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

  第三部分是“空性见”,帮助我们从凡夫改变为圣贤,共五个偈颂。

  不具通达实际慧,虽修出离善菩提,
  不能断除有根故,应勤通达缘起法。
  见世出世一切法,从因生果皆不虚,
  所执之境本无者,彼入佛陀所喜道。
  现相缘起不虚妄,性空离许之见二,
  何时见为相违者,尚未通达佛密意。
  一旦同时不轮番,已见缘起不虚妄,
  若证灭尽诸境执,尔时观察见圆满。
  又由现相除有边,及由性空除无边,
  了知性空现因果,不为边执见所夺。

  前面讲的出离心、菩提心,是一种愿望,相对而言,是从世俗谛角度说的。佛法分二谛,有世俗谛,胜义谛。世俗谛是建立在世俗心的基础上,离不开我们的心意识,离不开迷妄的生命系统,是凡夫认识的境界;而胜义谛是代表空性、真理的层面,是圣贤认识的境界。

·空性见的重要性

  不具通达实际慧,虽修出离善菩提,
  不能断除有根故,应勤通达缘起法。
  见世出世一切法,从因生果皆不虚,
  所执之境本无者,彼入佛陀所喜道。

  “不具通达实际慧。”什么叫实际?佛教中,也叫实相,也叫空性,也叫真如,也叫本来面目。用世间的话说,是事物的真相。
  首先要知道,我们现在的认识是不符合事物真相的。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模式,是由迷惑系统,以我执为中心建立起来的。当我们带着这套错误模式看世界,就像一个人戴着有色眼镜,你看到的世界,早已被有色眼镜处理过。你以为看到的是真实的,其实是带着个人色彩的。
  最要命的是,我们不知道这些认识是错误的,从而执著于此,引发很多烦恼,很多痛苦。在烦恼和痛苦中,我们继续带着错误认识面对问题,进一步产生烦恼,产生痛苦。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现状?就要具备认识生命真相的智慧。谁能告诉我们这种智慧?只有佛菩萨。因为佛菩萨成就了大智慧,所以能看到凡夫生命的迷惑,同时也看到世界真相。如果我们具备认识真相的智慧,具备正确观念,就能走出迷惑的系统。
  “虽修出离善菩提。”如果不具备通达实际的智慧,虽然也修出离心,也修菩提心,但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只是世俗菩提心。当然这种菩提心也有用,但不能彻底解除轮回根源,解除生命的迷惑状态。
  “不能断除有根故。”什么叫有根?有是三有,有根就是产生轮回的基础,即无明、迷惑、烦恼。靠什么断除轮回之根?一定要靠空性智慧。所以禅宗讲“明心见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究竟解除迷惑的根源。
  “应勤通达缘起法。”空性慧有两个层面,一是闻思所得,即世间的层面;二是现量体证,即出世间的层面。在世间层面,也能帮助我们逐步解除烦恼,但究竟解决,一定要出世间的空性慧。怎样才能具备空性智慧?必须努力通达缘起法,学会以缘起的眼光看世界,看待一切现象。
  “缘起”代表佛法对世界的认识。佛教不认为世界是神造的,也不认为世界是偶然的。前面说过,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就四个字——因缘因果。“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一切的存在,都是因缘显现。各种条件(因缘)和合,事物就产生了;条件败坏,事物就消失了。所以叫缘生缘灭,缘聚缘散。
  就像这个桌子、房子、花朵,乃至一切事物,都是众多因缘的和合。除了因缘外,它是没有自性的。什么叫自性?比如这朵花,有没有不依赖条件、能自己存在的花?我们再想一想,世上有没有哪个东西,是离开条件可以自己存在的?没有。一切都是因缘所生,一切的存在都是因缘假相。我们说这个东西叫桌子,其实桌子只是假名而已。它是不是一定要叫桌子?其实不一定。桌子、房子乃至一切事物,同样是一些假名。但人们安立假名后,会执著这个东西就叫桌子,执著桌子的真实性,以为它是独立存在的,不依赖条件的。进而还会认为它好或不好,很有价值或没有价值。所有这些定义,其实是人们加上去的。在客观上说,这些事物只是一堆因缘的假相,条件的假相。
