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

【点击查看全书链接】

  皈依三宝是《道次第》的重点,也是佛法修行的重点。三宝是佛法的核心,皈依三宝是学佛的根本。判断一个人是不是佛教徒,标准就是你皈依了没有。皈依了,就是佛教徒;没皈依,就不是佛教徒。学佛从皈依三宝开始,最终要把自己变成三宝。这不仅是形式上的,因为在座的研究所学僧已经是三宝的一部分,但还要“装藏、开光”,才是真正的宝。
  我们知道,没有装藏、开光的佛像,只是艺术品而已。同样,我们要成为名副其实的三宝,必须具备三宝的品质,那就是究竟的解脱,以及无限的慈悲和智慧。事实上,每个人都具有自性三宝。虽然有,但被无明遮蔽了,还有待开发,这就需要修行。我们对佛法能否信受奉行,取决于是否对三宝生起真切的皈依心。如果皈依之心真切,就能信受奉行。反之,我们所学的佛法,也就是学一学,说一说,对改变生命不会有太大作用。
  佛教的八万四千法门,都是皈依三宝的延伸,都没有离开念佛、念法、念僧。可以说,离开三宝就没有佛法了。有些法门是建立在念佛的基础上,有些法门是建立在念法的基础上,比如相信因果,忆念因果;相信无常,忆念无常;相信苦,忆念苦;相信空,忆念空;相信八正道,忆念八正道……都属于念法的延伸。由此可以看出:皈依三宝不仅是学佛的开始,也贯穿着整个修行,直到成佛,都是对皈依的不断深化。
  遗憾的是,现在整个教界对皈依的认识太薄弱,太不足了。很多人觉得,皈依三宝只是入门的基础。皈依后,就没有进一步忆念三宝功德。因为缺乏忆念,使三宝在我们心目中没有多少地位,没有多少分量。我们也不能对三宝生起强烈的归属感和依赖感,心始终处在漂泊的状态。因为凡夫心是没有根的,是一大堆混乱情绪和错误想法的综合体。学佛,要对这个乱七八糟的生命体进行规划。如何规划?就是通过修习皈依。如果我们对三宝生起强烈的归属感和依怙感,心就不会漂泊。不论出家人也好,在家佛子也好,都需要不断忆念三宝功德,强化三宝在心目中的地位。
  我觉得,学佛修行有两大根本——皈依是佛法的根本,发心是修行的根本。如果不重视皈依,将失去佛法的根本;如果不重视发心,将失去修行的根本。这两个问题,值得我们花几十年的努力去弘扬。因为这正是汉传佛教目前最薄弱的环节。很多人之所以修不上去,就是因为忽视了这两大根本。南传佛教很重视皈依,每天的定课都要念皈依,每个斋日要到寺院修习皈依,这是佛教徒的常规修行。藏传佛教同样重视皈依,皈依后要不断念诵四皈依,念几十万乃至数百万遍,为加行之一。
  我们不断忆念三宝功德,以三宝为核心生活,就会得到三宝加持。反之,如果三宝在心中没有分量,我们的生活将以串习为核心,很难从中走出。我自己在修行过程中,也越来越感到这种意愿的重要性。对学佛来说,禅修固然重要,但以下两点跟不上的话,打坐是坐不好的。
  第一是强烈的意愿,当它生起时,可以把所有念头赶跑。如果目标明确,我们就不会徘徊。就像我一定要到某个地方,对别的都没兴趣了。一旦生起这种强烈的心,就不会被任何东西所干扰。为什么我们修行时杂念那么多?还是因为目标不明确,意愿不强烈,结果三心二意。
  第二是认识的超越,这在修行中很重要。基督教每个星期天都要做礼拜,就是在强化他们对上帝的信仰。有鉴于此,我特别编写了一个“周日皈依共修仪轨”。作为佛教徒,尤其是在家众,应该有这种以皈依为核心的常规宗教生活。我们在这方面太欠缺了,所以很多人皈依后,还是找不到归属感。这就必须通过不断的观想和忆念来完成。如果认识不到三宝功德,从不忆念三宝功德,三宝怎么会在心中有地位?
  作为出家人来说,同样要以皈依三宝为核心,完成自己的修行功课。皈依的修行可深可浅。浅,就是强化三宝在心目中的地位,生起真诚的皈依之心;深,就是以三宝功德为观修对象,把心安住其中,念念融入三宝的功德。所以浅则人人可修,深则深到顶点,最高的修行也不过如此。像净土宗的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就是实相念佛;禅宗的即心即佛,了悟本心,也属于念佛的范畴。可见,再深的法门也能落实到皈依三宝。而从浅的方面来说,学佛的每一步都要从皈依三宝来修习。接下来,我们研究所也要以皈依三宝的修行为重点,为大家打下良好的修学基础。
  皈依三宝共有四个问题,前面讲到两点:皈依之因和皈依的选择。首先是皈依之因,为什么要皈依?一是认识到三恶道苦,认识到轮回的痛苦本质;二是深信唯有三宝才能救护我们。
  其次是对皈依的选择。我们为什么选择三宝作为皈依对象?因为三宝具备了三种品质:一是已经远离恐惧,成就解脱,得大自在;二是有大智慧;三是有大慈大悲,对一切众生不论亲疏、不要任何条件地生起无限悲心。佛陀之所以为佛陀,就是因为他圆满了悲智两大品质。我们尊敬这种人格,向往佛陀的慈悲和智慧,所以选择三宝作为依怙。
  在选择皈依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对佛教和其他宗教做一定的比较。为什么我们不皈依神?一方面,他们自身还有烦恼,还会生气;另一方面,他们自己还在轮回中,没有解脱生死;至于他们的法,至多只是让我们生天,不能让我们究竟解脱烦恼,最后还是要堕落的。而佛法能引导我们认识生命真相,证悟空性,开发生命内在化解一切烦恼的能力。选择三宝作为皈依对象,是因为唯有三宝才能究竟解决我们的生命问题。

