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

【点击查看全书链接】

  ② 于他世不离菩提心之因

  ·远离能坏的四黑法

  四黑法者,一、谓于和尚、阿阇黎、尊长、福田而作欺诳。欺诳境中,和尚、阇黎易知。尊长者,谓欲作饶益人。福田者,前所不属之具德者也。于彼等前为作何事而成黑法耶?谓于彼等随于何境,心虽了知,故作欺诈,即成黑法。而非妄之谄诳者,如下当说。此中须以虚妄而欺诈之。《集学论》云:“断诸黑法,是为白法。”此之对治,是四白法之第一也。

  二、令他于无悔处生悔。谓他修善无悔之补特伽罗,于彼所作之事,以令悔之意乐,于无悔处令生悔也。于此二中,能不能诳及生不生悔皆同。

  三、诽谤大乘安住之有情。谓于菩提发心现前具足律仪之人,于彼所作之事,以嗔心发起而说不雅之恶言。对于境说者,谓了解其义之人也。生此甚易,而过患亦极重,前已略说。复次,若于菩萨生轻毁心,尽彼劫中,而彼菩萨须住地狱。除谤菩萨,余任何业,皆不能将菩萨堕于恶趣,此《最极寂静决定神变经》所说也。《摄抉择分》中亦云:“未得记莂之菩萨,若于记莂菩萨忿恚诤毁,随起几许恚心,须于彼许劫中,复从初始修行地道。”是故于一切中须灭嗔恚。设若生起,无间而忏,于其防护,亦须励力。即彼论中所说也。

  四、随行谄诳,无正直心。其境者,谓他有情俱可。于彼如何作者,谓行谄诳。其中谄诳者,如以升称为谝等。诳者,如无功德诈现为有。谄者,于自作罪,方便不显,此《集论》中说也。

  ·受持不坏的四白法

  修学受持不坏之四白法者,即反四黑法也。其中,(第)一白法之境者,即一切有情也。所作者,于彼设遇丧命因缘,下至戏笑,断故知妄说。若如是作,即自能于和尚、阇黎等增上境不生欺妄也。

  第二白法之境者,谓一切有情。所作者,于彼无谄诳,以正直心而住。此是第四黑法之对治也。

  第三白法之境者,谓一切菩萨。所作者,起同大师之想,随于四方赞其实德。夏惹瓦云:“我等虽作微少之善,然无增长之相,而坏尽之相则甚多。于菩萨及法侣,以嗔恚轻蔑,互生疮疱而坏尽也。”以是若能将此及于菩萨前所生之疮疱断之,则《集学论》中所说之依于补特伽罗而起之损失将俱不生。以不知菩萨于何有故,应如《迦叶问经》“于诸有情生大师想”,是修净相,以作增上云耳。又护功德,是谓听者至时,非不往四方称赞而成过失也。此为第三黑法之对治。

  第四白法之境者,自所成熟之有情也。所作者,令不乐小乘,执持圆满菩提也。此亦就自己说,须将所化之机安立于圆满菩提。若所化之机不生圆满菩提之意乐,则不成罪,以不能成办之故耳,以此断第二黑法。

  若有至心将他安立一切安乐之究竟欲乐,则虽仅令他发生少不乐之追悔,及令不乐之加行,必不为也。能如是,则必不失菩提心。

  《师子问经》云:“累生于菩提心,于梦不舍,况于未睡时,不须说何成。佛告曰:或村或城邑,随其所住处,正入于菩提,以是心不舍。”

  复次,《文殊庄严刹土经》云:“断除我慢、嫉妒、悭吝,及见他富饶意生欢喜,若具此四,不舍所愿。”

  又《宝积经》云:“若于一切威仪中修菩提心,及随作何善之先修菩提心,则于他生亦不离此宝贵之心。”

  如是一切中而为观察等,显然而说也。

  5.犯已还净法

  犯已还净法者,除不舍愿心及心不舍有情二者之外,若违诸所学,乃至未具菩提戒之间,虽无菩萨之堕罪,然以有违誓受之学处,故成恶行,当以四力而忏之。

  ② 于他世不离菩提心之因

  前面从四个方面讲述了如何在今生守护菩提心。那么如何在未来世中,生生世世不离菩提心?一方面,要在心相续中有强大的愿力;另一方面,要在生存环境中能常遇佛法,常遇菩提心教授。否则,尽管你现在受了菩提心戒,可能投一次胎就忘了,找不到北了。我们能坐在这里,过去生中一定闻思过佛法,具足相应善根。但这种善根还需要外在因缘滋润,所以我们要亲近善知识、听闻佛法,这是未来继续修学的保障。

