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

【点击查看全书链接】

  2.四力净修之法

  如是于诸恶行,亟应努力,无使有染。若因放逸及烦恼炽盛等缘而生罪者,亦不可任意放置,当须励力于佛大悲所说出罪方便。又彼堕罪还净之仪轨者,如三种戒中别别所说。罪还净者,当依四力。
  ① 能破力
  第一,能破力者,谓于无始来所作不善多起追悔。欲生此心者,须修能感苦异熟等三种果之理趣。修时可依《金光明忏》及《三十五佛忏法》二种而作。
  ② 对治现行力
  第二,对治现行力有六:一、依《般若》等经句受持读诵等也。二、依胜解空性,住入无我而明显之法性,深信本来清净也。三、依持诵百字等诸殊胜陀罗尼,如仪轨而持诵之。《妙臂经》云:“犹如四月火焚林,无有遮障燃遍野,以念诵火戒风燃,精进猛焰烧罪恶。犹如日光照雪山,不堪威光而消融,戒日光明念诵炽,罪恶雪山亦归尽。如于暗中置灯光,黑暗无余而除灭,千生所集罪黑暗,以念诵灯速遣除。”此复乃至未见罪净相而诵之。相者,谓于梦中梦吐恶食,又酪及乳等,或饮或吐,或见日月,或于空行,或遇猛火、水牛、黑人,或见比丘、比丘尼之僧众,或出乳树、象及牛王、山与狮子座,并微妙宫殿而为上升,或梦闻法。此《准提陀罗尼》中说也。四、依形像力,于佛获信已,塑其形像也。五、依供养力,于佛及塔兴种种供养也。六、依名号力,于佛及诸大菩萨名号闻而持之。此等唯是《集学论》中所正出者,余亦多矣。
  ③ 遮止力
  第三,遮止力者,谓正防护十不善也。以是能摧昔所造作一切自作、教作、随喜他作之杀生等三门惑业及法之障,此《日藏经》中说。意谓若无至诚防护之心而忏者,仅成空言,故律中问:“后防护否?”广释中说也。是故,后不更作之防护心颇为重要。然此心生起,又从初力而自在也。
  ④ 依止力
  第四,依止力者,皈依三宝,修菩提心也。
  总之,佛为初心学人虽说多种忏悔之门,然对治圆满者,四力为善也。
  罪净规者,于诸当生恶趣大苦之因,转生小苦因。或虽生恶趣,竟不受苦。或但于现身稍患头痛等,即成清净。如是诸须长期受苦之罪,或成短促,或竟不受。此亦视忏者力有强弱,及四力对治全与不全、力势急缓、时期长短以为等差而未有一定也。
  经及律中谓“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者,盖对诸不修四力对治者而言。若以四力如说而忏者,则虽定当受果,亦能清净。此《八千颂释》中说也。
  由是诸以忏悔及防止等力,而坏出生异熟之功能者,纵遇余缘,果必不生。如以邪见嗔恚断坏善根,彼亦同之。此《分别炽燃论》(《烧戏论》)中说也。
  然以忏护清净,虽能令无遗余,若初无罪染之清净,与忏已而净之二则大有差别。如《菩萨地》中言:“根本罪生,虽能重受还净,然于现生不能证得初地。”
  经(《研磨经》)中亦云:“若生经中所说一种谤法之罪,于七年中,每日三时忏悔,罪虽清净,然任如何疾速,欲得忍位时,须经十劫也。”以是无余清净之义者,是于不悦意之果清净无余。生起证道等者,则为甚远。故于从初无染,当励力焉。
  是故说言:“诸圣者等虽为命难,亦于小罪不知而故行。”倘若忏净与初即不生二者无别,则无须如是作矣。譬如世间伤损手足,后虽治愈,然与初未伤损终不同也。

九、下士道发心之量

  发心之量者,往者为求现世,心不虚伪,于求后世,仅随言辞转耳。若能易地而观,求后为主,求现为兼者,是即生也。虽然,尤须坚固,彼虽生已,仍当努力修之。

十、除邪分别

  除邪分别者,有一类人以经言“于一切世间圆满,皆须弃舍”,而作错乱之根据,作如是想:谓受用等圆满善趣者不出世间故,于彼希求,不应理也。
  夫于所求,有现时及究竟所求二种。世间身等圆满者,虽求解脱人,现时亦所当求,由依彼身渐次辗转而得决定善故也。所有一切身、财、眷属圆满之善趣,非皆世间之所摄。身等圆满究竟者,是佛色身,及彼之刹土、彼之眷属等故也。
  于彼密意,故《庄严经论》中说:“以前四度,成办身、受用、眷属圆满之善趣。”又多经中亦说,以彼等而成办色身也。
  已释共下士道修心之次第竟。