三、如何修习皈依

  1.知三宝功德
  ① 佛功德
  ·身功德

  念佛相好,如《譬喻赞》(《相好赞》)云:“佛身相庄严,端妙眼甘露,如秋空无云,众星而严饰。能仁具金色,法衣以严身,似于金山顶,彩云而围绕。佛虽不庄饰,面轮自圆满,彼满月离云,亦所不能及。佛口如莲花,日照而开敷,蜂见以为莲,不犹豫而住。佛面具金色,珂白齿端姝,犹如金山峡,无垢月光入。应供右手中,轮相妙严饰,于世恐怖者,以手拔令出。能仁游行时,双足如妙莲,印画于地上,真莲无此美。”
  略赞如是,当忆念之。

  ·语功德
  尽世界中所有有情,于一时中,各以异义而见质问。佛以一刹那心相应之慧而领摄已,即以一音答一切问,彼等亦各领知为答自语。于兹甚奇希有之德,当思念之。
  如《谛者品》云:“此诸有情了义语,多种一时来问难,心一刹那遍了知,即以一音各答复。如是当知佛于世,以妙梵音而宣演,度出人天诸苦厄,极善转于妙法-轮。”

三、如何修习皈依

  皈依是通过特定仪轨完成的。这种形式的作用,建立在我们内心的愿望和对三宝的承诺之上。这种愿望和承诺必须有心理基础,否则只是一句空话。现在千千万万的人皈依三宝,但很多人的信仰没有深度,甚至流于迷信,为什么?就是因为他们皈依时对三宝还没什么认识。所以在参加皈依仪式前,必须有认识的前提。《道次第》中,主要讲到对三宝功德的忆念。我觉得,忆念前还要有几个前提。
  第一是认识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这点非常重要。这个意义究竟有多大?有一天我突然认识到,暇满人身蕴含的意义,整个宇宙的财富都比不上。我不是说暇满人身的本身,而是其中蕴含的意义。真正把这种意义开发出来,超过整个宇宙的价值。因为暇满人身的意义就是成佛,这个功德是无限的,而整个宇宙的财富是一种有为法,是有限而有漏的。怎样才能实现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就要皈依三宝,否则是不可能实现的。如果我们能建立这样的认知,就会对皈依三宝生起稀有难得之心。
  第二是念死无常。生命如此脆弱,死是一定的,死亡是不定的,在死亡面前,除佛法外,世间一切财富都没有用。当我们这样思惟之后,就会认识到,只有皈依三宝、修学佛法,才对生命具有长远的意义。相反,我们在世间的所有努力,对生命只具有暂时的意义。不管身为总统也好,还是成为富豪也好,都是成就了一堆泡沫。区别只是在于,有些人的泡沫玩得大一点,有些人的泡沫玩得小一点。这种大和小有什么意义呢?可能对看不透泡沫本质的孩子来说,泡沫玩得很大的时候,他会欣喜若狂。但如果我们看透世间的真相,就会知道,泡沫终归是泡沫,不会对此生起丝毫的贪著和爱恋。“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即使你玩得再大,当死亡到来时,它都毫无价值,甚至会带来更多痛苦。所以,念死无常是生起皈依之心的重要基础,不可缺少。
  第三是念三恶道苦。我们想到三恶道,想到地狱、饿鬼、畜生的苦,尤其是八热地狱和八寒地狱,似乎离我们很遥远,没多少关系。但《道次第》说得很清楚:那儿离我们只是悠悠一息。一口气不来,可能马上就三恶道现前。只要没有脱离轮回,难免堕落恶道。即使生而为人,也不一定能像今生这么幸运。我们看世间的人,为生存奔忙的,被烦恼和病痛折磨的,大有人在。当我们这样思考之后,就需要寻找依怙,生起强烈的求救之心。
  这些都是皈依三宝前应有的认知。当我们以这些认知为基础,自然会对三宝生起求拯求救的心。因为我们已经看到自己的处境多么脆弱,多么危险,多么可怕。在无尽轮回中,我们一直在苦海中漂泊沉沦,一直被烦恼和痛苦所折磨,现在生而为人,又能听闻佛法,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所以赶快要寻求拯救。谁能拯救我们?唯有三宝。
