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

【点击查看全书链接】

第三节  皈依三宝
一、皈依之因

  总论皈依之因,虽有多种,然此中则据上所述,今世不能久住须速死,死后随业流转,不能自在。
  如《入行论》云:“如于昏夜黑云中,电光刹那才一现。如是设以佛陀力,世间福慧少许生。以是唯有微弱善,常时罪力极暴恶。”白业力弱,黑业力强,思惟由是堕入恶趣之理。既于恶趣生起怖畏,又唯深信三宝能救,以是二心而行皈依。但若徒有言者,则皈依之效亦仅尔。若彼二种发心殷重坚固者,则其皈依必能变更心境,故应励力修此二因。

二、思惟皈依境的殊胜

  1.抉择应皈依之境
  如(功德君)《百五十颂》赞云:“谁于一切恶,从本悉皆无,谁于一切中,住一切功德。设若有心(智)者,于彼应皈依,赞彼恭敬彼,住彼教应理。”谓若自有能分别可皈、非可皈之慧者,理应于佛薄伽梵前而行无欺诳之皈依。法及僧众,比例类推。
  《皈依七十颂》云:“佛、法及僧伽,求解脱所依。”
  2.明可皈依之相
  须自己解脱一切怖畏,又有令他解脱怖畏之方便善巧,对一切行大悲无亲疏之分,于一切有恩无恩作义利者,是则所应皈依。然此唯佛为能,自在天等皆无斯德,故唯佛是所皈依处。又彼教法及声闻僧众,亦是应皈依者。
  (依《戒经》)《摄抉择(分)》云:“于此等引生决定专一之心,而能求(凡求)作依怙者,无不救护,是故应起决定之心。”于二因中,虽外因无缺,然以内因至诚皈依之心不生,则唯是其苦矣。

第三节  皈依三宝

  从念死无常、念三恶道苦可以看到,世间一切有为现象都是非常脆弱的。包括我们的身体,也是不可靠的,不足以作为生命的真正依赖。不论家庭、事业、地位、人际关系、金钱、爱情……所有这一切只能满足我们暂时的需要,没有永久的意义,在死亡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一文不值。无始以来,我们一直在生死苦海中沉沦,在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饱受痛苦。即便在人道和天道,快乐也如石火电光般无常,其本质是痛苦的。我们认识到三恶道乃至轮回的苦,就要寻找摆脱痛苦的方法。几千年来,人类一直在寻找离苦得乐之道,却没能找到正确方法,所以依然痛苦。
  这就需要寻找真正可以皈依的对象。《道次第》告诉我们,三宝才是究竟的皈依处。皈依三宝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但很多人对皈依的认识非常肤浅,仅仅是作为学佛入门的手续。事实上,皈依本身蕴含非常重要的修行,既是学佛的开始,也伴随着整个修学过程。直到成佛,都没有离开皈依的修行——因为三宝就代表佛法的全部。
  当年阿底峡尊者在藏地到处讲皈依,很多人听后觉得:怎么讲这么简单的内容?尊者说:我不知道除了皈依三宝以外,还有什么更高的法。可以说,皈依蕴含整个佛法的修行,因为一切修行都没有离开三宝。学佛要做的,不外乎转变观念,净化心行。如果我们生起真切、虔诚的皈依心,就能达到转变观念和心行的效果。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现在的皈依轻飘飘的。想一想,三宝在心目中究竟有多重要?比起亲人、名利、地位,究竟什么重要?我们需要观察,是否把三宝作为生命唯一的归属和依赖?如果三宝在心中有最重要的地位,我们就会以三宝作为生命目标,人生方向。这样做的过程中,心行就会向三宝功德看齐。就像一个人崇拜歌星或球星,会想尽办法摹仿他们的生活方式。如果三宝在我们心中有至高的地位,同样的,我们的心行也会不断接近三宝功德,并最终成就三宝功德。所以皈依绝不简单,而是包含着重要的修行。
  皈依三宝的内容,本论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是皈依之因,为什么要皈依;第二是思惟皈依境的殊胜,为什么选择三宝作为皈依对象;第三是皈依之法如何,即如何在忆念三宝的过程中,使心行不断接近并成就三宝功德;第四是皈依学处,即皈依后应该遵循哪些准则。

