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记
济群法师
【点击查看全书链接】

八、不善业的认知及对治

  在佛教中,业力思想占有重要地位。不论部派佛教的阿毗达磨还是大乘佛教的论典,对业力都有专门探讨。事实上,业力不仅是佛法的核心问题,也是生命开展的关键因素。但一般人对业的作用却往往认识不足。在生命轮回中,业究竟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
  一般宗教讲到业力,首先会建立灵魂的概念,业仅是推动灵魂投生的助缘。但佛教的轮回观,是缘起无我的轮回观,认为“无我、无作、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业和识,是造成有情生命轮回的两大因素。生命只是因缘的假象,在阿毗达磨中,有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百法等各种分析。其中,有理性的力量,也有情绪的力量。每种想法和情绪,都代表着无尽生命的积累。我们现有的生命体,是往昔业力的积累;未来的生命体,又是现前业力的积累。
  那么,如何化解其中的不善业力?就要通过忏悔法门,以此扫清修行路上的障碍。戒律中,对忏悔有着详细规定。每一条戒,都对违犯后如何忏罪有相应规定。时时忏悔,就能保持戒体清净,保持内心清净。否则,恶业将不断积累,难以改变。此外,古德也编写了很多忏法,天台宗还特别将之作为修行的前方便。
  《道次第》中,宗大师主要是从能破力、对治现行力、遮止力、依止力四个方面为我们开示忏悔之道。
  1.总说对治
  《入行论》云:“从不善生苦,如何从彼脱?我昼夜常时,唯思此应理。”(此颂即谓应常思业果理趣之意)又云(前论又云):“一切善品根,佛说胜解是。又彼之根本,常修观异熟。”知黑白业果已,当数数修习,以其最极隐覆,难获决定故。
  如《三昧王经》云:“月星可陨坠,山邑可崩坏,虚空变为余,佛不说虚语。”于如来语须生决定信。在未获此无伪决定以前,随学何法,亦不得佛所欢喜之决定也。
  有一类人,自谓于空性已获决定,于业果未能决定,于彼不作数者,其于空性之见解成颠倒矣。达空性者,即于空性见为缘起之义,能为于业果生决定之助伴故也。
  前经又云:“如同幻泡幻焰电,一切诸法似水月。虽然不缘身死后,往他世之数取趣。但已作业非成无,当如黑白熟其果。此道理门甚奥妙,微细难见佛行境。”以是当于黑白二业因果生起决定,常于昼夜观察三业门,断绝恶趣。若初于业果差别未能善巧,或稍了知而三门放逸者,是唯开恶趣之门。
  《海问经》云:“龙王,诸菩萨以一法而能正断险恶趣之颠倒堕落。一法为何?谓于诸善法数数观察,念我如何住此度诸昼夜。”如是思已,遮止恶行之法者。
  《谛者品》云:“大王!汝莫杀生命,众生于命极护惜,是以欲保长寿者,心中亦不思断命。”于十不善等诸罪,虽唯发起之心亦不可轻动,应多修习防护也。
  康隆巴对普穹瓦云:“格西敦巴谓,唯业果甚关重要。吾意现今讲说、闻修皆非希罕,唯修此业果者,难矣。”普穹瓦报曰:“如彼当作。”又敦巴云:“仁者,心量莫粗,此缘起甚细。”
  普穹瓦云:“我于老时,唯依靠《贤愚因缘经》。”夏惹瓦云:“随生何过,佛不责余,咸谓以作此缘,今生此过也。”