  2. 四力净修之法
  想要改变业果,离不开忏悔。
  “如是于诸恶行,亟应努力,无使有染。”了知业果的真实不虚,我们就应该积极努力,不使自己落入不善的念头和行为中,让心受到染污。
  “若因放逸及烦恼炽盛等缘而生罪者,亦不可任意放置,当须励力于佛大悲所说出罪方便。”如果因为放纵、姑息自己,或是因为贪嗔烦恼的力量特别强大,控制不了而产生不善行为,也不能放任不管,应该根据佛陀所说的忏悔法门,努力忏除自己在无明、放逸、烦恼炽盛等情况下造作的罪业。一旦犯了错,就要赶快忏悔,赶快清洗。
  “又彼堕罪还净之仪轨者,如三种戒中别别所说。罪还净者,当依四力。”堕罪是我们所犯的戒罪。使这些罪业清净的仪轨,正如三种戒中分别说的。别解脱戒有别解脱戒的忏罪方法,菩萨戒有菩萨戒的忏罪方法,密乘三昧耶戒有三昧耶戒的忏罪方法。根据戒律忏悔,主要忏除的是戒罪,此外还有业罪。要使所犯罪业彻底干净,必须依四种力量,即能破力、对治现行力、遮止力和依止力。这四种力量构成完整而强大的忏悔系统。
  第一是能破力,当我们犯罪后,对这一行为生起强烈的后悔,这种心有能力瓦解造下的业。这是心自身的化解作用。第二是对治现行力,通过特定方法对治罪业。第三是遮止力,发誓以后再也不做。第四是依止力,通过皈依、发心,由依止形成强大的力量,从而化解罪业。下面分别说明。
  ① 能破力
  “第一,能破力者,谓于无始来所作不善多起追悔。欲生此心者,须修能感苦异熟等三种果之理趣。修时可依《金光明忏》及《三十五佛忏法》二种而作。”第一是能破力,对自己无始以来所造的罪业生起追悔心。很多人做了不善行之后,觉得理所当然,没什么大不了的。真正生起追悔心,要通过观察修,思惟我们所造的业力将感得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认识到恶业果报的恐怖,从而生起追悔心。忏悔还有具体做法。戒律中是通过羯磨忏罪,经教中是依《金光明经忏》《三十五佛忏法》等忏法修行。我们每天早晚功课念诵的《八十八佛大忏悔文》,也是非常好的忏悔仪轨。我们念忏悔文时,可以结合仪轨观想,能达到非常好的忏悔效果。如果光是有口无心地念一念,恐怕质量是有问题的。同样一个法门,你修得如法不如法,用心真切不真切,有没有相应的观想,效果有天壤之别。尤其是忏悔,如果没有真切的心,忏悔什么?
  ② 对治现行力
  “第二,对治现行力有六。”第二是通过现行的力量,达到对治业力的效果,包括六方面。
  “一、依《般若》等经句受持读诵等也。”其一,读诵大乘经典,尤其是读诵《般若经》。因为经中讲一切都是空,无自性,无所得。我们在诵经过程中,不断思惟空义,思惟一切都是因缘假相,如梦如幻。通过思惟达到化解业力的效果。所有业力都建立在我法二执的基础上,当我们思惟一切法都是空,本身就在动摇我法二执。所以说,读诵经典,思惟经义,有灭罪的功能。
  “二、依胜解空性,住入无我而明显之法性,深信本来清净也。”其二,通过胜解空性,安住在无我及我所的状态,也能达到忏悔业力的效果。在空性层面是本来清净的,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没有凡夫也没有圣贤。从而达到悔罪的效果。
  “三、依持诵百字等诸殊胜陀罗尼,如仪轨而持诵之。”第三,通过诵金刚萨埵百字明咒。这也是藏传佛教的四加行之一,要诵十万乃至百万遍,并且有专门的仪轨。在诵咒过程中,要按仪轨观想,金刚萨埵如何以他的加持力,以他的光明和智慧消解众生业力。我们的“皈依共修仪轨”中,有“七佛灭罪真言”,也是非常好的消业障真言。关键是我们在持诵过程中,一方面要通过如法的仪轨观想,一方面要在佛菩萨的加持下,生起虔诚心和清净心,这是化解罪业的力量。
