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

【点击查看全书链接】

三、依不善业论业果轻重

  1.依《本地分》说六种业果轻重
  《本地分》中说六种业重:一、现行者,谓以三毒或极猛利无彼三毒所发起业。二、串习者,谓于长时亲近修习,若多修习善不善业。三、自性者,谓身语七支前前重于后后,意之三业后后重于前前。四、事者,谓于佛法僧师长等处为损为益,名重事业。五、所治一类者,谓一向受行诸不善业,乃至寿尽而无一善。六、所治损害者,谓断所对治诸不善业,远离贪等,令诸善业离欲清净。
  《亲友书》亦云:“恒时耽著无对治,具德所依业由生,善与不善五大端,当勤修习彼善行。”此以三宝等为功德所依,父母等为有恩所依,分之为二则成五也。
  2.依四门力大说业果轻重
  ① 田门力大
  田者,罪福之田也,三宝、尊长及等同尊长与父母等是。于此等前,虽无猛利意乐,稍作损益,罪福大故。
  又《念住经》云:“若三宝之物,虽极微小,不与而取,后仍归还。其物属佛及法者,即当清净。倘属于僧,则在僧未受用以前,不成清净。若系食物,则堕大地狱。若是余物,当于无间近边之大黑暗狱中受生也。”
  菩萨者,为最有大力之善不善田。如《入生信力印经》云:“若以忿心背菩萨坐,而作是言:此极恶人,我不看视。较以忿心将十方一切有情逼入黑暗狱中,罪尤重大而无可数量。又于菩萨生嗔害心,出不雅言,较将尽恒河沙数诸窣堵波毁坏、焚烧,所生之罪,如上所说。”
  《入定不定印经》云:“若于胜解大乘菩萨前,净信瞻视,称扬赞叹,较将十方剜眼有情以慈悯心仍生其眼,复将前诸有情放出牢狱,于转轮王位或梵天乐而安立之,所生福德尤为超胜,无可数量。”
  《最极寂静神变经》云:“若于菩萨所修善行,下至一抟之食施于傍生之善为作障难,较杀南赡部洲一切有情,或劫夺其一切财物,所生之罪,尤无数量。”故于此处应极慎重。
  ② 依门力大
  如铁丸入水,虽小沉底。若作成器,虽大上浮。不善巧者与善巧者所作之罪,重轻亦同。盖谓追悔先罪,守护后恶,罪不覆藏,修善对治者,是为善巧。若不如是而作,从轻蔑门中知而故行,善巧自矜者,是则重焉。
  《宝蕴经》亦云:“假使三千世界一切有情皆住大乘,具转轮王位,一一持灯,油如大海,炷如须弥,供养佛塔,较之出家菩萨以灯炷沾油供于塔前,其福百分之一亦不能及。”此中意乐及田皆无差别,而物之相差虽巨,以依之力也明矣。
  由是理推之,则以戒之有无,或具一具二具三之身而修行者,亦诸后后较之前前之进步为迅速也,亦甚明。如以在家修布施等时,亦以住于斋戒者所作,与无戒者所作,二善根力之大小迥然不同焉。
  《治罚毁戒经》云:“若破戒比丘以大仙幢相(身著三衣)覆身,于一日夜受用信施,所集罪垢,较之一具足十不善之人,长时无间于百年中积集其罪,尤为众多。”此亦由依门之罪大也。
  《戒经》(《分辩笈摩经》)亦云:“猛焰热铁丸,吞之犹为胜,不以破戒身,向聚落乞食。”此说毁戒(犯戒)及戒缓(包括对于学处放逸而言)之二者。敦巴云:“依于法之罪中,则十不善罪是少分耳。”诚哉斯言。
  ③ 物门力大
  布施有情中之法施,与供养佛中之修行供养者,较之财物施供特别超胜。据此为例,余亦当知。
  ④ 意乐门力大
  《宝蕴经》(即《宝积经》)云:“若有菩萨不离希求一切种智之心,虽仅散一花,其所得福,较之三千世界之一切有情各建佛塔,量等须弥,复于彼等塔,尽恒沙数劫,以一切承事而为供养,所得福德,前者为多。”
  如是以所得胜劣及缘自他义利等之意乐差别,复于猛缓、久暂诸门,应当了知,于恶行中,亦以烦恼猛利恒长者力大,然彼中尤以嗔恚力为大。
  《入行论》云:“千劫所积施,及供如来等,凡其诸善行,一嗔皆能坏。”
