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

【点击查看全书链接】

  4.妄  语
  妄语之事有二,谓见闻觉知四,又与彼相反之四也。所知境者,能解义之他有情也。意乐三中之想者,于见等欲言不见等。烦恼者,三种皆可。发起者,欲变更而说。加行者,或语,或默然忍受,或动身表相,为自为他而说亦同。此中妄语、离间、恶口三者,虽教他作,亦成彼罪。《俱舍注》中谓:“语业四种,教他亦成业道。”毗奈耶中则言:“生彼等之究竟罪,须自说也。”究竟者,他了解也。若其不解,仅成绮语,此《俱舍注》中说也。离间、恶口亦同之。
  5.离间语
  离间语之事者,谓诸和顺及不和顺有情。意乐三中,想及烦恼同前。发起者,于和顺有情欲令离间,于不和者欲不和合也。加行者,随以谛实、不实之语及雅、非雅之词,为自为他而说俱可。究竟者,离间之语他了解也。
  6.粗恶语
  粗恶语之事者,谓所忿恨之有情。意乐中,想及烦恼同上。发起者,欲说粗恶语。加行者,随以实、不实之语,依彼种性、身体、戒律、威仪等过失而说不和雅之言。究竟者,随其所说之境,彼解其义也。
  7.绮  语
  绮语之事者,即诸无义利之言。意乐三中之想者,谓于彼作彼想。然此中即于所欲说之事随想而说,不须了解之对境。烦恼者,三种随一。发起者,欲不相续之杂乱而说。加行者,于绮(语)说进趣。究竟者,说绮语竟也。
  8.贪  业
  贪心之事者,谓他之财物资具。意乐三中之想者,于彼事作彼想。烦恼者,三种随一。发起者,欲属为我之所有。加行者,于所思事进趣而作。究竟者,想彼财物等,愿当属我也。
  9.嗔  业
  嗔心之事及想与烦恼,同粗恶语。发起者,欲行打等。或作是念,曷当令其被杀及缚,又或由他缘,或自任运,于其受用而成衰败。加行者,于彼所思而作加行。究竟者,决定为打等之事。
  10.邪  见
  邪见之事者,实有之事也。意乐三中之想者,于所谤事为谛实想。烦恼者,三毒随一。发起者,欲为诽谤。加行者,于其所思加行进趣。此复有四:于因谤者,谓无善行恶行等。于果谤者,谓无善恶二者之异熟。于作用谤中又分三,谤殖种及持种之作用者,谓无父殖种、无母持种也。谤去来之作用者,谓无从前世来于此世,及由此世趣于后世也。谤当生之作用者,谓无化生之中有有情也。于实有谤者,谓无阿罗汉等。究竟者,决定诽谤也。
  此中意业思者,是业非业道。身语七支者是业,以是思惟所履之事故,亦是业道。贪心等三者,是业道而非业也。

  4. 妄  语
  “妄语之事有二,谓见闻觉知四,又与彼相反之四也。”第四是妄语的业罪。妄语的对象,主要是见、闻、觉、知四种,即我们看到、听到、感觉到、知道的。见闻觉知是建立在六根的基础上,是我们通过六根掌握的信息。见是眼根的作用,闻是耳根的作用,觉是鼻、舌、身的作用,知是意根的作用。此外,则是没有见到、没有听到、没有感觉到和不知道的。所以妄语的事有八种,即八种真,八种妄。比如见到了说没见到,听到了说没听到,感觉到说没感觉到,知道了说不知道;或是没见到说见到,没听到说听到,没感觉到说感觉到,不知道说知道,这八种属于妄语。反过来,见到了说见到,听到了说听到,感觉到了说感觉到,知道了就说知道;而不见、不闻、不觉、不知,就说不见、不闻、不觉、不知,这八种就是真实语,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所以说,妄语是建立在认识的基础上。
  “所知境者,能解义之他有情也。”妄语的对象,必须是能领会你所说意思的有情。对方能听懂你的话,妄语才能达到欺骗目的。如果对方根本听不懂你说的话,你想骗他也骗不成。比如你对不懂中文的外国人说中文,或是对鸡鸭猫狗,想妄语还妄语不成。因为对方不能领会,你骗不了他。
  “意乐三中之想者,于见等欲言不见等。”妄语产生的思想基础,也包括想、烦恼、发起。想就是想法,比如你明明见到了,却准备说成没见到,等等。