  “《妙臂经》云:犹如四月火焚林,无有遮障燃遍野,以念诵火戒风燃,精进猛焰烧罪恶。”《妙臂经》中,用三个比喻说明了念诵的力量。就像四月的森林着了火,火势凶猛,整个森林没有一点阻碍地燃烧起来。念诵咒语的力量也像森林之火一样,而清净的戒就像风助燃一样,使念诵产生强大的力量。森林之火可以烧毁很多树木,而念诵之火可以焚烧罪业。
  “犹如日光照雪山,不堪威光而消融,戒日光明念诵炽,罪恶雪山亦归尽。”就像强烈的阳光照在雪山上,积雪会在日光照射下融化。同样,如果能严持律仪并诵咒,咒的威力将会很大,帮助我们消除千年积集的雪山般的罪业。
  “如于暗中置灯光,黑暗无余而除灭,千生所集罪黑暗,以念诵灯速遣除。”就像在黑暗中点燃一盏灯,千万年的黑暗就会被照破,所谓“一灯能破千年暗”。同样,念诵的修行也像明灯,能照破长期积累的罪业。
  罪业可以忏悔的道理并不奇怪。因为任何一个罪业,不管有多大,形容得多可怕,都是心念的产物。念头是缘起的,所以就可以改变。罪业如果没有忏悔,就像我们没能力对治念头的时候,确实是可怕的。如果有能力用智慧对治,其实每种罪业的力量都是微不足道的。从我们的念头到所形成的世界,一切都是无常的。包括业力,也是缘起的,无常的,可以改变的。我们的心能造业,本身也有化解罪业、自我解脱的功能,只是我们要去培养并认识这种力量。
  “此复乃至未见罪净相而诵之。”当我们诵咒后,罪就清净了。怎么知道这些罪清净没有?在梦中会有一些特殊显现。当你梦到这些东西,就表示罪业已被忏除清净。那么,咒到底要诵多少?是诵十万遍,还是二十万、三十万遍?同样是诵咒,用什么样的心去诵,效果是完全不同的。比如念十万遍三皈依,是不是就能对三宝生起皈依之心?关键是你在念三皈依时,有没有一定的观察修为基础。如果有观察修为基础,可能不需要念十万遍就能达到这个效果。反之,可能念一百万遍都未必有效。就像很多人念“阿弥陀佛”,只是有口无心地念一念,根本没有念到心里,那么念得再多也是没有力量的。因为你没有真正用心去念,你念的佛号,对你就起不到改变的作用。念佛的意义,是培养强烈的正念,以此改变生命。所以念佛也好,念咒也好,磕大头也好,数量固然是一方面,但不是一切,关键是有质量。而质量的根本在于用心正确,必须用心去做,而且很真切。
  “相者,谓于梦中梦吐恶食,又酪及乳等,或饮或吐,或见日月,或于空行,或遇猛火、水牛、黑人,或见比丘、比丘尼之僧众,或出乳树、象及牛王、山与狮子座,并微妙宫殿而为上升,或梦闻法。此《准提陀罗尼》中说也。”通过念咒之后,如果罪业清净了,就会出现一些征兆。比如你在梦中吐出不好的东西,或是在吃乳酪,或是吐出乳酪,或是在梦中见到日月,或是梦见自己在天上飞,或是在梦中遇到火灾、水牛,或是在梦中制伏黑人,或是梦见比丘、比丘尼,或是梦见树在冒牛奶,或是梦见象、牛王、大山、狮子座,或是看到微妙的宫殿在上升,或是梦到自己在听法。这些征兆都是《准提陀罗尼》说的。有时候,你没忏悔也可能梦到这些东西。如果只是平时梦到,那和忏悔是没关系的。只有在你修习忏悔时梦到这些,才和罪业的清净与否有关。这点要搞清楚。不要因为平常梦到这些,就觉得自己的罪业已经没了。关键是你修行、念咒之后,烦恼是不是真正减少了,心态是不是转变了,慈悲心是不是增加了,这才是最重要的,而不仅仅是考量一些表象。
  “四、依形像力,于佛获信已,塑其形像也。”其四,根据形像的力量。如果对佛菩萨生起极大的信心,然后塑其形像,也能达到对治罪业的效果。塑像有一个前提,就是以信心、虔诚心来塑造。其作用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是因为你对佛菩萨有清净的信心,这种净信本身就能消除罪业;二是由于这种清净信心,使你能和佛菩萨的功德相应,达到除罪的效果。
