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受戒缘集篇》解读

济群法师

【点击查看全书链接】

  · 先问十三难
  “汝第一不犯边罪不?”答言:“无者。”语云:“汝应不识此罪,谓曾受佛戒而犯淫盗杀妄,作此四者必不得受。今汝无耶?”答言:“无者。”又语云:“汝若不识、不解,不得妄答。”
  第二,“汝不白衣时污净戒比丘尼不?”答言:“无。”
  第三,“汝不白衣、沙弥时盗听他说戒羯磨,诈作比丘不?”答言:“无。”
  第四,“汝非曾作外道来投,受戒后还作外道,今复重来不?”答言:“无。”
  第五,“汝非五种黄门(依名示之)不?”答言:“无者。”
  第六,“汝非杀父不?”
  第七,“汝非杀母不?”
  第八,“汝非杀阿罗汉不?”
  第九,“汝非破僧不?”
  第十,“汝非恶心出佛身血不?”各各答言:“无者。”
  第十一,“汝非天子、阿修罗子,名为非人,变为人形而来受戒不?”答言:“无。”
  第十二,“汝非诸龙、畜等能变化者,变为人形而来受不?”答言:“无。”
  第十三,“汝今身中不佩男女二形不?”答:“无者。”[1]

  应赞言:“善男子,已问难事,十三既无,戒可得受。”
  以下正式开始问十三难。
  “汝第一不犯边罪不?答言:无者。语云:汝应不识此罪,谓曾受佛戒而犯淫盗杀妄,作此四者必不得受。今汝无耶?答言:无者。”教授师问戒子说:“第一条,你曾经犯过边罪吗?”戒子回答说:“没有。”教授师再问:“你可能不知道边罪的含义,如果曾经受过佛戒而又犯了淫盗杀妄四根本罪,就不能再受具足戒了。你确实没有做过这些事情吗?”戒子回答:“没有。”
  “又语云:汝若不识、不解,不得妄答。”教授师告诫戒子说:“如果你不知道边罪是什么,不懂得边罪是什么,不可随意作答。”
  以下内容前面一一说过,不再另外解释。可以得戒的标准回答,应该是“无”。如果明明有遮难而答“无”的话,不但不能得戒,更增妄语之过。
  “应赞言:善男子,已问难事,十三既无,戒可得受。”十三难一一询问之后,教授师应当鼓励戒子说:“善男子,现在已经问过难事,既然你没有十三难这些障碍,就可如法受戒,获得戒体。”
  · 更问十六遮
  更问十遮:“汝今字谁?”答言:“某甲。”
  “和尚字谁?”答云:“某甲。”
  “年满二十不?”答:“满。”
  “衣钵具足不?”答:“具。”
  “父母听汝不?”(随有言听,若无言无)
  “汝不负债不?”答:“无。”
  “汝非他贱人,佛不许度,不是奴不?”答:“无。”
  “汝非官人不?”答:“无。”
  “汝是丈夫不?”答:“是丈夫。”
  “有如是病:癞、痈疽、白癞、干痟、颠狂,汝今无此诸病不?”答言:“无者。”
  应复语云:“汝无遮难,定得受也。如我今问汝,僧中亦当如是问。如汝向者答我,僧中亦当如是答。”[2]

  应教起立,为正着七条,令威仪齐正。着履,揲坐具肩上,衣钵襆置手中。语令:“汝此处立,我至僧中为汝通请,若僧许可,我举手召汝,汝可即来。”
  《五分》云:“教着衣时,密如法视无重病不。”[3]

  种种随缘,广如彼述,或外律中于此受衣钵者。
  接着再审查十六遮。此处是将十六遮合为十遮来问,衣和钵合为一,父和母合为一,癞等五病合为一。问答部分的内容非常明了,此处不再一一解释。
  “应复语云:汝无遮难,定得受也。如我今问汝,僧中亦当如是问。如汝向者答我,僧中亦当如是答。”问完遮难之后,教授师叮嘱戒子说:“你没有这些遮难,完全有资格受戒。我现在问你的这番话,等会儿你到大众中,还会被问到同样的问题。你现在怎么回答我,到僧众中也要这么回答。”
  “应教起立,为正着七条,令威仪齐正。着履,揲坐具肩上,衣钵襆置手中。”揲,摺叠。然后让戒子站起来,为他把七衣翻到正面穿好(之前是反穿),令戒子具备僧人的威仪。接着穿上鞋,把坐具折好披在肩上,衣钵捧在手中。这时候,僧相已经显现了。
  “语令:汝此处立,我至僧中为汝通请,若僧许可,我举手召汝,汝可即来。”接着教授师对戒子说:“你先站在此处,我到僧众中为你祈请。如果大众同意了,我举手招呼一下,你就可以过来。”
  “《五分》云,教着衣时,密如法视无重病不。”《五分律》说:教授师教戒子穿衣服时,还要仔细观察一下,这个戒子的身体是否健康,是否有重病的迹象。
  “种种随缘,广如彼述。”总之,教授师要通过各种方式对戒子加以审查。如果只是在公共场合审查,往往像例行公事一般,无法对戒子有深入的了解。
  “或外律中于此受衣钵者。”《四分律》以外的其他律典还说到,可以在此时给戒子授衣钵。