  首先,总的说明如何忏悔。
  “《入行论》云:从不善生苦,如何从彼脱?我昼夜常时,唯思此应理。”《入菩萨行论》说:从不善的行为将产生苦果,那么如何才能从这一痛苦中解脱?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时时思考的。
  “又云:一切善品根,佛说胜解是。又彼之根本,常修观异熟。”《入菩萨行论》又说:佛陀告诉我们,一切善法生起的根本,是对业果之理生起胜解。那么怎样才能对业果生起坚定不移的信解呢?就要经常观察每种业所形成的异熟果,以此加深认识。
  “知黑白业果已,当数数修习,以其最极隐覆,难获决定故。”当我们了解到善恶业感果的原理之后,应当反复观察修习。因为业果之理是隐秘而深奥的,很难对此形成定解。不少人学佛一段时间后,热衷于谈玄说妙,反而把皈依、发心、业果等核心弃之不顾。宗大师说过,深信业果,甚至比理解空性更难。从我个人的修行感受来说,也确实如此。很多人虽然也会说业果,但只是说法而已。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业果的真实不虚,对此深信不疑,认为它就是如此,这一观念才会对改变心行产生作用。
  “如《三昧王经》云:月星可陨坠,山邑可崩坏,虚空变为余,佛不说虚语。”正如《三昧王经》所说:即使月亮、星辰最终毁坏陨落,即使高山峻岭最终土崩瓦解,即使连虚空都发生变化,佛陀也绝对不会说虚诳不实的话语,他是真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于如来语须生决定信。在未获此无伪决定以前,随学何法,亦不得佛所欢喜之决定也。”对佛陀所说的话,我们要坚信不疑。在没有对业果之理生起决定信解之前,无论修学什么法门,都得不到佛陀所认可的见地。因为不信业果就是不信佛语,那样的话,佛法的一切修行将无从建立。
  “有一类人,自谓于空性已获决定,于业果未能决定,于彼不作数者,其于空性之见解成颠倒矣。达空性者,即于空性见为缘起之义,能为于业果生决定之助伴故也。”宗大师批判说:有一类人自称对空性已获得决定信解,但对业果之理却尚未深信,对此不能确信无疑。如果这样,他们对空性的见解也必然是颠倒的。真正通达空性者,就能通过空性了达缘起的甚深内涵,这将成为认识业果的重要助缘。因为业果正是空性的显现,所以,证得空性者必将深信业果,而不是否定善恶因果,任意妄为。
  “前经又云:如同幻泡幻焰电,一切诸法似水月,虽然不缘身死后,往他世之数取趣。但已作业非成无,当如黑白熟其果,此道理门甚奥妙,微细难见佛行境。”《三昧王经》又说:缘起的生命现象,就像幻化的水泡、阳焰、闪电般虚假而无常。一切诸法的存在,则像水中之月般没有主体。尽管这一切没有主宰,但我们所造的业力却不会丢失。不论黑业还是白业,都将感得相应的苦乐果报。业果之理看似简单,但真正深入的话,其中原理却微细难解,唯有佛陀方能究竟。因为这种认识是取决于智慧的高低,就像下棋,常人只能看到一步,棋手却能看到五步甚至更多。所以,我们对业果的信解和佛陀是有天壤之别的。
  “以是当于黑白二业因果生起决定,常于昼夜观察三业门,断绝恶趣。若初于业果差别未能善巧,或稍了知而三门放逸者,是唯开恶趣之门。”所以,要对善恶业感果的原理生起决定信解,并且精进地、昼夜不息地观察身语意三业,守住六根门头,杜绝恶趣之因。如果对业果差别不能透彻了解,或只是稍稍知道一些,但身语意三业却依然放逸散乱,就等于打开了恶趣之门。