  佛法告诉我们缘起的智慧,关键是告诉我们——一切事物的自性是空的。什么叫自性?就是不依赖条件而能永恒存在的。比如不依赖条件永恒存在的花朵,不依赖条件永恒存在的桌子,不依赖条件永恒存在的房子……这些有没有?都是没有的。但在我们的观念中,总觉得有这样一个东西。我们不懂得从缘起观察,往往喜欢孤立地看问题,并把自己的价值观投射上去,以为它一定就是如此。不如此的话,我们就会不高兴。这是凡夫的特点。学佛,要学会从缘起的正见看世界。
  “见世出世一切法。”世间法是有漏的,出世间法是无漏的;凡夫的境界是有漏的,佛菩萨的境界,圣贤的境界,才是无漏的。
  “从因生果皆不虚。”不论凡夫的生命现象,还是圣贤的生命现象,都离不开因果规律。佛教讲的四谛法门,即苦、集、灭、道,其中包含两重因果。苦和集代表流转的因果,灭和道代表解脱的因果。如果你想解脱,就要遵循解脱的因果,从八正道的正见、正思维,到正念、正定,最终抵达解脱。所以,不管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都是从因生果,这是真实不虚的。
  有人看到佛法说四大皆空,以为什么都可以不在乎。如果你这么认为,就是一种断见,是最可怕的。佛法说:“宁起我见如须弥山,不起空见如毛发许。”也就是说,宁可我见很重,甚至比须弥山还重,也不能有微小的断灭见。因为持断见者不相信因果,对一切无所畏惧,做人没有底线,那是很可怕的。
  现在执断见的人很多,因为我们深受“人死如灯灭”的唯物论影响,觉得死了什么都没有,就会无所畏惧。现代人唯利是图,没有道德底线,没有做人准则,都和没有因果观念和敬畏心有关。所以说,这种断见不管是对个体生命的成长,还是对整个社会的安定,都有负面作用,非常可怕。
  佛法认为,世界遵循缘起和因果的规律。《道次第》讲到业的四个总则——业决定之理,业不作不得,业作已不失,业增长广大。告诉我们:所造的业必定感果,没造的业不会感果,造过的业不会丢失,而且业是会发展的。有道是,“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你在内心播下一颗业种,即使经历百千万劫,这颗种子还在。一旦条件成熟,受报的时间就到了,所谓“不是不报,时间没到。时间到了,一定受报”。
  我们不要以为死了什么都一笔勾销,没这么简单。如果什么都没了,那还好办,麻烦就在于死不了。这种烦恼的折磨,这种轮回的苦,地狱的苦,让你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你想死也不行,没那么便宜。
  “所执之境本无者。”因果一定是有的,但你在因果现象上设定的这些执著是没有的。关于这个道理,佛法有个生动的比喻。就像我们晚上看到一条绳子,因为光线不好,把绳子当作是蛇,觉得很恐怖,被吓出一身病。客观上,绳子有没有?有;蛇有没有?没有。但在我们的认识中,却有蛇,而没有绳子。
  “所执之境”是指我们的错误认定,告诉我们,你把绳子当作蛇,但你所认定的实实在在的、会咬人的蛇,客观上根本不存在。就像我们现在的认识,觉得身体是我,思想是我,以及什么是我;觉得这个桌子非常真实,很有价值或没价值,好看或不好看……所有这一切,并不是桌子本身的,在客观上是没有的,而是我们加上去的。
  为什么要去掉错误认定?因为这些认定使我们和某个东西绑在一起,不断地被它左右,进而发展出烦恼;因为错误认定,使我们不断地产生痛苦,不断地经历轮回。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些设定是错误的,是没有的,才能放下执著。否则的话,我们会以为它就是好的,就是有价值的,就是我需要的,得到这个东西就如何如何……从而活在种种设定的感觉中。只有认识到所执之境其实并没有,如实地看待它,才能解除对这些现象的执著和需求,从中超脱出来。
  只要有执著,你就被绑住了。所以是你拿一根绳子把自己绑在桌子上,而不是谁把你绑住了。我们不断制造一些绳子,一会儿把自己绑在车上,一会儿把自己绑在房子上,一会儿把自己绑在某人身上。然后越绑越多,越搞越大,最终动弹不得。想想看,我们是不是每天都在做这样的事?看清生命真相后,我们会发现,凡夫真是很愚痴,不是一般的。
  “彼入佛陀所喜道。”当你真正认识到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因果不虚,同时认识到自己在因缘因果上所做的设定是没有的,就能获得正确认识,获得空性智慧。这是佛陀引导我们证悟解脱的智慧,是帮助我们斩断绳索的一把利剑,也是走出轮回的一扇大门。如果没有这把利剑,不打开这扇门,我们就不可能断除烦恼,超越轮回。

