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记
济群法师
【点击查看全书链接】

九、下士道发心之量

  发心之量者,往者为求现世,心不虚伪,于求后世,仅随言辞转耳。若能易地而观,求后为主,求现为兼者,是即生也。虽然,尤须坚固,彼虽生已,仍当努力修之。
  三士道的修行都以发心为基础,下士道是发起增上心,中士道是发起出离心,上士道是发起菩提心。不同的发心,又有相应的考量标准。那么下士道的发心标准是什么呢?
  “发心之量者,往者为求现世,心不虚伪,于求后世,仅随言辞转耳。”下士道的心行特征是什么?没有学佛之前,我们是以追求现世幸福为主,而且实实在在地以眼前利益作为人生全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很现实”。至于求得来世,通常只是嘴上说说而已,不过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而不是真正把来世幸福当做一回事。
  “若能易地而观,求后为主,求现为兼者,是即生也。”修习下士道,就是要彻底扭转这一心态。如果能把这两种追求交换一下,以追求来生幸福为主,追求现世幸福为辅,就是下士道的增上善心。
  “虽然,尤须坚固,彼虽生已,仍当努力修之。”即使这种心生起了,也要不断巩固,这就需要反复念死无常、念恶道苦,同时皈依三宝,深信业果。当我们真正认识到恶道之苦,认识到因果原理,就不再会为眼前利益造作恶业了。
  简单地说,下士道的发心特点就是不再以现世享乐为重,而以未来世的幸福为追求目标。这也是我们考察自身发心的标准。

十、除邪分别

  除邪分别者,有一类人以经言“于一切世间圆满,皆须弃舍”,而作错乱之根据,作如是想:谓受用等圆满善趣者不出世间故,于彼希求,不应理也。
  夫于所求,有现时及究竟所求二种。世间身等圆满者,虽求解脱人,现时亦所当求,由依彼身渐次辗转而得决定善故也。所有一切身、财、眷属圆满之善趣,非皆世间之所摄。身等圆满究竟者,是佛色身,及彼之刹土、彼之眷属等故也。
  于彼密意,故《庄严经论》中说:“以前四度,成办身、受用、眷属圆满之善趣。”又多经中亦说,以彼等而成办色身也。
  已释共下士道修心之次第竟。

  下士道的修行目标,是拥有堪能修学佛法的有暇圆满之身。关于这个圆满,长期以来也有不同看法。在此,宗大师特别就这一问题加以澄清。
  “除邪分别者,有一类人以经言‘于一切世间圆满,皆须弃舍’,而作错乱之根据,作如是想:谓受用等圆满善趣者不出世间故,于彼希求,不应理也。”世间圆满,如色身庄严、出身高贵、富裕多财等。有一类人,因为经典中说“对于世间的一切圆满都应该舍弃”,而错误地认为:身体、财富、受用等世间圆满都是世间法,作为学佛者,根本不应对此有所希求。那么,宗大师是怎么回答的呢?
  “夫于所求,有现时及究竟所求二种。世间身等圆满者,虽求解脱人,现时亦所当求,由依彼身渐次辗转而得决定善故也。”学佛者的追求有两种,一是现世圆满,一是究竟圆满。现世的圆满,即使作为解脱道行者也应该具备。以此作为基础,才有机会进一步深入修行,成就究竟的解脱。就像登高,需要自下而上,才能渐次升高。比如“完美人生的因果差别”中所说的八种异熟,就是修行和弘法的重要增上缘。至于经中所说的舍弃,只是提醒我们不要执著于此,不要以此作为究竟。
  “所有一切身、财、眷属圆满之善趣,非皆世间之所摄。身等圆满究竟者,是佛色身,及彼之刹土、彼之眷属等故也。”接着宗大师又进一步说明:所有这些身份、财富、眷属的圆满,并不完全是由世间法所摄。因为这一切中最为圆满的不是其他,正是佛的色身,以及佛陀成就的清净佛土和无量眷属。所以说,即使成佛也没有离开这些圆满。
  “于彼密意,故《庄严经论》中说:‘以前四度,成办身、受用、眷属圆满之善趣。’又多经中亦说,以彼等而成办色身也。”对于其中蕴含的深意,《庄严经论》说,六度中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四度,能分别成就受用圆满、身圆满、眷属圆满、事业圆满的善趣。其他经典也说,布施等善行能够成就色身的圆满。当然,我们成就受用圆满的目的不是在于享乐,而是为了得到更好的修行机会和助缘,是为了成就解脱和无上菩提服务的。
  “已释共下士道修心之次第竟。”以上,介绍了共下士道的修学内容和次第,主要有念死无常、念三恶道苦、皈依三宝和深信业果四个部分。所以名之为共下士道,因为它同时也是中士道和上士道的基础。这种次第的安立,正是《道次第》的特色所在。其实,念死、念恶道苦这些内容在佛典中比比皆是,宗大师的贡献在于,将这些修行内容依次列出,各就各位。同时还详细地告诉我们,在什么阶段修学什么内容,完成什么样的心行调整,为什么要这么做,又该怎样去做。从而使三士道成为层层递进的整体,为修学提供简明实用的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