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
【点击查看全书链接】
② 念恩生敬
《十法经》云:“于久远驰骋生死中寻求我者,于长夜痴暗睡眠中醒觉我者,于陷溺有海拔济我者,于三界牢狱解放我者。我入恶道,示以善道。我有疾病,为作良医。我为贪等猛火所烧,为作云雨而息灭之。应如是思惟。”
《华严经》云:“我此善友说法人,诸法功德为开示,菩萨威仪总为说,一心思惟而来此。能生善行如我母,哺功德乳如乳母,菩提支分教修习,此诸知识遮损恼。解脱生死如妙药,亦如帝释降甘霖,令我增善如满月,开显涅槃似日明。心于怨亲固如山,亦如大海不荡动,救护一切如船师,善财如是思惟来。菩萨令我发大心,佛子令起求菩提,我此知识佛所赞,以是善心而来此。救护世间如勇士,又如商主众所依,与我安乐开慧眼,以此善心事知识。”
吾人参谒善知识时,应念此偈颂辞句,但将善财换为己名诵之。
善知识对我们究竟有多重要,恩德究竟有多大?是需要不断思惟的。否则,我们很难对善知识和法生起恭敬心,生起强烈的希求。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于在学校接受的教育,好像老师讲课是理所当然的,我有兴趣就听听,觉得不舒服就不听,听累了就东倒西歪,不当作一回事。世间人给你一点小小的好处,你都会感恩戴德,但法师给你们讲了这么多佛法,你反而没什么感觉。这在佛学院很普遍,也是很多人修学上不去的重要原因。
所以对善知识的恩情,以及他对改善生命的作用,我们要有正确评估。如果没有深入思惟,我们是感觉不到的。因为众生太愚痴了,只看到眼前利益,看不到佛法对生命的重要作用。
修行就是正确心行的养成。之所以难,是因为我们有太多的错误观念,包括日常生活中的种种不良习惯。所以除了观念和心态的调整,包括日常生活中怎么用心,怎么行住坐卧,到三千威仪八万细行,要一点一滴地培养。佛陀的圆满品质就是这样成就的。
希望每个同学都能严格要求自己。你们来这里学佛是自己的选择,研究所只是创造一个条件,通过规范而健康的生活,帮助你们改正长期以来自由散漫的习气。但更主要是自己有发心,自觉自律。否则,再好的环境也起不到多少作用。凡夫总是跟着感觉走,站着就觉得坐着比较舒服,坐着就觉得靠着比较舒服,靠着就觉得躺着更舒服。修行就是要调整这些不良习惯,因为你们还没到跟着感觉走的时候。孔老夫子到七十才随心所欲不逾矩,佛教是到八地菩萨才能任运自在。虽然初地已经见到空性,但从二地、三地乃至七地的过程中,有漏和无漏、烦恼和戒定慧、世俗行和菩萨行、凡夫心和空性还夹杂着。一会儿这个力量大,一会儿那个力量大;一会儿这个作用,一会儿那个作用。一直修到八地,才是无相无功用行。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现在根本就没资格跟着感觉走。因为我们的感觉是贪嗔痴,是凡夫心,只会把你带到三恶道。所以要不断修行,终有一天,我们也可以跟着感觉走,那是大菩萨的境界。其实大菩萨也是由凡夫修起来的,通过正确的用心方法,五年、十年,就能在修学上达到一定高度。如果不努力的话,一百年乃至三大阿僧祇劫也没用。在无尽生命中,我们已经浪费了多少时间!现在还不好好修行的话,错过这个村就没那个店了。希望大家严格要求自己,抓住机遇,把握未来。
② 念恩生敬
“《十法经》云:于久远驰骋生死中寻求我者。”轮回是无始无终的,从无穷的过去,一直延续到无尽的未来。在我们解脱生死前,轮回是不会自动结束的。生命没有开始,轮回也没有开始。无始以来,我们在六道中,被轮回抛来抛去,一会儿生天,一会儿下地狱,一会儿当饿鬼,一会儿当畜生。在人间也有不同处境,一会儿当国王,一会儿当乞丐,根本就不由自主。如果忆念一下三恶道的苦,再想想自己不能解脱的话,未来去处是什么,确实非常可怕。在无尽生命中,十方诸佛菩萨不断地忆念众生,以各种身份出世说法。但佛陀出世时,我们可能还在三恶道中,没有闻法的因缘。有幸生而为人,闻到佛法,也因为没有善根,没有智慧,不能很好地接受。即使这样,善知识还在不断地寻找我们,关注我们,为我们指引解脱之道。我们也曾和很多善知识结下善缘。这是善知识对我们的恩情。
