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

【点击查看全书链接】

  2.思惟死期无定
  今日以后,百年以前,死王必来。然于此未来之中间,究竟何日当到,亦无决定。即如今日死与不死,亦不能定。虽然,心则须执于死之一面,发起今日必死之心。
  若想今日不死,则心必执于不死之一面,力谋此身久住之准备,不修后世之资粮。于其中间,终为死王所缚,则怀忧而死焉。若于日日中常为死备,则便多作后世义利。设或不死,修善固佳。若即死者,尤属正当所需要也。
  ① 人寿无定
  北拘卢洲寿量决定,余虽于自类寿量不能决定,然亦大多有定。而赡部洲者则极无定也,劫初寿有无量岁者,将来十岁即为长寿之最大限量。即如现时,于老壮少间何时当死,皆无定准。
  《俱舍》云:“此间寿难定,末十初无量。”将诸师友等未满天年,忽遇内外死缘奄然命过者而为作意,如是我亦不免,数数思之。
  ②死缘甚多,活缘甚少
  于此生命,有情无情之损害甚多。谓人与非人、魔类之所损害,各种畜生之所吞噬,内诸疾病、外诸大种之侵凌,而细思之。复次自身者,内四大种之所成,彼等亦互为克损,此大种界稍失调和而增减者,即有病生,能夺寿命。彼等与自俱生,故于身命,有似坚实,无可保信(而实无可保信)。
  《涅槃经》谓:“修死想者,当知此生寿命恒为多数仇怨围绕,刹那刹那,念念损坏,全无为作增长者也。”(命根常为众多怨敌所围绕,刹那刹那,但作损害,决无作饶益者。)
  《宝鬘论》亦云:“人住死缘内(人在死缘内),如灯在风中。”故虽在生时,仍恒常无间趋于死地,自谓生缘多,实不(无)可保信。
  《宝鬘论》又云:“死缘者甚多,生缘唯少许,虽生常趋死,故当勤修法。”
  ③身极危脆,死期无定
  人身如水泡,最极微劣,无须重大损害,但以一荆棘刺之,便可摧坏身命,诸余死缘毁之亦易。
  《亲友书》云:“大地迷卢海,七日出烧燃,况此微脆躯,那不成煨(灰)烬。”如是思已,死王何时当坏身命既无定期,趁兹有暇,应决定即从现在须勤修佛法。
  喜乍迦打米者云:“国主如是假借身,未病未老安乐住。即此时中修心要,于老病死作无畏。若时老病衰苦来,尔时虽念有何用。”
  三根本中最扼要者,即思死期无定,故于此当勉力修之。
  3.死时除佛法外余皆无益
  若见及此身定须趋于后世,尔时虽极怜爱之亲友围绕,无一能留住(不死)。虽尽其所有悦意之财聚,一微尘许不能携去(亦携不去)。即与生俱有之自身骨肉亦须弃舍,何况其他。
  由此三种因相,应知此身一切圆满,决定终当舍离于我,我亦有终当舍离彼等而去他世之一日,须念今日即是彼日(即是彼时)。故应决定不为眷属、身命、受用等缘所转,而专修佛法焉。
  此心虽难发生,然为入道之根本,故有励力思察之必要。
  博多瓦云:“我能除现世之荣耀(心)者,即修此无常。此既能遣除亲眷、资具等现前一世荣贵之爱著,又知唯己一身,更无二伴同趣后世。便念除佛法外,更无一事可作者。心不贪于现世,无常之观乃生,故于此心未生以来,即是障隔一切佛法之道也。”
  多巴云:“集资净障,对于本尊本师启白祈祷,勇悍殷勤,数数思惟。纵经百年不生,亦如是修。然有为之法必不恒常安住,何由不能生起耶。”
  又有人欲改修所缘境,以问迦马巴,迦马巴但仍教如前。若问余者,则答不知。
  如是,若依止善知识与暇满、无常等诸法品类,凡经论中所有者,于彼彼等皆可了知,取而修习焉,则易得佛之密意。其余法类,亦当如是了知。

  2. 思惟死期无定
  第二个根本,思惟什么时候死是不一定的。宗大师认为,三个根本中,思惟死期无定对修行最为重要。
