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记
济群法师
【点击查看全书链接】

  3.成就功德
  三藏灵文能摄尽一切佛教,故证之功德亦以戒定慧三学摄之。
  本段介绍阿底峡尊者的证量,这是他多年精进修学的结果。
  “三藏灵文能摄尽一切佛教,故证之功德亦以戒定慧三学摄之。”经、律、论三藏,能含摄佛法的一切言教。而戒、定、慧三无漏学,则能含摄佛法的一切修证。因此,本论也是从戒定慧三学来介绍尊者的行持,以及他的修证功德。
  ① 具足戒学
  戒学者,定慧一切功德之所依,千经万论之所赞。欲求证得定慧,先须具足净戒为增上缘。于此有三:
  这是从别解脱戒、菩萨戒和金刚乘戒三个方面,介绍阿底峡尊者持戒的功德。
  “戒学者,定慧一切功德之所依,千经万论之所赞。欲求证得定慧,先须具足净戒为增上缘。于此有三。”戒律,是定慧一切修证功德的基础,故佛法所有经论都赞叹持戒的功德和重要性。戒为正顺解脱之本,亦为无上菩提之本。如果想要得定、发慧,必须以清净无染的戒行作为增上缘。关于尊者的持戒功德,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
  【别解脱戒】
  初,具足殊胜别解脱戒者。尊者于受得比丘戒后,爱护其戒,如牦牛之爱尾。守护轻细,犹且舍命不渝,于诸重禁夫复何说。大持律上座之称,于焉起矣。
  “初,具足殊胜别解脱戒者。”首先,阿底峡尊者具足殊胜的别解脱戒的功德。别解脱,又名别别解脱,谓每持一条戒即可从其对治的烦恼执著中解脱出来,包括五戒、八戒、沙弥戒、沙弥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别解脱戒侧重于止恶,是以止为持,是菩萨戒和密乘戒的基础。在南传佛教地区,比丘们只受别解脱戒。
  “尊者于受得比丘戒后,爱护其戒,如牦牛之爱尾。”阿底峡尊者受比丘戒后,严格守护,不令有失,如同牦牛爱护自己的尾巴那样。据传雪山上有种牦牛极其珍爱自己的尾巴,若尾毛被挂在树上,一定要设法解开才离去。即使正被猎人追杀,也宁可被抓而不愿使毛挂断。
  “守护轻细,犹且舍命不渝,于诸重禁夫复何说。”轻细,指轻戒,如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可谓多如牛毛,故本论以牦牛爱尾为喻。重禁,四根本等重罪。对于所有的轻戒,尊者尚且精心守护,宁舍性命亦不轻毁。对于佛陀所制的根本重戒,更是严格受持,毫无违犯。
  “大持律上座之称,于焉起矣。”正因为如此,当时很多人称尊者为“大持律上座”。大持律,不仅能严持戒律,更精通戒律的开遮持犯,为大众依怙。上座,指德高腊长的大德,律中规定须在二十腊以上。
  【菩萨戒】
  次,具足菩萨戒。尊者于修习慈悲为本菩提心之教授,虽曾多所参学,别经久时,特依金洲大师修习由弥勒、文殊降及无著、寂天,辗转传来最胜教授。于自他相换之菩提心,随得生起。由愿入行,而受学处,广修诸行,毫无违越。
  “次,具足菩萨戒。”其次,尊者具足菩萨戒的功德。菩萨戒是大乘学人受持的戒律,包括摄律仪戒、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又名三聚净戒。和别解脱戒的不同在于,菩萨戒是止恶与行善并重,不仅规定了必须禁止的行为,也规定了应该做到的善行。菩萨戒有“梵网菩萨戒”和“瑜伽菩萨戒”等,汉地学人多受持“梵网菩萨戒”,而在印度和藏地,更盛行“瑜伽菩萨戒”。
  “尊者于修习慈悲为本菩提心之教授,虽曾多所参学,别经久时,特依金洲大师修习由弥勒、文殊降及无著、寂天,辗转传来最胜教授。”尊者对于以慈悲为本的菩提心教授曾四处参学,历时多年,并特地乘船渡海,冒着生命危险前去依止金洲大师,修学弥勒、无著所传的七因果修法,及文殊、寂天所传的自他相换教法。或许有人不解,既是说明尊者持戒功德,和菩提心有什么关系呢?须知,菩提心为菩萨戒之本,若不曾发起菩提心,是不能得到菩萨戒戒体的。故受菩萨戒时,戒师会问:“是否已发菩提心?”若未发心,便无受戒资格。
  “于自他相换之菩提心,随得生起。”随得,任运生起,说明尊者对此修法极为纯熟,起心动念,可随时安住于无我利他的心行。尊者依止金洲大师修学菩提心教法达十二年,能任运生起“自他相换”的菩提心。“自他相换”出自寂天菩萨的《入菩萨行论》。凡夫的特点是爱著自己,舍弃他人。修习自他相换,便是将爱著自己的那份心,转为爱著一切众生;把舍弃他人的心,转为舍弃对自我的爱著。
  “由愿入行,而受学处,广修诸行,毫无违越。”愿,为愿菩提心,即利他的愿望。学处,即菩萨戒,是将利他愿望落实于行动。因为菩萨行不仅有“此不应作”的规范,更包含“此应作”的内容,要求学人积极行善。尊者由发起愿菩提心,进而修习行菩提心,广修六度四摄。对菩萨戒的止作二持都能严加守护,没有丝毫违越。
