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

【点击查看全书链接】

  ⑤ 既知胜利,勤修皈依
  既知胜利,勤修皈依,复有八聚。

  一、入佛子数。总建立内外道之理虽有多种,然依阿底峡及馨底巴等,则以皈依为判别,是当属于得皈依体而未舍未失者也。若尔,则最初入佛子数者,是以三宝以至诚心认为大师、正法、良伴。此心若无,则任作何种善业,皆非佛弟子也。
  二、诸戒之本。《俱舍论注》云:“诸皈依者,乃进受一切律仪之门是也。”(月称)《皈依七十颂》云:“近事皈依于三宝,彼是八种戒之根。”意谓以皈依而坚固涅槃之心,从此感发戒体也。
  三、减灭诸障。《集学论》中,为示皈依能净罪垢故,曾引一猪之缘起为喻。谓昔有将转生为猪之天子,由皈依故,未生猪中。颂曰:“若皈依佛陀,则不堕恶趣。舍此人身后,彼当获天身。”于法及僧亦如是说。
  四、集广大福。如《摄波罗密多论》云:“皈依福有色,三界器嫌小,如大海水藏,瓢所不能量。”
  五、不堕恶趣。
  六、人与非人不能为灾,均如前应知。
  七、随愿皆成。随作何种如法之事,若能先于三宝供养、皈依、请白者,当易得成办。
  八、速得成佛。如《狮子请问经》云:“以信断无暇。”由得闲暇,遇皈依境,入殊胜道,不久便当作佛。
  以念如是等胜利,须于昼三夜三而行皈依。
  ⑥ 守护不舍
  身命受用,终须舍离。若因彼故而舍三宝者,则一切生中常为苦逼。故当立誓自决,任遇何缘,乃至失命,皆不舍离皈依。虽为戏笑,亦不说舍三宝之言也。或谓行趣何方,便当皈依何方之佛。此学处出自何经,未见其所据也。
  上述共同学处六条,出《道炬论注释》。其各别学处中,初之三条出自经藏,后之三者则为《六支皈依》所说。
  违越学处,遂成退失皈依之因者,谓违于虽遇命难亦不舍离三宝一条,以是正舍皈依故。又于三宝虽未作弃舍,然若妄执与三宝相背之外道大师等与三宝功德无异者,亦即违犯不说有余皈依处一条。既于皈依不能坚决信解,故亦成弃舍。除此二事,若犯余条,则但违越学处,非舍离三宝之因也。
  皈依者(如是所讲皈依因、皈依境、皈依学处),是入佛法之胜门。若有非仅口头皈依之真诚心,以依止如是最胜力故,内外灾障皆不能侵。诸胜功德易生难坏,辗转向上增长。故当如前所说畏苦及念德门中努力皈依,并不违越所受学处,斯为最要也。

  ⑤ 既知胜利,勤修皈依
  共同学处包含两部分,一是皈依后的学处,二是皈依的功德利益。第五,就是介绍皈依三宝的利益。对凡夫来说,没好处的事是不愿干的。宗大师非常了解这些心态,所以阐述每一法的修行时,都会告诉我们,修了会有什么殊胜利益,不修会有什么过患。《道次第》的成佛之道,也是建立在两大利益的基础上,即现前利益和成佛的究竟利益。那么,我们为什么要皈依三宝?有什么样的利益?
