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记
济群法师
【点击查看全书链接】

  2.加行依止法
  《事师法五十颂》云:“此何须繁说,随师喜当作,不喜者悉止。于彼彼励力,成就随阇黎。持金刚亲说,知已于一切,师喜悉当作(悉敬奉师长)。”总之,师喜者作,不喜者勿作是也。师所喜应作者分三门,谓内外财供,身口给侍,如教修行也。
  又《庄严经论》云:“当以财利及承事,如教修行依知识。”

  当我们在观念上对善知识生起依止之心后,还要进一步落实于行动。
  “《事师法五十颂》云。”事,即依止。师,即善知识。这是藏传佛教非常重视的一部论典,马鸣菩萨所造,共五十颂,是对如何依止师长的具体开示,对我们修学一切法门都具有重要意义。宗大师曾为此论造释,名《事师法五十颂释》。
  “此何须繁说,随师喜当作,不喜者悉止。”作为弟子当如何侍奉师长?《事师法五十颂》告诉我们:此事无须广为阐说,原则就是——上师喜欢的我们就做,不喜欢的就不做。一位具德上师,本身就是三宝化身,是法的体现者和实践者。因而,他的喜与不喜便代表着如法与不如法,并非个人情绪所致。不像凡夫,喜怒皆由贪嗔痴引发。因此,根据师长的喜欢与否来决定做或不做,是修习依止法的直接窍诀。
  “于彼彼励力,成就随阇黎。持金刚亲说,知已于一切,师喜悉当作。”彼彼,即师长的喜或不喜。阇黎,此处指依止师。持金刚,即金刚持,是密宗重要本尊。作为弟子,应该努力按照上师的意愿依教奉行,因为弟子的修行成就如何,正是取决于事师的如法程度。金刚持曾经说过:知道这个道理就懂得该如何行事了,凡师长喜欢的都要努力去做。凡夫总习惯跟着自我感觉走,因而佛陀在《四十二章经》中特别告诫我们:“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因为凡夫的感觉是被贪嗔痴左右的,如果跟着感觉走,只会走向堕落,走向恶道。所以,我们必须从原有的情绪和相续中摆脱出来,按照师长指导,此应作,此不应作,而不以个人好恶为标准。此外还要注意,虽然弟子的成就是取决于事师程度,但这一成就并非师长赐予,而是由自己如法修行得来。如果说好好侍奉师长,师长就会给我们功德,岂不等同于法-轮功的“修在自己,功在师父”?
  “总之,师喜者作,不喜者勿作是也。师所喜应作者分三门,谓内外财供,身口给侍,如教修行也。”总之,师长悦意之事可以做,否则就不要去做。那么,哪些是使师长悦意的事情呢?主要有三项,分别是内外财供(内财和外财的供养)、身口给侍(亲自侍奉师长)、如教修行(按照师长教导行事)。
  “又《庄严经论》云:当以财利及承事,如教修行依知识。”财利,内外财供。承事,侍奉师长。此处,引《大乘庄严经论》作进一步论证:作为弟子,应当以财物供养师长,并亲自为师长效力,按照师长教诲如法修行,这都是依止善知识应该做的。
  藏传佛教中,有很多承事师长的典范,如仲登巴承事阿底峡尊者,密勒日巴承事玛尔巴,相关内容,在阿底峡尊者和密勒日巴的传记中有详细记载,可以作为这一阶段的学习参考。如果以身口意三业供养师长,就不能依个人感觉,而应按师长意愿行事。这样的话,凡夫心就没有立足之地了,是改变串习的捷径。事实上,一个具德上师的意愿正是法的体现。
  ① 内外财供
  其中初者,如《五十颂》云:“又复于师所,乐行于喜舍,不吝于己身,何况于财物。”又云:“若于灌顶师,三时伸礼奉,则为已供养,十方诸如来。”
  藏传佛教很重视求法时的供养,这种供养不仅体现了对法的重视,还包含着重要的修行原理。因为财物是凡夫所贪著的,若能舍弃财物而供养上师,就说明在我们心中,佛法比财物更为重要。否则,怎么愿意舍财求法?所以当我们对善知识行供养时,本身就是舍弃自我、去除贪著的修行。大乘经教中那些菩萨们,为求法可以舍弃一切,甚至自己的头目手足。《普贤行愿品》就有这样一段震撼人心的经文:“如此娑婆世界,毗卢遮那如来,从初发心精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为重法故,不惜身命。”诸佛菩萨就是这样为法忘躯,才能圆成佛果。如果我们真正意识到法的重要,现实中的一切就显得微不足道了,拥有再多的钱财,再高的地位,再好的家庭,对生命只有暂时意义。唯有法,才能尽未来际地改善生命品质。如果我们对财物还有悭贪不舍之心,就说明我们不曾意识到法的重要。
  “其中初者,如《五十颂》云:又复于师所,乐行于喜舍,不吝于己身,何况于财物。”初,指内外财供,即事师的第一点。《事师法五十颂》告诉我们:弟子在师长身边,应以欢喜心修习供养,所作所为都能毫不吝惜地奉献给师长,何况身外的财物?
  “又云:若于灌顶师,三时伸礼奉,则为已供养,十方诸如来。”灌顶,为密宗传法仪式。灌顶师,即为弟子传法并指导修行的上师。三时,为时间单位,古印度将昼夜各分三时,昼三时,分别是早晨六至十点的初时,十至十四点的中时,十四至十八点的后时。夜三时,分别是十八至二十二点的初时,二十二至凌晨二点的中时,凌晨二至六点的后时。因此,佛经中常出现“昼夜六时”一词,如《佛说阿弥陀经》的“昼夜六时雨天蔓陀罗华”等。此处,再引《事师法五十颂》说明内外财供的重要:对于传法上师,不论白天黑夜都应礼拜、供养。供养上师,就是供养十方三世诸佛如来。因为上师所传之法和佛菩萨所传是一脉相承、无二无别的。
  ② 身口给侍
  其次,身口给侍。谓洗擦、涂香(按摩)、侍疾、称扬功德等,名身口给侍。
  除了内外财供,我们还要亲自侍奉师长,以此表达敬意。
  “其次,身口给侍。谓洗擦、涂香、侍疾、称扬功德等,名身口给侍。”事师的第二点是身口给侍,也就是亲自服侍师长的生活起居,主要体现在行为和语言两方面。行为方面,包括擦洗、按摩、护理等,以实际行动亲近上师;语言方面,通过忆念上师的功德,称扬赞叹,起到见贤思齐的效果。
  戒律中,也对身口给侍有明文规定。戒律规定,沙弥必须依止和尚或阿阇黎修学,不可独立生活,即使受比丘戒之后,也需要“五年学戒,不离依止”。一方面,学习和尚的行仪;一方面,在和尚监督下调整串习,摆脱世俗习气,造就如法僧格。作为在家居士,虽不能长期依止师长左右,也应按照这一事师原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③ 依教奉行
  第三,如所教授,不违修行是(乃最殊胜供)。三门之中,此为主干。
  《本生经》云:“报恩供养者,谓如教修行。”