  “《海问经》云:龙王,诸菩萨以一法而能正断险恶趣之颠倒堕落。一法为何?谓于诸善法数数观察,念我如何住此度诸昼夜。”佛陀在《海问经》中对龙王及诸菩萨说:如果修习一个法门就能免于堕落恶趣,究竟是哪一法呢?那就是经常思惟种种善法,并思惟如何使自己的心行不舍昼夜地安住于善法中。
  “如是思已,遮止恶行之法者。”通过这样的思惟,就能加深对业果的信解,防护身口意三业,从而遮止不善法的生起。
  “《谛者品》云:大王!汝莫杀生命,众生于命极护惜,是以欲保长寿者,心中亦不思断命。”《谛者品》也说:大王,切勿杀害任何生命。因为任何众生对自己的生命都是极其珍爱的。我们若想自己长寿,就不要断除其他众生的生命,心中也不要有杀害它们的念头。
  “于十不善等诸罪,虽唯发起之心亦不可轻动,应多修习防护也。”对于十不善业,哪怕只是相关的念头都不要轻易启动,而是要多加守护,防止自己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不善心行。很多人会在无意中伤害过蚊子,这种无意就是出于串习。又如被人批评时,我们会本能地生起嗔心,这种本能也是出于串习。如果不刻意对治,这些不良串习随时都会现行。
  “康隆巴对普穹瓦云:格西敦巴谓,唯业果甚关重要。吾意现今讲说、闻修皆非希罕,唯修此业果者,难矣。普穹瓦报曰:如彼当作。”康隆巴曾对普穹瓦说:敦巴格西说过,在整个修行中,深信业果至关重要。我觉得,现在大家闻思教理,或者修习某个法门,其实都没有什么希罕的。唯有深信业果,严格地止恶行善,转染成净,实在是很难做到的。普穹瓦答说:的确应该这样去做。这也是当今学人的现状。大家似乎觉得业果之理非常简单,但能够谨慎防护三业的却不多,所以这对我们同样具有警策意义。
  “又敦巴云:仁者,心量莫粗,此缘起甚细。”敦巴还叮嘱说:修行人,对业果之理切莫粗心大意,切莫不以为然,因为缘起是极其深奥的。一切生命现象之间,及与外在世界的复杂关系,其本质都是业。所以,生命和世界的复杂性就体现了业的复杂性,可见业的思想是多么深奥呵!
  “普穹瓦云:我于老时,唯依靠《贤愚因缘经》。”《贤愚因缘经》,是以讲述业果为主的一部经典。普穹瓦说:我年老时,只是依靠《贤愚因缘经》来修行。
  “夏惹瓦云:随生何过,佛不责余,咸谓以作此缘,今生此过也。”夏惹瓦说:不管出现什么问题,佛陀都不责怪外在环境或是他人,只是说我们造下了这些业缘,就会感得此生相应的结果。
  我们在生活或工作中遭遇一点困难时,往往会有这样那样的抱怨。但我们是否想过:为什么会感得这些困境呢?如果从缘起的角度看待,一切都自有其因果,都是我们自身业力所招感。所以,抱怨是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唯一的解决之道,就是从缘起和业果的角度去改变。
  2.四力净修之法
  如是于诸恶行,亟应努力,无使有染。若因放逸及烦恼炽盛等缘而生罪者,亦不可任意放置,当须励力于佛大悲所说出罪方便。又彼堕罪还净之仪轨者,如三种戒中别别所说。罪还净者,当依四力。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忏悔业障呢?
