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记
济群法师
【点击查看全书链接】
⑤ 具足方便
第五、观待一切道或方便之相,为增上数决定。于已得境界受用不贪之道或方便者,是谓布施。以串修舍,于彼离贪故也。为求得未得境界,于彼功用散乱,作防护之方便者,是由安住于比丘律仪,不生事业边际之一切散乱故也。不舍有情之方便者,是谓忍辱,以作一切损害之苦,立思不舍离故也。增善方便者,是谓精进,由勤精进,善增长故也。净障方便者,是末二度,以静虑净烦恼障,以慧净所知障故也,是故于六度决定。
颂曰:“于境不贪道,防得彼散乱,不舍有情增,余为净治障。”
“第五、观待一切道或方便之相,为增上数决定。”第五,从成就一切道应该具足的方便建立六度。
“于已得境界受用不贪之道或方便者,是谓布施。以串修舍,于彼离贪故也。”对我们已经得到的境界和物质,不生起贪心的关键或方便,就是修习布施。通过布施,使舍弃财物成为我们的串习,以此远离悭贪。
“为求得未得境界,于彼功用散乱,作防护之方便者,是由安住于比丘律仪,不生事业边际之一切散乱故也。”事业边际,指戒律禁止的不如法行为,如比丘从事生产、贸易等行为。对修行者来说,在未取得一定证量前,还是会有凡夫心,会对外境心生希求,散乱掉举。防止这种心理的途径就是严持戒律,知道“此应作,此不应作”,就能避免一切非法行为和散乱。
“不舍有情之方便者,是谓忍辱,以作一切损害之苦,立思不舍离故也。”菩萨不舍弃有情的途径就是忍辱。我们之所以会舍弃有情,正是嗔心在产生作用。当我们能够忍辱之后,对有情带来的伤害就不会心生嗔恨,更不会轻易舍离。
“增善方便者,是谓精进,由勤精进,善增长故也。”增长善法的捷径就是精进,因为持续不断地努力,善的心行才能增长广大。
“净障方便者,是末二度,以静虑净烦恼障,以慧净所知障故也。”而净除障碍的捷径,就是禅定和般若。以禅定降伏烦恼障,以般若断除所知障。需要注意的是,静虑主要是降伏烦恼障,但真正断除烦恼的必须是慧。
“是故于六度决定。”所以,六度是大乘菩萨道修行中必须具备的方便。换言之,菩萨道修行中应该具备的所有方便,都能通过六度来完成。
“颂曰:于境不贪道,防得彼散乱,不舍有情增,余为净治障。”最后还是以偈颂作为总结:通过布施可以对境界不再贪著,通过持戒可以防护并对治散乱,通过忍辱可以获得不舍有情的心量,通过精进可以令善法增长,通过禅定和般若可以净化烦恼障和所知障。
以上,从具足菩萨道修行方便的角度,说明修习六度的重要性。
⑥ 成就三学
第六、观待于三学数决定。戒学之体,即是戒度。此须有不顾受用之施,方能受戒,故施为戒之资粮。受已,又以他骂不报等忍辱而为守护,则忍为戒之眷属。静虑是心学,慧是慧学也。精进,遍通于三学所摄,故六度决定。
颂曰:“三学作增上,佛正说六度,初三末二二,一者三分摄。”
“第六、观待于三学数决定。”第六,从戒定慧三学的角度建立六度。不论解脱道还是菩萨道的修行,都不出戒定慧三无漏学,其中也是具足六度的。
“戒学之体,即是戒度。此须有不顾受用之施,方能受戒,故施为戒之资粮。”戒学的体,相当于六度中的戒度。这就必须具备无我利他的布施之心,才能如法受持戒律,所以布施是持戒的资粮。这主要是从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的角度来说,因为六度、四摄都是以布施为首。
“受已,又以他骂不报等忍辱而为守护,则忍为戒之眷属。”受戒之后,对于他人的辱骂损恼还要不起报复之心,这就需要忍辱的功夫,所以忍辱又是持戒的保障。
“静虑是心学,慧是慧学也。”而六度中的静虑,是属于三学中的定学;六度中的般若度,是属于三学中的慧学。
“精进,遍通于三学所摄,故六度决定。”至于精进,则是通于戒定慧三学的。不论持戒、修定还是发慧,都需要精进努力。所以,从成就戒定慧三学的角度来说,六度也是必不可少的。
“颂曰:三学作增上,佛正说六度,初三末二二,一者三分摄。”正如偈颂所说的那样:根据戒定慧三学,佛陀开示了六度的修学内容。其中,布施、持戒、忍辱三项是属于三学之初的戒学范畴,最后的禅定和般若两项则对应于三学中的定学和慧学。至于精进度,则是戒定慧三学所共通的。
