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

【点击查看全书链接】

  2.共同学处
  ① 随念三宝功德

  随念三宝功德者,如前所说内外及三宝相互之差别,与彼等之功德,数数思之。
  ② 勤行供养
  随念三宝大恩者,随自所生乐善,当知皆是三宝之恩,故当以报恩意乐而行供养。若供饮食而不间断者,则少用功力而圆满众多资粮。于水以上者,任何受用之先,悉应至心而供养之。
  夏惹瓦云:“非以糕之青者、叶之黄者,当择精美者供之,茶亦不宜弹指洒空而供。”喻如有田肥美,常应播种时而不播种,任其荒废。于此能生现后一切利乐之胜田,四季一切时无有间断,常可播利乐之种,当以信犁耕种福田,如经所说。若不作者,殊为可惜。于殊胜田,反不如农田之见贵,此乃我辈之不智。
  故于三宝供养,一切时中当精进行之。如是作者,由胜妙田生长善根之力,于诸道之次第,心力渐能开广。故于闻不能持其文,思不能解其义,修于身心不能生起,心力最微之时,但依田力,是即教授口诀也。
  又供不拘物,唯在自之信心。若有信者,即以坛供及水与无主物供之亦得。无余财物,当如是作。倘自有物而不能舍,但云:“我以无福极贫穷,余可供物我悉无。”则将如博多瓦云:“若以有垢螺碗,稍置草香,而云旃檀冰片之香水者,乃以盲欺明也。”
  如普穹瓦云:“我初时唯有辣味之香草供养,次有四种香甜之香和合而供,今则有紫丁香、兜罗脂等上妙薰香可供矣。若嫌微而不供者,则一生之中终无增进之时。若先由微细,殷重引发,渐臻胜妙。”如彼所行,当修学之。后彼配香,每次以二十两金办之。
  于资具获得自在诸大菩萨,犹化身多亿,一一身中化百千手等,往一切刹,于诸佛所经历多劫而行供养。则诸略有相似功德,便生喜足,而云我不求如是菩提者,是乃于法无知之漫言耳。
  《宝云经》云:“于诸嗉怛罗中(经部)闻其所说广大供养承事,生决定后,当以殊胜增上意乐,于诸佛菩萨而回向之。”
  ③ 随念大悲
  随念大悲者,应以悲心安立诸余有情,各令随其所能,令受皈依。
  ④ 启白三宝
  启白三宝者,凡所作事及有所需,皆应仰赖三宝,以行其与彼等相合之供养。而于与彼不顺之黑教等,及其他世俗法,则不当依从。唯宜一切时中,心依三宝耳。

  2. 共同学处
  共同学处,即对三宝必须奉行的行为准则,共有六点。
  ① 随念三宝功德
  “随念三宝功德者,如前所说内外及三宝相互之差别,与彼等之功德,数数思之。”第一是经常忆念三宝功德,生起皈依之心。我们选择三宝为皈依处,它的殊胜在哪里?和外道的大师、教法、徒众的区别在哪里?我们要了知三宝各自的功德,经常思惟,强化皈依之心,强化对三宝的归属感和依赖感。
  ② 勤行供养
  “随念三宝大恩者,随自所生乐善,当知皆是三宝之恩,故当以报恩意乐而行供养。”第二是忆念三宝大恩,经常修习供养。要认识到,善能招感快乐的结果,恶能招感痛苦的结果。我们所有的快乐都是建立在善法基础上,而所有善法的生起,都离不开三宝的加持和教诫,所以要以报恩心常修供养。不是三宝需要我们供养,供养的过程,本身就是很好的修行。一方面,供养本身也是在修皈依,可以强化三宝在心目中的地位,培养对三宝的归属感和依赖感。另一方面,三宝是人间最殊胜的福田,供养三宝就是在培植福报。《行愿品》的第三大愿就是广修供养,由此可以获得无量福德。
  “若供饮食而不间断者,则少用功力而圆满众多资粮。”如果能不间断地供养饮食、香花、灯果,不用花很大的力气,就能很快圆满成佛需要的福德和智慧资粮。我们在世间的很多想法,乃至每项事业,都要靠福报来实现。否则你的想法只是妄想而已,寸步难行。人天路上,修福为先,没有福报什么都办不成。包括我们要做一些弘法事业,没有福报也是不行的。
