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精进学处
1.精进自性
于摄善法及作有情义利之故,心生勇悍,及由彼心所起三门之动业,广如《菩萨地》中说。
精进,简单地说就是勤奋而努力。但这种努力是有特定内涵的,唯有对断恶修善所做的努力,才称得上精进。所以,它是修习善法过程中的重要增上缘。那么,精进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呢?
“于摄善法及作有情义利之故,心生勇悍,及由彼心所起三门之动业,广如《菩萨地》中说。”所谓精进,就是对修习善法和利益众生的事业生起勇猛之心,以及由此产生的身口意三业的行为。详细内容,在《瑜伽师地论.菩萨地》中有广泛说明。
2.精进差别
精进差别有三:一、披甲精进者,菩萨于精进加行之前,其心勇悍为先导,而披意乐之甲,以百千俱胝倍三无数大劫,为除一有情之苦,乃至唯住地狱而能成佛,亦勇悍而为。为以圆满菩提故,而行精进。如是住于精进犹且不舍,况于短时小苦,则何待言哉。如此念已,而著意乐之铠甲。二、摄善法精进者,为修六度故,于彼应行。三、饶益有情精进者,同前。
精进的种类共有三种,分别是披甲精进、摄善法精进和饶益有情精进。
“一、披甲精进者,菩萨于精进加行之前,其心勇悍为先导,而披意乐之甲,以百千俱胝倍三无数大劫,为除一有情之苦,乃至唯住地狱而能成佛,亦勇悍而为。为以圆满菩提故,而行精进。”第一是披甲精进。菩萨在修习精进时,要以勇猛的心力为先导。这种意愿就像身披铠甲一样,能够保护菩萨发心不退。因为具备这种意愿,即使用百千倍的三无数大劫,哪怕只是为了解除一个有情的痛苦,哪怕要入住地狱才能帮助他成佛,也会毫不犹豫地勇往直前,为成就无上菩提而精进不退。
“如是住于精进犹且不舍,况于短时小苦,则何待言哉。如此念已,而著意乐之铠甲。”对于以上所说的,以百千倍三无数大劫救度众生,乃至前往地狱救度众生,尚且不会舍弃,何况时间很短而程度轻微的小苦,就更不在话下了。我们这样想了之后,就像披上铠甲,使初发心得到有效保护。
“二、摄善法精进者,为修六度故,于彼应行。”第二是摄善法精进,就是为了修习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勇猛精进,坚持不懈。
“三、饶益有情精进者,同前。”第三是饶益有情精进,凡是对众生有利的事,都励力而为,在所不辞。
3.身心生起之法
① 思惟精进胜利与懈怠过患
于身心生起之法中,勤发精进之胜利者,《庄严经论》云:“善法聚中精进胜,由依此故彼随得,以精进后住胜乐,世出世所摄成就。精进当得世受用,精进能具极清净,精进超脱萨迦耶,精进成佛胜菩提。”
《摄度论》亦云:“若具无厌大精进,不得不成悉皆无。”又云:“非人于彼喜饶益,当得一切三摩地。有果度诸日夜时,以功德聚不下堕。得胜人法之诸事,增长犹如青莲花。”
不勤发之过患者,《海慧问经》云:“具懈怠者,于菩提极远而甚远。诸具懈怠者,从无布施乃至无慧。诸具懈怠者,无能利他。”
又《念住经》亦云:“唯一烦恼本,何有如懈怠,谁有一懈怠,彼是无诸法。”如说应思。
那么,怎样才能对修习善法努力精进呢?这就需要反复思惟精进的殊胜利益,以及懈怠的无量过患。