  “烦恼者,三种皆可。”我们有时是因为贪心说假话,你看现在社会上做生意的人,为了多赚一点钱,不断地说假话。有时是因为嗔心,因为看不惯某个人,就不想好好和他说话,乱说一通。有时是因为愚痴,都有可能。
  “发起者,欲变更而说。”妄语的发心就是要改变事实真相,不让对方知道实情。
  “加行者,或语,或默然忍受,或动身表相。”加行就是通过什么手段妄语。有时是自己说如何如何,自吹自擂。有时虽然没说什么,但对别人的问话,以默然表示认可。比如别人说你证得阿罗汉果了,你不表示反对,等于默认,还让人觉得你深不可测,这也是妄语。或是嘴上没说,但以动作表示一下,给人错误信息,同样也属于妄语。因为身体也有语言,这些都能达到欺骗的效果,不一定说出来才是欺骗。所以不管用什么手段,只要想着欺骗别人,并且达到目的,就犯了妄语罪。
  “为自为他而说亦同。”不管你说妄语是为了自己还是别人,结果都一样。现在社会上生存不易,最近在定慧寺讲经,就有居士问,老板要我说假话,做假帐,否则饭碗就要砸掉,怎么办?要知道,虽然这么做不是你的意愿,但只要你说了假话或做了假账,犯罪也有你的一份。所以在家人修行很难,因为他要吃饭,很多事身不由己。想想我们出家人真是有福,不必为了生存操劳,每天可以学佛修行,为真理,为解脱。所以大家要珍惜这个福报,福报享完,你就当不成出家人了。你看很多人过着过着就不行了,结果离开僧团,到社会上去受罪。受到受不了,然后又回来,总在折腾。
  “此中妄语、离间、恶口三者,虽教他作,亦成彼罪。”除了妄语外,包括离间语、恶口之类,如果你叫别人做,也会构成根本罪。十善业关于语业有四块,即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在五戒中,都统摄在不妄语的范畴,但这些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俱舍注》中谓:语业四种,教他亦成业道。”《俱舍注》中说,语业有四种,比如你教别人打妄语,或是说恶口、绮语、离间语,也会成为不善业。
  “毗奈耶中则言:生彼等之究竟罪,须自说也。”但戒律的判罪标准不一样,从戒罪的角度来说,必须自己说,才构成根本罪。
  “究竟者,他了解也。若其不解,仅成绮语,此《俱舍注》中说也。离间、恶口亦同之。”怎样才算构成妄语业呢?就是你说了之后,对方知道你在说什么。从欺骗来说,你说了假话,有人会被骗,也有人不会被骗,但不管对方是否上当,只要他听懂你在说什么,你就构成了不善业。不会因为对方没有被骗,就不构成犯罪行为。但如果对方没听懂你的话,那就属于绮语,即没有意义的话。这是《俱舍注》中说的。离间语和恶口的性质也是一样,你说了离间语或恶口,对方没听懂,都属于绮语的范畴。
  十不善业是身口意三业表现出来的比较粗重的犯罪行为。其中,身体的行为有三种,即杀、盗、淫;语言的行为有四种,即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思想的行为有三种,即贪、嗔、邪见。这些不善业形成了三恶道之因,反过来说,十善业就是三善道之因。所以,十善和十不善是构成六道轮回的因。我们要摆脱轮回,就要从止息十不善业入手,修习十善业,才能继续获得暇满人身,这是我们修学佛法、成就解脱乃至佛果的基础。当然《道次第》也告诉我们,十善十不善并不能概括一切善行和不善行。尤其是善行,内涵非常深厚。了解十善和十不善,只是作为止恶行善的入手处。
  5. 离间语
  “离间语之事者,谓诸和顺及不和顺有情。”离间语也叫两舌,就是挑拨离间,制造矛盾,破坏他人的和谐关系。离间语所缘的境,包括关系和谐或有矛盾的人。
  “意乐三中,想及烦恼同前。”意乐即犯罪的思想基础。第一是想,你要破坏的对象和事实是否相符。如果两者是一样的,将构成根本罪。如果你想破坏的对象和事实不符,就不构成根本罪。第二是烦恼,这么做是出于贪心、嗔心或愚痴,不论哪一种,构成的罪业是一样的。
  “发起者,于和顺有情欲令离间,于不和者欲不和合也。”发起就是你要达到什么目的,比如让关系和谐的人闹矛盾,反目为仇,或是让关系不和谐的人进一步扩大矛盾,你就可以从中捞取利益,或是达到某种目的。
