形容心的相续,西方哲学也有类似说法,用流水比喻意识的活动。
  佛法认为,心是缘起的,不是永恒不变的,并以四个字来形容它的特点——相似相续。相似,即前面和后面的心是相似的;相续,即前面引导后面,后面推动前面。在我们的内心,常被四种瀑流冲击。这四种瀑流是什么?
  一是“欲”的瀑流,主要有五种:财,是对财的需求;色,是对性的需求;名,是对名声的需求;食,是对饮食的需求;睡,是对睡眠的需求。此外,还有感官产生的五种需求:眼睛希望看到好看的颜色,耳朵希望听到好听的声音,鼻子希望闻到好闻的气味,嘴巴希望吃到好吃的,身体希望接触舒适的环境。这些需求是持续不断的,所以人每天都在寻找自己需要的各种东西。
  二是“有”的瀑流,包括贪著和烦恼。对喜欢的对象,我们会生起贪著,并由此带来烦恼。我们总是带着这份贪著和烦恼去接触每件事,面对每个问题。这种贪著和烦恼有着强大的力量。贪著家庭,会形成和家庭有关的烦恼;贪著事业,会形成和事业有关的烦恼;贪著感情,会形成和感情有关的烦恼。当我们面对这些外境,贪著和烦恼会本能地被引发。然后带着这份贪著和烦恼面对家庭、事业……在面对过程中,贪著和烦恼继续增加。如此,循环往复,力量巨大。人在自己制造的这些力量中,是很难走出来的。
  三是“见”的瀑流,主要指我们的错误认识和观念。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不知不觉接受了很多观念。其中,有些是父母给的,有些是学校给的,有些是社会潮流给的,多数都没经过自己的理性审视。由此形成的价值观,往往是错误的。当我们带着这些价值观观察世界,思考问题,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强大的力量,左右我们的选择,甚至左右我们的人生。
  四是“无明”的瀑流。在我们的生命中,除了菩提自性,还有强大的蒙昧力量,使我们看不清自己,看不清世界。
  凡夫都是活在这四种力量中,身不由己。想一想,这是不是我们的现状?不相信都不行,确实是这四种力量在主导着我们,决定着我们的方向。
  “难止业绳紧密系。”业就是行为。伴随这四种瀑流,我们会产生各种善或不善的行为。这些行为决定了你是什么。印度婆罗门教将人分为婆罗门、剎帝利、吠舍、首陀罗四种姓,即四个等级。现代社会则有白领、蓝领、金领之分,有打工者和老板的分别。总之,会根据血统、种族、地位等外在条件区分人的贵贱。但佛教是以行为加以区分,你的行为高尚,就是高尚的人;你的行为低劣,就是低劣的人。
  因为行为会产生心态,形成性格,进而造就生命品质。所以佛教说,业决定一切——你的行为决定了你是什么。
  在六道中,有动物道,包括水里游的、天上飞的,还有饿鬼、地狱、天、人等。这些生命形态都是业力决定的。而人道中的美丑、寿夭、贫富等,也和业力有关。此外,社会上工农商学兵各行各业,也会因为业的差别,形成不同的人格,造就不同的生命品质。
  业使我们成就某种生命形态,形成某个身份,拥有某些特殊能力,同时也带来某种局限。比如鱼只能生活在水中,没办法生活在陆地;人既不能生活在水里,也无法不借助器械就飞起来;男众要受自身业力的局限,女众也受到自身业力的局限。再如我们的眼睛、耳朵等,提供了视觉、听觉的作用。但因为业力的关系,决定了我们能看到什么,看不见什么;能听到什么,听不见什么。
  虽然生命形态对我们有影响,但我们是可以超越它的。因为每个有限生命的背后都是无限。佛教说,有限和无限是统一的。为什么我们的生命会被某种形式局限,无法跳出来?关键在于我执和法执。
  我们对每种身份,以及看到的每个问题、每件事,都会有观念性的认定。比如我们把身份当作“我”,把身体当作“我”,把很多想法当作“我”,这是我们对自己的认定。我们看到世间每个东西,会认为它就是什么——比如这就是桌子,这就是佛像,这就是房子,都是非常真实的。有了这个认定,接着又会觉得它好或不好,有价值或没价值。我们会对它作审美的认定,作价值的认定。很多认定都和文化有关,和我们自身的需求有关。
  我们又会执著自己的认定,认为它就是这么回事。想一想,是不是这样?因为这种认定和执著,就把我们和这个对象牢牢绑住。被绑住的原因不是其他,正是你对它的认定,以及由这种认定发展的执著。
  “投入我执铁网孔。”你本来可以不被绑住,但因为你对它的认定、需求和执著,使自己被牢牢绑住。最后觉得你的身体就是你,你的想法就是你,进而认为你的孩子就是你,你的太太就是你,你的事业就是你……错误认定就像铁网一样,把你和这些对象牢牢绑住。如果你不作这种错误认定,不进一步产生执著,其实没什么能绑住你。任何东西之所以能绑住你,都是因为自己的错误认定和执著,以及由此建立的需求。所以说,本来没什么能绑住你,是你把自己绑住了。
  “无明大暗所蒙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就是因为无明,使我们看不清自己,看不清世间真相,所以才会产生错误认定,并由执著形成需求,然后被需求左右,跟着这个需求跑。这一切的根源,都是因为看不清。
  以上这四句话很关键。我们的整个生命状态,乃至一切众生的生命状态,都是被这四种瀑流左右。业力的作用,我执的作用,根源都在于无明。因为无明,所以有我执;因为我执,所以产生业力。看到这种状态,想一想,众生可怜不可怜?