·正见生起的标准

  下面的偈颂是说明正见生起的标准,帮助我们认识空和有的关系。

  现相缘起不虚妄,性空离许之见二,
  何时见为相违者,尚未通达佛密意。
  一旦同时不轮番,已见缘起不虚妄,
  若证灭尽诸境执,尔时观察见圆满。

  对空和有,我们已有自己的认识。比如我们认为这个桌子是有的,什么都没有就是空的。当我们说有的时候,很容易把它想成永恒的,真实不变的;当我们说空的时候,会觉得它是一无所有的。在我们的观念中,空和有是对立的,不能并存。有就不是空,空就不是有,充满常见和断见。这种无明制造的错误知见,会给我们制造痛苦,制造轮回。那么,宗大师为我们开示的中观正见是怎样的?
  “现相缘起不虚妄。”什么叫缘起?就是因缘和合而生的现象,这是真实不虚的,不是没有的。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因果是有的。但它是什么程度上的有?关键就在这里。我们一说到“有”,就觉得它是真实的,固定的,永恒的。而佛法说到“有”,往往还会加个字,那就是“假”。这个有是一种假有,是一种因缘假相,不是真实不变的有。在这个有里面,除了条件的组合,找不到固定不变的自性。
  在古代,人们以为物质可以分到最小的、不可分割的原子之类,印度称为“极微”,然后由这个元素构成整个大千世界。但从佛法的角度看,并没有这样一个不可分割的实体。早期的唯识论师就批判这一思想,质问说:如果有不可分割的实体,那么请问,这个极微有没有形状?因为作为物质实体的存在,必然会有形状。如果有形状,一定还有六个面,那就还可以再分。而中观所说的无自性空,同样否定这个不可分割的实体。认为任何事物都是条件的组合,找不到不依赖条件存在的实体。现代的量子力学通过对物质世界的分析,提出波粒二相性,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佛法的观点,即没有不可以分割的实体。
  总之,从物质世界到我们的心理现象,都没有固定不变、不依赖条件的自性。我们虽然看到缘起的不虚妄,看到它是有的,但要清楚,这种有是因缘和合的假有,并不是真实的。
  “性空离许之见二。”我们平时理解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是单空、偏空、顽空。佛教讲的空,是自性空。因为一切现象都是缘起的,没有自性,没有不依赖条件存在的特质,所以才说它是空的。即《心经》所说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告诉我们,物质现象的存在和自性空,不是两个东西,而是就一个问题所作的不同说明。比如这张桌子,既是色,也是空。进一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因为色是缘起的,无自性的,所以当下就是空的。这样一种无自性空,并不妨碍缘起显现。缘起的当下就是空,空的当下就是缘起。缘起性空,性空缘起,同时说明一个事物,丝毫不会冲突。
  读过《金刚经》就知道,经中有个著名的公式——所谓,即非,是名。比如我们说这个桌子:所谓桌子,即非桌子,是名桌子。
  所谓桌子,说明这个桌子是因缘和合的;即非桌子,说明桌子的存在,是由众多非桌子的元素组成;是名桌子,是说我们在众多非桌子的元素上,安立一个假名,把它称为桌子。桌子本身其实是空的,是依赖条件而存在,不是以自己的方式存在。我们要探讨桌子的本质是什么,其实离开条件是找不到的,因为它无非是一堆假相而已。所以说,桌子的本质是空的。
  那是不是就没有桌子?也不对。桌子的现象是有的,而且我们还给它安立一个“桌子”的假名。但这个现象是一堆条件组合的假相,其本质是空的,无自性的。如果我们认识到桌子是空的,没有自性的,只是条件的假相,就是中道的认识,就是般若正观。
  我们还要学会运用般若正观,观察生活中的每件事、每个人。你的财富:所谓财富,即非财富,是名财富;你的家庭:所谓家庭,即非家庭,是名家庭。或者是:家庭不异空,空不异家庭;家庭即是空,空即是家庭。经常这样观察,就能摆脱对财富和家庭的错误认定,由此建立的执著、烦恼也将随之瓦解。
  佛教讲到三种般若,从文字般若到观照般若,从观照般若到实相般若。学习佛法,就是要获得佛法智慧,将此转化成自己的观念,以此观察世界,处理每个问题。
  “何时见为相违者,尚未通达佛密意。”如果你什么时候认为,缘起和性空是对立、冲突的,是两码事——有就是有,空就是空,有的就不是空,空的就不是有,那说明你还不懂得佛法正见,还没有领会佛陀为我们开示的中观正见。