  【金刚乘戒】
  最后,具足金刚乘戒。以具观自身成本尊之生起次第,及金刚心圆满次第之三摩地,随成瑜伽之尊。特别于所制禁戒无所违越,诸三昧耶如理守护。
  “最后,具足金刚乘戒。”第三,尊者具足金刚乘戒的功德。金刚乘戒包括根本戒、三昧耶戒等。
  “以具观自身成本尊之生起次第,及金刚心圆满次第之三摩地,随成瑜伽之尊。”金刚乘修法有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生起次第是选择一位本尊为对象,观想自己是本尊,而世界是本尊的坛城净土。通过这种净观,达到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禅修效果。圆满次第着重向内观身坛城,行者本身具足气、脉、明点,成就所需的条件已然具备,修持只是令其圆满。使“气”通达流畅,成就得“空”;“脉”调柔透明,成就得“乐”;“明点”净化升华,成就得“光明”。气入中脉、心气不二,开显离念的空性慧。尊者对于生、圆二次第的修习都达到极高成就,这是守护戒律的有力保障。持戒,是得定的基础;反之,得定也是持戒的保障。缺乏定力,是现代人持戒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整日妄想纷飞,烦恼炽盛,如何能不犯戒?如果具有相应定力,烦恼妄想便能得到有效控制,持戒相对也就容易许多。
  “特别于所制禁戒无所违越,诸三昧耶如理守护。”尊者对于金刚乘的十四条根本戒等,不曾有丝毫违犯。对于三昧耶戒的誓言,也能如律如仪地守护。所谓如理守护,《略论释》定义为“身语意一刻不忘失之守护”。不仅行为、语言必须如法,乃至起心动念,亦无违失。
  【如法守护】
  如上三种禁戒,非仅受时暂起勇进,亦于受后各别随行终不违犯,设有违越,亦疾各依还净仪轨,除罪清净。
  “如上三种禁戒,非仅受时暂起勇进,亦于受后各别随行终不违犯。”三种禁戒,别解脱戒、菩萨戒和金刚乘戒。尊者对以上所说的三种禁戒,不仅受戒时发起精进勇猛之心,受戒后更是一如既往地严格守护,丝毫没有违犯。通常,学人刚受戒时发心都比较勇猛。但这种警觉心很难长久保持,一段时间后就会逐渐懈怠,不再把戒律放在心上。尤其在当今教界,受戒往往流于形式,许多在家居士或出家僧众受戒,好像都是为了完成任务,为了取得身份和资格才去参与,并不关心持戒的意义,不关心戒律的开遮持犯,更不关心将来能否一一做到,又该如何去做。
  “设有违越,亦疾各依还净仪轨,除罪清净。”万一有所违犯,立刻通过如法仪轨进行忏悔。违犯别解脱戒,即依别解脱戒的相关羯磨予以忏悔。违犯菩萨戒或金刚乘戒,也各依不同对治方法及时忏罪,使罪障消除,身心清净。就像我们所穿的衣服,脏了就要随时清洗,才能长久保持整洁。否则,就会积累为顽固污渍,难以清洗。我们的戒体也是同样,一旦染污,必须通过忏悔加以清洗。否则,业障和心灵污垢将不断积累,从而影响止观禅修,影响心理健康。
  ② 具足定学
  具足定学有二:一、共者,得止中心之堪能。二、不共者,证得最极坚固之生起次第。又修禁制之行六年,或云三年。
  从佛法修行来说,持戒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为修习定慧营造良好的心灵氛围。进一步,还要深入禅定的修行。
  “具足定学有二:一、共者,得止中心之堪能。二、不共者,证得最极坚固之生起次第。”和戒学同样,定学也有共和不共两种。一是共者,通过奢摩他的修习获得甚深禅定,使心安住而不散乱。二是不共者,通过修习生起次第,成就最极稳固的本尊瑜伽行。定力对于修行极其重要,同样是念佛,有些人念一会儿就妄想纷飞,有些人却能念得风吹不动,雨打不透,区别就在于有无定力。同样是面对外境,有些人听到旁人褒贬就坐立不安,有些人却能如如不动,波澜不起,区别也在于定力深浅。
  “又修禁制之行六年,或云三年。”禁制,《菩提道次第广论》及邢肃芝所译的《菩提道次第略论》作“明禁行”,为密乘的特殊修持方法。《略论释》的解释为:“乃密乘中之不定行,集为定行。”尊者曾就此修习六年,也有三年之说。
  ③ 具足慧学
  具足慧学有二:一、共者,谓得止观双运之观行三昧。二、不共者,成就圆满次第之殊胜三昧。
  在戒定慧三无漏学中,戒和定只是修学基础,慧的成就才是核心目标,也是断除生死烦恼的根本力量。
  “具足慧学有二:一、共者,谓得止观双运之观行三昧。二、不共者,成就圆满次第之殊胜三昧。”阿底峡尊者所具足的慧学功德也分共与不共两类。一是共者,是将闻思正见落实于止观,成就止观双运的观行三昧。二是不共者,是有关密乘的修行内容,达到圆满次第的殊胜成就,得空乐定。
  以上说明尊者戒、定、慧三学的功德,每一部分皆从共与不共两方面进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