  我们希望在未来生命中不离菩提心,就必须修习四种白法,远离四种黑法。佛教中,把善法和不善法称为白法和黑法。白,就是清净、无瑕的行为;黑,就是染污、不善的行为。

  ·远离能坏的四黑法

  “四黑法者,一、谓于和尚、阿阇黎、尊长、福田而作欺诳。欺诳境中,和尚、阇黎易知。尊长者,谓欲作饶益人。福田者,前所不属之具德者也。”第一种黑法,即欺骗和尚、阿阇黎、尊长、福田这四类人。在这些对境中,和尚、阿阇黎很清楚,就是教授我们佛法的师父、亲教师,欺骗他们的罪过很重。尊长即我们的长辈,本来应该尊敬、供养他们,现在反而欺骗他们,也有很大罪过。所谓福田,是以上三种人中没有包括而又具有德行的人。

  “于彼等前为作何事而成黑法耶?谓于彼等随于何境,心虽了知,故作欺诈,即成黑法。”我们对这些人做了什么,会成为不善行呢?比如发生过某件事,你心里知道事实是怎么回事,现在却有意欺骗他们,指鹿为马,颠倒黑白,这样的行为就是黑法。

  “而非妄之谄诳者,如下当说。此中须以虚妄而欺诈之。”但这种欺骗不属于谄诳。所谓谄诳,就是掩盖自己的缺点之类,下面还会说到。这里所说的黑法,特点是欺骗这四种人。

  “《集学论》云:‘断诸黑法,是为白法。’此之对治,是四白法之第一也。”《集学论》说,断除黑法之后,就是白法,是善行。像杀生、偷盗、邪淫、妄语是不善行,而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就是善行。对治这条黑法的,是四种白法的第一种。

  “二、令他于无悔处生悔。”第二,别人发菩提心,行菩萨行,或是持戒、修定,对这些如法行为修得很有信心,你却给他一些错误引导,使他对这些修法产生怀疑,影响到他的信心,甚至想放弃这些修行。这是很严重的不善行为。

  “谓他修善无悔之补特伽罗,于彼所作之事,以令悔之意乐,于无悔处令生悔也。”补特伽罗,就是有情。这里所说的前提,是别人在修善行。如果对方在干坏事,你让他心生后悔,反而功德无量。可如果别人在如法修行,在发菩提心、发出离心,在持戒、修定,你让他对本来不该后悔的事后悔了,罪过就很重。

  “于此二中,能不能诳及生不生悔皆同。”如果你欺骗和尚、阿阇黎等,但对方看清你的把戏,没有被骗;或是你想让修善法的人后悔,但他很有信心,并不后悔。你只要这样做了,不论是否达到目的,都犯了黑法。

  “三、诽谤大乘安住之有情。”第三,对于发菩提心、行菩萨行的人,你不懂得随喜,反而诽谤他们,罪过很重。

  “谓于菩提发心现前具足律仪之人,于彼所作之事,以嗔心发起而说不雅之恶言。对于境说者,谓了解其义之人也。生此甚易,而过患亦极重,前已略说。”对于发菩提心、持菩萨戒的人,以及他们所做的事,以嗔恨心诽谤对方。只要听者能听懂你的话,诽谤就达成了。这个过患很容易发生。因为凡夫总会有嗔恨心和嫉妒心,看到别人做好事,本来随喜的功德很大,却因为心胸狭隘而造作恶业。

  “复次,若于菩萨生轻毁心,尽彼劫中,而彼菩萨须住地狱。除谤菩萨,余任何业,皆不能将菩萨堕于恶趣,此《最极寂静决定神变经》所说也。”下面就告诉我们,这个行为的罪过到底有多重。如果对发菩提心、行菩萨行的人,你每诽谤、轻视一刹那,将来就要堕落地狱长达一劫。除了诽谤菩萨,其他任何罪业都不能使菩萨堕落地狱。因为菩萨有强大的菩提心摄持,本来不易堕落恶趣。可如果你作为发心菩萨,却诽谤了其他菩萨,就会堕落地狱。这是《最极寂静决定神变经》所说的。