一、皈依之因

  我们需要皈依的原因有很多种,不同的人理由往往不一样。下士道的皈依,是出于对轮回、生死的恐怖,需要寻找依赖;中士道的皈依,不只是寻找依赖,还要解脱生死;上士道的皈依,不仅自己要寻求解脱,还要带领一切众生皈依,乃至成就佛道。这是不同层次的皈依。
  “总论皈依之因,虽有多种,然此中则据上所述,今世不能久住须速死,死后随业流转,不能自在。”皈依的理由,即发起皈依之因,虽然有多种,但总的来说,是因为我们在世间拥有的一切都是无常的,不能久住,最后都要走向死亡。轮回路险,除非生死自在的圣者,凡夫都会随业流转,不能自在。不仅死后不能自已,现生也不能自已,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我们生不知从何而来,死不知往何处去。就像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不能选择生在什么样的家庭,选择什么样的父母。在现实生活中,也不是想怎样就能怎样。现在尚且如此,死时更不能自在。因为这一切都是不可靠的,所以我们要寻找可靠的依赖。皈依三宝就是究竟的依赖,是离苦得乐的方法,能帮助我们解脱烦恼和生死。这是我们需要皈依的基本理由。如果把这种理由推及一切众生,就是大乘的发心。
  “如《入行论》云:如于昏夜黑云中,电光刹那才一现。如是设以佛陀力,世间福慧少许生。以是唯有微弱善,常时罪力极暴恶。”《入行论》说,众生获得的所有快乐和幸福,都离不开三宝。在无尽轮回中,佛陀出世是非常稀有的,亿万年才有一位佛陀出世。就像暗夜的黑云中,电光一闪,很快就消失了。为什么佛陀出世这么稀有?因为众生没有福报。而只有佛陀出世并说法,世间众生才能由此培植福德因缘,获得幸福快乐,才有觉醒的希望。除了这些微弱的善业,众生长时间都在贪嗔痴恶业中。
  “白业力弱,黑业力强,思惟由是堕入恶趣之理。”现在这个社会风气不好,有善心的人很少。一个善良的人要去帮助他人,对方可能还怀疑你。很多人都在说行善难,因为不善的势力太大,已经成为人们的习惯,使人长时间在贪嗔痴的不善行为中。如果善业的力量很弱,不善业的力量很强,死后将堕入三恶道。通过对三恶道的不断思惟和观察,我们一定会对此生起怖畏之心。除非你完全不信,觉得这和我没关系。如果你还有点相信,却一点都不害怕,那真是麻木不仁,和木头没什么两样。
  “既于恶趣生起怖畏,又唯深信三宝能救,以是二心而行皈依。”皈依的因主要有两种,一是对轮回痛苦深信不疑,生起恐惧心理;一是对三宝功德深信不疑,深信三宝一定能拯救我们。这样的皈依才是殷重而真切的。当我们皈依后,还要把皈依变成修行,在内心产生作用,而不是泛泛地皈依一下就可以了。
  “但若徒有言者,则皈依之效亦仅尔。”如果仅仅把皈依停留在口头,对轮回苦和三宝功德没有认识,皈依产生的效果不过如此而已,对改变生命没有多大作用。《道次第》讲的这些,我深有体会,觉得非常真切。为什么很多人学了佛法,对生命一点没起作用?原因是什么?就像《道次第》说的“徒有言者”。如果真正落实到心行,任何一个法门,如无常、无我、空,都会产生很大的威力,让生命发生巨大改变。问题在于,我们只是说说,没有真正觉得就是这么回事。书上这样说和你有什么关系?必须你觉得确实如此,才会产生作用。这就需要不断观察修,在思惟过程中,发现佛法所说真实不虚。佛法是以信为能入。其实,信不仅是能入,很多高级的法门直接是通过信来修行的。不仅净土法门强调信,禅宗、大圆满等也是通过信契入的。比如“你就是佛”,你能不能信?如果能信,那么直下承担、继续保任即可。所以信很重要,贯穿整个佛法修行。当然,不同的修行法门,对信的要求也不同。
  “若彼二种发心殷重坚固者,则其皈依必能变更心境。”如果对皈依的两种因坚信不疑,一定会使我们的观念、心行、生命品质得到重大改变。这样,我们将以成就三宝功德为人生目标,心行将与三宝相应并不断靠拢,最终于自身成就自性三宝。所以我们要不断忆念三宝,在忆念过程中,强化三宝在心目中的地位,使我们的心和三宝功德相应。这些都要建立在信的基础上,如果信没有达到一定高度,是做不到的。皈依能不能改变心境,能产生多大作用,关键在于我们对三宝的信仰,以及对三宝内涵的认识和忆念。
  “故应励力修此二因。”所以我们应该努力修习这两种因,一方面不断忆念轮回苦,一方面不断忆念三宝功德。藏传佛教的四不共中有修皈依,皈依上师和佛法僧三宝——南无古鲁贝,南无布达耶,南无达玛耶,南无僧伽耶。在念诵四皈依前,先要思惟三恶道苦,通过思惟把恐惧的心引发起来,思惟到毛骨悚然为止。接着忆念三宝功德,藏传佛教的皈依上师,和皈依佛、法、僧三宝是一体的,是围绕慈悲和智慧,这是三宝品质的核心内涵。通过对三宝功德的忆念,获得极大的信心。在这个前提下念诵四皈依,并在念诵过程中观想,将每一念融入三宝功德。这样不仅在强化皈依,同时也帮助自己成就自性三宝。

