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菩萨戒”讲记

济群法师

五、问障难

  尔时,有智有力菩萨于彼能行正行菩萨,以无乱心,若坐若立,而作是言:“汝如是名善男子听,或法弟听,汝是菩萨不?”彼应答言“是”。“发菩提愿未?”应答言“已发”。

  第五是“问障难”。就像声闻戒有问遮难,受菩萨戒同样如此,只是比较简单。

  “尔时,有智有力菩萨于彼能行正行菩萨。”有智有力菩萨,即传授菩萨戒的戒师。能行正行菩萨,即求受菩萨戒的戒子,虽然他还没有受完戒,但已经是准菩萨了。之前的“请白、修集资粮、劝速授戒、修胜欢喜”,主要是从戒子的角度而言。此时,则需要由戒师来询问戒子的情况。

  “以无乱心,若坐若立,而作是言。”戒师要以专注、认真的心态对待戒子的请求,或是坐着,或是站着,郑重其事地向他询问两个问题,然后才决定能不能给他授戒。这也是我们能否成为菩萨行者的重要标准。

  前面讲到,戒子要选择合格的戒和尚,同样,戒和尚也要选择具足条件的戒子。下面授戒的部分讲到,菩萨不可以“率尔宣说菩萨律仪”,如果此人根本没有发菩提心,对菩萨戒没有信心,也不想成为菩萨行者,菩萨就不可以轻率地就为他讲菩萨戒,避免他产生抵触情绪,甚至诽谤菩萨戒,造下口业。这样菩萨就不慈悲了。所以对发心求戒的戒子,戒师要再次确定他的意愿。

  “汝如是名善男子听,或法弟听,汝是菩萨不?”和请师时的请法同样,戒师也要先称呼戒子,或称之为善男子,或称之为法弟。听,就是“你听着”。然后提出第一个问题:你是菩萨吗?

  可能有人会疑惑:现在还没有受菩萨戒,怎么就问“你是菩萨吗”?这是因为之前已经受了菩提心戒,从某种意义上说,已是菩萨道的一分子。所以这个问题的意思是:你想不想成为菩萨?有没有能力承担菩萨的身份?如果有能力承担,才能为你授菩萨戒,否则就不能为你授戒。

  “彼应答言‘是’。”此时,戒子要以承担的精神回答说:“我是菩萨。”这绝不是轻率的说法,而是代表自己的承担——“我可以承担菩萨的身份,向菩萨学习,做菩萨所做的事。”现在很多人受戒时,根本没有认识到菩提心的意义、菩萨戒的内涵,稀里糊涂就回答了,做不好也就正常了。

  “发菩提愿未?”第二个问题:你的愿菩提心已经发起了吗?这点非常关键。如果没有发起愿菩提心,意味着你根本没资格受菩萨戒,也不可能认真实践菩萨戒。

  “应答言‘已发’。”戒子要回答说:我已经发起愿菩提心。这并不是一个说法,而是切实的承诺。因为受持菩萨戒是有要求的,一方面要自己走上菩提道,止恶行善;一方面要饶益有情,做种种利益众生的事。如果没有发自内心地生起自利利他的愿望,很多行为根本做不起来。前面讲到三聚净戒的内涵,比如饶益有情的十一相,如果没有菩萨心肠,没有崇高的利他主义愿望,一定是做不起来的。所以发菩提心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受持菩萨戒的必要基础,否则就不可能成为合格的菩萨。

六、正行法

  自此已后,应作是言:“汝如是名善男子或法弟,欲于我所受诸菩萨一切学处,受诸菩萨一切净戒,谓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如是学处,如是净戒,过去一切菩萨已具,未来一切菩萨当具,普于十方现在一切菩萨今具。于是学处,于是净戒,过去一切菩萨已学,未来一切菩萨当学,现在一切菩萨今学,汝能受不?”答言:“能受。”能授菩萨第二、第三亦如是说,能受菩萨第二、第三亦如是答。

  第六是“正行法”,即正式的受戒羯磨。通过完整的作法程序,戒子才能获得戒体。比丘戒中叫作“一白三羯磨”,即宣告一次,征求三次意见。我们现在受菩萨戒,也要通过受戒羯磨,三次征求戒子的意见,确定受持菩萨戒的愿望。

  “自此已后,应作是言。”问完障难之后,确定戒子已经发起菩提心,可以承担菩萨身份。这个确定非常重要,不是走过场的问和答,而要确实这么想。接着,戒师要为戒子正式传戒。

  “汝如是名善男子或法弟,欲于我所受诸菩萨一切学处,受诸菩萨一切净戒,谓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这一段既包含菩萨戒总的内容,同时也以此征求戒子的意见。首先称呼戒子的名字,你现在准备从我这里接受菩萨戒的传承。我的菩萨戒是从十方诸佛菩萨那里一代代地传承而来,你现在要当接力棒,接受菩萨学处。所谓学处,即菩萨应该修学的内容,并以戒律的形式出现,包括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又称三聚净戒。