  “一旦同时不轮番。”如果有了智慧,当你面对外境,在看到有的同时,也能看到它是空的,无自性的;看到空的同时,也能看到假相宛然。这种关于有和空的观察,才是“同时不轮番”。而不是先观察有,再观察空;或者先观察空,再观察有,那是轮番。
  这正是《心经》所说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此外,经中所说的“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也是引导我们观察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当体即空。进一步,观察生死轮回是空的。一切的一切,在看到缘起有的当下,认识到它的本质是空的。但在认识空的同时,又能了解因缘假相的显现。这种空有不二,就是不轮番。
  “已见缘起不虚妄。”不虚妄,即缘起的一切都是因果宛然,不是没有。但平常人看到缘起的时候,就会陷入遍计所执。唯识的三分法,是“遍计所执,依他起,圆成实”。依他起指缘起的一切现象,遍计所执则是我们对缘起现象产生的错误认识。通过三分法,可以把我们对现象的错误认识和现象本身分开。
  在凡夫的观念中,早已习惯把它合在一起。比如我们看到什么,觉得这东西很值钱,其实这是你附加上去的设定,和东西本身没有本质的联系。包括你觉得它美或丑,也是你对它做的设定。这些设定是你接受某种文化后,结合自身需要产生的。其实你觉得它如何如何,不等于它本身就如何如何。这两点一定要分开。但平常人往往以为,这个东西如何,它就是如何。当我们有了这个认识,就会产生执著,以及贪心、嗔心等各种情绪和烦恼。唯识提出遍计所执,就是告诉我们,错误认识必然伴随着执著,两者是分不开的。
  怎样才能在面对外境时,只看到缘起现象,而不引发对它的执著和需求?必须进入观照的层面,进入空性慧的层面。那么在面对任何问题时,内心就像镜子那样,能把一切原原本本地呈现出来,但不带入判断和执著,既不会加点什么,也不会少点什么。
  而我们通常的认识,是在镜子上涂层颜色,再通过这层颜色来看事物。那么你看到的,都是通过这层颜色反映出来的。所以我们处理每个问题时,都会带着长期以来所形成的错误观念和不良情绪。这就是凡夫的状态,我想很多人都有体会。
  “若证灭尽诸境执。”修行,就是把这层颜色去掉,不再戴着有色眼镜,不让心陷入错误观念和不良情绪,而是进入空性慧的层面。那么你看到的一切,都是原原本本的,是如实的显现,同时也没有任何执著。
  “尔时观察见圆满。”这时你的见才是圆满的,才能真正看到缘起,看到存在的一切只是因缘假相,其本质是没有自性的。而无自性的当下,又不妨碍它的因缘显现。具备了中观正见,我们会看得很清楚。
  “又由现相除有边。”当我们具备正见,就能摆脱边见。龙树菩萨在《中论》有首偈颂:“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来亦不去,不一亦不异。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生灭、常断、来去、一异,都是边见。而《心经》的“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也是在帮助我们破除垢净、增减、生灭的边见。
  当我们说生的时候,会认为有自性的生,却忽略了因缘。比如孩子的出生,好像就这么由父母造出来了,当他死了就是没了。事实上,任何事物的产生和消失都是缘聚缘散,是众多因缘的作用。离开因缘,并没有什么生出来,也谈不上什么消失了。具备这个中观正见,就能在看到缘起的同时,认识到这种有只是因缘假相,从而去除有边,去除常见。
  “及由性空除无边。”当我们认识空的时候,要了解到这是一种性空,并不是什么都没有,只是无自性。这种空并不妨碍缘起的有。所以在讲到空的时候,要去除无边,也就是单空、偏空、顽空、断见。
  “了知性空现因果。”当我们体认到一切都是无自性的,是空的,在这个层面,因果和缘起是宛然存在的,就不会否定缘起因果。也就是说,空和有是可以并存的。
  “不为边执见所夺。”只有具备中观正见,我们才不会被边见,以及对边见的执著左右。
  首先是在闻思的层面,树立中观正见;然后通过止观禅修,通过观照般若,把闻思正见转化为出世间的中观正见,证悟实相般若。正见是了知事物真相的智慧,为八正道之首,可以解除生命中的迷惑和烦恼。因为轮回是以无明为根,只有智慧才能彻底断除无明,所以在解脱路上,正见是最核心的。
  学习《三主要道》,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正见——般若中观的空性见。