  佛教认为:“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法供养,即依法修学,如说而行。为什么说这是最重要的供养呢?因为内外财供及身口给侍主要是为了端正学法态度,而这种态度是为依教奉行服务的。如果将前两点当做目的,却不认真按照师长教诲修行,以为供养和侍奉就能解决一切问题,那就本末倒置了。
  “第三,如所教授,不违修行是。三门之中,此为主干。”三门,内外财供、身口给侍和依教奉行。加行依止法的第三点为如教修行,即不违背师长教诲,这也是最殊胜的供养。在加行依止法的三个修学项目中,这是最主要的。
  “《本生经》云:报恩供养者,谓如教修行。”《本生经》说,报答师长恩德的最佳供养,是依法修行。因为诸佛世尊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就是令众生悟入佛的知见,成就菩提,走向解脱。所以,如法修学便是对佛陀最好的回报。
  这一部分,宗大师为我们介绍了怎样依止师长的方法。其中,意乐依止主要在观念上进行调整,加行依止则是在行为上进行修正。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和善知识建立如法的依止关系,一方面可以使我们感得生生不离善知识的果报。
  现代教育已不再提倡师道尊严,佛教界同样缺乏这一氛围。其结果是什么呢?因为对师长不恭敬,对学法也不能引起相应的重视,如此,佛法自然不会在我们内心产生多少力量。另一种情况,则是自以为是,觉得自己依照经论同样能学。这样学下来,只能是自己领会多少就学到多少。自己领会错了,也无人予以纠正,结果一错到底,轻则浪费现有的暇满人身,重则断送法身慧命。须知,善知识所给予的指导,不仅来自他个人的修证功德,更来自历代传承诸师的修学窍诀。如果我们放弃这些而选择自己摸索,无疑是舍近求远,舍明投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