  “既知胜利,勤修皈依,复有八聚。”皈依的修行,不是随着完成仪式就结束了,还要勤修皈依。只有了知皈依的殊胜利益,才能将此作为常规法门,不断修习。关于皈依的利益,这里讲到八点。
  “一、入佛子数。”第一是入佛子数,即成为佛子的基本标准。
  “总建立内外道之理虽有多种,然依阿底峡及馨底巴等,则以皈依为判别,是当属于得皈依体而未舍未失者也。”佛教和外道的区别很多,如对缘起、无我、空性的了悟等,但按阿底峡和馨底巴(即静命论师)的观点,都以是否皈依作为判别标准。那么皈依的实质是什么?皈依不仅是一种形式,关键在于得到皈依体。如果没有得到皈依体,即使参加一百次仪式,也算不上真正皈依。如果得到后又舍了,或失去了,都不能算是佛弟子。
  “若尔,则最初入佛子数者,是以三宝以至诚心认为大师、正法、良伴。此心若无,则任作何种善业,皆非佛弟子也。”所以说,最初成为佛弟子的标准,就是通过皈依仪式,以至诚心宣誓:以佛陀为大师,以佛法为正法,以清净僧伽为修行良伴。如果没有这样的认识和发心,无论你做了什么善事,也算不上真正的佛弟子。因为所有这些善业,都不是建立在依止三宝的心行基础上,不是以成就三宝功德为归属。
  “二、诸戒之本。《俱舍论注》云:诸皈依者,乃进受一切律仪之门是也。”第二是诸戒之本,即一切戒律的根本。《俱舍论注》说,皈依是进入一切律仪的门。这里主要是指别解脱戒。也就是说,受所有戒都和皈依有关。五戒要从三皈依纳体,受沙弥戒、比丘戒等,也要从三皈依纳体。
  “《皈依七十颂》云:近事皈依于三宝,彼是八种戒之根。”近事,即在家居士。《皈依七十颂》说,皈依三宝是八种戒的根本。因为佛教戒律是基于对三宝的信仰,否则,这个戒是不管用的。宗教道德之所以能产生自觉的作用,关键在于戒律背后的内容。佛教戒律是建立在对三宝的信仰基础上,基督教的戒律是建立在对上帝的信仰基础上,总之,都是根源信众对佛陀、上帝或因果规律的信仰。仅仅靠外在约束,作用是很有限的。现在很多佛弟子不太把戒律当作一回事,就和我们对三宝的信仰有关。因为信仰力度不足,所以对戒律也不太认真执行。
  “意谓以皈依而坚固涅槃之心,从此感发戒体也。”佛教戒律建立在对三宝的信心之上。通过皈依三宝,坚固向往涅槃、希望证悟涅槃的心,由此作为成就戒体的增上缘。其实,皈依就是一种承诺和誓愿,是以涅槃、解脱及圆满智慧作为人生目标。学佛就要建立在这个承诺和誓愿的基础上,否则,所有的修行不过是一句空话。
  “三、减灭诸障。《集学论》中,为示皈依能净罪垢故,曾引一猪之缘起为喻。谓昔有将转生为猪之天子,由皈依故,未生猪中。”第三,皈依能化解一切罪障。《集学论》引了个故事说,有位天子天福快要享尽,出现五衰相:在他的座位坐不住,头上戴的花枯萎了,没有颜色,身上也没有光泽,直流臭汗。他知道福报已经没了,就以神通观察一下未来去处,结果看到自己将到王舍城一户人家当猪。他非常难过,问其他天子有没有补救办法。他们就告诉说:你去皈依佛陀,就会有办法。他皈依后不久就死了,其他天子就观察,看他有没有到人间当猪,结果发现到处找不到,于是就向佛陀请教。佛陀告诉他们:这个天子因为皈依三宝的功德,已经生到比你们更高的天,所以你们看不到。
  “颂曰:‘若皈依佛陀,则不堕恶趣。舍此人身后,彼当获天身。’于法及僧亦如是说。”所以有个偈颂说:如果皈依佛陀,就不会堕落恶趣。舍去这个人身之后,可以获得天身,尽享天福。皈依法和皈依僧也是同样的,所以说,皈依三宝可以灭除罪障。