  “《摄抉择分》中亦云:未得记莂之菩萨,若于记莂菩萨忿恚诤毁,随起几许恚心,须于彼许劫中,复从初始修行地道。”记莂,即授记,如《法华经》中佛陀给弟子授记:你将来经过多少劫,在什么地方成佛。《瑜伽师地论·摄抉择分》也说,没有经过佛陀授记的菩萨,如果对已被佛陀授记的菩萨产生嗔心,或诽谤对方,根据他生起多少刹那的嗔心,在那么多劫中,所有修行要重新开始。也就是说,你起了几个刹那的嗔心,将来修加行的过程中,就要增加几劫时间。

  “是故于一切中须灭嗔恚。设若生起,无间而忏,于其防护,亦须励力。即彼论中所说也。”黑法的重点就是嗔恨,它的破坏力很大,会造下极重的罪业。所以在一切时中都要灭除嗔恨,以慈悲对治嗔心。一旦嗔心生起,马上就要忏悔,并防护正念,不让嗔心产生作用。这也是《瑜伽师地论》所说的。

  “四、随行谄诳,无正直心。其境者,谓他有情俱可。”第四,是心不正直,没有德行却诈现有德行,以此欺骗别人。它的对境,是对一切有情产生欺骗心。

  “于彼如何作者,谓行谄诳。其中谄诳者,如以升称为谝等。诳者,如无功德诈现为有。谄者,于自作罪,方便不显,此《集论》中说也。”做了什么叫作谄诳呢?所谓谄诳,就像大斗小秤之类,通过各种手段欺诈别人钱财。做生意的人中,这种现象很普遍。所谓诳,就是自己没有功德,却装作有德行的样子。所谓谄,就是自己把所造恶业隐藏起来,让别人以为你很圣洁。这是《集论》说的。

  这四种黑法将影响我们在未来世修习菩提心。如果我们要生生世世不舍菩提心,就要对治四种黑法,成就四种白法。

  ·受持不坏的四白法

  “修学受持不坏之四白法者,即反四黑法也。”修学四种白法,就是把四种黑法反过来。

  “其中,一白法之境者,即一切有情也。所作者,于彼设遇丧命因缘,下至戏笑,断故知妄说。若如是作,即自能于和尚、阇黎等增上境不生欺妄也。”每个法的修行都有所缘。第一种白法的所缘境,是一切有情。所做的,就是在上至失去生命、下至开玩笑的时候,永远不说妄语。如果你能对一切众生不打妄语,自然不会对自己的和尚、阿阇黎打妄语。这是帮助我们培养不妄语的良好相续。人的行为往往和习惯有关,如果你有打妄语的习惯,即使对自己尊敬的人,还是会不小心打妄语的。

  “第二白法之境者,谓一切有情。所作者,于彼无谄诳,以正直心而住。此是第四黑法之对治也。”第二种白法的所缘对象,还是一切众生。所做的,是对一切众生不起谄和诳的心。诳,是没有功德诈现有德;谄,是明明自己有罪过,却隐藏不显。对一切众生远离谄诳,修正直心,就要把自己如实显露出来,所谓“直心是道场”。这是第二种白法,对治第四种黑法,即对一切有情随行谄诳。

  “第三白法之境者,谓一切菩萨。所作者,起同大师之想,随于四方赞其实德。”第三种白法的所缘对象,是一切菩萨。因为这是针对诽谤大乘菩萨的黑法,所以修这个白法,也要对菩萨来修。看到一切菩萨,一切发过菩提心的人,都要当作佛那样看待。因为我们对佛不会心生轻毁,更不敢诽谤。此外,还要随时从各方面称扬菩萨的功德。

  “夏惹瓦云:我等虽作微少之善,然无增长之相,而坏尽之相则甚多。”对此,夏惹瓦谈了自己的体会:我们这些人虽然能做一点小小善行,却没有增长之相,而破坏善根的行为却很多。当然这是他的谦虚,但也说明:要让善心强大,善行增长,是要长时相续的。如果今天修一下,过很久再修一下,相续中的善业将非常微弱。

  “于菩萨及法侣,以嗔恚轻蔑,互生疮疱而坏尽也。”什么是坏尽相?比如对发心菩萨或一个道场的同参道友,总是以人我是非之心,以狭隘、嫉妒、嗔恨的心,这也看不上,那也看不惯,说三道四的。在此过程中造下很多口业,同时也导致团体的不和谐,就像身上生疮一样。本来是健康的团体,但因为我们没有健康的心态,就导致诸多烦恼。这确实是修行中很实际的问题。