  “无边有海生又生。”有海,即三界的生死苦海。在这里,我们一生又一生地受生,生生不已,所谓业力无尽,生死无穷。因为无明,就会产生我执,形成贪嗔痴;因为贪嗔痴,就会造业;因为造业,就会导致生死和轮回。在轮回中,我们还是看不清,还是随着四种瀑流拼命往前冲。在瀑流中,继续执著、造业、轮回,继续看不清楚……
  佛教中,把这个过程叫作惑业苦。因为迷惑而造业,由此招感轮回的痛苦。在痛苦中,我们还是继续迷惑。这种迷惑正是每个人当下的现状。我们看不清自己,看不清生命从哪里来,未来到哪里去。因为迷惑,所以在烦恼和生死轮回中,度过了一生又一生。每一生都要经历悲欢离合,生离死别。来的时候欢喜一通,走的时候痛哭一通,不知经历了多少次。正如佛经所说,在生生不已的轮回中,我们曾经流过的血比四大海的水还多,曾经留下的骨头比喜玛拉雅山更高。
  “常被三苦所迫害。”在这样的轮回中,我们时常被三种痛苦所迫害,即苦苦、坏苦、行苦。苦苦,是每个人都能感到的痛苦,如生病的痛苦,衰老的痛苦,死亡的痛苦,亲爱的人不能在一起的痛苦,冤家路窄、低头不见抬头见的痛苦,拼命追求却得不到的痛苦,还有身心种种躁动带来的痛苦。
  坏苦,是我们认为的快乐,如爱情的快乐,家庭的快乐,赚钱的快乐,但只要你在乎它之后,很快会变成痛苦。想一想,是不是这样?我们在乎的所有快乐,你越在乎它,当它变化时,给你带来的伤害就越大。这种伤害和在乎程度是成正比的。
  行苦,是无常变化带来的痛苦。无常为什么会成为痛苦?是因为我们希望一切永恒。有了这样的执著,外境的变化才会引发痛苦。
  众生不断被这三种痛苦迫害。那么,这些痛苦从哪里来?并不是别人加给我们的,归根到底,还是自己造成的,是四种瀑流造成的,是我执造成的,是贪嗔痴烦恼造成的。
  “已成如此诸母等,情状思已发大心。”我们想到生命的现状,有没有感到自己正处于这种状态?有没有为自己的生命担心?我们不仅要为自己担心,还要为无量众生担心。只要不是觉悟的圣者,生命都处于这种现状。而在无尽轮回中,这些众生都曾和我们有过父母、兄弟、姐妹的关系,我们忍心看着他们受苦而不管吗?
  关起门来发菩提心还比较容易,但真正面对实际的众生,并不容易做到。因为发菩提心和人的自私本性不吻合。有人可能会说,帮助众生对我有什么好处?在我们内心,觉得众生和自己并没有什么关系。更何况,很多众生可能是你不喜欢的。这个自私本性,就是我执为中心的人格。其特点就是为我服务,为我的生存,为我过好日子服务。
  那么,利他究竟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对解脱有没有帮助?佛法告诉我们,利他的修行,不仅对众生有帮助,自己也是最大的受益者。为什么这么说?在真心利益别人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弱化我执。我们为什么不能解脱?不能开发出生命内在的觉悟本体?就是因为,现有人格是以我执为中心形成的。
  如何走出这个迷乱系统?首先要弱化我执,一心想着利益众生,没有任何私心。只要还有私心,所谓的利他行最终还是为我执服务的。就像有人做慈善,只是为了让自己显得更高尚,那就还是在为迷乱的系统打工,在为我执打工。而利他不仅可以弱化我执,开显生命内在的觉性,同时可以在利益众生的过程中,使慈悲心得以成长。
  我们认识到轮回的过患,认识到如母有情在六道中的处境,同时认识到发菩提心对改善自己和他人生命的重要性之后,一定会发起菩提心。如果不开发生命内在的觉悟,我们发展的必然是凡夫心,是贪嗔痴,就无法走出迷乱状态。那么,生命是没有出路的,痛苦和轮回是没有尽头的。
  如果我们对以上思惟有真切认识,一定会毫不迟疑地选择发菩提心。
  我们这次安排了受菩提心戒。当我们发起愿心,还要通过宣誓,对这个选择加以确认。这就意味着我们正式走上了菩萨道。菩提心戒非常殊胜,汉传佛教独此一家,希望大家积极参加。当然,前提是你对这个选择有明确认识,而不是稀里糊涂地凑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