  我们为什么向三宝寻求拯救?世间的人,可能会以金钱、地位、感情、能力、技术、文凭为依赖,或是以其他宗教甚至鬼神为依赖。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智慧,看不清真相,所以会以这些虚幻的假相作为依赖对象。我们修学佛法后,以智慧审视,发现这些都不足以依赖。那为什么可以依赖三宝?是因为我们认识到三宝的功德,这是生起皈依之心的根本。
  佛陀经常教导佛弟子通过忆念三宝功德来修行。《阿含经》有六念法门,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大乘佛教中,对三宝的忆念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我们经常读诵的《普贤行愿品》中,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都属于忆念三宝的修行。我们只有认识到三宝功德,才能生起皈依之心。就像世人选择任何一种依赖,选择任何一个职业或婚姻对象,都要认识到对方的好处,才能生起信心。同样,我们也要认识到三宝的功德,才能以佛法僧作为究竟的依赖。
  1. 知三宝功德
  关于三宝的功德,第一是忆念佛的功德,第二是忆念法的功德,第三是忆念僧的功德。
  ① 佛功德
  首先是念佛的功德,包括四方面。一是忆念佛身的功德,二是忆念佛语的功德,三是忆念佛陀意业的功德,四是忆念佛陀事业的功德。
  ·身功德
  “念佛相好,如《譬喻赞》云:佛身相庄严,端妙眼甘露,如秋空无云,众星而严饰。”我们经常说,佛陀具备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印度人认为,这是最圆满的相。除佛陀以外,转轮圣王也具备三十二种相。但同样是三十二相,佛的三十二相和转轮王的三十二相是否一样呢?其实还是有质量的差别,有圆满不圆满的差别。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无比圆满,无比端正,无比殊胜。佛陀的眼睛像甘露那么清澈,就像秋天没有云彩的天空。这个赞是藏地一位大喇嘛写的。西藏的天空真是很清澈,没有一点云彩,晚上满天繁星,感觉星星都要掉下来了。
  “能仁具金色,法衣以严身,似于金山顶,彩云而围绕。”能仁就是释迦,牟尼就是寂静,所以经中常以“能仁”称呼佛陀。佛陀的色身是紫磨金色的,《佛宝赞》形容是“巍巍丈六紫金容,觉道雪山峰”,赞叹佛陀像一座金山那样,金光闪闪,披上庄严的袈裟后,就像山顶围绕着云彩一样。
  “佛虽不庄饰,面轮自圆满,彼满月离云,亦所不能及。”佛陀虽然不装饰自己,但面容自然呈现出圆满的庄严。世间那些名人,每次出台都有人为他收拾一番,才有模有样的。而佛陀不需要装饰,他的相好庄严是修行功德感召的,圆满无瑕。哪怕没有云彩遮挡的十五的圆月,也不能与之相比。
  “佛口如莲花,日照而开敷,蜂见以为莲,不犹豫而住。”佛陀的口型像莲花一样,而且是阳光照射后莲花盛开的样子。蜜蜂看到还以为是莲花,毫不犹豫地扑了上去。当然这是比喻,比喻很像真的莲花,连蜜蜂都看错了。
  “佛面具金色,珂白齿端姝,犹如金山峡,无垢月光入。”佛陀的牙齿非常洁白,就像金山中的峡谷一样,被月光照亮,无比庄严。大家课后可以看看佛典中对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描述,可以帮助我们忆念佛陀的功德,这是生起皈依之心的必要条件。很多学佛人总觉得什么都不要著相,一切都是空的,了不可得。事实上,每种心行训练都需要相应的观修。因为空、无相、无所得不是一步可以到位的,一方面自身要有特殊的善根福德因缘,另一方面要有高明的老师指点。如果没有这两点,你一天到晚喊着空、无相,只是自欺欺人,一点用都没有。我们的心灵世界非常复杂,要突破妄念,认识真理,不仅技术性强,而且需要理论指导。实修就像技术,教理就像理论,需要以理论指导技术,以技术落实理论。