  在下面“深信业果”的部分,讲到忏除业障的四种方法,其中就有依止力。要知道,皈依三宝的力量非常强大,不仅是外在的,也是内在的。我们皈依三宝,通过外在加持得到力量;而忆念三宝功德的过程,也是培养内在的心行力量。任何心行都有内外两方面。我们的每种想法,看到的每种境界,都要以内在心行为基础。我们忆念三宝功德,在得到三宝加持的同时,也会产生与此相应的心行。这种外在加持和内在心行相应时,就能产生化解业障的效果。业障是什么?是不是客观、实在、固定不变的?其实,业障也是因缘法,建立在心的基础上,是心念产生的结果,是如幻如化、没有根的。心具有造业的能力,同样也具有化解业障的能力。所以我们要深信三宝,通过忆念,把这种心力培养起来。
  “四、集广大福。”第四,皈依三宝能积累广大的福德。三宝是世间最大的福田,蕴含无量功德。这个福田既是外在的,也是内在的。世间一切成就都是建立在这个福田的基础上。我们皈依三宝,忆念三宝功德,就是在耕耘福田,能产生无量功德,既不可思议,又真实不虚。
  “如《摄波罗密多论》云:皈依福有色,三界器嫌小,如大海水藏,瓢所不能量。”正如《摄波罗密多论》所说,如果皈依三宝所得到的福报有颜色(显色)、有体积(形色)的话,用三千大千世界来容纳都不够。为什么?因为皈依三宝是无限的功德,就像大海水无法用瓢来衡量那样。我们耕耘这块福田,能积集广大无边的福德。
  “五、不堕恶趣。”第五,不会堕落到畜生、饿鬼、地狱三恶道。其实前面所引的故事也属于不堕恶道。关键在于,皈依时有强烈的意愿,生起强烈的依赖感和归属感,这点很重要。如果皈依时轻飘飘的,对改变生命就没有多大作用。如果平时依止三宝的愿望不是很强烈,在临命终等危急时候,三宝在我们生命中自然也没有地位,没有力量。修行中,意愿太重要了。当我们的某种意愿很强烈时,可以排除一切干扰。尤其在临命终时,最重要的就是念头。如果我们念念都投归三宝怀抱,融入三宝功德,这种意愿非常强烈的话,一定不会堕落恶道。
  “六、人与非人不能为灾,均如前应知。”第六,人和非人都没办法伤害你。因为你依靠三宝,生命会有强大的力量为后盾。就像你在世间依靠有钱有势力的人,别人看到都要畏惧三分。何况你现在依靠三宝,这是宇宙中最强大的力量。当我们依靠这种力量时,任何灾难都不会降临到身上,关键是生起真切的皈依之心。
  “七、随愿皆成。随作何种如法之事,若能先于三宝供养、皈依、请白者,当易得成办。”第七,所有愿望都能成就。任何愿望都要以福报为基础,我们每做一件事,先供养三宝,启白三宝,祈求三宝加持,会更容易成就。因为这种供养和祈求,可以使你获得无量福报,做事顺缘更多。当一个人有了真诚的信仰,心灵有了归属和依赖,就是幸福的人。现代人最苦恼的,正是内心漂泊不定,所以要对三宝生起坚定、不二的信心。
  “八、速得成佛。如《狮子请问经》云:‘以信断无暇。’由得闲暇,遇皈依境,入殊胜道,不久便当作佛。”第八,是速得成佛。因为皈依三宝就是“我要成佛”的承诺。《狮子请问经》说,对三宝的信仰可以使我们断除八种无暇。因为得到能听闻佛法的有暇身份,遇到可皈依的境,即佛法僧三宝,就能依三宝修行,入殊胜道。如果我们依教奉行,不久之后就能成佛。
  “以念如是等胜利,须于昼三夜三而行皈依。”我们认识到皈依的殊胜利益,所以要白天三次、晚上三次地经常修习皈依,不是皈依一次就行了。如果不反复修习,即使皈依三宝,对生命也没有太大改变。
  很多人学佛几十年,生命状态依然故我,还是感觉彷徨、无助、漂泊,就是因为三宝在他心目中没有地位和分量,这就很难走出原有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命状态。所以皈依后还要不断修习,强化对三宝的依赖感和归属感。这是实践佛法的基础,能起到转移中心的作用,使我们不会迷失方向。否则,我们就很难走出凡夫心,更谈不上依教奉行。皈依是寻找依赖,把这颗迷茫的心带回家园,自在安住,不再漂泊。时时感受到三宝加持,我们才会活得很坦然,很有安全感。因为凡夫心是漂泊的,如果靠我们自己,总会觉得很无助。不断修习皈依,忆念三宝功德,能念念化解凡夫心,念念与三宝功德相应。如果我们认识到其中意义,按这样去做,是非常直接的修行。