  “如是于诸恶行,亟应努力,无使有染。”亟,急切。了知业果的真实不虚,应立即对一切不善行努力加以防护,不使心行有所染污。
  “若因放逸及烦恼炽盛等缘而生罪者,亦不可任意放置,当须励力于佛大悲所说出罪方便。”若因放纵欲望或烦恼强大到无法自控而造作不善行,也不能听之任之,而要努力根据佛陀慈悲开设的忏悔法门进行对治。
  “又彼堕罪还净之仪轨者,如三种戒中别别所说。罪还净者,当依四力。”忏悔业障的仪轨,在别解脱戒、菩萨戒和密乘戒中曾分别作了说明。但这主要忏除的是戒罪,此外还有业罪,需要依四力加以清洗,分别是能破力、对治现行力、遮止力和依止力。
  以下,分别对四力进行介绍。
  ① 能破力
  第一、能破力者,谓于无始来所作不善多起追悔。欲生此心者,须修能感苦异熟等三种果之理趣。修时可依《金光明忏》及《三十五佛忏法》二种而作。

  能破力,通过自身的追悔之心和相关仪轨达到忏罪效果。
  “第一、能破力者,谓于无始来所作不善多起追悔。欲生此心者,须修能感苦异熟等三种果之理趣。修时可依《金光明忏》及《三十五佛忏法》二种而作。”第一种是能破力,就是对无始以来所造恶业生起追悔之心。这种追悔心不是简单地说一句后悔,而是要对恶业所感得的异熟、等流和增上三种果报反复思惟,就像不慎中毒者那样,急于将毒排出体外。生起这样的迫切之心后,可根据《金光明忏》和《三十五佛忏法》两种仪轨忏罪。这是藏传佛教非常重视的两种忏法。
  早晚课诵念的“八十八佛大忏悔文”中,也有三十五佛的名号。此外,大忏悔文也是非常殊胜的忏悔仪轨,如果能在念诵的时候随文入观,也能达到忏已还净的效果。其中,关键就在于用心。如果只是有口无心地念一念,再殊胜的仪轨也是难以对我们产生作用的。
  ② 对治现行力
  第二、对治现行力有六:一、依《般若》等经句受持读诵等也。二、依胜解空性,住入无我而明显之法性,深信本来清净也。三、依持诵百字等诸殊胜陀罗尼,如仪轨而持诵之。《妙臂经》云:“犹如四月火焚林,无有遮障燃遍野,以念诵火戒风燃,精进猛焰烧罪恶。犹如日光照雪山,不堪威光而消融,戒日光明念诵炽,罪恶雪山亦归尽。如于暗中置灯光,黑暗无余而除灭,千生所集罪黑暗,以念诵灯速遣除。”此复乃至未见罪净相而诵之。相者,谓于梦中梦吐恶食,又酪及乳等,或饮或吐,或见日月,或于空行,或遇猛火、水牛、黑人,或见比丘、比丘尼之僧众,或出乳树、象及牛王、山与狮子座,并微妙宫殿而为上升,或梦闻法。此《准提陀罗尼》中说也。四、依形像力,于佛获信已,塑其形像也。五、依供养力,于佛及塔兴种种供养也。六、依名号力,于佛及诸大菩萨名号闻而持之。此等唯是《集学论》中所正出者,余亦多矣。

  “第二、对治现行力有六。”第二种是对治现行力,通过某些特定加行达到对治恶业的效果,具体方法又有六种。
  “一、依《般若》等经句受持读诵等也。”其一,通过读诵《般若经》等大乘经典。在专心读诵经典的过程中,因为虔诚心和佛法的加持力,起到化解业障的作用。
  “二、依胜解空性,住入无我而明显之法性,深信本来清净也。”其二,因为对空性生起坚定不移的胜解,而能安住于无我及我所的状态,深信一切本来清净,从而化解业力。因为在空性层面是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没有垢染也没有清净,没有烦恼也没有菩提,业力就没有安身之处了。
  “三、依持诵百字等诸殊胜陀罗尼,如仪轨而持诵之。”陀罗尼,意为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其三,对金刚萨埵百字明咒等殊胜陀罗尼,按照仪轨如法持诵,从而化解业力。藏传佛教的四加行中,也是以诵持百字明咒来净除业障,为修习正行做准备。