  “今日以后,百年以前,死王必来。然于此未来之中间,究竟何日当到,亦无决定。”从今天之后,到百年以前,死王一定会来。但你不知道它现在到了哪里,是已经到门口,还是刚下飞机,还是在什么地方。死王究竟什么时候到?不知道,但一定会到。这是比较可怕的。就像911事件后,美国人心惶惶。像美国这么强大的国家,如果真要和哪个国家打仗,其实是不怕的。为什么人心惶惶?因为它看不到敌人,不知道恐怖分子在哪里。死神也是同样,不知什么时候到来。
  “即如今日死与不死,亦不能定。虽然,心则须执于死之一面,发起今日必死之心。”即使今天会不会死,也是没有一定的。今天不一定会死,但也不是绝对就能活下去。虽然有这两种可能,但我们要观修今天可能是最后一天。
  “若想今日不死,则心必执于不死之一面,力谋此身久住之准备,不修后世之资粮。”如果想着今天一定不会死,就会以为,明天也不会死,后天还不会死。不少人从来都没想过死,结果一检查就成了晚期肝癌之类。如果每天想着不死,就会形成错觉,不再想到死,从而对现世更加贪著,把追求现世快乐变成生命目标,而不为后世积集资粮。反过来说,如果我们每天想着今天可能是最后一天,就会对无常有深切感受。有了这种感受后,促使自己远离贪著,精进修行,为死亡做好准备。所以,这个思考主要是为修行服务的。
  “于其中间,终为死王所缚,则怀忧而死焉。”我们往往以追求现生快乐为目的,整天忙于世间的名利和事业,但要知道,死亡终有一天会降临的。如果马上要呜乎哀哉,却一点准备都没有,我们就手忙脚乱了,最后死得痛苦不堪。这是很多人的现实。
  “若于日日中常为死备,则便多作后世义利。设或不死,修善固佳。若即死者,尤属正当所需要也。”如果我们每天都为死亡做好准备,就会把心放在修行上,以未来利益而不是现世生存为目的。虽然这么想着,但今天并没有死,那我们修习善行总是好事,不会亏本。即使真的要死,也能坦然面对,本来这一切都是无常的。如果不死也很庆幸,今天睁开眼:我还活着,赶快好好修行。明天睁开眼:今天又活着,赶快好好修行。这样每天都会过得很开心,很精进。
  ① 人寿无定
  思惟死期不定对修行意义重大。关于这一点,又可从三方面说明。第一是思惟“赡部洲人寿无定,故死期亦无定”。按佛教的世界观,把世界分成四洲,我们这里是南赡部洲,还有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和北俱卢洲。这和我们现在说的四大洋五大洲不一样,是古印度的传统观点。以须弥山为核心,然后有太阳、月亮、行星、四大部洲。围绕须弥山建立欲界、色界、无色界,形成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就是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就是大千世界。由小千、中千、大千,组成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一位佛陀教化的区域。
  “北拘卢洲寿量决定,余虽于自类寿量不能决定,然亦大多有定。”在四大洲中,北俱卢洲的寿量是决定的,可以活到一千岁。西牛贺洲、东胜神洲的寿量虽然没那么确定,大体也有一定范围。
  “而赡部洲者则极无定也,劫初寿有无量岁者,将来十岁即为长寿之最大限量。”而南赡部洲人的寿量是最不确定的。劫初和劫末相差特别大。最初的时候寿量很长,这个无量不是真的无量,而是表示很长。到劫末的时候,人的寿命不过十岁而已。
  “即如现时,于老壮少间何时当死,皆无定准。”即使我们现在,在人的一生中,多大年纪死去也是没有一定的。