  “以是若能将此及于菩萨前所生之疮疱断之,则《集学论》中所说之依于补特伽罗而起之损失将俱不生。”如果我们能彻底去除对同参道友及菩萨行者的嫉妒、诽谤、轻视等不良行为,那么像《集学论》所说的,依于有情乃至菩萨所起的诽谤罪业,都不会产生了。

  “以不知菩萨于何有故,应如《迦叶问经》‘于诸有情生大师想’,是修净相,以作增上云耳。”事实上,你不知道谁发了菩提心,不知道谁是菩萨,如果乱造口业,不小心就会诽谤菩萨,造下罪业。这是要特别注意的。所以我们应该像《迦叶问经》所说的去做。经中给了我们很好的开示:怎样才不会造下诽谤菩萨的罪业?最好的办法,是把一切众生看作佛那样,就肯定不会出问题了。这是修净相,也就是净观。因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将来都要成佛。所以把众生看作是佛,并不是莫名其妙的想象,而是有根据的,对修行很有意义。如果你能把一切众生看作佛,那你只有恭敬心和清净心,而没有是非、烦恼的心,是很好的修行方式。

  “又护功德,是谓听者至时,非不往四方称赞而成过失也。此为第三黑法之对治。”所谓护功德,是有特定所指的。如果你知道自己面对的是菩萨,但不去称赞他的功德,是有过失的。这并不是说,你没有到处称赞菩萨的功德就成了过失。只是当因缘现前时,你要称赞。如果因缘没有现前,不称赞是没关系的。这是对治第三种黑法,即“诽谤安住大乘有情”。

  “第四白法之境者,自所成熟之有情也。所作者,令不乐小乘,执持圆满菩提也。”第四种白法的对境,是声闻、缘觉等修行有所成就的众生。我们要劝导这些众生,不要只喜欢解脱道的修行,只喜欢声闻乘的果位,而应该追求圆满的无上菩提,以此作为发心和修行的目标。

  “此亦就自己说,须将所化之机安立于圆满菩提。若所化之机不生圆满菩提之意乐,则不成罪,以不能成办之故耳,以此断第二黑法。”这主要是从自己这方面来说。我们要劝化有情相信并修学大乘,如果对方不接受,那是对方的因缘,或是自己的能力不够,都是没有罪过的。这是断第二种黑法,即“于无悔处生悔”。比如有人发菩提心,我们却让他后悔了,这是不应该做的。现在我们通过第四种白法的修行,来断除第二种黑法。

  “若有至心将他安立一切安乐之究竟欲乐,则虽仅令他发生少不乐之追悔,及令不乐之加行,必不为也。能如是,则必不失菩提心。”我们每天都要发心,使一切有情究竟安乐,远离痛苦。如果我们有这种想法,一定不会做让众生心生追悔的事。我们做的事,说的话,都要将有情导向安乐,导向无上菩提。能这样的话,必然不会失去菩提心。

  “《师子问经》云:累生于菩提心,于梦不舍,况于未睡时,不须说何成。”《师子问经》说,生生世世都要生起菩提心,即使做梦也不舍弃,何况在没有睡觉的白天,更要时时保持。让菩提心在相续中形成巨大的力量,穿透到我们的每个念头,包括所做的每件事。甚至在我们起烦恼或睡觉的时候,都能不离菩提心。也就是说,要把这个发心穿透到一切时,一切心行。

  “佛告曰:或村或城邑,随其所住处,正入于菩提,以是心不舍。”佛陀告诉我们,在每个当下,做每件事,随时随地都要安住于菩提心,想着“我要利益一切众生”。菩提心的特征就是觉,具有自觉和觉他两方面的功用。从自己来说,我们每做一件事都能保持智慧观照,想着利益众生。从利他来说,也是建立在觉醒的基础上。整个佛法修行,都要通过觉的力量完成。

  “复次,《文殊庄严刹土经》云:断除我慢、嫉妒、悭吝,及见他富饶意生欢喜,若具此四,不舍所愿。”《文殊庄严刹土经》告诉我们,要断除我慢、嫉妒、悭吝,以及看到对方取得成就或利益就心生欢喜。如果做到这四点,就能守护菩提心,不会舍弃。

