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探微之三
济群法师

【点击查看全书链接】

  1.释般若
  【般若何义】
  每部经都有经题,对了解全经内容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佛说阿弥陀经》是介绍阿弥陀佛和他所成就的西方净土;《地藏菩萨本愿经》是介绍地藏菩萨在因地发愿的经过;《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是介绍药师如来在因地所发的十二大愿和成就的净土;《维摩诘所说经》是介绍维摩诘居士的见地和修行法门。
  我们现在学习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它的宗旨是什么?或者说,它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
  金刚,比喻般若智慧坚不可摧,具有断除烦恼的作用。在《六祖坛经·般若品》中,详细介绍了般若智慧的内涵。
  首先,般若具有空的特征,像虚空一样无形无相,无边无际,但又不同于虚空的空无所有。虚空的空是顽空,什么都没有,但般若智慧还有明的特点。所以,佛典常以“空明不二”比喻般若智慧。这个明就是明晰的观照力,了了分明。其次,般若能出生万法。山河大地,宇宙万有,都是般若智慧显现的,都没有离开这个空明不二的智慧,即《坛经》所说的“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此外,般若还有朗照无住的特点。虽能含摄万法,但又心无所住,就像镜子一样,显现一切而纤毫不染。
  所以,《金刚经》的修行要领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所谓“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而凡夫心是有所得、有所住的。《坛经》说:“般若智慧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般若是我们本来具足的,只是被无明遮蔽,所以才迷失了,不能觉悟。禅宗的修行特点是直指,引导我们直接体认般若,体认生命内在的觉性,所以对根机的要求特别高。而对多数人来说,通过中观思想建立正见,认识到一切都是因缘所生,是无自性的,由此遣除我法二执,扫荡烦恼障和所知障,再通过空性禅修来开显般若智慧,相对更容易契入。
  【般若的种类】
  说到般若,有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之分。
  所谓文字般若,是帮助我们获得正见并成就智慧的言教,包括三藏十二部典籍,也包括一切具有正见的佛学书籍和开示等。学佛是以闻思修为常道,首先要从文字般若入手,通过听闻正法、如理思维来树立正见。学习经教的目的,不是为了掌握一些佛法知识,更不是为了增加什么谈资,而是对世界和人生建立正确认识。这就需要不断地理解、接受、运用。在理解的基础上接受,在接受的前提下运用,在运用的过程中继续加深理解。通过这种轮番修习,将从经教得来的认识转化成自身观念。但仅仅这样还不够,因为文字般若只是工具,还要借助禅修,才能契入观照般若。
  在每个人内心,乃至每个念头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份观照力。禅修的目的,就是将这种力量开显出来。一旦具足观照般若,不仅能如实观照外在世界,也能对起心动念了了分明。而不是像我们现在这样,总是在无明中探寻,就像那些摸象的盲人一样,被自己以为的错觉欺骗着,蒙蔽着。
  如果说文字般若是工具,那么观照般若就是手段,而实相般若才是真正的般若之体。所谓实相,即事物的本来面目,是离一切虚妄造作的真实相。
  此外,般若还分为实智和权智。实智即般若的体,是通过观照般若体认到的无漏智慧的本体。权智则是般若之体产生的无量妙用,是了解众生和世界差别的智慧。
  【般若的妙用】
  那么,开显般若智慧究竟有什么作用?
  首先,般若能使我们证悟空性。以我们有漏的妄识,是无法直接体认空性的。但般若智慧和空性并不是两个东西,而是体和用的关系。空性代表空的层面,般若智慧代表明的层面,二者是一体的,所谓空明不二。
  其次,般若能使我们彻底断除无明。在无尽轮回中,众生因为无明而有我法二执,由此发展出种种烦恼。唯有依靠般若智慧,才能彻底破除无明,瓦解烦恼。
  第三,般若能引导万行,使我们成就无漏功德,圆满菩提道的修行。六度是大乘佛法的主要修行内容。其中,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前五度都要依般若而成就,所谓“五度如盲,般若如导”。如果没有般若的引导,前五度只是有漏的人天善法,是不究竟的,不能成为无上佛果之因。唯有在般若引导下,才能将这些善法导向无漏的菩提资粮。
  第四,般若具有朗照无住的作用。唯有在般若智慧的观照下,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否则的话,既照不分明,也做不到无住。
  2.释波罗蜜
  波罗蜜是梵语音译,意为究竟,到彼岸,或最简单的一个字——“度”。那什么是彼岸?又怎么度?其实,佛教所说的此岸和彼岸,并不是方位、时空上的变化,而是内心的转变。一旦体认般若,就能破迷开悟,从烦恼此岸到达觉悟彼岸,从生死此岸到达涅槃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