  “《俱舍》云:此间寿难定,末十初无量。”《俱舍》说:南赡部洲的寿量没有一定,末劫的时候,人的寿命最长只有十岁。而劫初的时候,寿命是很长的。
  “将诸师友等未满天年,忽遇内外死缘奄然命过者而为作意,如是我亦不免,数数思之。”想想我们身边,很多亲戚、朋友、师长都英年早逝,没有正常活到七八十岁,五十、四十、三十、二十死的都有,有的甚至还没出生就被人解决掉了。多看看身边这些人,对无常会有很深的感触。佛经讲有四种马,最好的马看到鞭的影子就跑起来了;迟钝一点的马,鞭子打在身上才会跑;再迟钝一点的马,要用力打才会跑;最迟钝的马,哪怕用很大力气打,它还是不跑。我们对无常的感觉也是同样。有人听到无常就有触动;有人要看到身边人的无常,比如父母或亲朋好友死亡才有感觉;也有人等无常发生在自己身上,还执迷不悟。这是因为慧根的深浅不同。看到别人死,再想想自己,每个人都难免一死。当我们这样思惟时,就能生起修法之心。
  ② 死缘甚多,活缘甚少
  对于这个有漏色身,能使其毁灭的因缘很多,而使其活着的因缘很少。就像这个世界,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并不多。科学家探索太空,希望发现有生物的星球,但现在还没发现适合人类居住的新地方。虽然这只是科学的说法,但也是活缘很少的证明。
  “于此生命,有情无情之损害甚多。谓人与非人、魔类之所损害,各种畜生之所吞噬,内诸疾病、外诸大种之侵凌,而细思之。”对我们现有的五蕴生命体,能构成伤害的因缘很多。包括战争、谋杀、医疗事故等人为的损害,还有各种妖、魔、鬼、怪等非人的损害。当然,现在人被畜生吞噬的可能性不大,但也不排除虎狼、毒虫的危害。还有生病死亡,是再普遍不过的。现在癌症、艾滋病等致命的疾病很多,此外还有抑郁症等心理问题。除了自身疾病,外在的地水火风也会带来各种伤害,如火山爆发、海啸、地震、风灾、水灾、火灾等。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是渺小而脆弱的。我们过去以为人定胜天,肆意破坏大自然,最后引来大自然加倍的报复。除了以上所说的,现在能对生命构成伤害的因缘更多,各种交通事故频频发生,车祸、沉船、飞机失事等等,什么时候会死,真是说不准。
  “复次自身者,内四大种之所成,彼等亦互为克损,此大种界稍失调和而增减者,即有病生,能夺寿命。”我们的色身,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种和合而成。中医治病讲究阴阳调和。佛经也讲到,要让四大保持平衡,如果四大不调,就会引发各种疾病。生得轻还能治疗,重了就要致命,造成死亡。
  “彼等与自俱生,故于身命,有似坚实,无可保信。”四大和合的色身看上去很结实,其实非常脆弱。因为生命体就是一种因缘假相,是妄想的产物,充满各种不确定和不稳定的因素,如梦幻泡影,不可保信。对这个色身,我们要作无常观和无我观,认清生命的真相。
  “《涅槃经》谓:修死想者,当知此生寿命恒为多数仇怨围绕,刹那刹那,念念损坏,全无为作增长者也。”《涅槃经》说,修死想就是要知道,我们的寿命被许多仇怨围绕。这个仇怨不是说你的怨家仇人,而是代表对生命构成伤害的因素。生命时时被这些力量破坏,刹那刹那都在败坏。我们的身体由很多细胞组成,每天要死掉上百亿,同时又生出很多新细胞。因为这些新陈代谢,身体才会健康。但很多时候,身体也会出现不健康的细胞,甚至癌细胞,如果我们没有抵抗能力,就会产生疾病,最后呜呼哀哉。但我们往往看不到这些危机。