  “《妙臂经》云:犹如四月火焚林,无有遮障燃遍野,以念诵火戒风燃,精进猛焰烧罪恶。犹如日光照雪山,不堪威光而消融,戒日光明念诵炽,罪恶雪山亦归尽。如于暗中置灯光,黑暗无余而除灭,千生所集罪黑暗,以念诵灯速遣除。”《妙臂经》说:就像四月的森林燃起大火,因为没有阻碍,烈火蔓延到整个原野。如果把念诵咒语的力量比做火焰,那么持戒就像助燃的风一样,可以产生熊熊火焰,烧毁种种罪恶。又如阳光照耀雪山,使积雪不堪照射而融化。如果能在持戒的基础上诵咒,力量就像炽热的阳光,使罪业的雪山消融殆尽。又像在黑暗中点燃明灯,无边黑暗立即就会消失。我们多生累劫积聚的罪业也像黑暗一样,要以念诵的明灯迅速遣除。不论黑暗存在多久,一旦光明出现,立刻就被照破,所谓“一灯能除千年暗”。同样,不论罪业有多大,都是由心念而来。心能造业,但也具有化解业力的作用。一旦正念的力量生起,业力就随之崩溃了。
  “此复乃至未见罪净相而诵之。”在没有见到罪净相之前,都要念诵忏罪陀罗尼。念诵的关键,是在善用其心,比如念诵三皈依十万遍,并不是说,念了十万遍就必定能对三宝生起强烈的皈依之心,而在于念诵时是否辅以相应的观察修。如果用心到位,或许不必十万遍就能达到效果。反之,如果有口无心地念上二十万乃至上百万遍,也可能对心行改善没有多少作用。念佛也好,念咒也好,数量固然重要,但不是一切,主要是看质量,看用心是否正确,是否到位,是否有力量。
  “相者,谓于梦中梦吐恶食,又酪及乳等,或饮或吐,或见日月,或于空行,或遇猛火、水牛、黑人,或见比丘、比丘尼之僧众,或出乳树、象及牛王、山与狮子座,并微妙宫殿而为上升,或梦闻法。此《准提陀罗尼》中说也。”酪,奶制品。《准提陀罗尼》说,当我们诵咒忏罪时,会梦见一些特殊境界,由此了知罪业是否清净。比如在梦中吐出肮脏的食物,吃进或吐出酥酪或牛奶,或者梦见日月,或者梦见自己飞于空中,或者在梦中遇到火灾、水牛,或者梦见自己把黑人制住,或者梦见比丘、比丘尼等僧众,或者梦见树上溢出乳汁,或者梦见大象、牛王,或者梦见高山和狮子座,或者梦见庄严的宫殿并随之上升,或者梦见自己在听闻佛法。如果平时没有忏悔也梦见这些,那和忏悔是无关的,更不要觉得罪业已被消除。因为梦只是表象而已,关键在于修行后心态是否转变,烦恼是否减少,慈悲心是否增加,这才是我们要重点考量的。
  “四、依形像力,于佛获信已,塑其形像也。”其四,对佛菩萨生起极大信心,然后塑其形像,也能达到对治罪业的效果。前提是以信心和虔诚心为之塑像。这种灭罪方式源于两方面:一是因为对佛菩萨具足净信,这种信心本身就具有净化罪业的作用。二是因为这种净信使心与佛菩萨功德相应,从而达到灭罪效果。
  “五、依供养力,于佛及塔兴种种供养也。”其五,对于佛像、塔庙等承办种种供养,依靠供养达到消除罪业的效果。其中关键也在于虔诚心,如果以世俗的、有所得的心供养,很难达到以供养灭罪的效果。
  “六、依名号力,于佛及诸大菩萨名号闻而持之。”其六,听闻佛陀和诸大菩萨名号后,以虔诚心精进持诵,依佛菩萨的名号力达到忏罪效果。因为佛菩萨名号是万德洪名,蕴涵着悲心和愿力,以清净心念诵,即能得其加持。
  “此等唯是《集学论》中所正出者,余亦多矣。”以上所说的对治现行力的六种方法,都是《大乘集菩萨学论》所说的,其他经典还有很多。其中,胜解空性是最难做到,效果也最彻底的。但无论哪一种,只要如法、精进地做,都能达到消除业障的作用。
  ③ 遮止力