二、思惟皈依境的殊胜

  我们为什么选择三宝作为皈依处?在这个世间,除了佛教还有许多宗教,如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佛陀在世时,印度就有九十六种外道。在中国,则有道教和各种信仰。此外,甚至还有各种邪教。在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中,有人皈依权力,有人皈依地位,有人皈依金钱。那么,我们为什么皈依三宝?这就需要审视,自己所皈依的对象,能否帮助自己成就解脱,离苦得乐。我们通过不断审察,发现唯有三宝才能究竟解决生命的痛苦。
  1. 抉择应皈依之境
  “如《百五十颂》赞云:谁于一切恶,从本悉皆无,谁于一切中,住一切功德。设若有心者,于彼应皈依,赞彼恭敬彼,住彼教应理。”《百五十颂》有赞叹三宝的偈颂:是谁究竟断除了一切恶,将生命中的不善行连根拔起,没有丝毫过失?当然就是佛陀。因为佛陀已断除一切恶行,圆满成就生命中的一切功德。真正有智慧的人,应该选择三宝为皈依,懂得赞叹并恭敬佛陀,同时懂得依照佛陀的教法修行。
  “谓若自有能分别可皈、非可皈之慧者,理应于佛薄伽梵前而行无欺诳之皈依。法及僧众,比例类推。”如果自己有能力分别什么是可以皈依、什么是不能皈依的,应该懂得选择佛陀为皈依处。薄伽梵是佛陀十大名号之一,具有种种功德,能断除烦恼,善巧说法。依此类推,法和僧也是同样。因为佛法僧是一体的。
  “《皈依七十颂》云:佛、法及僧伽,求解脱所依。”《皈依七十颂》说,佛法僧三宝是我们追求解脱的所依。
  选择皈依,其实包含皈依和不皈依两方面。我们要皈依的是三宝,不皈依的是佛教以外的其他宗教。
  2. 明可皈依之相
  “须自己解脱一切怖畏。”我们选择皈依处,应该具备四个条件,佛陀正是如此。哪四个条件?第一,自己已经断除一切恐惧,是解脱自在的圣者,世上没有任何东西会让他恐惧。不论财物、地位还是生死,没什么能影响他,伤害他。世人一天到晚患得患失,对感情、事业、地位、生死有种种执著和牵挂,从而带来很多恐惧。所以,首先是自己解脱一切怖畏。
  “又有令他解脱怖畏之方便善巧。”第二,不仅自己解脱,还有能力引导他人走向解脱。如果我们的皈依对象自己解脱了,却没能力引导他人走向解脱,那我们皈依也是白搭,因为他不能帮助你。
  “对一切行大悲无亲疏之分,于一切有恩无恩作义利者,是则所应皈依。”第三,我们的皈依对象必须成就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能平等对待一切众生。儒家所说的仁还有亲疏之别,其他宗教说的博爱也有教徒和异教徒的分别,有人和动物的分别。而佛陀是把自己和众生视为一体,这种认识是任运的,因为佛陀已亲证平等无二的空性,破除了我执和我所执,能自然生起无缘大慈和同体大悲,没有亲疏和高下之分。凡夫之所以不具备圆满的慈悲,一方面是因为没有证悟和众生的同体无别,一方面是还有我和我所,才有亲疏之分。所以,我们皈依的对象必须有圆满的慈悲,否则他看不上你的话,你就没招了。
  《略论释》还讲到第四点,不重财供,唯重法供。佛菩萨对众生的度化,不是因为你供养得多才救度你,而是看你能否依法修行,这才是最让他高兴的。正如《普贤行愿品》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佛教以法供养胜过财供养,依法修行才是真正的供养。具备这四个条件,才能作为我们皈依的对象。