“于身心生起之法中,勤发精进之胜利者。”关于精进的生起途径,首先还是要思考:精进修行对我们有什么利益?因为精进属于心所有法,必须由心而生,而不仅仅在于行为。如果对此有了明确认识,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事实上,趋利避害正是一切有情的本能,关键是要认识到,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利益。
“《庄严经论》云:善法聚中精进胜,由依此故彼随得,以精进后住胜乐,世出世所摄成就。精进当得世受用,精进能具极清净,精进超脱萨迦耶,精进成佛胜菩提。”《大乘庄严经论》说:在一切善法的修行中,精进是极其殊胜的,任何善法的成就都离不开精进。正是因为有了精进,我们才能安住于殊胜的快乐中,也就是禅定之乐,体证空性之乐。不仅佛法修行离不开精进,包括世间一切善法的成就,同样也离不开精进。因为精进努力,我们才能获得三有财富,享受人天安乐,或是受生于色界和无色界;才能断除我见,超越生死轮回;才能成就佛菩萨那样的高尚品质和圆满果报。
“《摄度论》亦云:若具无厌大精进,不得不成悉皆无。”《摄度论》也说:如果我们具备从不厌倦的勇猛精进,那么,无论想做什么都能成就,不可能有什么做不到的。当然,精进也是要善巧,要得法,不是蛮干就可以的,否则越精进越容易出问题。
“又云:非人于彼喜饶益,当得一切三摩地。有果度诸日夜时,以功德聚不下堕。得胜人法之诸事,增长犹如青莲花。”这一偈颂还在称赞精进的功德。那些鬼神看到精进修行者也非常欢喜,乐于给予帮助。通过精进修行,能够成就禅定。一个精进修行者,白天黑夜都不会空过,都会积聚功德,不再向下堕落。精进者还能获得过人之法,功德日日增长,犹如盛开的青莲花。据说青莲花种子微小,却能生长出硕大的茎叶和花朵,以此比喻精进的力量。
“不勤发之过患者,《海慧问经》云:具懈怠者,于菩提极远而甚远。诸具懈怠者,从无布施乃至无慧。诸具懈怠者,无能利他。”不精进的过患,正如《海慧问经》所说:那些懈怠的人,菩提道对他们来说简直遥不可及。他们不会修习布施乃至般若等六度行,所以也没有能力利益他人。有句话叫做“没有天生的弥勒,也没有自然的释迦”,佛菩萨品质都是通过精进修行成就的。而那些懈怠者,自利尚且不能,更何况是利他呢?
“又《念住经》亦云:‘唯一烦恼本,何有如懈怠,谁有一懈怠,彼是无诸法。’如说应思。”此外,《念住经》也说:懈怠是长养一切烦恼的根本,没有什么问题比懈怠更糟糕的。只要我们有一点懈怠,就不能成就任何善法,不能从妄想和混乱情绪中走出来。即使你已具备一定的正见,若因懈怠而不去运用的话,这种见也是没有力量的。我们要从这些方面思惟不精进的过患。
② 精进的修习
正生精进之违缘有二:一、虽见能修善法而不行。二、念我何能修彼之怯弱。
初中复二:(一)念后有暇而作推缓。(二)为庸常事等所映蔽。初之对治者,当思已得人身,速当坏灭,死堕恶趣,后难得此妙善之身。修此三者,前已说讫。贪著庸常事之对治者,应思正法是出生现后无边喜乐之因。无义戏论及掉举等诸散乱事者,是能失坏现世之大利及引发后世无义众苦之所依,应断灭之。
第二,怯弱复有三:(一)以所得佛之功德无边故,而念我不能得。(二)以方便须舍手足等无量难行故,而念我不能行。(三)以处所须于生死受无边生故,而念于尔时被生死苦所损恼而怯弱也。初之对治者,念昔诸佛亦非最初即得甚高之道,亦唯如我于道渐次上进而成佛。薄伽梵亦说:“诸较我极为下劣者亦当成佛。”我若不舍精勤,何故不得,当思惟之。第二对治者,念虽应施身等,然于生难行想时,亦可不即施,若至舍时如与果菜等,则无所难也。第三对治者,念以菩萨断罪故,则苦果不生,以坚固通达生死无有自性如幻故,则于心无苦,以身心增广安乐,虽住世间,无所厌事。如是思已,而断怯弱也。