  “如是学处,如是净戒,过去一切菩萨已具,未来一切菩萨当具,普于十方现在一切菩萨今具。”你现在要传承的菩萨学处和戒律,过去的菩萨都已具足,他们正是通过受持这些戒律成为菩萨,走上菩提大道,最终修行成佛。未来的一切菩萨也是通过受持菩萨戒,才能成为菩萨行者,走上菩提大道,成就无上菩提。现在十方世界的一切菩萨行者,也要受持三聚净戒,由此走上菩提大道,成为菩萨行者,最终成就无上菩提。

  “于是学处,于是净戒,过去一切菩萨已学,未来一切菩萨当学,现在一切菩萨今学。”三聚净戒的学处和净戒,过去一切菩萨已经修学,未来一切菩萨应当修学,现在正在实践菩萨道的人,也要修学三聚净戒。

  “汝能受不?”这是征求戒子的意见。对于菩萨行者必须修学的三聚净戒,你能接受吗?

  “答言:能受。”对于戒和尚的询问,戒子要回答:能受。菩萨戒和声闻戒不同,首先要学习菩萨戒,了解其中内容,确定自己能做到再来求受。所以这里所说的“能受”,不是轻率的说法,而是充分了解菩萨戒之后,有信心这么去做,也准备这么去做,是确定且有把握的回答。

  “能授菩萨第二、第三亦如是说,能受菩萨第二、第三亦如是答。”这个征求不是一次,而要征求三次。戒师要把前面这段话,同样地再念第二遍、第三遍。戒子也要回答三次,确定自己的选择是理性且有把握的。

  受戒的过程,又称作羯磨。刚才讲到,比丘戒的受戒条件中,包括“能受有五、所对有六、发心乞戒、心境相当、事成究竟”。所谓心境相当,就是戒师在宣读“欲于我所受诸菩萨一切学处,受诸菩萨一切净戒,谓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这段羯磨文时,每个字都念得清清楚楚,戒子也听得明明白白,没有打妄想、打瞌睡,也没有听不懂,心完全和戒师所说的羯磨文相应。这是受戒最关键的一段,直接关系到戒子能不能得戒。

七、结行法

  第七是“结行法”,即受戒之后需要做的一些事,包括“请证、赞扬胜利、礼谢供养、赞戒功德、策励修学、选择授者、不应率尔宣说律仪、率先了解戒法”八点。

  1.请证

  能授菩萨作如是问,乃至第三,授净戒已。能受菩萨作如是答,乃至第三,受净戒已。能受菩萨不起于坐,能授菩萨对佛像前,普于十方现住诸佛及诸菩萨恭敬供养,顶礼双足,作如是白:“某名菩萨今已于我某菩萨所,乃至三说受菩萨戒,我某菩萨已为某名菩萨作证。惟愿十方无边无际诸世界中诸佛菩萨第一真圣,于现不现一切时处一切有情皆现觉者,于此某名受戒菩萨亦为作证。”第二、第三亦如是说。

  一是“请证”。受菩萨戒不只是由眼前的戒师作证,还要请十方诸佛菩萨为我们证明。

  “能授菩萨作如是问,乃至第三,授净戒已。”戒师三次征求戒子的意见:你是不是确认要受菩萨戒?通过这样的羯磨作法,为戒子传授菩萨戒。

  “能受菩萨作如是答,乃至第三,受净戒已。”戒子也要回答三次,才能完成受戒流程。

  “能受菩萨不起于坐,能授菩萨对佛像前。”受菩萨戒的过程中,戒师相当于戒子和佛菩萨之间的介绍人。接下来,戒子继续在原地跪着,戒师则要请求十方诸佛菩萨来为戒子作证。此时戒师虽是面对佛像,但这只是象征,真正面对的是十方诸佛菩萨。

  “普于十方现住诸佛及诸菩萨恭敬供养,顶礼双足,作如是白。”戒师向十方现住诸佛及诸大菩萨恭敬供养,顶礼双足,说以下这番话,请求他们为戒子作证。

  “某名菩萨今已于我某菩萨所,乃至三说受菩萨戒,我某菩萨已为某名菩萨作证。”这段话类似向佛菩萨汇报工作。某名菩萨,指菩萨戒子。我某菩萨所,指戒师自己。今天,某戒子由我作为见证,三次宣誓受菩萨戒,希望成为菩萨行者。我已经为他作过证明,他的发心和表态都是合格的。

  “惟愿十方无边无际诸世界中诸佛菩萨第一真圣,于现不现一切时处一切有情皆现觉者,于此某名受戒菩萨亦为作证。”第一真圣,指佛菩萨。汇报工作后,戒师接着为戒子请求加持。祈请十方无边世界中的诸佛菩萨,以及任何时空中不论现身还是没现身的,走上菩提道的一切菩萨行者,共同为某名受戒菩萨作证。这种见证也意味着接受他加入这个队伍,加持他顺利前行。