  “又《宝积经》云:若于一切威仪中修菩提心,及随作何善之先修菩提心,则于他生亦不离此宝贵之心。”《宝积经》说,如果能在行住坐卧一切威仪中修菩提心,做任何善行前首先修菩提心,想着我要利益一切众生,这样就会养成习惯,形成相续,在未来生命中也不会离开这种宝贵的心。

  “如是一切中而为观察等,显然而说也。”总之在一切时中,我们都要观察自己的菩提心生起没有,有没有在菩提心的基础上修习善行。以上所引的经文都是帮助我们认识到,如何在未来生命中,生生世世不离菩提心。

  守护菩提心的内容到此为止。根据《道次第》有关菩提心的教授,我编了两个仪轨,一是受持仪轨,二是修习仪轨。菩提心不光是学一学,而要转化成内心力量,成为生命的组成部分,所以要通过隆重庄严的仪式受持菩提心,完成生命的誓言。这不仅是对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承诺,也是对自己乃至一切众生的承诺。

  受菩提心的前期准备,即《道次第》所说的,先在佛堂或大殿布置清净道场,香花供养。正式的受戒仪式分十部分。

  第一是请师,这段文字出自《道次第》。就像受戒前要请师,我们受菩提心戒同样要请和尚证明:“昔诸如来应正等觉,及住大地诸大菩萨,最初于无上正等菩提如何发心,弟子某某今亦如是。请阿阇黎耶证明,我今亦于无上正等菩提而发心……”第二是迎请师尊来到大殿,唱《炉香赞》,营造庄严气氛,祈请诸佛菩萨的到来:“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

  第三是戒师开示。第四是请圣,发心者要至诚迎请十方三宝慈光摄受。第五是诵大乘皈依,即“诸佛正法贤圣僧,直至菩提永皈依”这个偈颂。诵读前应忆念轮回苦,忆念三宝功德,生起至诚皈依之心。第六是念诵七支供,帮助我们集资净障,打开心量,消除我执,为发起菩提心营造心灵环境。

  第七是正受菩提心,先要把慈悲心调动起来。所以发心者要思惟如母有情在轮回中受苦受难,生起慈悲,然后在十方诸佛菩萨及阿阇黎前宣誓:“惟愿十方诸佛菩萨存念,阿阇黎耶存念:弟子某某!于此生及余生,施性、戒性、修性,所有善根,自作教作,见作随喜,以彼善根,如昔诸如来应正等觉,及住大地诸大菩萨,于其无上正等菩提如何发心。弟子某某!亦从今时乃至菩提,于其中间,于无上正等广大菩提而为发心。诸未度有情为令得度,诸未解脱为令解脱,诸未出苦为令出苦,诸未遍入涅槃为令遍入涅槃。”这段是对佛菩萨和一切众生的庄严宣誓,必须发自内心。

  第八是发愿。我们现在受的愿菩提心,是菩萨道修行的愿望,总的就是四弘誓愿。发心者为利益一切众生成就佛道,至诚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第九是唱观音赞,第十是回向。

  这个仪轨是根据《道次第》及印度深广两大传承中的相关内容编写的。受持愿菩提心后,需要不断告诉自己:我应该做什么,我的生命目标是什么。以此强化愿心。

  关于菩提心的修习,详细的就是按整个仪轨修下来,和受持的内容差不多,略去请师和开示即可。最简单的就是诵“诸佛正法贤圣僧,直至菩提永皈依,我以所修诸善根,为利有情愿成佛”这四句。按《道次第》的要求,每天昼夜六时都要修习,即白天三遍,晚上三遍。修习的目的,是不断强化目标,提醒自己应该做什么。

  5. 犯已还净法

  守护菩提心需要远离四种黑法,修习四种白法。一旦有所违犯,就要及时忏悔,恢复清净。

  “犯已还净法者,除不舍愿心及心不舍有情二者之外,若违诸所学,乃至未具菩提戒之间,虽无菩萨之堕罪,然以有违誓受之学处,故成恶行,当以四力而忏之。”如果违犯学处,要立即忏除清净。受持菩提心的关键有两点,一是不舍弃愿心,二是不舍一切有情,否则就不是忏悔的问题,因为你的菩提心已经没了,要重新宣誓。除了这两点,如果违背前面所说的学处,虽然你还没受菩萨戒,没有菩萨戒的堕罪,但因为违背了誓言,也构成不善行,要以四种力量来忏悔。所谓四力,即前面所说的能破力、对治现行力、遮止力、依止力。这是犯已还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