  又或于同梵行者,彼中更以嗔菩萨为极重。《三昧王经》云:“若一于一作害心,持戒闻法不能救,静虑及住阿兰若,施与供佛皆莫救。”

三、依不善业论业果轻重

  第三个问题,是依十不善业讨论业果的轻重,即从哪些方面判断业果的轻重,什么样的业会感得重的果报,什么样的业感得轻的果报。这里从《本地分》和四门力大两部分说明。
  1. 依《本地分》说六种业果轻重
  “《本地分》中说六种业重。”《本地分》出自《瑜伽师地论》,该论共分五部分,第一是《本地分》,是该论最重要的部分。其中讲到,在六种情况下,业能感得重果。
  “一、现行者,谓以三毒或极猛利无彼三毒所发起业。”第一是现行。如果我们以贪心、嗔心或愚痴造作不善行,或以极猛利的无三毒之心造作善行,就会招感重大的果报。前面讲过,业能增长广大,它所招感的果报,超过外在种子感果的百千万倍。为什么业有这么大的潜力?因为业的本质就是心念。我们说业的潜力很大,其实是心的潜力很大。可以说,心的力量有多大,业的力量就有多大。因为心是无限的,所以,任何一种业遇到适当的缘,产生的结果也非常壮观。想一想,整个世界都是我们心念的显现,包括太阳、地球、月亮。心确实就有这么大的力量。如果我们了知心潜在的无限性,就不会奇怪,业能招感那么重的结果。尤其是以猛利三毒所造的业,招感的果报当然特别重。
  “二、串习者,谓于长时亲近修习,若多修习善不善业。”第二是串习。业如果只做一次,力量并不会很强。但如果不断地做,贪的人经常贪,偷的人经常偷,嗔心重的人经常起嗔心,这种心行就会不断积累,使念头的力量强大无比。我们每做一件事,首先是起心动念,如果动了要杀生或偷盗的不善念,在做的过程中,又会不断强化这种念头,增长贪心或嗔心。久而久之,这种业行的力量会因不断重复而壮大,果报也将巨大无比。持戒就是帮助我们止息不善行,并对已经做过的赶快忏悔,不让它延续下去,业的力量就不会无限增长。
  “三、自性者,谓身语七支前前重于后后,意之三业后后重于前前。”第三是自性,从业的自身来判断。在十不善业中,哪种更重,哪种更轻?身业和语业七支,是前前重于后后。也就是说,杀生比偷盗更重,偷盗比邪淫更重,邪淫比妄语更重……以此类推,都是前一种重于后一种。而在贪、嗔、邪见三种意业中,是后后重于前前,邪见最重,嗔心其次,贪心最轻。因为人有邪知邪见后就会断善根,将永远沉沦,遇不到佛法。嗔恨心也厉害,是生命中具有极大破坏性的心理,可以一下子摧毁你所修的功德,所谓“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比起邪见还是要轻一些。相对来说,贪感得的果报就更小了。
  “四、事者,谓于佛法僧师长等处为损为益,名重事业。”第四是事,即造业的所缘境不同,业的轻重也不同。如果这些不善行伤害的对象是三宝,是师长,业报就会更重。在所有罪业中,有五种特别重,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称为五无间业。相比之下,伤害普通人的罪过就比较轻,伤害动物的罪过就更轻。即使在动物中,伤害小动物比大动物的罪过轻,伤害看不见的动物比起看得见的罪过轻。所以说,犯罪的所缘境不同,构成的罪业轻重也不一样。这个道理下面会进一步说明。
  “五、所治一类者,谓一向受行诸不善业,乃至寿尽而无一善。”第五,如果一直造不善业,从来不修善业,也不忏悔,不善业从来没得到抑制或清洗,而且很执著地做着,对自己的杀盗淫妄很得意,觉得自己干得很出色,最终要感得的果报将很重。反之,尽管你造了不少不善业,但经常忏悔,或是诵诵经、拜拜佛,不善业多少可以得到对治。