  “加行者,随以谛实、不实之语及雅、非雅之词,为自为他而说俱可。”加行是用什么方法破坏对方的关系,不论说的是事实,还是不实之语;也不论说得文绉绉的,还是说得非常粗暴;或是为了自己,或是为了别人……不管用什么手段,都会构成犯罪。
  “究竟者,离间之语他了解也。”只要你说了具备以上条件的话,而且对方了解,离间语的业罪就形成了,并不一定要破坏他人的和谐关系才构成犯罪。
  6. 粗恶语
  “粗恶语之事者,谓所忿恨之有情。”粗恶语也叫恶口,就是用粗暴的话伤害他人。粗恶语的对象,通常是你不喜欢乃至嗔恨的有情。
  “意乐中,想及烦恼同上。”粗恶语的意乐中,想、烦恼和前面所说的妄语等一样。
  “发起者,欲说粗恶语。”粗恶语的发起,是在嗔恨心的状态下,说一些话去伤害对方。
  “加行者,随以实、不实之语,依彼种性、身体、戒律、威仪等过失而说不和雅之言。”粗恶语的手段,不管用真实还是不真实的话,比如讽刺别人种性低劣;或者用身体的不足伤害对方,说别人长得难看;或者说别人的戒律持得不好,行为不检点……总之,带着嗔恨心而不是善意,攻击对方的某些不足或过失。可能对方并没有这个过失,是你故意丑化别人。也可能对方确实有某些缺陷,然后你用粗暴的语言去伤害对方,这些都属于粗恶语的范畴。
  “究竟者,随其所说之境,彼解其义也。”当你说了粗恶语,而且对方能理解,就构成了犯罪行为。
  7. 绮  语
  “绮语之事者,即诸无义利之言。”第七是绮语,就是说一些没意义的话,典型的吹牛。比如说些诲淫诲盗、情歌艳词、八卦是非,凡是对你生活、工作、修行、人生没有改善的话,都属于绮语。这是人们最容易犯的,罪过也相对较轻。因为多数人都很无聊,很容易在一起瞎扯。这是对生命极大的浪费,就像嚼木屑一样,一点营养都没有,只能增加散乱、妄想、放逸。
  出家人的庄严是什么?就是寂静。你看那些话特别多的人,内心往往很浮躁。而圣者是非常安静的,除了必须说话时会说。如果对方没有需要,他的心就安住在宁静的状态。而凡夫心总是飘浮着各种妄想和情绪,所以要不断地往外倒垃圾。其实绮语就是倒垃圾,东家长西家短,是典型的凡夫行。
  “意乐三中之想者,谓于彼作彼想。然此中即于所欲说之事随想而说,不须了解之对境。”绮语其实没有特定对象,想什么说什么,一会儿东,一会儿西,一会儿南,一会儿北,也不一定要和事实符合。如果符合,就是单纯的绮语。如果不符合,就是绮语加妄语。
  “烦恼者,三种随一。”绮语,随贪心、嗔心或愚痴三者之一生起。
  “发起者,欲不相续之杂乱而说。”绮语的特点,就是没有稳定的心行,比较杂乱。
  “加行者,于绮说进趣。”绮语的渠道,就是不断胡思乱想,以散乱心而说。
  “究竟者,说绮语竟也。”只要把绮语说出口,绮语业就形成了。
  以上的妄语、两舌、恶口、绮语,都属于语业的范畴。最后是三种意业。
  8. 贪  业
  “贪心之事者,谓他之财物资具。”贪心就是贪婪的心,其对象是别人的财物等,对此生起占有之心。这里说的只是占有之心,而不是已经占有了。如果用偷、抢等方式占有,就不只是贪业,还包含不与取。
  “意乐三中之想者,于彼事作彼想。”贪的思想基础,在想的方面,是所贪对象和事实相符。比如我看上某人的汽车,看上某人的房子,这些想法和我要占有的对象相符。
  “烦恼者,三种随一。”烦恼就是贪的思想基础,由贪、嗔、痴之一生起。
  “发起者,欲属为我之所有。”发起就是想把别人的财物据为己有,希望占有它。
  “加行者,于所思事进趣而作。”加行就是不断想着我应该怎样得到对方的财物。
  “究竟者,想彼财物等,愿当属我也。”所谓究竟,在想着他的财物要属于我的过程中,贪业就完成了。
  9. 嗔  业
  “嗔心之事及想与烦恼,同粗恶语。”嗔恨心的对象、想和烦恼,和粗恶语一样。其对象是所嗔恨的有情,想也存在乱和不乱的问题,烦恼还是三种随一。
  “发起者,欲行打等。或作是念,曷当令其被杀及缚,又或由他缘,或自任运,于其受用而成衰败。”嗔心的发起,就是想要伤害别人。比如希望这个人被杀被抓,坐飞机掉下来,坐车给撞了,走路摔了跤,生意越做越亏本等等。通过希望对方倒霉来发泄嗔恨,从中得到满足。嗔恨心也能带来“快感”,但这是不正常的快感,不健康的心理。