  “于水以上者,任何受用之先,悉应至心而供养之。”凡受用水以上的物品,比如喝一杯水,吃任何东西,或是穿新衣服前,都要先供养。花果、饮食乃至各种物品都可以供养。供养实在太划得来了,供养之后,你的东西还在,还额外赚了一堆福报,真是好处多多。可惜世人认识不到,不懂得这样去做。当然供养最主要是有舍心,不要带着贪著,觉得反正就供一下,东西还在那里。如果这么想就完了,功德就被折掉百分之九十了。关键是用真正的舍心,用清净、感恩、慈悲的心去做,才能在此过程中成就供养的心,清净的心,感恩的心,慈悲的心。你用什么心去做,最终就能成就什么。这是帮助我们获得福德,成就未来修行不可或缺的条件。
  “夏惹瓦云:非以糕之青者、叶之黄者,当择精美者供之,茶亦不宜弹指洒空而供。”夏惹瓦说,要选择最好的物品供养,不是随便拿一些差的,茶也要一杯一杯地供,而不是沾点茶水弹到空中,这是不如法的。当然好和坏也有相对性,是在自己条件允许范围内最好的供养,不是要和那些百万富翁、千万富翁比。有人很有钱,拿出几千块简直微不足道,而有人一个月就几百块钱,拿出一千块也很了不得。所以关键在于供养心,而不在于金额。这一方面是帮助我们舍弃贪著,你越是不容易舍的,如果能舍出来,舍弃贪著的修行效果就会更好。另一方面,当你用恭敬心尽心供养,所获得的修行受用,对恭敬心和福德的培养,效果也是不一样的。
  “喻如有田肥美,常应播种时而不播种,任其荒废。”关于供养的原理,宗大师比喻说,就像我们有一块非常肥沃的田地,应该按时播种,到了秋天就会有收获。如果播种的时候不播种,任其荒废,以后就不会有收获。同样,当你需要福报的时候没有福报,做什么事都不顺利,不要怨天尤人,而要从因上努力。我觉得我的福报也不够,做事不太容易,所以现在要发菩提心,多培养福报,就能更好地利益众生。从我们个人来说,事情多做一点少做一点都无所谓。但从社会效益来说,如果因缘好,的确可以利益更多的人。
  “于此能生现后一切利乐之胜田,四季一切时无有间断,常可播利乐之种,当以信犁耕种福田,如经所说。若不作者,殊为可惜。”三宝是殊胜的福田,四季一切时都可以不间断地耕耘播种。我们生起一念供养心时,就播下了利益安乐的种子,其收获比世间的耕耘所获超过千万亿倍。我们要用信仰的犁耕种福田,因为三宝这一福田是建立在信的基础上,否则很快就荒芜了。正如经典所说的那样,这么好的田不去耕种,实在太可惜了。三宝的田既是外在的,也是内在的。内在的自性三宝,和外在的三宝福田本来就是一体的。只是无始无明的干扰,人为地设置了障碍。修行的过程,就是把内和外的这堵墙打破。
  “于殊胜田,反不如农田之见贵,此乃我辈之不智。”对于如此殊胜的福田,如果我们不懂得珍惜,不懂得时时耕耘和播种,实在是没有智慧的表现。
  “故于三宝供养,一切时中当精进行之。如是作者,由胜妙田生长善根之力,于诸道之次第,心力渐能开广。”所以对供养三宝,我们在一切时中都要精进而行。如果能这样去做,不断耕耘三宝的胜妙福田,强化三宝在心目中的地位,就能得到三宝加持。在供养三宝、培植福田的过程中,同时也在增长善根。这样的话,心就能渐渐步入轨道,时时和三宝相应,进而成就三宝那样的福德和智慧。否则就是和我执、贪嗔痴相应,最终成就凡夫心。所以说,皈依既是《道次第》的修行核心,也是学佛的根本所在。我去年(2003年秋)讲菩提心的时候,感觉找到了修行的根本;现在讲皈依三宝之后,发现找到了佛法的根本。
  “故于闻不能持其文,思不能解其义,修于身心不能生起,心力最微之时,但依田力,是即教授口诀也。”很多人在修学过程中,听了教理却记不住,思考义理时不知其中讲些什么,修行时不懂得怎么用心,无法把心调整到正念上,面对凡夫心和烦恼、妄想时,有一种无力感。《道次第》告诉我们,感觉修行无力时,通过供养三宝、忆念三宝功德,就能得到帮助。这是教授口诀,即修行的秘诀。每个修行者都不同程度地经历过这种无力感,关键是在善知识的引导下调整。人的内心有成千上万的频道,修行所要成就的,只是其中那个正念的频道。我们比较熟悉,而且力量比较大的,是其余九千九百九十九个频道。修行之所以会觉得无力,就是没办法从这些频道走出来。所以要不断调整,把我们需要的正念频道调出来——这需要花多大的力气!