  “然此唯佛为能,自在天等皆无斯德,故唯佛是所皈依处。”因为佛陀具备这些德行,所以我们以佛为皈依对象。印度教的大自在天,还有其他宗教的神祇,从佛教观点来看,他们只是天人而已,本身没有了脱生死,天福享尽后还要继续轮回。其次,他们还有爱有嗔。《圣经》中,上帝会发火,还会来场洪水惩罚人类;佛经中,天人和阿修罗经常打仗。此外,婆罗门教把人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种姓,基督教则有上帝选民和非上帝选民之说。按这些皈依条件来说,他们都不具足。
  “又彼教法及声闻僧众,亦是应皈依者。”佛陀是我们的精神导师,但真正解脱烦恼,还要靠佛陀所说的法。法是正皈依处,是帮助我们开发智慧、离苦得乐的方法。如果仅仅皈依佛,不皈依法,肯定是不行的。至于僧,在现实中,我们以僧作为修行的伙伴和楷模。但严格来说,皈依僧不是皈依某个人,而是以贤圣僧成就的无漏无为的功德为皈依对象。在佛教中,必须四人以上才能称为“僧”,一个人是“别”。所以,皈依僧是皈依这个清净和合的团体。佛法在世间的流传,需要有住持三宝。而现实中的僧人良莠不齐,有圣贤,有凡夫。所以佛教特别强调亲近善知识,并不因为皈依僧,就要向所有的出家人学习,而是选择具德善知识作为修行的依止。
  “《摄抉择》云:于此等引生决定专一之心,而能求作依怙者,无不救护,是故应起决定之心。”根据《瑜伽师地论·摄抉择分》,对三宝的皈依要专一。我们在皈依时宣誓:“尽形寿皈依佛,如来至尊等正觉为我所尊,终不皈依邪魔外道。尽形寿皈依法,三藏十二部为我所尊,终不皈依外道典籍。尽形寿皈依僧,清净僧团为我所尊,终不皈依外道邪众。”其中就包含皈依和不皈依两方面,这是我们对三宝的承诺和誓言。作出这种承诺时,我们要慎重。只有认识到皈依的意义,我们的承诺才有力量,才会起到改变生命的作用。如果认识不到皈依的意义,这种承诺将是轻飘飘的。尤其现在这个缺乏诚信的时代,我们只有不断忆念轮回苦,忆念三宝功德,才能对三宝生起专一的依止心。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中有“称赞如来”,直接以如来功德作为观修对象,通过忆念和赞叹来修行,来成就如来功德。这种修法是建立在皈依的基础上。因为佛陀具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凡是祈求救护的人,只要因缘成熟,佛陀无不救护。所以我们一定要对三宝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
  “于二因中,虽外因无缺,然以内因至诚皈依之心不生,则唯是其苦矣。”皈依需要具足内外各种条件,外因包括如法的皈依仪轨等,内因是强烈的皈依之心。在内外两种因缘中,虽然能具足外因,但如果内心未能生起至诚皈依的愿望,仍是有名无实的皈依。这样的皈依,是难以摆脱轮回之苦的。
  皈依的内容先讲到这里。我们来诵一遍《心匙》,这是打开凡夫心的钥匙:

《心匙》

  仁慈的上师,请垂顾这个可怜悯者──
  我这一生的作为,是如何地自欺!
  请您慈悲,垂视这个愚痴凡夫!