  “《宝鬘论》亦云:‘人住死缘内,如灯在风中。’故虽在生时,仍恒常无间趋于死地,自谓生缘多,实不可保信。”《宝鬘论》也说,一个人活着,时刻面临死亡的威胁,就像风中点燃的灯,随时可能被吹灭。我们虽然活着,其实每天都在走向死亡。世人每天忙于生计,尤其现代人,以为赚很多钱就有安全感,买了保险就有安全感。事实上,这些真能保障我们不死吗?其实是没办法的。因为无常就是世间真相,在无常的人生中,充满着各种不确定。
  “《宝鬘论》又云:死缘者甚多,生缘唯少许,虽生常趋死,故当勤修法。”《宝鬘论》还说:这个世间,将我们置于死地的因缘非常多,但使我们继续生存的因缘只有一点点。虽然我们现在还活着,但时刻都在奔向死亡,所以我们应当精进地修习佛法,决不懈怠。
  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第二点,死缘多,活缘少。
  ③ 身极危脆,死期无定
  第三,思考我们的身体很脆弱,不结实,没办法把握什么时候死。
  “人身如水泡,最极微劣,无须重大损害,但以一荆棘刺之,便可摧坏身命,诸余死缘毁之亦易。”人的色身就像水泡一样。现代科学说,身体有百分之六七十都是水,等于每天装着一桶水到处跑。微劣,就是不结实,质量不好,不需要很大的力量就能摧毁,被荆棘刺一下就不行了。这里所说的荆棘,应该指毒刺。总之,这个色身很脆弱,很容易被各种因缘毁坏。
  “《亲友书》云:大地迷卢海,七日出烧燃,况此微脆躯,那不成煨烬。”迷卢就是须弥山。《亲友书》说,世界要毁灭的时候,劫火生起,七天内就可以把大地、须弥山和大海烧光,何况区区的色身?你看火葬场,人放进去一会儿,就剩下一点点灰了。
  “如是思已,死王何时当坏身命既无定期,趁兹有暇,应决定即从现在须勤修佛法。”这样想一想,死亡什么时候在我们身上发生,实在没有定期,也实在是不能预料的。我们要做的,就是趁现在还有因缘、有能力的时候,赶快修习佛法。
  “喜乍迦打米者云:国主如是假借身,未病未老安乐住。即此时中修心要,于老病死作无畏。若时老病衰苦来,尔时虽念有何用。”喜乍迦打米者说,我们现在假借这个因缘和合的色身,没有生病,也没有衰老,而是安乐地活着。就像在座诸位,处在人生的黄金阶段,身体健康,没有衰老,也不必为生存操劳,要赶快修学佛法,为老病死做好准备。不要闲时不烧香,忙时抱佛脚。现在青春年华时只顾吃喝玩乐,等老病死来了,三恶道现前,就只能苦苦恼恼,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要趁着人生的大好时光做足准备,老病死来了,我们就能坦然面对。如果修行有成,有足够的智慧和定力,老病死亡就不会构成伤害,因为那只是因缘假相而已。但没有智慧和定力的话,老病死就能摧毁我们的一切。所以,“于老病死作无畏”很重要。一旦老病死已经发生,你再要修行,已经没力气,也没能力把握自己了。
  “三根本中最扼要者,即思死期无定,故于此当勉力修之。”在三根本中,思惟死期无定最有警策意义,所以要努力观察修,帮助自己获得危机感,看破并放下对世间名利和衣食住行的执著,迫切地生起修行之心。这是思惟死亡的意义所在。
  《道次第》的三根本,第一种根本的结论,是一定要修佛法,否则就没有出路;第二种根本是生起决断,因为死期不定,所以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抓紧修行,否则就来不及。这些决断正是念死的目的。我们不是为了思考死亡而思考,那是没什么意义的。念死的目的,是让自己获得正确的观念和心态:那就是一定要修学佛法,并且从现在开始修行。