  “六、所治损害者,谓断所对治诸不善业,远离贪等,令诸善业离欲清净。”第六,所对治的这些罪业被彻底断除。前五条是从不善业的积累来说,第六条是从善业来说的。比如阿罗汉,通过戒定慧的修行远离贪嗔痴,并断除所有不善业,使修习的善业圆满清净,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这种善业的力量是纯粹的,非常强大,不受凡夫心的任何干扰。
  “《亲友书》亦云:恒时耽著无对治,具德所依业由生,善与不善五大端,当勤修习彼善行。”《亲友书》的这个偈颂,包含前面所说的六种情况。在长期坚持并以猛利意乐发起、且未加对治的行为中,能招感最大果报的,正是三宝和父母这五种所缘境。也就是说,对三宝和父母行善将感得极大乐果,而对之作恶将感得无量苦果。所以,我们应该精进不懈地对三宝和父母修习善业。
  “此以三宝等为功德所依,父母等为有恩所依,分之为二则成五也。”这是以佛法僧三宝作为功德的所依,父母作为恩德的所依,如果把父和母分开计数,再加上佛法僧三宝,就是前面所说的“五大端”了。
  以上引用《瑜伽师地论》,从六方面判断业的轻重。
  2. 依四门力大说业果轻重
  接下来从田门、依门、物门、意乐门四个角度,说明业的轻重。
  ① 田门力大
  “田者,罪福之田也,三宝、尊长及等同尊长与父母等是。”第一是田门力大。所谓田,就是我们造罪和种福的所缘境,这是招感痛苦、长养福报的土壤。因为土壤不同,我们在田里播下种子,将来感得的果实也不一样,所以我们要培植福田。福田有悲田、敬田、恩田三种。三宝属于敬田,恭敬三宝能获得无量福报。父母属于恩田,有恩于我们,理应报恩,也能因此获得福报。
  “于此等前,虽无猛利意乐,稍作损益,罪福大故。”我们对敬田、恩田等培植福德或犯下罪过,效果都是加倍的。哪怕你不是带着强烈的供养心或猛利的犯罪心,但因为所缘的特殊性,只要稍微做一下,感得的福报或苦果都很大。反过来说,如果生起猛烈的意乐去供养三宝和父母,或是对他们犯下过错,那么,福报和罪过将是无量无边的。我们知道,土地有贫瘠和肥沃之分。肥沃的土地上,稍微播一点种,就能长出很好的庄稼。而在贫瘠的土地,播种后即使小心呵护,也只能长一点点。生命内在的田也是一样。三宝的福田、父母的恩田属于肥沃的土地,如果修供养或犯罪,产生的力量将非常大。
  “又《念住经》云:若三宝之物,虽极微小,不与而取,后仍归还。其物属佛及法者,即当清净。倘属于僧,则在僧未受用以前,不成清净。若系食物,则堕大地狱。若是余物,当于无间近边之大黑暗狱中受生也。”《念住经》说,哪怕很微小的三宝物,你不与而取,占为己有,即使后来归还了,会怎样呢?如果属于佛和法的物品,只要归还后,你的行为就算清净了。但如果是属于僧众的物品,在僧众受用前你就不与而取,即使归还后,行为也是不清净的。如果是盗用食物,将堕落大有情地狱;如果是其他物品,将堕落黑暗的近边地狱。
  “菩萨者,为最有大力之善不善田。”菩萨也是世间最大的福田,不论生善还是生恶,都是最有力量的。
  “如《入生信力印经》云:若以忿心背菩萨坐,而作是言:此极恶人,我不看视。较以忿心将十方一切有情逼入黑暗狱中,罪尤重大而无可数量。”《入生信力印经》说,如果以嗔恨心背对菩萨而坐,然后说:这人很可恶,我不想看他,不想理他。当你对菩萨生起这样的嗔心,罪过到底有多大呢?比起以嗔恨心将十方一切众生都逼到黑暗地狱罪过更重,而且不知道重多少,难以计数。
  “又于菩萨生嗔害心,出不雅言,较将尽恒河沙数诸窣堵波毁坏、焚烧,所生之罪,如上所说。”此经还说,如果对菩萨起嗔恨心,以不雅的语言诽谤,由此造成的罪过,比起毁坏恒河沙数佛塔的罪过更为严重。