  这是给你自己的至要忠告
  ──心匙──
  谨记在内心深处。
  切莫掉以轻心!切莫掉以轻心!
  打从内心最深处,慎重地省思这一生的境况。

  无始以来的轮回,直到现在还没有终止,
  虽然流转生死无数次,
  多生多劫经历种种苦乐,
  你却始终没有从中获得丝毫利益。

  虽然现在你获得这么难得的闲暇和幸运,
  可是,直到目前都是这样,
  空洞而无意义地虚掷生命。
  善业才是尽未来世安乐之本。

  你看起来很精明能干,
  不过,只要还执迷现世表相的儿戏,
  就是傻瓜。
  你会束手无策地,突然被恐怖的死神吞没,
  毫无希望,无法苟延残喘。
  这将发生在你身上!

  虽然你一直都安排着明天、明天,
  就在那时,突然间你必须马上走了。
  这将发生在你身上。

  你杂乱无章地抛下工作,剩余的饮食,
  毫无选择地,必须离开这个世界。
  这将发生在你身上。

  从今以后,你再也没有时间铺床、睡觉了。
  你像老树般倒在最后的床上。
  别人没有办法用他们最柔软的手为你翻身,
  只能用力拉你的衣服和毯子,
  这将发生在你身上。

  虽然最后的内外衣把你的身体全部包起来,
  从今以后,就由不得你穿这些衣服了。
  当那具躯壳僵硬得像土石,
  你第一次注视自己的尸体。
  这将发生在你身上。

  虽然你挣扎着,要说最后的遗言,
  并表示哀伤,
  可惜舌头干燥,讲不清楚,
  你深陷在强烈的哀痛中。
  这将发生在你身上。

  虽然别人把最后的食物、圣物、舍利子,
  和着水滴,送进你的口中,
  你却连一滴都吞不进去,
  水从尸体的口中溢出来。
  这将发生在你身上。

  虽然四周围绕着近亲、知友以及贴心的人,
  他们怀着慈爱、眷恋,
  为这最后的相聚伤痛、哭泣,
  就在那时,你必须永远别离。
  这将发生在你身上。

  虽然经历像浪潮汹涌般的恐怖幻相,
  饱受不堪忍受的剧苦,
  你却无计可施。
  今生的景象,像太阳一样隐没。
  这将发生在你身上。

  虽然上师和金刚道友,
  出于忍无可忍的大悲心,
  在你耳边祈求,以期唤起一丝关键的善念,
  虽然他们满怀慈心地这么做,
  可惜无济于事,
  你就是提不起善念。
  这将发生在你身上。

  死时,你的呼吸愈来愈急促,
  发出刺耳的嗦嗦声,
  最后像琴断了弦,
  走到人生的尽头。
  这将发生在你身上。

  时候到了,
  往昔你珍惜的可爱身躯,
  而今可悲地丧失了,
  被称为死尸,
  腐坏而令人作呕。
  这将发生在你身上。

  时候到了,
  那连一根刺都忍受不了的身躯,
  会被剁成碎片,骨肉被撕开。
  到时候,那连虱子、跳蚤都忍受不了的身躯,
  会被鸟、狗吞食,直到一点都不剩。
  这将发生在你身上。
  虽然你噗…噗…地费力吹着,
  穿上最好的衣服。
  时候到了,
  那个躯体会被放入火化室。
  那连一支香的星星之火都受不了的躯体,
  势必要在熊熊烈火中焚烧。
  这将发生在你身上。

  时候到了,
  那连粗糙的衣服都无法忍受的躯体,
  所有的骨肉都会在烈焰中烧成一堆灰,
  或者被紧紧楔入土中的一个洞。
  这将发生在你身上。

  时候到了,
  宣说你甜蜜的名字时,
  首尾会冠上已故的某某,他或她。
  这将发生在你身上。
  到时候,
  到处充满你挚爱、亲密的伴侣以及仆从的呜咽声。
  这将发生在你身上。

  时候到了,
  你会面临恐怖的四大敌:
  陷在满是岩石、瓦砾的土堆,
  及埋在爆裂的崩土中,
  这样的景象出现时,你怎么办?
  漂流在海面上,被强烈的旋浪卷走,
  这样的景象出现时,你怎么办?