  “又供不拘物,唯在自之信心。”说到供养,虽然要用最好的物品来供,但这并不是说,你没钱也一定要用很贵重的物品,关键在于信心。用贵重物供养,主要是帮助我们培养恭敬心,也体现了我们对三宝的恭敬程度。
  “若有信者,即以坛供及水与无主物供之亦得。”如果已经具备信心和虔诚,即使以坛供或无主的物品,也是可以的。所谓坛供,就是藏传佛教中的供曼达。在曼达盘上放着米等物品,然后观想这些东西充满整个世界,也能达到供养的效果,并不需要很多实物供养。无主物,比如山河大地、一切花草。我讲《普贤行愿品》时就说过,可以观想山河大地的一切都变成花云、鬘云、香花灯果,以此供养十方诸佛菩萨。有人可能会问,山河大地不是你的,用来供养会不会犯盗戒?《道次第》对这个问题的解释是,我们之所以能看到山河大地等各种东西,本身就是有福报的。比如你能看到蓝天,看到花草,看到某个风景,本身就包含你的一份眼福。如果没有这份眼福,你是看不到的。当然,福报还有深浅的不同。有人可以拥有这个地方,有人能在此住几天,有人只能看上一眼。不管怎样,只要你能看到,就可以把自己看到的供养十方诸佛菩萨。至于如何运用观想,并没有一定之规。
  “无余财物,当如是作。倘自有物而不能舍,但云:我以无福极贫穷,余可供物我悉无。”如果一个人真的没什么供养物,可以这样观想。但如果他很富有,却舍不得供养,说什么我没有福报,非常贫穷,没什么可以供养,只能供无主物之类。这么做是不可以的,自欺欺人而已。如果我们舍不得供养,或是拿不好的东西供养,舍不得用好东西,说明还是有贪著心,这种供养根本达不到克服贪心、培养恭敬心的修行效果。其实佛菩萨并不需要供养,而是我们需要通过供养转换心念。认识到供养的意义,有人甚至倾家荡产、不惜一切地供养,使自己舍弃贪著,培养恭敬。我们做什么,就在成就什么样的心。要是骗人的话,最后骗的还是自己。
  “则将如博多瓦云:若以有垢螺碗,稍置草香,而云旃檀冰片之香水者,乃以盲欺明也。”如果一个人舍不得用好东西供养,而把很差的东西观想成好的,也是自欺欺人。正如博多瓦所说,就像以有污垢的螺碗,稍微放点草香,却说成是旃檀、冰片配制的水,这就像盲人要欺骗明眼人那么愚蠢。
  “如普穹瓦云:我初时唯有辣味之香草供养,次有四种香甜之香和合而供,今则有紫丁香、兜罗脂等上妙薰香可供矣。”普穹瓦讲了自己供养的经历。最初,他只能以带有辣味的普通香草来供佛。后来因为供养的关系,福报越来越大,就能以四种香甜的香料和合供养。随着不断供养,福报越来越大了,现在有紫丁香、兜罗脂等上妙薰香可以用来供养。所以对供养来说,要尽量用自己最好的东西。通过这种供养,会不断得到三宝加持,福报将随之增加,供物也会越来越好。当然,在家居士以财供养为主,出家人还是以法供养为主,不必把追求最好的供养作为重点。“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作为出家人,如果我们有物质条件,也可以修财供养,但不以追求这个为主。如果觉得我没钱供养,就要去做生意赚钱,将来能更好地供养,那就莫明其妙了。不要错解祖师的意思。
  “若嫌微而不供者,则一生之中终无增进之时。若先由微细,殷重引发,渐臻胜妙。如彼所行,当修学之。后彼配香,每次以二十两金办之。”普穹瓦以他的经验告诉我们,如果你没钱时不供养,说没什么好供养的,那你这一生的福报从哪里来?供一杯水你总供得起,是不是?什么都不供养,其实是不当一回事。修行也要有福报,否则就是“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即使你修行成就很大,但没人缘,没福报,想弘法利生就有困难。当你以虔诚心去做,就会由微细的供养引发福报,按这样去做,越供养福报越大。普穹瓦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效仿。后来他每次供养所用的香,要耗费二十两黄金,可见都是很高级的香。
  “于资具获得自在诸大菩萨,犹化身多亿,一一身中化百千手等,往一切刹,于诸佛所经历多劫而行供养。”宗大师进一步告诉我们,不但凡夫要供养,即使那些大菩萨,也会化身百千万亿,到十方世界去供佛。《弥陀经》说,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早上第一件事就是到十方世界,“各以衣裓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直到中午才回来。真不错,难怪那么多人要念佛往生西方。