  “《入定不定印经》云:若于胜解大乘菩萨前,净信瞻视,称扬赞叹,较将十方剜眼有情以慈悯心仍生其眼,复将前诸有情放出牢狱,于转轮王位或梵天乐而安立之,所生福德尤为超胜,无可数量。”胜解大乘菩萨,就是胜解行地的菩萨,还不是见道的菩萨,只是地前的菩萨。《入定不定印经》说,如果你以欢喜心亲近菩萨,以清净心瞻仰菩萨,称扬赞叹菩萨的功德,这么做的功德有多大呢?比起以慈悲心为全世界眼睛被挖掉的有情装上眼睛,同时将他们从地狱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去当转轮圣王,或生到梵天享受快乐,相比之下,亲近菩萨招感的福德更为超胜,不可限量。
  “《最极寂静神变经》云:若于菩萨所修善行,下至一抟之食施于傍生之善为作障难,较杀南赡部洲一切有情,或劫夺其一切财物,所生之罪,尤无数量。”《最极寂静神变经》说,如果你在菩萨修善行时设置障碍,哪怕是给猫狗一把食物这样微小的善行,只要你障碍了,由此产生的罪过,比起杀死南赡部洲的一切有情,或夺走他们的全部财物,还严重无数倍。
  “故于此处应极慎重。”所以说,对三宝、菩萨这些福田要特别慎重,必须具足信心,避免不恭敬的行为。
  以上告诉我们,不同的田所产生的福报和罪过力量悬殊。
  ② 依门力大
  依门告诉我们,以不同身份修习善、不善行,产生的功德和罪过是不同的。
  “如铁丸入水,虽小沉底。若作成器,虽大上浮。不善巧者与善巧者所作之罪,重轻亦同。”这里举了一个比喻。就像铁丸虽然很小,可把它扔到水里就下沉了。但如果把铁做成轮船,哪怕是万吨巨轮那么重,一样可以浮在水面。这说明什么?就是善巧和不善巧的问题。如果有善巧,万吨轮都能浮起来;如果不善巧,小铁丸也会下沉。
  “盖谓追悔先罪,守护后恶,罪不覆藏,修善对治者,是为善巧。”如果造罪后及时发露忏悔,发愿以后再也不做,同时皈依三宝,以发心和修习善行来对治,就叫作善巧。再大的业,通过有效忏悔,都可在不同程度得以化解。
  “若不如是而作,从轻蔑门中知而故行,善巧自矜者,是则重焉。”如果不懂得对治,造作恶行后不当回事,明知故犯,还觉得自己了不起,吃香喝辣,很风光,很得意。这样的话,所造罪过会越来越重。这就说明,善巧不善巧的关键在于是否懂得忏悔。这是佛法修行的前行和基础。
  “《宝蕴经》亦云:假使三千世界一切有情皆住大乘,具转轮王位,一一持灯,油如大海,炷如须弥,供养佛塔,较之出家菩萨以灯炷沾油供于塔前,其福百分之一亦不能及。”《宝蕴经》说,如果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有情都安住于大乘,具备转轮王的身份,每个众生都捧着灯供养佛塔,灯油像大海水那么多,灯炷像须弥山那么大。由此获得的福德,比起出家菩萨拿着灯炷沾点油供在塔前,甚至百分之一都比不上。这是说明出家身份的尊贵。
  “此中意乐及田皆无差别,而物之相差虽巨,以依之力也明矣。”在上述比喻中,发心和供养对象没什么差别,而所供养的物品相差很大。为什么微小供养招感的福德,远胜于如此广大的供养,差别主要在哪里?就是所依的身份不同。为什么出家身份有这样的作用?差别就在于戒律。因为受持出家戒,修习供养的福报就特别大。
  “由是理推之,则以戒之有无,或具一具二具三之身而修行者,亦诸后后较之前前之进步为迅速也,亦甚明。”根据以上原理类推,有戒和没有戒,持一条戒和持两条戒,持两条戒和持三条戒,持五戒和持八关斋戒,持八关斋戒和持十戒,持十戒和持具足戒,都是后者比前者的力量更大。因为身份不同,虽然做的是同一件善行,但由此获得的福报完全不同。身份是福报的载体,也是善行和不善行的土壤。因为土壤不同,同样播下一粒种子,结果是完全不同的。所以这里不是单纯的身份问题,而是代表了土壤的不同。
  “如以在家修布施等时,亦以住于斋戒者所作,与无戒者所作,二善根力之大小迥然不同焉。”在家人修布施等善行,有戒和没有戒,受过五戒和没受五戒,受过八关斋戒和没受八关斋戒,招感的功德也是不一样的,原因还是在于土壤不同。心是业的土壤,土壤不同,果报也不一样。就像有的城市土地特别贵,你要在上海东方明珠附近买块地,增值起来真是不得了。而在偏僻的乡下买块地,就不太会增值。可见黄金地段和平常土地的价值不同,有戒和没戒同样存在差别。