  ⑥守护不舍
  共同学处的最后一点是“守护不舍”,即守护皈依体,不要舍弃,否则就不再是三宝弟子了。所以即使舍弃生命,也不能舍弃皈依。因为生命终归是要舍弃的。在无尽轮回中,我们曾经千生千死,万生万死,不知有过多少次舍生受生,可生命一直在无意义中度过,不能解脱,不能出离,就是因为没有皈依三宝,没能修学佛法。可见皈依三宝比生命更重要,更有价值。
  “身命受用,终须舍离。若因彼故而舍三宝者,则一切生中常为苦逼。故当立誓自决,任遇何缘,乃至失命,皆不舍离皈依。”生命终归是要舍弃的。如果因为生存而舍弃三宝,我们将永远在轮回中受苦,无法解脱烦恼。所以一定要坚定誓愿,不管遇到什么情况,乃至失去生命,都不舍离皈依。也就是说,我们要把皈依看得比生命重要百千万倍。如果对皈依生起这样的信心,我们一定能得到救护,解脱烦恼。
  “虽为戏笑,亦不说舍三宝之言也。”即使开玩笑,也不说“我要舍弃三宝”这样的话。我们在这个世间能抓住什么?其实什么都抓不住。任何东西只有暂时的意义,唯有三宝才对我们具有永久的意义。所以什么都可以舍弃,但三皈依不可舍弃。三宝不仅是外在的,更是内在的。内在三宝就是无尽的智慧和慈悲,是生命的无价之宝,也是化解烦恼的能力。拥有这种力量,我们就能尽未来际地自利利他。和三宝功德相比,现实中的金钱、地位、情感,实在是微不足道的。
  “或谓行趣何方,便当皈依何方之佛。此学处出自何经,未见其所据也。”当时藏地有人认为,到了什么地方,就应该皈依哪里的佛菩萨。比如到五台山就应该皈依文殊菩萨,到峨嵋山就应该皈依普贤菩萨。宗大师指出,这个说法是没有根据的。虽然我们要以十方三宝为究竟皈依,但在实际修行中,也可以选择三宝的代表,落实到某个佛菩萨或上师身上,使修行有着力点。比如藏地修习本尊法,汉地以念观音菩萨或阿弥陀佛为日常定课等。这些本尊和佛菩萨都是三宝品质的体现。
  “上述共同学处六条,出《道炬论注释》。”以上六条学处,主要出自《道炬论注释》。《道炬论》即《菩提道灯论》,是阿底峡尊者的著作。
  “其各别学处中,初之三条出自经藏,后之三者则为《六支皈依》所说。”在各别学处中,前面“皈依佛,不皈依外道;皈依法,不杀害生命”等三条出自经藏,后面“敬佛像,敬佛经,敬僧伽”这三条,则是印度大阿阇黎毕麻礼在《六支皈依》中所说的。
  对于皈依的守护不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不能主动舍弃,二是不要违背学处。有几条尤其要注意。
  “违越学处,遂成退失皈依之因者,谓违于虽遇命难亦不舍离三宝一条,以是正舍皈依故。”违背学处,就会成为退失皈依的因。如果你现在因为遇到命难而舍弃三宝,即使违背的是这一条,也是舍弃皈依。
  “又于三宝虽未作弃舍,然若妄执与三宝相背之外道大师等与三宝功德无异者,亦即违犯不说有余皈依处一条。”有些人虽没有公然说舍弃三宝,但觉得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和佛教都一样。比如有人搞什么三教合一,觉得佛和老子、上帝的功德差不多,说的道理也差不多。如果有这样的想法,也是舍弃皈依,因为三宝在你心中已不是唯一的依赖,违犯了“不说有余皈依处”这一条。皈依的本身强调专一,你只有专一,才能依教奉行,按三宝的指引修行。如果信仰不专一,会给修行造成极大的混乱。
  “既于皈依不能坚决信解,故亦成弃舍。”不能对三宝生起坚定的信心,把三宝作为究竟皈依处,是多数人容易违犯的,这也是弃舍三宝的表现。如果不能生起坚定的信仰,三宝对我们的生命就产生不了作用。这种皈依和没皈依,其实差别不大。我们对照一下,落入第一条应该不多,落入第二条前半部分的有一些,但“不能坚决信解”的应该是大多数。这点很可怕。我们虽然皈依了,但因为没有信解,结果根本不起作用。