  心和耳被嘶嘶劈拍作响的炽火震裂,
  那时,你怎么办?

  被劫末的黑旋风卷起、扫荡,
  这样恐怖的经验出现时,
  该怎么办?

  当你被强大的红色业风吹袭,
  被恐怖的黑暗吞没时,
  该怎么办?

  当牛头、蝎头的狱卒,
  以种种可恶的方式折磨你时,
  该怎么办?

  当你在死神阎罗王面前,
  被估量善恶的黑白业时,
  该怎么办?

  当阎罗王揭穿你的谎言,
  说你把生命虚耗在贪、嗔、虚伪中,
  那时,该怎么办?

  在阎罗王的法庭上,
  恶业成熟的果报被判决,遭受处分,
  那时,你该怎么办?

  当你光着身体,
  被摊放在热地狱炽热、烧红的铁板地上,
  那时,你该怎么办?

  虽然身体被如雨的兵器切碎,
  却仍然活着受罪,
  那时,你该怎么办?

  虽然被放在熔铁中煮,
  直到肌肉剥落,骨头散开,
  你依然要活着受罪,
  那时,你该怎么办?

  虽然身体和燃烧的烈火难以分辨,
  你依然要活着受罪,
  那时,你该怎么办?

  当身体被冻人的寒风刺骨,
  裂成千万片,
  那时,你该怎么办?

  一旦堕落到饿鬼的惨境,
  饥渴交迫,必须挨饿好多年,
  那时,你该怎么办?

  当你变成愚蠢、痴呆、不幸的畜生,
  活生生地互相吞食,
  那时,该怎么办?

  当恶趣难以忍受的诸多苦难,
  实际降临到你身上,
  那时,该怎么办?

  现在,切莫掉以轻心!
  拉─乌─拉─乌─
  快一点!现在是你立下遗嘱的时候了。

  不但时候到了,
  简直已经太迟了!
  就在当下!就在当下!
  拉─乌─拉─乌─
  好自为之吧!

  这是上师─慈父的圣诫,
  胜者罗桑权威教说的心要,
  清净、圆满的经续道法门。
  这是在你的心流中注入实际经验的时候了!

  死神阎罗王,
  或者你每天尽力地修行心要,
  实现永恒之梦─自他的福祉,
  哪一个会先到呢?
  结合身语意三门,
  倾全力修行吧!

  你们有没有念得浑身发抖、脸色发白?经常念一念,对我们的修行很有警策意义,可以提醒自己不要放逸,赶紧闻思修行。《心匙》的名字很好,打开凡夫心,就是要靠念死,念三恶道苦,这是对下士道的观修方法。我们念诵的过程,就是观修的过程。藏地大德类似的开示很多,讲得很直接,对修行帮助很大。我们念了这些,须知这一天不知什么时候就来了。你说明天离我们近,还是死亡离我们近?人命在呼吸间,一口气不来,转息便是来生。

  我们一方面要不断思惟恶道苦,思惟无常,另一方面要不断思惟三宝功德。在思惟过程中,心行就随之转变。一个人关心什么,就会思惟什么。商人总想着赚钱,还有人总想着提拔。我们想什么,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即佛经所说的“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唯心造不外乎两方面,一是观念,二是心态,两者密不可分。有什么样的观念,久而久之,就会有什么样的心态。我们想通过佛法改变观念和心态,就要不断思惟这些法义,否则就很难从凡夫心走出来。因为世俗生活是和凡夫心相应的,是成就凡夫心的增上缘。所以观察修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我们调整心行,安住正念;然后再调整,再安住。在这个过程中,就能逐步转化我们的观念和心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