  第三、遮止力者,谓正防护十不善也。以是能摧昔所造作一切自作、教作、随喜他作之杀生等三门惑业及法之障,此《日藏经》中说。意谓若无至诚防护之心而忏者,仅成空言,故律中问:“后防护否?”广释中说也。是故,后不更作之防护心颇为重要。然此心生起,又从初力而自在也。

  “第三、遮止力者,谓正防护十不善也。”第三种是遮止力,就是直接防护十不善业。发愿今后永不杀生,乃至不贪嗔痴,以此对治杀生等十不善业。
  “以是能摧昔所造作一切自作、教作、随喜他作之杀生等三门惑业及法之障。此《日藏经》中说。”以遮止力,可以摧毁自己过去造作和教他造作的身口意恶业,以及随喜他人恶业的行为和修法障碍。这是《日藏经》所说的。
  “意谓若无至诚防护之心而忏者,仅成空言,故律中问:‘后防护否?’广释中说也。”这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至诚防护之心,所谓的忏悔不过是一句空话。所以律中关于忏悔的仪轨中会问:“以后还防护吗?”这是广释所说的。
  “是故,后不更作之防护心颇为重要。然此心生起,又从初力而自在也。”所以,最主要的是防护将来不再造作。而防护心的生起,又是建立在能破力的基础上。
  业之所以具有力量,关键是在不断反复中得以壮大,最后使我们自己被这一串习所控制。遮止力,就是阻止这些串习的继续发展,不再给它们提供养分,这样业力也就难有成熟机会了。
  ④ 依止力
  第四、依止力者,皈依三宝,修菩提心也。

  “第四、依止力者,皈依三宝,修菩提心也。”第四种是依止力,就是依靠大势力获得保障。对于学佛者而言,最可靠的力量就是皈依三宝、修习菩提心。如果能以三宝作为究竟依赖,以菩提心为心理基础,业力将失去立足之地。
  总之,佛为初心学人虽说多种忏悔之门,然对治圆满者,四力为善也。
  罪净规者,于诸当生恶趣大苦之因,转生小苦因。或虽生恶趣,竟不受苦。或但于现身稍患头痛等,即成清净。如是诸须长期受苦之罪,或成短促,或竟不受。此亦视忏者力有强弱,及四力对治全与不全、力势急缓、时期长短以为等差而未有一定也。
  经及律中谓“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者,盖对诸不修四力对治者而言。若以四力如说而忏者,则虽定当受果,亦能清净。此《八千颂释》中说也。
  由是诸以忏悔及防止等力,而坏出生异熟之功能者,纵遇余缘,果必不生。如以邪见嗔恚断坏善根,彼亦同之。此《分别炽燃论》(《烧戏论》)中说也。
  然以忏护清净,虽能令无遗余,若初无罪染之清净,与忏已而净之二则大有差别。如《菩萨地》中言:“根本罪生,虽能重受还净,然于现生不能证得初地。”
  《经》(《研磨经》)中亦云:“若生经中所说一种谤法之罪,于七年中,每日三时忏悔,罪虽清净,然任如何疾速,欲得忍位时,须经十劫也。”以是无余清净之义者,是于不悦意之果清净无余。生起证道等者,则为甚远。故于从初无染,当励力焉。
  是故说言:“诸圣者等虽为命难,亦于小罪不知而故行。”倘若忏净与初即不生二者无别,则无须如是作矣。譬如世间伤损手足,后虽治愈,然与初未伤损终不同也。

  这一段,是对四力净修之法的总结。
  “总之,佛为初心学人虽说多种忏悔之门,然对治圆满者,四力为善也。”总之,虽然佛陀为初发心学人讲述了很多忏悔法门,但要彻底、究竟地对治业力,以能破力、对治现行力、遮止力、依止力这四力法门最为完善。因为它们是从不同角度对业力进行摧毁,从对罪业的追悔到持名念咒、对治现行,然后再依三宝和发心的力量为倚靠,可谓全面出击。