  “《治罚毁戒经》云:‘若破戒比丘以大仙幢相覆身,于一日夜受用信施,所集罪垢,较之一具足十不善之人,长时无间于百年中积集其罪,尤为众多。’此亦由依门之罪大也。”《治罚毁戒经》说,破戒比丘以大仙幢相(即三衣)披在身上,一天一夜受用信施,由此形成的罪恶,比起具足十不善行者在百年中不断干坏事犯下的罪过更多。这也是因为他的身份不同。有了这个身份,造善业固然感果特别大,当你犯罪或破戒时,招感的果报也特别重。
  “《戒经》亦云:猛焰热铁丸,吞之犹为胜,不以破戒身,向聚落乞食。”《戒经》也说,宁可吞下燃烧的热铁丸,也不能以破戒身接受他人供养。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吞下热铁丸只是当时的痛苦,但以破戒身接受供养,将招感的地狱果报,其痛苦超过前者百千万倍。
  “此说毁戒及戒缓之二者。”以上是说毁戒和不认真持戒两种情况。戒缓就是戒的力量很弱,在学处上放逸。
  “敦巴云:‘依于法之罪中,则十不善罪是少分耳。’诚哉斯言。”仲敦巴尊者说,如果和戒罪相比,十不善业的罪过是非常微小的。也就是说,有戒之身所犯的罪比业罪重得多。确实如此啊。当然前面也说过,以有戒之身修行,所感得的功德和福报也大得多。
  ③ 物门力大
  接下来是物门,即根据所施物讨论罪业轻重。
  “布施有情中之法施,与供养佛中之修行供养者,较之财物施供特别超胜。据此为例,余亦当知。”同样是布施,法施胜于财施。你用财物供养上师,比不上你如说修行。因为布施内容不同,招感的功德也不一样。以此为例,其他也可以此类推。
  ④ 意乐门力大
  意乐就是发心,你用什么样的发心修习布施,功德大小也是不一样的。
  “《宝蕴经》云:若有菩萨不离希求一切种智之心,虽仅散一花,其所得福,较之三千世界之一切有情各建佛塔,量等须弥,复于彼等塔,尽恒沙数劫,以一切承事而为供养,所得福德,前者为多。”《宝蕴经》即《宝积经》,其中说到,如果菩萨不离菩提心,在菩提心的引导下修习善行,哪怕善行非常微小,仅仅是在佛前供了一朵花,但他得到的福报有多少呢?比起三千大千世界的有情,每人都建造佛塔,建得像须弥山那么高大;同时在建塔之后,以恒河沙数劫那么长的时间行四事供养。两者的福德相比,还是以菩提心供一朵花的菩萨更多,可见当菩萨很划得来。只要以菩提心供一朵花,就超过三千大千世界的有情造那么多塔,超过他们恒河沙数劫的供养。
  以上所说的四门,是从四个角度探讨业的轻重,一是对象,二是身份,三是供养物,四是发心。
  “如是以所得胜劣及缘自他义利等之意乐差别,复于猛缓、久暂诸门,应当了知。”此外,做事时所缘的境是胜还是劣;目的是为了个人还是他人利益;发心是很勇猛,还是若无其事地做着;是长时间地发心,还是暂时做一做,结果都不一样。以行善为例,供养三宝比布施他人所获功德更大,为利他行善比为自利行善所获功德更大,以猛利发心行善比以微弱发心行善所获功德更大,长期坚持行善比偶尔为之所获功德更大。
  “于恶行中,亦以烦恼猛利恒长者力大,然彼中尤以嗔恚力为大。”在各种不善行中,以猛利的贪心或嗔恨心做,而且长时间地做,力量会更大。其中,尤以嗔恨心造作不善行的力量最大,果报更重。
  “《入行论》云:千劫所积施,及供如来等,凡其诸善行,一嗔皆能坏。”《入行论》说,即使你长达千劫地积累布施功德,以及供养如来等善行,当一念嗔心生起时,所有这些都可以破坏干净,所谓火烧功德林。可见,嗔恨心代表着生命中最强大的破坏力。就像我们建一座苏州这样的城市,建起来多不容易,但战争中发上两颗原子弹,一下就完了。所以千万不能起嗔心,而要培养慈悲心,这样才能化解嗔心。