精进所依之顺缘有四:一、胜解力者,修习业果,于取舍而生欲乐也。二、坚固力者,于未观察,任何不随而转,观已起行,则至究竟。三、欢喜力者,如婴儿戏,无辍无厌,而行精进。四、止息力者,以勤精进,身心疲劳,由暂止息,疲劳得苏,仍无间而行也。如此由灭违缘及依顺缘,身心轻利,如风吹木棉,摇曳之中而行精进也。
修学精进时,具足六度而行者,自住精进,亦安他于精进,是精进之布施,余者同前。
了解到精进的利益和懈怠的过患之后,我们又该怎样将精进落实到行动中呢?很多时候,我们虽然有心努力,但往往被这样那样的困难所阻挠。所以,论中接着说明了修习精进的主要违缘和对治方法。
“正生精进之违缘有二:一、虽见能修善法而不行。二、念我何能修彼之怯弱。”障碍精进的违缘主要有两点,一是虽然见到可以修习的善法而不付诸行动,也知道这个法门好,也有能力修,但就是不修,不当做一回事。二是想着我怎么有能力修习这些法门而心生怯弱,觉得这些事情都是菩萨做的,不是自己有能力承担的。
“初中复二:(一)念后有暇而作推缓。(二)为庸常事等所映蔽。”在第一种“虽见能修善法而不行”的情况中,又分两种类型。其一,想着以后有时间再修。其二,每天忙于柴米油盐等生活琐事,不再有时间和精力修法。这两种心理都很普遍,不少人会觉得,年轻时应该把精力用于拼搏事业,用于享受生活,修行不妨等以后有空或年纪大了再考虑。
“初之对治者,当思已得人身,速当坏灭,死堕恶趣,后难得此妙善之身。”怎样对治这些心理呢?前一种“念后有暇而作推缓”的对治之道,是思惟人身难得而死亡不定,我们已经得到的人身,或许很快就会坏灭。一旦死亡到来,结果很可能是堕落恶趣,再也难以得到现有的暇满人身,这就必须抓紧修行,否则悔之晚矣。
“修此三者,前已说讫。”关于这三方面的思惟,本论之前已作了详细介绍,即思惟暇满义大难得、念死无常、念恶趣苦等。
“贪著庸常事之对治者,应思正法是出生现后无边喜乐之因。无义戏论及掉举等诸散乱事者,是能失坏现世之大利及引发后世无义众苦之所依,应断灭之。”因贪著日常琐事耽误修行的对治方法,应该思惟正法才是长养今生及未来无边安乐的因,而那些没有意义的戏论及掉举等种种散乱之事,则是毁坏今生现实利益和引发轮回甚至三恶道无量苦果的所依,必须彻底灭除。我们都希望活得更有意义,但什么才对人生具有永久的意义?什么只有短暂的意义?我们需要对此进行思考。思考之后,自然知道如何抉择,由此改变贪著日常琐事的习惯。
“第二,怯弱复有三:(一)以所得佛之功德无边故,而念我不能得。(二)以方便须舍手足等无量难行故,而念我不能行。(三)以处所须于生死受无边生故,而念于尔时被生死苦所损恼而怯弱也。”第二是对菩萨道修行生起怯弱自卑的心理,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想到佛菩萨成就的功德无量无边,不是我们这等愚下凡夫所能担当的。其二,看到佛陀在因地难行能行,连手足都布施给众生,觉得更不是自己能够做到的。其三,如果要在世间利益众生的话,就要在轮回中继续受生,想到那样就会被生死之苦所损恼,不由得心生怯弱,踌躇不已。的确,在轮回中救度众生太困难了,那该如何对治这些心理呢?