以上,从戒定慧三学的角度,说明修习六度的重要性。
如是,当以如何圆满之身,自他之利如何圆满,住于何乘,具足几种方便之相,修何学处,而能圆满身、利、大乘、方便、学等者,当知即为六度。是菩萨修持一切要道之总聚,乃至未得广大甚深定解以前,当思惟之。
最后,对以上所说的安立六度的六个方面进行总结。
“如是,当以如何圆满之身,自他之利如何圆满,住于何乘,具足几种方便之相,修何学处,而能圆满身、利、大乘、方便、学等者,当知即为六度。”正如以上所说,作为菩萨行者,应以具备哪些条件的圆满身份来成就?怎样才能成就自利利他的修行?菩萨道的修行究竟修些什么?具备哪些方便才能克服凡夫心?修学哪些内容才能圆满身份、利益、大乘、方便等修行?不论从哪个角度,都必须通过修习六度来完成。这正是佛陀安立六度的深意所在。
“是菩萨修持一切要道之总聚,乃至未得广大甚深定解以前,当思惟之。”所以说,六度是菩萨道一切修行的要领,当我们对此没有获得坚定不移的信解之前,必须不断思考它的意义和功德。这样才能自觉地勤修六度,自利利他。
2.六度的安立次第及原理
以下,介绍安立六度的先后顺序,以及如此安立的修行原理。论中主要是从生起次第、胜劣次第和粗细次第三方面加以说明。
① 生起次第
若有于受用不顾不贪之施,则能受戒。若具防止恶行之戒,当能忍辱。若有不厌难行之忍,则逆缘少而能精进。若于日夜勤行精进,则心于善生起堪能之三昧。若心等引,则生通达真实如所有性之慧也。
首先是根据生起次第来安立,也就是说,前一法具有引发后一法的功能。
“若有于受用不顾不贪之施,则能受戒。”如果对于财物受用没有眷顾贪著之心,能够毫不吝惜地布施出去,就能进一步受持戒律。尤其受菩萨戒,更需要具备布施的心量。
“若具防止恶行之戒,当能忍辱。”如果具备防护恶业的戒行,就能进一步修习忍辱。
“若有不厌难行之忍,则逆缘少而能精进。”如果具备不厌和难行的忍辱修养,各种修道逆缘不会成为障碍,就能精进修行。
“若于日夜勤行精进,则心于善生起堪能之三昧。”若能夜以继日地精进修行,内心自然容易安住于善法,进入甚深禅定。
“若心等引,则生通达真实如所有性之慧也。”等引,定名,由心远离昏掉,平等引生的禅定。在禅定的基础上,依正见做观修,就能通达真实之慧如所有性。
也就是说,布施能帮助我们受持戒律,持戒能帮助我们修习忍辱,忍辱能帮助我们成就精进,精进能帮助我们深入禅定,禅定能帮助我们开发智慧。每一法都是后一法生起的重要助缘。
② 胜劣次第
胜劣次第者,前前劣,后后胜也。
其次,根据六度的胜劣安立先后次第。当然这里所说的胜劣只是相对而言,并非真的是“劣”,否则就不必去修了。
“胜劣次第者,前前劣,后后胜也。”从六度的胜劣次第来说,排在前面的较为粗劣,而排在后面的更为殊胜。
也就是说,般若胜于禅定,禅定胜于精进,精进胜于忍辱,忍辱胜于持戒,持戒胜于布施。每一法,都较之前所修更为殊胜。
③ 粗细次第
粗细次第者,前前较于后后,心易转而事易作,故相粗显。反之,后后较于前前,知与行俱难,故前粗后细也。
所谓粗细次第,主要是从心行的难易程度来说。
“粗细次第者,前前较于后后,心易转而事易作,故相粗显。”从粗细次第来说,每一法都是前面的比后面的容易做到,所以它的相比较粗。
“反之,后后较于前前,知与行俱难,故前粗后细也。”反过来说,后一法比之于前一法,不论在认识还是行动上都更难做到。所以说,前面的粗而后面的细。
也就是说,持戒难于布施,忍辱难于持戒,精进难于忍辱,禅定难于精进,般若难于禅定。
《庄严经论》云:“依前而生后,住于劣胜故,粗显及细故,说彼诸次第。”
最后,引《大乘庄严经论》总结生起、胜劣、难易三种次第的安立。
“《庄严经论》云:依前而生后,住于劣胜故,粗显及细故,说彼诸次第。”《大乘庄严经论》说:根据前一法引申后一法的顺序,根据劣和胜的不同,再根据粗显或细微的差别,安立了六度的先后次第。
这些次第就像台阶一样,依次而上,才能令修行循序渐进,逐步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