  “除此二事,若犯余条,则但违越学处,非舍离三宝之因也。”除了以上所说的两条,如果犯了其他的,只是违背学处,但不等于舍弃三宝,结果是不一样的。
  “皈依者,是入佛法之胜门。”这段为我们总结了,皈依究竟是什么。皈依是进入佛法最殊胜的基础。事实上,皈依不只是基础,也包含着最终的成就,就是让我们自己成就自性三宝。可以说,整个佛法修行都是建立皈依之上,都没有离开念佛、念法、念僧。
  “若有非仅口头皈依之真诚心,以依止如是最胜力故,内外灾障皆不能侵。”如果发自内心地真诚皈依,而不是停留在口头,这种心行力量会使一切灾难离你而去。真诚忆念皈依,不仅能感得外在加持,与三宝相应而产生的心行,本身就能带来巨大的力量。
  “诸胜功德易生难坏,辗转向上增长。故当如前所说畏苦及念德门中努力皈依,并不违越所受学处,斯为最要也。”所有的殊胜功德都容易产生,难以变坏,并能辗转向上增长。就像前面所说的,基于对生命脆弱的迫切感,对三恶道的恐惧,努力生起皈依之心。同时在皈依之后,不违背所受的学处。这点非常重要。
  皈依不仅是学佛的基础,也贯穿着整个佛法修行。这么重要的内容,长期以来却被我们忽略了,是很大的缺憾。藏传佛教的信众皈依后,要修四加行或五加行,要念几十万乃至数百万遍皈依。南传佛教的弟子也每天要念三皈依,每做一件事都要启白三宝,每个月的斋日都要到寺院修习皈依、受持八戒。汉传佛教是不是没有这些内容呢?其实也不是。我们每天的功课同样在念:“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所以说,我们不是没有这些内容,而是在念的时候,已进入习惯性的麻木,有口无心,没有生起真诚的皈依之心。其实两堂功课也挺好,有忏悔,也有对佛菩萨功德的忆念。如果我们做功课时有相应的观想,在念诵佛菩萨名号时,念念把自己融入佛菩萨的功德中,和单纯念诵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在未来的弘法中,我们需要特别重视皈依和发心。在藏传佛教中,把皈依和发心作为前行的核心内容,确实抓得很准。近几年,我在弘法过程中逐步认识到,这两点是修行的根本。正如前面所说,皈依是佛法的根本,不重视皈依,将失去佛法的根本;发心是修行的根本,不重视发心,一切修行都无从建立。修行修的就是心,如果你的发心没调对,发的是凡夫心,最后成就的就是凡夫心。所以用什么样的心修行,是最重要的。
  为什么很多人的修行上不去?就是因为没有抓住核心。如果三宝在我们心中的分量很重,就会有强大的凝聚力。现在这个核心太弱了,很多人不重视,所以整个教界一盘散沙。在家居士皈依后,怎么进一步修行?要读些什么书,修些什么法门?都不清楚,所以他们还是找不到依怙。
  这一点基督教做得比我们好。他们每个星期都做礼拜,作为信徒常规的宗教生活。虽然他们的教理很简单,但这些做法很实用,很规范。厦门的教堂因为信众多,周日做三次礼拜。那个教堂本身可以坐五六百人,还有两个小一点的副堂,坐满了差不多有八九百人,还是不能满足需求,一天要做好几场,而神职人员只有几个。再看佛教寺院,出家人住了几十甚至几百个,在弘法方面,反而冷冷清清的。
  西园寺和南普陀还好一些,很多寺院根本没有弘法活动,信众也没有相应的宗教生活。即使有,往往只是传统的讲经,一讲就是一两个钟头,偏于说理,未必能满足信众的宗教需求。因为人是活在感觉中,而不是活在理性中。固然有些人对教理感兴趣,但多数人需要的是一种生活。所以,佛教界应该围绕皈依制定一套宗教生活,以满足普通信众的信仰需求。这也会使整个教界更有凝聚力。最近,我编了《周日皈依共修仪轨》,每次有二十分钟到半小时的开示,还包括忏悔、念诵三皈依、发愿等其他几部分内容,将来要找一些点开始推广。