“于长夜痴暗睡眠中醒觉我者。”什么是长夜?就是无明。众生了脱生死前,都在无明大梦中。十二因缘就是在无明的基础上,循环往复。因为没有智慧,我们的生命充满着贪嗔痴,不见光明,不知生从何来死往何去,只是跟着感觉和欲望不断追逐,根本没有目标,没有方向。但要知道,生命其实还有明的层面,也就是本觉智慧。现在,善知识用佛法启发我们,为我们点起智慧之灯,帮助我们认识自己,从无明中醒来。
“于陷溺有海拔济我者。”陷溺,就像落入陷阱或水中。有海,即三界苦海。众生陷溺在三界、六道的苦海,非常痛苦,只有善知识能拔济我们。父母、妻儿说的是:你不要走,还是陪着我们一起轮回吧!我们不能没有你,要轮回就一起玩到底!善知识让你赶快出来,最好带着他们一起出来。但世间所有的家人、亲友都是拉住你,不让你出离。
“于三界牢狱解放我者。”三界是一个大牢狱,是由烦恼、业力编织起来的,比世间的牢笼坚固百倍、千倍、万倍。它的坚固程度,是取决于我们的执著程度。我们对三界、五欲六尘的执著有多深,这个牢狱就有多坚固。家庭是牢狱,妻子是牢狱,儿女是牢狱,父母也是牢狱。世间所有的情爱都是牢狱,都是要把对方绑住。不仅感情如此,你执著什么,什么就是你的牢狱。比如执著事业,事业就会把我们绑住。唯有善知识的引导,才能指引我们放弃执著,解脱烦恼,进而摧毁牢狱,把我们从中解放出来。“解放”其实也是佛法的概念。我在讲到佛教与迷信的关系时,曾用了这样一个标题——佛教是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佛教不仅不是迷信,而且是真正的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因为这些牢狱是由思想编织起来的,由执著烦恼编织起来的。当思想得到解放,牢狱也就不存在了。
“我入恶道,示以善道。”当我们生起贪嗔痴的时候,心就和三恶道相应了。贪是代表饿鬼的痛苦,嗔是代表地狱的痛苦,痴是代表畜生的痛苦。这时,善知识会引导我们走向善道,从人天道一直到成佛之道。
“我有疾病,为作良医。”疾病,不只是身体疾病,更主要是心灵疾病。尤其现在的人,心理疾病特别严重。现在国外有很多心理医生,国内比较落后,还没把心理问题当作疾病,觉得身体的病才是病,心理疾病不算什么。事实上,心理疾病才是根本,给我们带来的伤害非常大。凡夫都属于心理疾病的患者,而善知识就是良医。关于闻法的“六种想”中,我们要把自己作病者想,把善知识作良医想,把修行作疗病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为贪等猛火所烧,为作云雨而息灭之。”这里所说的“我”,是代表每个人自己。从寻求我者,觉醒我者,于陷溺有海拔济我者,于三界牢狱解放我者,都是我们自己,不是别人。不要想着这是替别人念的,其实每个人都在为自己念。现代社会特别浮躁,贪嗔痴之火特别猛烈。当我们被贪嗔痴的猛火所烧时,善知识开示的佛法就像云雨,帮助我们息灭烦恼。我们推广的“人生佛教小丛书”,也是在给社会提供健康、智慧的观念,为人们化解烦恼。
“应如是思惟。”对于以上偈颂所说的“于久远驰骋生死中寻求我者,于长夜痴暗睡眠中醒觉我者,于陷溺有海拔济我者,于三界牢狱解放我者。我入恶道,示以善道。我有疾病,为作良医。我为贪等猛火所烧,为作云雨而息灭之”,我们要经常念诵,并随文入观,思惟身处无明黑暗的痛苦,思惟不能出离三有苦海的困境。当我们这样思惟时,才会想到善知识究竟有多重要。如果没有这个前提,意识不到生死、轮回、烦恼带来的困扰和过患,我们就不会觉得善知识有多么重要,佛法有多么重要。因为认识不到佛法的价值,可能觉得人家给我十块钱还更实用。所以价值是相对的,我们只有认识到轮回的过患,认识到轮回本质是痛苦的,才能真正认识到,唯有佛法和善知识才是无价之宝。