·结束分

  如此三主道扼要,汝能如实通达时,
  当依静处起精进,为究竟事速修持。

  最后是宗大师对我们的策励:既然已经了解到佛法精髓,就应该好好地思考并修证,完成生命的解脱。
  “如此三主道扼要。”以上所说的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见,是论主宗大师对修行所做的扼要介绍。比如空性见,仅用五个偈颂说明。真正展开说的话,龙树菩萨的《中论》《十二门论》及提婆菩萨的《百论》,三部很大的论典,主要都在介绍空性见。六百卷《大般若经》的重点,也在引导我们建立空性见。我这几年常讲的《心经》,同样是帮助我们建立中观正见,包括如何运用正见来禅修。大家可以听一听,有助于深入修学。
  “汝能如实通达时,当依静处起思惟。”当我们如实通达三主要道的内容,能正确理解并接受其中所说的法义后,就应该找一个安静的地方,精进地思惟、禅修,把闻思正见落实到心行。
  “为究竟事速修持。”什么是究竟事?就是成佛,成就无上菩提。这是人生最重要也最有意义的事。
  大家有因缘来听《三主要道》,是宿世的善根福德因缘。我们学了《道次第》,学了《三主要道》,就意味着,已经认识到佛法核心。各地来参加静修营的学员,如果有心进一步学佛,可以组织起来共修。目前我们在上海、苏州等地开了“道次第班”,主要是听我给戒幢佛学研究所学生讲的《略论》光盘,共114讲,内容比这完整得多。我们还有一本《道次第之道》,是如何修学《道次第》的纲要性说明。要想进一步走上菩提道,应该好好学一学。
  以我的修学经验,这是帮助大家走上解脱道、菩萨道最快速而有效的方法。如果大家真正用心,我们会进一步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