  “又或于同梵行者,彼中更以嗔菩萨为极重。”如果对一起修行的同修产生嗔心,或嫉妒他的修行,嫉妒他得到的供养,尤其是嗔恨菩萨行者,罪过是非常重的。
  “《三昧王经》云:若一于一作害心,持戒闻法不能救,静虑及住阿兰若,施与供佛皆莫救。”《三昧王经》说,如果对同梵行者起嗔心,将使你堕落,哪怕你持戒、闻法、修禅定、住阿兰若、广行布施并供养佛陀,这些都没办法救你。可见嗔心的力量非常强大。
  这部分主要讲到,怎么从四个方面来判断业的轻重。所有这些内容都是和我们的心有关,因为心就是业的土壤。业之所以能产生巨大的力量,是因为建立在心念之上,而心念具有无限的潜力。如果是很具体的外在事物,力量不会有这么大。对于业力招感果报的原理,以我们现在的能力,信起来的确有一定困难。但我确定这些原理是真实的,主要有两个理由。
  其一,业的基础是心念;其二,心念有巨大的力量。建立在心念上,一切都有可能。因为整个宇宙都是心念的显现,那么由心造作的善行和不善行,自然能招感巨大的果报。这不是外在种子可以相提并论的。业果原理之所以难以理解,正体现了佛经所说的缘起甚深。缘起是非常深奥的,一个心念或行为能感得多大结果,一般人很难想象。
  就像在座诸位今天能在这里闻法,看起来好像很简单,大家看到研究所招生就来了,没什么稀奇。但如果能以天眼观察,这里的因缘有多深奥,无法想象。仅仅在地球上,水里的微生物有多少?各种动物有多少?一个世界就那么多众生了,三千大千世界有多少众生?十方世界又有多少众生?所有这些众生中,生到人道的有多少?生到中国的有多少?能听闻佛法的有多少?能出家的有多少?出家后有缘在一起修行的又有多少?你要算一算,这个机率实在太低了。在无限的宇宙、无量的有情中,两个生命不管以嗔恨心碰到一起,还是以欢喜心碰到一起,机率都很小。不知过去生有多少因缘,才使我们今生走到一起,而且以修学佛法的因缘走到一起,想一想,实在不可思议。所以大家能在一起修行特别难得,要珍惜这个缘分。
  缘起甚深,就像我们的心灵世界那么复杂。从这些角度来思考,虽然业力原理和常情的距离很大,但我还是能接受的。从心的力量来说,完全是可以做到的。念头的力量有多大?“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十法界就是心造出来的。在这个世界,不论国家、社会还是公司的建设,源头都是我们的心念。既然心可以创造一切,那么心所形成的善业或不善业,将来能招感巨大的结果,完全是可能的。如果心念没有蕴含这么巨大的潜力,世界就不可能形成。
  当然,心念产生作用时,还要受到因缘的限制。但要知道,任何一个有限都是以无限为基础的。现代科学有全息观,即身上的一个细胞,就包含我们的所有信息,还可以从细胞培育一个生命,不可思议。其实,佛教早就讲过一即一切。每个有限的当下都蕴含着无限。这还属于心念所显现的物质现象的作用,比起心念的直接作用已经非常微小了。如果是心念直接的作用,更是不得了。
  讲到业力的原理,要知道业决定一切,业创造一切。从现在的起心动念到所作所为,就决定了我们的未来。每个心念都潜藏巨大的能量。认识到心念的力量及不良心念给生命带来的无穷祸患,就要对起心动念小心谨慎,调整并消除不良心态,培养并张扬良性心态,使生命摆脱负面心行,进入正面、健康的状态。这是修行所要做的。因为所有心行都来自念头的积累。世界的一切差别,就取决于心的差别。我们有什么样的心,就会有什么样的生活,有什么样的人生,有什么样的世界。我们要改变人生,改变命运,就要调整心行,成就善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