  作为出家人来说,我们也需要不断修习皈依,培养对三宝的依赖感、归属感,强化三宝在心中的地位。这个过程的重要性,不亚于“五年学戒,不离依止”。佛陀在世时,之所以没把皈依当作学戒那样专门规定,是因为当时的出家人对三宝有强烈信心,向道心很切,不需要特别修习皈依,就可以直接进入某个法门。但现在不一样,不论出家人还是在家居士,身处这个极其浮躁的时代,哪怕对三宝有信心,也是飘忽不定的。而且外缘特别多,妄想特别多,信心很容易被边缘化。
  如何让我们的信心从边缘回归核心位置,成为主宰生命的力量?就需要修习皈依,至少要深入地修上几年。如果你的教理和知见能跟上,甚至可以修一生。因为皈依本身就包含着佛法所有的修行。有位藏传大德写了篇皈依引导文,其中也是这样讲的。因为皈依确实就是这样,可深可浅。对于刚进佛学院的同学们来说,很多还出家不久,即使出家时间长一点的,内心也未必对三宝形成归宿感,或是力量不够。现在最迫切需要训练的,就是皈依之心。禅修是什么?就是培养持续、稳定的心行,然后安住于正念。长时间的安住就是定,飘忽不定就是散乱。如果你在行住坐卧中都能不散乱,能安住于正念,安住于三宝功德,那就是大定。
  此外,我还编了一个供同学们使用的修行仪轨,包括四部分。第一是前行,念诵“诸佛正法贤圣僧”这个偈颂,其中包含皈依和发心两大内容,这是一切修行的前行。
  第二是观察修,这是《道次第》特别重视的,其意义在于帮助我们生起强烈的皈依之心,然后安住于三宝功德中。我们平常也在称念佛菩萨名号,但因为没有皈依心为基础,很难念得有力量。观察修主要是思惟暇满人身、念死无常、念三恶道苦、忆念三宝功德。
  第三是安住修,即念诵三皈依:“南无布达耶,南无达玛耶,南无僧伽耶……”在念诵过程中,要观想自己带领六道一切众生投归三宝的怀抱,观想自己念念融入十方三宝的无尽功德中。
  第四是回向。我们现在一起来修一修。
  首先要发心和皈依,合掌:“诸佛正法贤圣僧,直至菩提永皈依,我以闻思修功德,为利有情愿成佛。”
  然后思考生起皈依的因。我们为什么要皈依?主要有四方面的原因。
  一是思惟暇满人身蕴含的重大意义。如何才能实现这些意义?唯有皈依三宝。这就需要生起皈依之心,否则将会浪费暇满人身。
  二是思惟死亡是一定的,死期是不定的。当我们将要死亡、离开这个世界时,除佛法外,世间的一切财物、地位、亲友、感情都派不上用场。也就是说,只有皈依三宝、修学佛法,对生命才有永久的意义。除此之外,世间一切只有暂时的意义。当我们这样思考的时候,就会对三宝生起强烈的皈依之心。
  三是念三恶道苦。在轮回中,我们一定会面临三恶道苦,这是无法避免的。我们要思惟地狱、饿鬼、畜生的痛苦,对三恶道心生恐惧,从而寻求拯救。只有皈依三宝,修学佛法,才能帮助我们出离轮回,出离三恶道。
  四是忆念三宝功德,即无限的慈悲、智慧和究竟的解脱。这才是人生值得依赖的,是我们需要成就的。
  当我们作这些观修后,会对三宝生起极大的信心,然后带着这样的信心念诵三皈依。念诵的关键,是观想自己带领六道一切众生共同念诵。我们学佛不仅是为了自己,还要想到六道众生沉溺在轮回中受苦受难,所以要带着他们投归三宝怀抱,融入三宝的无尽功德。我们要用强烈的意愿来念诵,观想众生和我们一起念诵,一起寻求皈依。尽虚空,遍法界,任何众生都不能漏掉。在念诵过程中,念念融入十方三宝的无尽功德。众生是无限的,三宝功德也是无限的。在念诵过程中,心始终要缘这个无限的所缘境。
  接下来观想,十方三宝的无尽功德,包含无限的慈悲、智慧,就像虚空一样,周遍法界。现在,我们把心安住在三宝功德中。在安住过程中,再以强烈的意愿,强大的警觉力,把心投射到十方。让这颗心也像三宝功德一样,尽虚空,遍法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