“初之对治者,念昔诸佛亦非最初即得甚高之道,亦唯如我于道渐次上进而成佛。”第一种障碍的对治方法,是想到诸佛菩萨并非开始就证得无上菩提,也是像我们这样,在因地不断修行,逐渐向上,最终成就佛果的。
“薄伽梵亦说:‘诸较我极为下劣者亦当成佛。’我若不舍精勤,何故不得,当思惟之。”薄伽梵,佛陀名号之一。佛陀说过:一切众生都能成佛,那些比我生命素质更低的蚊蝇等众生也都能成佛。既然佛陀是这么说的,那么,具足暇满人身的我们又有什么可自卑的呢?只要我们精进不退,为什么不能像佛陀那样成就无上菩提呢?我们应当这样思惟,就能摆脱自卑怯弱的心理。
“第二对治者,念虽应施身等,然于生难行想时,亦可不即施,若至舍时如与果菜等,则无所难也。”第二种障碍的对治方法,是想到作为菩萨虽然应该把自己拥有的一切,包括身体、手足布施给众生,但当我们对此感到非常困难时,可以不立即布施,只要有这份愿力即可。等到布施身体就像布施别人水果蔬菜一样,再修这种布施就没什么困难了。因为那时已能生死自在,无论布施什么都易如反掌,不必因此退却。
“第三对治者,念以菩萨断罪故,则苦果不生,以坚固通达生死无有自性如幻故,则于心无苦。以身心增广安乐,虽住世间,无所厌事。如是思已,而断怯弱也。”第三种障碍的对治方法,是想到菩萨已断除恶业,不再感得苦果。而且菩萨已经通达生死,了知一切如幻如化,所以内心不会被生死轮回所苦。也正因为菩萨的身心都是安乐自在的,虽然和众生同处世间,却不会感到厌倦。这样思惟的话,就能对治厌倦怯弱的心理。
“精进所依之顺缘有四。”接着说明精进生起的四种顺缘,分别是胜解力、坚固力、欢喜力和止息力。
“一、胜解力者,修习业果,于取舍而生欲乐也。”第一是胜解力,要深信业果之理,对于善行招感乐果、恶行招感苦果的原理生起坚定不移的信解,这样才能在取舍善恶时生起行善的动力。如果认识不到这些努力的意义所在,即使能够做一些好事,也很容易受到外力阻挠,难以坚持下去。
“二、坚固力者,于未观察,任何不随而转,观已起行,则至究竟。”第二是坚固力,对于没有观察过的事,不管是什么,都不会轻易随之而转。反之,对于经过智慧抉择的行为,一旦着手进行,就会朝着这一方向不断努力,直到达成目标。
“三、欢喜力者,如婴儿戏,无辍无厌,而行精进。”第三是欢喜力,应该像婴儿游戏一样,从不感到厌倦,从来不想停止,我们也要用这样的心态精进努力。在修行过程中,我们会认清很多人生问题,烦恼会不断解除,内在的自主力越来越强,对佛法的领悟越来越轻松。所以,这是一个充满挑战和乐趣的过程,如果修得非常痛苦,必然是方法有误。
“四、止息力者,以勤精进,身心疲劳,由暂止息,疲劳得苏,仍无间而行也。”第四是止息力,也就是松紧有度。如果在修行过程中过于精进,超出身心的承受力而导致疲劳,就要暂时休息一下,使疲劳得到缓解,接着再继续精进。修行要讲究质量,讲究效果,而不是一味打疲劳战,否则很容易使身心劳顿,甚至因为厌倦而退心。
“如此由灭违缘及依顺缘,身心轻利,如风吹木棉,摇曳之中而行精进也。”通过以上这些方面的努力,令违缘灭除而顺缘增长,将使身心轻安,就像微风吹过木棉,在安然自在的状态下精进向前。所谓摇曳之中,就是张弛有度,保持良好的修行节奏。就像琴弦,如果绷得太紧,就会发出噪音甚至断裂;如果绷得太松,又无法奏出乐音。
“修学精进时,具足六度而行者,自住精进,亦安他于精进,是精进之布施。余者同前。”修学精进时,怎样才算具足六度而行精进呢?以布施为例,不仅需要自己安住于精进,也要令他人安住于精进,这才是精进的布施。其他五度也是同样。
总之,佛法的一切修行都离不开精进,唯有精进地布施,精进地持戒,精进地忍辱,精进地修习禅定,精进地修学般若正观,才能迅速集资净障,成就菩提资粮。可以说,精进是一切法门的加速器。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精进之前需要谨慎取舍。如果方向错误,越努力,就会距目标越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