“《华严经》云。”以下偈颂出自《华严经》,是弥勒菩萨赞叹善知识的偈颂,非常著名。善财童子见到文殊菩萨后,想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但不知如何修行。后来,他在文殊菩萨的指引下参访了五十三位善知识,即著名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是广学多闻、不畏艰辛寻找善知识的代表。其中也参访到弥勒菩萨,菩萨就用这些偈颂赞叹了善知识的功德,说明善知识在修行中究竟有多么重要的地位。这也是我们经常要思惟的,由此对善知识建立信心。我们对善知识有了信心,法才能在我们生命中产生作用。反过来说,如果我们对善知识没有信心,法在我们生命中就不会产生作用。
“我此善友说法人,诸法功德为开示,菩萨威仪总为说,一心思惟而来此。”善友就是善知识,能为我们开示八万四千法门的修行,以及这些法门的作用。比如某个法门能解决什么问题,断除什么烦恼,是为诸法功德。菩萨威仪就是菩萨的修行之道。善财童子思惟善知识开示的无量法门,认识到善知识在修学中的重要性,所以才来此亲近善知识。
“能生善行如我母。”善知识就像母亲一样,母亲能给予我们色身,而善知识能成就我们的法身慧命,引导我们止恶修善,走向解脱之道,菩提之道。所以善知识和母亲一样重要,甚至比母亲更重要。因为善知识能尽未来际地为我们解决生命问题,而母亲的爱是有副作用的,本身也是一种牢笼。很多人想出家,最大的障碍就是父母。这些世间的爱都是有粘著的,是有漏的,有过患的。
“哺功德乳如乳母。”善知识又像乳母一样,为我们开示修学之道,引导我们种善根,积功德,不断鞭策我们修行。在善知识的哺育下,我们的菩提心日日增长。所以整个修行过程都离不开善知识,否则就可能退失。因为凡夫心的力量很大,而且会心随境转。如果修学环境险恶,再没有善知识引导,我们可能很快就会退心,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菩提支分教修习。”菩提支分,即成就菩提的因。在声闻乘修行中,是三十七菩提分,包括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在《道次第》中,菩提支分就是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的引导。从出离心、菩提心到最后通达空性见,都离不开善知识。
“此诸知识遮损恼。”在善知识的引导下,能帮助我们遮止损恼,遮止无明、我执、贪嗔痴的损害。
“解脱生死如妙药。”善知识开示的佛法,就像世上最好的良药,能指导我们了知生死如梦如幻,从而解除生死的伤害,不为生死所困。
“亦如帝释降甘霖。”善知识开示的佛法,又像帝释天降下的甘霖。久旱逢甘霖,令善法种子得到滋养,不断增长。
“令我增善如满月。”在善知识的引导下修行,善根将与日俱增,就像初一到十五逐渐圆满的月亮那样。这里的满月,既可以比喻善知识像满月那样照亮我们,也可以指我们在善知识的引导下,善根逐渐圆满。
“开显涅槃似日明。”善知识开示的佛法智慧像阳光一样,能照破无明黑暗,照破凡夫心,使我们证悟涅槃。凡夫解脱之前,都生活在无明大梦中。善知识的引导,点燃了我们生命中本觉智慧的明灯。当这盏灯点亮后,我们就有能力契入空性,以觉悟的力量消融一切烦恼。这里的日明,既可以比喻善知识像太阳一样,也可以指我们在善知识的引导下,成就太阳一般的智慧。
“心于怨亲固如山。”善知识的心就像高山一样,不论对怨或亲的众生都是平等的。你看那些山,国王走过,它不会高兴;乞丐走过,它也不会难过;你在山上看风景,它不会欢喜;你在山上撒尿,它也不会生气。这就是平等之心。真正的善知识,就具有这种平等的胸怀。因为空性是平等的,而善知识的慈悲是建立在空性基础上,自然也是平等的。
“亦如大海不荡动。”善知识又像大海,虽然海面有波澜起伏,但海底是平静的,不会动摇。
“救护一切如船师。”善知识就像船师一样,把众生从生死此岸度到涅槃彼岸。佛教所说的波罗蜜,就是到彼岸。我们如何从生死此岸,抵达涅槃彼岸?离不开善知识的引导和救度。
