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探微之四

济群法师

【点击查看全书链接】

  科判就是目录。现在通行的《金刚经》共三十二分,这个科判并不是经文本身的内容,而是梁武帝长子昭明太子为便于人们修学所作的划分。经常有人问,诵经时要念这些标题吗?其实念不念都可以,看各自习惯。
  在印顺法师的《般若经讲记》中,则把《金刚经》分为二道五菩提。二道,即般若道和方便道。本经开篇,须菩提向佛陀提出:“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到十七分,须菩提再次提出这个问题。就文字来看,两次提问几乎没有区别,但内涵是不同的。印老便据此作了划分。首次提问至十六分属于般若道的修行,主要引导我们开显般若智慧。十七分之后属于方便道的修行,从空出有,从体起用。
  除二道外,印老还将全经内容分为五菩提,涵盖了发菩提心到成就无上菩提的过程,分别是发心菩提、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到菩提、究竟菩提。
  第一是发心菩提,即“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是发起菩提心、走向菩提道的开始。
  第二是伏心菩提。在修习菩萨行的过程中,需要降伏内心的二执(我执、法执)和二障(烦恼障、所知障),直至见道。
  第三是明心菩提。按印老的区分,前面提出的“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只是世俗菩提心。到十七分再次提出这个问题时,就进入了胜义菩提心,即建立在空性基础上的、经过提纯的菩提心。
  第四是出到菩提,包括见道至成就佛果的整个过程。因为见道只是开启圣道之始,之后还要不断修道,圆满成佛资粮。
  第五是究竟菩提,即最终成就的佛果。这是印老对《金刚经》所作的分判。
  我在修学《金刚经》的过程中,并没有看出这样一个很明确的次第。我觉得,《金刚经》虽然在表现形式上比较松散,但这种松散是形散神不散。不论讲佛果、佛身,还是度众生、庄严国土,目标都是一致的,是从不同角度引导我们体认空性,修菩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