  3. 死时除佛法外余皆无益
  我们要进一步思考,当死亡降临时,除佛法以外,世间任何东西都派不上用场。
  “若见及此身定须趋于后世,尔时虽极怜爱之亲友围绕,无一能留住。”我们要看到,色身一定会死亡,这是没办法的。当我们要离开世间时,父亲、母亲、妻子、儿女、亲戚朋友围绕在身边挽留:“你不要走,不要扔下我们,我们没你不行。”但谁能留得住呢?每个人都要面临生离死别。世人在死亡时,感到难过的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要离开他的亲友、事业,离开曾经拥有的一切,二是不知到底去哪里。如果我们不修行,一样会面临这两个问题。几十年生活形成的各种执著没放下,修行功夫没上去,同样面临去向的茫然。这时候,亲友什么都帮不上。即使过去的帝王,拥有整个国家,拥有多少军队,也打不过死神。
  “虽尽其所有悦意之财聚,一微尘许不能携去。即与生俱有之自身骨肉亦须弃舍,何况其他。”当死亡到来时,不论拥有多少富可敌国的财富珍宝,此时连微尘那么一点都不能带走,更不可能用钱财与死神进行交换。几十年苦心经营积攒的财物,必须统统放下,对我们没有丝毫利益。即使和我们关系最密切的、从出生起就相伴一生的血肉之躯也不可能带走,更何况其他的身外之物。
  “由此三种因相,应知此身一切圆满,决定终当舍离于我,我亦有终当舍离彼等而去他世之一日,须念今日即是彼日。”通过对以上三种因相的思惟,知道死亡时亲友无益、财物无益、色身无益。也就是说,我们在世间拥有的一切,妻子、朋友、财物、地位、儿孙满堂、富甲天下,没什么能帮得上。可见,即使今生一切圆满(这是指世间所说的圆满,即世人追求的你都有),但死亡到来时,一样也带不走,都是要舍弃的。能这样想,就会减少贪著和烦恼。因为一切烦恼都是建立在贪著的基础上,一分贪著就有一分烦恼,两分贪著就有两分烦恼,没有贪著就没有烦恼。所以,我们要把每天当作死亡这一天来看待。如果马上要死亡,你所拥有的一切,自然就微不足道,不值得贪著了。
  “故应决定不为眷属、身命、受用等缘所转,而专修佛法焉。”我们应该生起决定,不要被六亲眷属、财产、地位所转,要把这些统统放下,专修佛法。这是第三种决定,要放下一切,专心修行。
  “此心虽难发生,然为入道之根本,故有励力思察之必要。”这个心虽然难以生起,但如果你不发起的话,就始终没有离开凡夫心,无法入道,也无法和菩提心、空性相应,最终成就的还是世俗心。认识到死亡对修行的帮助,就要深刻思考,死亡到来时,除佛法外,其他一切都派不上用场。
  “博多瓦云:我能除现世之荣耀者,即修此无常。此既能遣除亲眷、资具等现前一世荣贵之爱著。”博多瓦对此有一段精彩开示,讲了自己的修行经验。他说:我之所以能去除现世的荣耀心,就是因为修习无常。世俗的荣耀之心,是来自财富、地位等。作为出家人,被人恭敬惯了,接受供养多了,也容易生起荣耀心。博多瓦作为一个大德,有身份、地位、名闻利养,但因为念死无常,就能遣除对亲属、财产等外物的贪著心。事实上,要从贪心走出来,不花一点功夫是不容易做到。
  “又知唯己一身,更无二伴同趣后世。便念除佛法外,更无一事可作者。”还要进一步思考,当我们要离开世界时,只能自己走,没有谁能陪你一起。我们要出家时,父母、妻儿等六亲眷属会设置种种障缘,希望你和他们活得一样,兴趣一样,追求一样,希望你和他们一起轮回。如果你要离开,他们就失去轮回的伙伴了。但当我们要离开这个世界时,谁也帮不上忙。生的时候彼此需要,可真正要离世时,你该去哪里,谁也没办法对你负责。只有你学的佛法能对你负责,别的都不管用。所以说,现实中的一切确实没什么意义。要说有意义的话,只是一种暂时、虚幻的意义。如果我们要寻求究竟的意义,唯有佛法。