“善财如是思惟来。”善财童子之所以能不断参访善知识,就是一路想着善知识的好处。就像商人会不断地投资、做生意,不管失败还是成功,都能坚持到底。因为他不断忆念赚钱的好处,所以才有动力。我们寻求善知识,是不是有这样的心?世人为了追求石火电光般的蝇头小利,为了考个职称,读个学位,谈个恋爱,生个孩子,成个家庭,做番小小的事业,都能付出那么大的努力。我觉得,如果用世人谋生存的干劲来学佛,进步一定很快。修行得力的话,其实不需要费那么多功夫。当然,如果没有善知识指导,用心不得法,又另当别论。总之,人们为了世间短暂的利益,都能付出这么大的代价,我们学佛反而吊儿郎当的,不当一回事,实在可怜。
“菩萨令我发大心,佛子令起求菩提。”下面进一步赞叹善知识对我们的利益。善知识能引领我们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这里的“佛子”,还是指善知识。在佛教中,菩萨才是真正的佛子,因为他们能绍隆佛种,弘法利生,继承如来家业。
“我此知识佛所赞,以是善心而来此。”佛陀在千经万论中,处处强调亲近善知识的重要性。善财童子在不断忆念的过程中,参访了一位又一位善知识。我们也要经常忆念善知识的功德,对他们生起虔诚、恭敬、稀有难得之心。
“救护世间如勇士。”善知识就像勇士一样,能救护世间。这种救护就是开示佛法,让众生依法修行,从而出离世间,解脱生死。
“又如商主众所依。”佛经记载,印度人会到大海取宝,这就需要富有航海经验、熟悉宝藏所在的商主带领。只有跟着他,大家才知道应该走什么航线,船又该怎么开,才能安全抵达宝所。所以商主直接关系到这次航海能不能成功,能不能取回宝藏。善知识对我们修学的作用,也像商主一样,是决定性的。
“与我安乐开慧眼,以此善心事知识。”善知识能引导我们走出烦恼,成就涅槃的安乐,同时还能让我们打开智慧之眼。我们要不断对善知识作以上的忆念和观想,以至诚依止之心亲近善知识。
“吾人参谒善知识时,应念此偈颂辞句,但将善财换为己名诵之。”我们在参访善知识时,要忆念前面所说的偈颂。一个是“于久远驰骋生死中寻求我者”,我觉得很震撼,不知你们有没有这个感觉?我们要想着自己在无尽生死轮回中的痛苦,想着世上千千万万人的痛苦,再想着三恶道的痛苦。只有深刻忆念轮回的痛苦,我们才能生起强烈的希求解脱之心,才会觉得善知识对我们多么重要。另一个是从“我此善友说法人”到“以此善心事知识”。在忆念过程中,要将“善财”换成自己的名字,更有代入感。
这两个偈颂要结合起来,经常念一念。忆念成功的标准就在于,是否对善知识生起强烈的感恩心和希求心。如果此心生起,对善知识的观修就到位了,否则就说明依止法修得不合格。每一种心行都要通过特定训练,对善知识的恭敬、珍惜之心,也要通过对善知识的净信,通过不断忆念善知识的恩德生起。此外,有些人会有另一种忆念,觉得这个法师不怎么样,那个法师有什么缺点,还不如我呢。这种忆念的结果,就是你对这个法师不感兴趣,对他说的法不感兴趣,然后对这个道场不感兴趣,甚至对佛法也不感兴趣了。最后对什么感兴趣呢?就是自己的感觉,就是贪嗔痴,就是五欲六尘和财色名食睡。还是随着凡夫心,该想什么就想什么,该吃什么就吃什么。所以,不同的忆念会有不同的结果。忆念功德,就会成就修行;忆念过失,就会成就我执。
我觉得不仅这个偈颂,整个《道次第》都很经典,希望大家尽量背下来。或是把其中一些重要偈颂背下来,至少要念得滚瓜烂熟,只要一想起来,就知道这段讲什么。比如依止善知识的偈颂,要反复思惟其中含义。思惟就是观察修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这些内容不知不觉就会落实到心行。我就是因为重视思惟,所以看的书虽然不是很多,但消化得多,运用得多。有些人虽然看了很多,但消化得少,领会得少,运用得更少。如果不能对观念和心态产生作用,看得多有什么用?不过是多了一堆知识,甚至变成我慢的资本,说起来夸夸其谈,但面对现实的时候,贪嗔痴比谁都重。
以上,是依止法的第一部分,意乐依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