  “加行者,于彼所思而作加行。”加行就是手段,不断想着这件事,也不断创造条件使对方受害。
  “究竟者,决定为打等之事。”究竟是决定伤害对方,心里发狠,觉得一定要给对方点颜色看看。产生这种强烈的意愿,嗔恨心就完成了。
  10. 邪  见
  “邪见之事者,实有之事也。”邪见属于痴的范畴。邪见的事,属于真实存在的。
  “意乐三中之想者,于所谤事为谛实想。”邪见的思想基础中,关于想的部分,是对自己所诽谤的事产生确定,认为这是真的。比如认为没有三宝,没有因果,没有前世后世,在他的观念中,这些是真实不虚的,事实如此。比如邪见者认为人死如灯灭,他确实觉得是这么回事。
  “烦恼者,三毒随一。”产生邪见的烦恼,或贪或嗔或痴,三者之一都是可以的。就像前面说的四种语业,有的从贪生起,有的从嗔生起,有的从痴生起。
  “发起者,欲为诽谤。”邪见的发起,是准备要诽谤。
  “加行者,于其所思加行进趣。”邪见的加行,是对自己所想的事不断努力,比如宣扬人死如灯灭的观点,或认为没有因果等,并把这种观点表达出来。
  “此复有四:于因谤者,谓无善行恶行等。于果谤者,谓无善恶二者之异熟。”邪见是对真理的诽谤,破坏人们对世界的正确认识。当然作为邪见者来说,他本身不是有心诽谤,而是在宣说自己的主张。只是这种观点的本身就在否定真实,诽谤真实。邪见包含几种诽谤,一是对因的诽谤,认为没有善行恶行,其实就是否定道德和罪恶的存在。二是对果的诽谤,否定善行将招感快乐,不善行将招感痛苦的结果。
  “于作用谤中又分三,谤殖种及持种之作用者,谓无父殖种、无母持种也。”除了对因果的否定,还有对作用的否定,包括三种。首先是否定父母的意义,否定人间的伦理纲常。曾经有个居士的儿子寄了张剪报给她,内容叫“互不亏欠”。意思是父母生育子女,只是父母的需要而已,本身就出于私心,不存在什么恩德。中国古代也有这种思想,认为父母生了儿女,对儿女并没有恩情可言。这在佛教看来是一种邪知邪见,属于作用谤。
  “谤去来之作用者,谓无从前世来于此世,及由此世趣于后世也。谤当生之作用者,谓无化生之中有有情也。”其次是诽谤生命轮回的作用。印度当时有些外道认为人死如灯灭,顺世外道就是典型,不认为生命有前生今世。还有诽谤当生的作用,就是否定中有。佛教认为生命有四个阶段,分别是本有、生有、死有、中有。中有是这期生命到下期生命的过渡。这里说的谤因、谤果、谤作用,基本是唯物论的特点。今天这个社会之所以道德沦丧,就和民众的主流知见有关。
  “于实有谤者,谓无阿罗汉等。”对真实有的诽谤,是否定阿罗汉等圣者的存在,认为世间没什么圣贤。就像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人只是比动物进化得完整一点,和动物没什么两样。只有高级动物和低级动物的区别,哪有什么圣贤,哪有什么前世来生。这是典型的邪见。
  “究竟者,决定诽谤也。”邪见的究竟,不仅自己有这种主张,同时还把这种主张表现出来,达到否定真理的效果。
  “此中意业思者,是业非业道。”这里把业和业道作了区分。业道是业表现出来的渠道,而业是指这个行为本身。意业的思,是意识和思心所相应而产生的。思就是造作,我们每做一件事都要经过思的阶段,包括审虑思、决定思、动身发语思。比如我们要盖三宝楼,首先用两三年时间考虑怎么盖,这个过程是审虑思。然后做出决定,一定要盖,这个过程是决定思。最后正式开始盖,这个过程是动身发语思。所以业以思作为它的体,而思代表业的本质。
  “身语七支者是业,以是思惟所履之事故,亦是业道。贪心等三者,是业道而非业也。”十不善业中,有身业三支和语业四支。比如你杀生、不与取、邪淫、妄语等,本身是业,同时也是业表现的渠道。而意业的贪嗔痴三支只是业表现的渠道,还没有构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