  “五、依供养力,于佛及塔兴种种供养也。”第五是依供养力,通过对佛菩萨和塔庙兴种种供养产生的力量。在供养过程中,要以清净、虔诚的心去做。如果带着世俗心,带着有所得的、和菩萨做生意的心供养,是不能消除业障的。如果以净信修供养,这个心本身就和佛菩萨相应,自然能达到除罪的效果。
  “六、依名号力,于佛及诸大菩萨名号闻而持之。此等唯是《集学论》中所正出者,余亦多矣。”第六,依名号力。阿弥陀佛、观音菩萨这些圣者的名号,本身蕴含佛菩萨的悲心和愿力,是有加持力的。比如念大悲咒,就有很多佛菩萨的名号。只要以虔诚、清净的心念诵,就能得到加持。如果不相应,就像信息不通,自然也不会有加持力。所以说,加持力必须建立在强大的心行基础上。有了这个基础,念一句“阿弥陀佛”才能消除无量罪业。不是随便念一下,关键是以什么样的心去念。
  以上所说的六种力量,都属于“对治现行力”。其中,第二种“胜解空性”最难做到。其他五种也要如法地做,才能达到消除业障的效果。
  ③ 遮止力
  “第三,遮止力者,谓正防护十不善也。”第三是遮止力,不让罪业继续发展。前面讲到,有六种业比较重,其中就有串习力。业只做一次的话,未必有多少力量。但你要做两次、三次、四次,力量就会越来越大。这是心念的规律。比如我们觉得某人做了对不起自己的事,想到这个人,心里就出现一丝不愉快。这个念头其实很弱,就像闪电一样,很快会过去。但如果继续想,这人曾经说过我的坏话,曾经借了我的东西不还,老和我过意不去,想到后来,一个微不足道的念头会变成强大的力量,占据你的整个心,影响你三五天、一两个月,控制你的一生乃至更久。所以对不善念要防护、遮止,不让它继续发展,不再给业的种子浇水。
  “以是能摧昔所造作一切自作、教作、随喜他作之杀生等三门惑业及法之障,此《日藏经》中说。”遮止力能摧毁过去所造和教他作的身口意恶业,以及随喜他人恶业的行为和修法障碍。这是《日藏经》所说的。
  “意谓若无至诚防护之心而忏者,仅成空言,故律中问:‘后防护否?’广释中说也。是故,后不更作之防护心颇为重要。”忏悔主要是生起至诚的防护心。不仅要忏悔过去的罪业,更主要是防护将来不要再作。所以律中关于忏悔的仪轨会问:“以后会用心防护,不再造作吗?”这是广释所说的。可见,以后不再作的防护心很重要。
  “然此心生起,又从初力而自在也。”防护心的生起,关键是建立在能破力的基础上。初力,是指第一种“能破力”。但想要未来不再造不善业,还得以强烈的后悔为前提。
  ④ 依止力
  “第四,依止力者,皈依三宝,修菩提心也。”怎样才能保证我们长时间地不造罪,同时化解业力?就要靠依止力,要皈依三宝,发菩提心。从自我中心走出来,开始以三宝为中心的人生。如果我们能走出凡夫心,建立在自我基础上的一切业力将失去基础。
  以下,是对四力净修法的总结。
  “总之,佛为初心学人虽说多种忏悔之门,然对治圆满者,四力为善也。”虽然佛陀为初心学人说种种忏悔法门,但完整的对治,依这四种力是最好的。四力不是单独运用的,而要有机结合起来。从能破力到对治现行力、遮止力、依止力,按这个次第忏悔,就有能力把罪业清洗干净。
  “罪净规者,于诸当生恶趣大苦之因,转生小苦因。或虽生恶趣,竟不受苦。或但于现身稍患头痛等,即成清净。如是诸须长期受苦之罪,或成短促,或竟不受。”忏除罪业后有什么变化呢?忏罪之后,使将要招感恶趣的重大苦因,转变成小的苦因;或者虽然生到三恶道,应该遭受很大痛苦的,现在竟然不受苦;或者只是现身感得头痛、肚子痛之类的小苦;或者本来应该受几百生、几千生的痛苦,现在短暂地受一下,甚至没感到痛苦就结束了。