  “罪净规者,于诸当生恶趣大苦之因,转生小苦因。或虽生恶趣,竟不受苦。或但于现身稍患头痛等,即成清净。如是诸须长期受苦之罪,或成短促,或竟不受。”罪业又是怎样忏除干净的呢?忏罪之后,本应感得投生恶趣的重大苦因,将转变为小苦之因,或者虽然投生于恶趣却不受苦。又或者,本应感得恶道之苦,但只是今生稍有头痛等小疾就忏悔清净,不再遭受其他痛苦。又或者,本应遭受几百、几千生的长期痛苦,现在只是暂时遭受一点小苦,甚至一点苦都不必再受。
  “此亦视忏者力有强弱,及四力对治全与不全、力势急缓、时期长短以为等差而未有一定也。”忏悔能够对治到什么程度,关键在于忏悔者的心力强弱,以及对四力法门运用得是否完整,对治力量是迫切还是弛缓,对治时间是长久还是短暂。因为有这些差别,忏悔所达到的效果也是各不相同的。
  “经及律中谓‘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者,盖对诸不修四力对治者而言。若以四力如说而忏者,则虽定当受果,亦能清净。此《八千颂释》中说也。”经藏及律藏中所说的“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是针对不依四力修习忏悔者而言。如果能依四力法门真诚忏悔,如法而修,即使原本一定要受报的罪业也能忏已还净。这是《八千颂释》所说的。
  “由是诸以忏悔及防止等力,而坏出生异熟之功能者,纵遇余缘,果必不生。如以邪见嗔恚断坏善根,彼亦同之。此《分别炽燃论》中说也。”通过忏悔及防护的力量,可以损坏恶业种子招感果报的功能。就像煮熟的种子,即使遇到合适的外缘,也不会发芽结果。反之,如果我们以邪见和嗔心败坏善根,也同样不会出生善法。这是《分别炽燃论》所说的。
  “然以忏护清净,虽能令无遗余,若初无罪染之清净,与忏已而净之二则大有差别。”然而忏悔清净之后,虽可以不再遭受不善果报,但这种清净和根本没有造罪的清净还是大有差别的。所以,千万不要觉得罪业可以忏悔就放纵自己,肆意造业。
  “如《菩萨地》中言:根本罪生,虽能重受还净,然于现生不能证得初地。”正如《瑜伽师地论·菩萨地》所说,如果犯了菩萨戒的根本罪,虽然可以通过忏悔达到清净,也可以重新受持菩萨戒,但这一生就不能证得初地了。
  “《经》中亦云:若生经中所说一种谤法之罪,于七年中,每日三时忏悔,罪虽清净,然任如何疾速,欲得忍位时,须经十劫也。”《研磨经》也说:若是违犯经中所说谤法罪的一种,然后每天三时忏悔长达七年,虽然罪业可以清除干净,但此后无论修习什么快速成就的法门,也要经过十劫才能证得忍位。忍位为七贤位之一,也是四善根位之一,指见道前修行至顶位善根成满时所成就的善根,于四谛忍可决定,又于此位能忍而不堕恶趣,故名忍位。
  “以是无余清净之义者,是于不悦意之果清净无余。生起证道等者,则为甚远。”可见,所谓忏悔清净的含义,只说明我们将不再感得不悦意的人生结果,但对修行还是有障碍的,还是会使修行证道的时间大大延长。
  “故于从初无染,当励力焉。是故说言:‘诸圣者等虽为命难,亦于小罪不知而故行。’倘若忏净与初即不生二者无别,则无须如是作矣。”所以,最好从一开始就努力保持清净无染的状态。正因为如此,圣者们虽然遇到生命危险,也不会对哪怕微小的罪行明知故犯。如果忏悔清净和从不造业没有分别的话,就不需要这么谨小慎微了。
  “譬如世间伤损手足,后虽治愈,然与初未伤损终不同也。”就像世人的手足折断受损,后来虽然经过治疗而痊愈了,但和完好的、从未受伤的手足终归是不同的。所以,切莫因为可以忏悔而不把造业当回事,那就大错特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