  “应供右手中,轮相妙严饰,于世恐怖者,以手拔令出。”佛陀应供时右手托着钵,手掌有千辐轮相,非常庄严。对于处在无尽生死和恐惧中的有情,佛陀能用他的手安慰并引导众生。当然这也是比喻,因为佛陀是以他的教法,以他的慈悲和智慧引导众生,将众生从生死轮回中救拔出来,不是真的用手去拔。
  “能仁游行时,双足如妙莲,印画于地上,真莲无此美。略赞如是,当忆念之。”佛陀经行时,脚印印在哪里,哪里就会出现莲花般的图案,真的莲花也不能与之相比。以上只是引用一个简单的赞偈,我们要这样忆念佛陀。
  马鸣菩萨造的《佛所行赞》,我们也可以找来读一读,激发对三宝功德的向往,培养对三宝的皈依之心。
  ·语功德
  “尽世界中所有有情,于一时中,各以异义而见质问。佛以一刹那心相应之慧而领摄已,即以一音答一切问,彼等亦各领知为答自语。”十方世界所有众生,在同一时间向佛陀提出不同问题,佛陀的智慧能同时了知。平常人只能听一个人说话,同时听两三个人说话,可能也听得见。但同时听更多人说话,恐怕就不容易听清了。因为我们的心处在意识层面,思惟有相对性,而且心有所住。所以当心产生作用时,通常只能做一件事,了解一个对象。当然也有人可以兼顾两三件事,但效果就差得多,因为我们心的作用很狭隘。
  那佛陀的心和我们有什么不同?当佛陀同时了知十方的时候,具有这一作用的心,是不是属于意识层面的呢?是有心还是无心呢?可以说,佛陀既不是有心,也不是无心。我们所说的有心,其实是一种念头。当佛陀在说法利益众生的时候,是不需要起心动念的,否则就和众生没什么两样了。如果有心的话,那么念头的作用是有限的,对象也是有限的,不可能面对无量众生。但如果佛陀是无心的话,和桌子有什么两样?那不要说遍知,连平常人的知都没有了。
  如果说念头代表我们的心,当我们不起念头时,我们有没有心?根据唯识的观点,我们在深度睡眠、晕厥和进入无想定、灭尽定等几种情况下是没有心的,但这种无心和桌子的无心不一样。常人的念头,总是刹那不停地在活动。我们一会儿想到书本,一会儿又想到桌子,这时书本的影像消失,桌子的影像出现了。但我们不会把桌子想上三天三夜,接着可能会想到房子,或想到某个人。在前一种想法到后一种想法之间,未必一定有什么联系,有时甚至是跳跃性的。另一方面,这个念头和下个念头之间,即前念已灭后念未生之前,有时是有间隔的。
  每个念头都代表一个概念或图像,它在我们心灵的大平台上活动。这就是禅宗要我们参的地方——这个平台是什么?其实,就是佛菩萨具备的遍知的功能。成佛就是成就这种遍知,所以佛陀叫正遍知。佛陀之所以能同时接收一切语言、声音、问答,能用一音解答一切问,因为他的心行基础是遍知的平台,而不是建立在念头上。对平常人来说,心的作用是建立在念头上,而念头是狭隘的,作用非常有限。但要知道,其实我们也具有遍知的功能,只是力量很弱,虽有若无,还需要去发现它,熟悉它,这正是修行要做的。
  所以,“佛以一刹那心相应之慧而领摄已”这句话要特别注意。一刹那心相应之慧,就是遍知的作用。佛陀领受之后,以一种声音回答不同众生的不同问题。每个人听到佛陀的开示后,都觉得佛陀在对我说,在解答我的问题。《维摩经》也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皆谓世尊同其语,斯则神力不共法。”佛陀以一音演说佛法,不同众生都能随类得解,都认为如来在对我说法。这就是如来不共的神通所在。
  “于兹甚奇希有之德,当思念之。”我们了解到佛陀甚深稀有的功德,要思念之。
  “如《谛者品》云:此诸有情了义语,多种一时来问难,心一刹那遍了知,即以一音各答复。如是当知佛于世,以妙梵音而宣演,度出人天诸苦厄,极善转于妙法-轮。”《谛者品》所说的内容,还是和前面一样。有情以各种艰深的问题同时向佛陀请教,佛陀能在一刹那间全部了解,以一种声音回答所有问题。所以佛陀出世,以他的微妙梵音演说教法,度化世间众生走出轮回的痛苦,以无量善巧转于妙法-轮。
  这些都是佛陀语业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