  “此亦视忏者力有强弱,及四力对治全与不全、力势急缓、时期长短以为等差而未有一定也。”那么具体情况如何,受报会受到什么程度?关键看我们忏悔时力量是不是很强,用四力忏悔的过程中,四种力量运用得完整不完整,发心是强是弱,忏悔时间是长是短。这些情况不同,将来招感的果报也不一样。
  “经及律中谓‘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者,盖对诸不修四力对治者而言。若以四力如说而忏者,则虽定当受果,亦能清净。此《八千颂释》中说也。”有人觉得,佛经和律典都说过,造业之后,即使经过百千万劫,业也不会自动消失。宗大师的回答是,这主要是对不依四力忏悔,或根本不修忏悔的人而言。如果以四力忏悔,即使原先一定要招感的果报,通过忏悔也是能清净的。这是《八千颂释》说的。
  “由是诸以忏悔及防止等力,而坏出生异熟之功能者,纵遇余缘,果必不生。如以邪见嗔恚断坏善根,彼亦同之。此《分别炽燃论》中说也。”以忏悔和防护的力量,可以损坏我们播下的业种。那些本来要感果的业种,通过忏悔就没有感果的功能了。就像谷种,本来播到地里是可以发芽的,但如果我们把它拿到锅里煮一下,种子就不能发芽了。同样的道理,通过忏悔,业种就没有感果的功能了。邪见和嗔心能破坏善根,道理也是一样的。本来这些善根可以使我们生生世世遇到佛法,但因为邪见和嗔心,就使善根不能产生作用。这是《分别炽燃论》说的。
  下面还要讨论一个问题,即忏悔干净和没有造罪一样不一样。
  “然以忏护清净,虽能令无遗余,若初无罪染之清净,与忏已而净之二则大有差别。”忏悔清净之后,虽然不再有招感果报的功能,但这和从来没有犯罪的清净,还是不一样的。
  “如《菩萨地》中言:根本罪生,虽能重受还净,然于现生不能证得初地。”正如《菩萨地》所说,如果犯了菩萨戒的根本罪,虽然忏悔之后可以清净,但现生不再能证初地了。
  “经中亦云:若生经中所说一种谤法之罪,于七年中,每日三时忏悔,罪虽清净,然任如何疾速,欲得忍位时,须经十劫也。”又引《研磨经》说,一个人生起谤法罪后,如果七年中每天三时忏悔,虽然罪业被忏除清净了,但要真正修行有成,得到忍位,必须经过十劫的修行。
  “以是无余清净之义者,是于不悦意之果清净无余。生起证道等者,则为甚远。故于从初无染,当励力焉。”说到忏悔清净,清净的是什么?对修行有什么影响?所谓忏悔清净,是指所造不善业本来会招感痛苦的结果,现在虽然不再招感恶趣果报,但对修行、证道还是有障碍的,使证道时间大大延长。
  宗大师引这些是要说明什么呢?有人觉得,反正可以忏悔清净,就对造罪不当回事。要知道,随便造罪的结果,会使你陷入不善业的惯性中,这就是生死,就是轮回。所以宗大师告诫我们,不要觉得可以忏悔就随便造罪,对此不能掉以轻心。
  “是故说言:‘诸圣者等虽为命难,亦于小罪不知而故行。’倘若忏净与初即不生二者无别,则无须如是作矣。”圣者们因为明了因果原理,即便对微小的罪也不会明知故犯。如果说这种忏除干净和最初没犯是一样的,对罪业就不必那么害怕,忏悔一下就可以了。事实上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不可以造罪。
  “譬如世间伤损手足,后虽治愈,然与初未伤损终不同也。”就像一个人手脚断了,后来虽然治好,但和从来没坏过是不一样的。
  业果的道理到此就讲完了,主要包括:一、业的四大原则;二、十不善业是怎么形成的,从发心、加行到究竟认识业的形成;三、关于业感果的轻和重;四、关于业的忏悔。这四部分内容,大家需要反复思考,获得胜解。
  下士道的内容还有最后两点。《道次第》中,三士道的修行都以发心为基础,下士道是生起增上善心,中士道是发起出离心,上士道是发起菩提心。关于下士道的修行,这个心究竟发起没有,标准是什么?我们需要有明确的认识。