  “第二、第三亦如是说。”请证不是只说一遍,同样的话还要说第二、第三遍。

  所以菩萨戒不只是跟戒师受,还要祈请十方诸佛菩萨的见证。这是一件大事,从迷惑、轮回中又捞上一个人,进入菩提道的系统。

  2.赞扬胜利

  如是受戒羯磨毕竟,从此无间,普于十方无边无际诸世界中现住诸佛、已入大地诸菩萨前,法尔相现。由此表示,如是菩萨已受菩萨所受净戒。尔时,十方诸佛菩萨于是菩萨法尔之相生起忆念。由忆念故,正智见转。由正智见,如实觉知某世界中某名菩萨、某菩萨所正受菩萨所受净戒。一切于此受戒菩萨,如子如弟,生亲善意,眷念怜愍。由佛菩萨眷念怜愍,令是菩萨希求善法,倍复增长,无有退减。当知是名受菩萨戒启白、请证。

  二是“赞扬胜利”。我们通常所说的胜利,是打仗胜利了;佛教所说的胜利,是殊胜的利益。只有修行才能成就殊胜的利益,决不是你死我活就能干出殊胜利益的。那么,受菩萨戒有什么样的殊胜利益?

  “如是受戒羯磨毕竟。”戒师请证之后,受戒羯磨就结束了。羯磨,意为业,即一种行为,这里表现为作法。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受戒的程序到此结束,意义很大。

  “从此无间,普于十方无边无际诸世界中现住诸佛、已入大地诸菩萨前,法尔相现。由此表示,如是菩萨已受菩萨所受净戒。”受戒结束,代表你已走出迷惑系统,进入佛菩萨的组织系统。虽然你目前还身处世间,但已在清净法界注册,在所有佛菩萨面前就会呈现出你的形象。这样就意味着,你已经受了菩萨净戒,加入他们的系统。

  “尔时,十方诸佛菩萨于是菩萨法尔之相生起忆念。”此时,十方诸佛菩萨就能和这位新受戒菩萨相应,对他心生忆念,佛菩萨的慈悲就会照耀到新戒身上。当然这并不是说,你受了菩萨戒,佛菩萨才念你;没受菩萨戒,佛菩萨就不管你。如果这样来理解忆念,就太凡夫心了,佛菩萨绝不是这样的。佛菩萨平等慈悲一切众生,为什么受菩萨戒者会被特别忆念呢?原因在于,这种忆念是由你自身力量产生的感应,是自动形成的,不是有心的选择。因为你加入这个系统后,佛菩萨的忆念才能和你相应,被你接收到。就像太阳普照一切,没有想着我要照这里还是那里,但因为你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阳光才没法照进来。如果把房子拆掉,自然就阳光普照了。佛菩萨的慈悲忆念也是同样,因为你自身所处的位置,才使得你能与之相应。

  “由忆念故,正智见转。由正智见,如实觉知某世界中某名菩萨、某菩萨所正受菩萨所受净戒。”因为这种忆念、相应的力量,佛菩萨就能以大圆镜智观察到,某地的某人现在已经受了菩萨戒。

  “一切于此受戒菩萨,如子如弟,生亲善意,眷念怜愍。”一切,指十方诸佛菩萨。佛菩萨对于刚刚受戒的戒子,会把他们当作儿子、弟弟一样,感到非常亲切,并以慈悲心时时忆念、加持、护佑他们。一个人走上菩提道实在太不容易了,需要得到十方诸佛菩萨的加持和护念,否则,这棵菩提幼苗很容易被无明烦恼摧残。

  “由佛菩萨眷念怜愍,令是菩萨希求善法,倍复增长,无有退减。”因为得到十方诸佛菩萨的眷念和怜愍,戒子就能在菩提道上快速进步,善法增长,这样就不容易退转。

  “当知是名受菩萨戒启白、请证。”以上,是受菩萨戒时的启白,以及请求诸佛菩萨所作的证明。

  3.礼谢供养

  如是已作受菩萨戒羯磨等事,授受菩萨俱起供养,普于十方无边无际诸世界中诸佛菩萨,顶礼双足,恭敬而退。

  三是“礼谢供养”。

  “如是已作受菩萨戒羯磨等事,授受菩萨俱起供养,普于十方无边无际诸世界中诸佛菩萨,顶礼双足,恭敬而退。”普于,即普遍。戒师给戒子作完受戒羯磨之后,双方都要起身,对十方三世无量诸佛菩萨行供养,要顶礼双足,恭敬而退。

  受戒就结束了。总体来说包括这几部分,一是发愿,要有愿菩提心的基础;二是请师,找到一位戒师为我们传戒;三是征信,戒师了解戒子对戒律的认识,以及受戒的发心;四是请求受戒,戒子要祈请戒师为自己授戒;五是问遮难,戒师了解弟子的发心是否坚定;六是正式受戒,即羯磨作法;七是请求十方诸佛菩萨证明;八是对戒子进行教诫;九是回向,把受戒功德回向法界众生。我们将来会根据这个内容,形成瑜伽菩萨戒的受戒仪轨,希望以此作为弘扬瑜伽菩萨戒的一个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