  “则诸略有相似功德,便生喜足,而云我不求如是菩提者,是乃于法无知之漫言耳。”这是批评那些不重视供养的修行人。《道次第》上士道中,会讲到“方便与慧,成佛缺一不可”,对其中道理阐述得很清楚。一些对空性有体悟的人,比如修习大圆满或禅宗,在善知识引导下初见空性。这种见和证道者所见的空性,在本质上没什么区别。但证道者的所见很稳定,一般人初见时却模糊而不稳定,有很大不同。可有人因为这样一些体悟,就得少为足,不喜欢修福德,修布施,也不喜欢发心度众生。这其实是对法不了解,对成佛的修行不了解,是偏空的表现。真正的修行,方便与智慧是缺一不可的。
  藏地和汉地都存在这种情况。他们觉得自性中具足一切功德,不需要修什么福报,或觉得自己修的是无相法,不重视有相的供养、布施等。比如过去的禅宗丛林简朴至极,只有说法的地方,连大殿都没有,叫“不立佛殿,唯树法堂”。此外,“丹霞烧佛”等公案,以及达摩和梁武帝的对答,对很多人也有影响。据说达摩当年去见梁武帝时,武帝问:我这一生盖了这么多寺院,度了这么多人出家,有多大功德?达摩的回答是“没有功德”,当头给他泼了一瓢冷水。要知道,这个回答所否定的是著相,因为著相的福德和心性修行是两码事,但并不是否定这些善行本身。不著相的布施、供养和空性是相应的,不违背的。所以对这些问题要有全面认识,不能混为一谈。
  “《宝云经》云:于诸嗉怛罗中闻其所说广大供养承事,生决定后,当以殊胜增上意乐,于诸佛菩萨而回向之。”嗉怛罗,即佛陀所说的经教。《宝云经》说,听到经典说供养承事的重要性,以及通过供养承事能产生无量功德后,要生起定解,深信不疑。以殊胜的愿望,对十方诸佛菩萨生起供养和回向之心。
  ③ 随念大悲
  “随念大悲者,应以悲心安立诸余有情,各令随其所能,令受皈依。”第三是随念大悲,忆念诸佛菩萨的悲心。佛菩萨之所以能成就,之所以能成为我们的皈依处,就因为他成就了大慈大悲。我们为什么要学佛?是希望拥有佛菩萨那样大慈大悲的生命品质。所以在皈依后,要随时忆念三宝的大慈大悲,以成就佛菩萨的圆满悲心作为修行目标。虽然每个人都有悲悯之心,但我们的悲心很渺小,需要扩大。我们认识到佛法真理,从中得到利益,但要知道,六道中还有无量众生没能听闻佛法,活在贪嗔痴中,被烦恼和痛苦所折磨。所以我们每天都要发愿,带领一切众生投归三宝的怀抱。一方面在座上观修,一方面在座下实际去做。
  在这一点上,佛教徒比基督教徒差多了。基督教的布教力量那么强,信徒都那么热心于布教。而佛教徒通常比较无所谓:你信就信,不信的话,我自己还要修行,顾不上你。这其实反映出我们的悲心不够。因为佛教博大精深,成佛当然更好,不能的话,成个阿罗汉也不错,怎么做都有道理。基督教就不一样了,上帝觉得你表现不错,你才有上天堂的希望。怎么让上帝看上你?就要多拉一些人回到主的怀抱,这是对上帝最好的奉献。信者得生,信者得救。只要上帝说你行,你就行。但佛教不是佛陀说你行就行的,关键还要自己修行。这种教义的不同,导致佛教在传播上的力度不一样。八万四千法门,我们这样走也行,那样走也行,选择太多反而不好管理。
  皈依三宝就要成就大悲心,这是最好的修行,也是对三宝最好的报恩方式。我们要引导一切有情,把他们带回三宝的怀抱,回归生命的本来。三宝的怀抱在哪里?就在每个人内心深处。也就是说,皈依是帮助我们认识生命真相,认识生命本具的化解一切烦恼的能力。所以皈依不只是外在的,同时也是内在的。
  ④ 启白三宝
  “启白三宝者,凡所作事及有所需,皆应仰赖三宝,以行其与彼等相合之供养。”第四,做每件事情时,都要启白三宝。如果三宝在心目中很有地位,那我们做重要的事,首先会想到三宝的加持。就像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做事有困难时,就会想到身边有能力的人。皈依三宝之后,做每一件事,或是当我们有困难和需要的时候,都要祈求三宝加持。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强化三宝在心目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如果我们每天以三宝为中心,不断修习皈依,就会在三宝的加持下生活。这是一种非常理想的修行生活,只要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并不是很难做到。关键要百分之百地信,这点很重要。所以凡所作事及有所需,都要仰赖三宝,同时修习供养,以此培养恭敬、供养之心。
  “而于与彼不顺之黑教等,及其他世俗法,则不当依从。唯宜一切时中,心依三宝耳。”对于和三宝不相应的其他宗教、外道、鬼神等,不要去依赖他们。我们要深信,三宝能帮助自己把一切问题搞定。因为三宝代表生命中最强大的力量,也代表宇宙中最强大的力量。如果我们深信三宝,而且这种信达到一定高度,产生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所以我们要不断启白三宝,一切时中都要依止三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