九、下士道发心之量

  “发心之量者,往者为求现世,心不虚伪,于求后世,仅随言辞转耳。”下士道的心是怎么生起的?在学佛前,我们是以追求现世的幸福和利益,作为人生的一切。我们常说“这人很现实”,什么叫现实?其实就是追求现世利益。至于未来的幸福,只是说说而已。尤其对没宗教信仰的人,更不会放在心上,最多抱着“宁可信其有”的心态。
  “若能易地而观,求后为主,求现为兼者,是即生也。”所以要作出改变,以追求未来的幸福为主,现世的幸福为辅,这是下士道的心行特点。我们了知三恶道痛苦,了知因果法则,就要追求来生幸福,希望继续保有人身,或生到天上。今生的幸福虽然重要,但仅仅看到眼前利益,可能会因此造下罪业,最终堕落恶道,所以要考虑来生的幸福,要服从于来生。也就是说,对今生幸福的追求要建立在善行基础上,不要给未来生命造成无穷过患。这是下士道修行必须具备的认知。
  “虽然,尤须坚固,彼虽生已,仍当努力修之。”如果我们以追求来生为主,现世为辅,就生起增上善心了。虽然生起了,但心是不稳定的,还要不断念死无常,念三恶道苦,要皈依三宝,深信业果。这些是佛法修行的基础,也是下士道应该具备的认知。

十、除邪分别

  下士道的果报主要是帮助我们获得暇满人身。作为修行人,是否需要具备圆满人身呢?关于这个问题,长期以来有不同看法,所以宗大师特别加以辩析。
  “除邪分别者,有一类人以经言‘于一切世间圆满,皆须弃舍’,而作错乱之根据,作如是想:谓受用等圆满善趣者不出世间故,于彼希求,不应理也。”有一类人看到经中所说,应该舍弃世间的圆满,包括色身、受用、良好的生存状态等,结果就理解错了,认为学佛者不该追求世间的圆满,不该追求圆满的人身。其实佛经的意思是,你不要执著世间的圆满,并不是说不要这些东西。
  “夫于所求,有现时及究竟所求二种。”宗大师是怎么解答这个问题的呢?他告诉我们,学佛的追求有两种,一是现时的圆满,一是究竟的圆满。
  “世间身等圆满者,虽求解脱人,现时亦所当求,由依彼身渐次辗转而得决定善故也。”现时的圆满,就是色身、财富、眷属的圆满,追求解脱的修行者也应该具备。在“完美人生的八种因果”中,宗大师指出,拥有暇满人身,才能更好地修行、弘法。否则,连佛法都没机会接触,修行也会有种种困难,所谓“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修行要有善根、福德、因缘,没有好的身份和环境是很难的。所以说,求解脱人也要希求世间圆满,在这个基础上修行,才能成就究竟的圆满,也就是成佛。
  “所有一切身、财、眷属圆满之善趣,非皆世间之所摄。”宗大师进一步说明,所有的身圆满、财富圆满、眷属圆满,并不完全是世间法所摄。成佛后,也具备圆满的色身、圆满的眷属、圆满的受用、圆满的国土。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有圆满的色身、报身,还有无量眷属和弟子,这也属于身等圆满的范畴。所以身等圆满不仅是人乘的范畴,也是佛乘的范畴,不应该摒弃。
  “身等圆满究竟者,是佛色身,及彼之刹土、彼之眷属等故也。”对于这个问题,宗大师从两个方面来解释:第一,世间圆满是成佛的基础;第二,即使成佛也没有离开世间的圆满,而且是最高的体现。人天乘是整个佛法修行的基础,有它自身的修行因果,同时也是中士道、上士道的基础。不论中士道还是上士道的修行,都离不开念死无常、念三恶道苦、皈依三宝、深信业果。
  “于彼密意,故《庄严经论》中说:‘以前四度,成办身、受用、眷属圆满之善趣。’又多经中亦说,以彼等而成办色身也。”对于其中蕴含的深意,《庄严经论》说,六度中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四度能成就受用圆满。其他经典也说,布施等善行能成就色身的圆满。当然,我们成就受用圆满的目的不在于享乐,而是为了得到更好的修行机会和助缘,是为成就解脱和无上菩提服务的。
  “已释共下士道修心之次第竟。”下士道的内容到此结束。大家不要以为听一下就完了,还要根据业的几个问题深入思考,有什么疑问可以提出来讨论。对业果生起决定信解,是佛法修行的重要基础。其中道理非常深奥,不要掉以轻心。我们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还可以参考和本论相关的资料,或是非《道次第》系统,但内容相关的论典。通过多闻多思,对这些义理有清晰的认识,进而产生信解——觉得人生就这么回事,确实如此,真实不虚,佛陀讲得太正确了。如果生起这样的信解,对问题的思考就比较成功了。希望你们能养成一些好习惯,将终生受用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