  “心不贪于现世,无常之观乃生,故于此心未生以来,即是障隔一切佛法之道也。”我们不贪著现世,才能生起无常观。这句话非常经典。如果无常的心没有生起,我们就没办法从世俗心走出来,也不可能与佛法相应。反过来说,如果要和佛法相应,必须念死,修无常观。只有舍弃世俗心,才能生起出离心和菩提心。
  “多巴云:集资净障,对于本尊本师启白祈祷,勇悍殷勤,数数思惟。纵经百年不生,亦如是修。然有为之法必不恒常安住,何由不能生起耶。”有人觉得,我对无常和念死修不起来。其实我们只要努力,没什么修不起来。大德多巴开示说:我们修任何一种法,首先要积累资粮,忏悔业障,这在六加行都有。此外,修法需要确立本尊,比如以观音菩萨、阿弥陀佛等作为修行依止。在修法前启白本尊,然后勇猛精进地反复思惟,修不起来誓不罢休。如果有这种干劲,一定能修起来。尤其是念死、念无常,是比较容易修起来的。有为法就是因缘法,只要不断创造因缘,一定能成就。
  “又有人欲改修所缘境,以问迦马巴,迦马巴但仍教如前。若问余者,则答不知。”有人修念死无常,修着修着没兴趣了,觉得这个法太平常,就请教大德迦马巴,想改变观修所缘境。迦马巴还让他修念死无常。这人再问,迦马巴就说“不知道”。因为一般人没认识到,念死对修行究竟有多大意义,所以不肯用心,这也是我们修行上不去的原因。如果我们能深刻观修无常和死想,对摆脱凡夫心有很大作用。
  “如是,若依止善知识与暇满、无常等诸法品类,凡经论中所有者,于彼彼等皆可了知,取而修习焉,则易得佛之密意。其余法类,亦当如是了知。”《道次第》所说的各种法门,从依止善知识到思惟暇满义大难得,到思惟无常等,所有这些,论中都提供了实用而规范的观修方法。但我们修行时,无须局限于这些内容,整个大小乘经典中有关这方面的开示,都可以借鉴。包括世间各种知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一切,只要能帮助我们观修无常或暇满,也都可以参考。总之,就是把紧迫感生起来。认识到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认识到修行的机会随时会失去,所以要迫切地抓紧修行。这样就容易得到佛陀的密意。其余法类,就是以下要说的各个法门,道理也是一样的。
  关于怎么念死,《道次第》总结了三根本、九因相,引导我们从九个方面思考。在三根本中,尤其是第二“思惟死期无定”,很有警策效果。念死是帮助我们获得危机感,这样才能抓紧修行,否则很容易沉溺在世俗追求中。如果我们不能从凡夫心走出来,无论修多高的法门,都难以相应。因为不管我们怎么努力,不管是盖庙、说法、禅修,还是在世间做多大的事业,最终都会被凡夫心利用,成就的还是凡夫心。可见,摆脱凡夫心是修行的关键所在。而念死、念三恶道苦,正是对治凡夫心的最佳手段。凡夫心是无尽生命中积累而成的,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那些冰已形成南北极冰山那么大的规模,即使把火炉拿来,也不是一下能融化的。在修行过程中,见道后还要花那么多时间修道,就是为了消融习气,消融凡夫心。一超直入如来地,不是说一下就成佛了,而是你的见地可以达到,但消融习气和凡夫心,还需要有很多功夫。所以我们要认识到念死在修行中的重要性,不是开始修一修,而是对初期、中期、后期的修行都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