七、单白入众

  七、单白入众。《律》云:“彼教授师还来至僧中,如常威仪,相去舒手相及处立。当作白:大德僧听,彼某甲从和尚某甲求受具足戒。若僧时到,僧忍听。我已问竟,听将来。白如是。”[4]

  白已,勿出僧中。若堂内者,至门限内,举手呼言:“某甲来。”彼来已,为捉衣钵,令至僧中。教礼僧足已,至戒师前,右膝着地合掌。[5]
  第七,是单白入众。教授师对戒子做了身份审查之后,回到僧众中报告审查结果。
  “《律》云:彼教授师还来至僧中,如常威仪,相去舒手相及处立。当作白:大德僧听,彼某甲从和尚某甲求受具足戒。若僧时到,僧忍听。我已问竟,听将来。白如是。”《四分律》记载,教授师审查戒子后来到僧众前,威仪如常,在相距不远不近处站着,然后对僧众宣布刚才审查的结果:“大德僧听,现有某人依止某和尚求受具足戒,我已对他进行审核,没发现有什么问题,如果大家都到场并且没有意见,现在就要请他进来了。”
  “白已,勿出僧中。若堂内者,至门限内,举手呼言:‘某甲来。’彼来已,为捉衣钵,令至僧中。教礼僧足已,至戒师前,右膝着地合掌。”报告结束后,教授师不要离开众僧,仍在界内。如果受戒在殿堂内的话,教授师就要到门槛处,举手招呼戒子:“过来吧。”戒子进来后,教授师就帮戒子拿着衣钵,让他到僧众中,向大众礼拜。然后,戒子来到戒师前,右膝跪地,双手合十,正式向僧团乞戒。

八、正式乞戒

  八、正明乞戒。彼教授师将衣钵付戒师已,为正衣服,安慰其心,恳恻至诚,仰凭清众,求哀乞戒。语云:“此戒法,唯佛出世树立此法。秘故,胜故,不令俗人闻之。故六道之中,唯人得受。犹含遮难,不得具受。汝今既无,甚是净器。当深心乞戒,须臾之间入三宝数。若轻浮心,戒不可得。”如是随时作之,律论广述。
  “但乞戒由汝自心,但未晓方轨,阶渐无由。故佛教我为汝称述,应逐我语。”
  “大德僧听,我某甲从和尚某甲求受具足戒。我某甲今从众僧乞受具足戒,某甲为和尚,愿僧拔济我,慈悯故(三说,教已复坐)。”[6]

  第八,正式向和尚及羯磨师等乞请戒法。在“能受有五”中,第三条是发心乞戒,也就是要有真切的、希望得戒的愿望。此处,由戒子正式向僧团乞请。
  “彼教授师将衣钵付戒师已,为正衣服,安慰其心,恳恻至诚,仰凭清众,求哀乞戒。”教授师将衣钵交给羯磨师,然后为戒子把衣服正一正,软语安慰,使之消除紧张情绪,并提醒他:受戒是人生大事,仰赖戒师们的羯磨作法才能得戒,必须发起猛利求戒之心,珍惜这一殊胜难得的法缘。”
  “语云:此戒法,唯佛出世树立此法。秘故,胜故,不令俗人闻之。故六道之中,唯人得受。犹含遮难,不得具受。汝今既无,甚是净器。当深心乞戒,须臾之间入三宝数。若轻浮心,戒不可得。”然后,教授师又为戒子开导说:“这一戒法,惟有佛陀出世才得以建立。其内容是秘密而殊胜的,所以受戒羯磨时俗人不可参与或听闻。此外,六道中惟有人道才能得受具足戒。即使在人道中,还存在遮难问题,不是人人都有资格受戒。你现在这些条件都合格,堪为清净法器。所以应当以至诚恳切之心乞求得戒,很快就能正式成为三宝的一分子。如果心不相应,稀里糊涂,虽然参加了羯磨,也是无法得戒的。”这也是律中一再强调的,必须以殷重心才能得到无作戒体。
  “如是随时作之,律论广述。”对戒子的开导,要根据他的实际情况,有一定灵活性,在律典中也有广泛说明。
  “但乞戒由汝自心,但未晓方轨,阶渐无由。故佛教我为汝称述,应逐我语。”教授师接着对戒子说:“乞戒应该发自你的内心,只是因为你现在还不懂怎样如法乞戒,不知道其中的具体程序。所以佛陀在律中规定,让我来教你怎样向僧众乞戒,你现在可以随着我念。”
  “大德僧听,我某甲从和尚某甲求受具足戒。我某甲今从众僧乞受具足戒,某甲为和尚。愿僧拔济我,慈悯故。”乞戒的公文是:“大德僧听,我某甲(自称法名)依止和尚某甲(称师名)求受具足戒,我现在向众僧乞受具足戒,某甲为和尚。希望众僧救拔我,慈悲摄受我。”以上乞词需要对十师重复说三遍。

九、戒师白和

  九、戒师白和法。彼应白言:“大德僧听,此某甲从和尚某甲求受具足戒。此某甲今从众僧乞受具足戒,某甲为和尚。若僧时到,僧忍听,我问诸难事。白如是。”[7]

  问:“戒师作白和僧,教授无者?”答:“羯磨对僧问难,先不差之,故后须和。教授已被僧差,奉命令问,何须更和?又在屏处,不对众问。”
  问:“戒师不差,教授独差者?”答:“教授师出众问难,不差无由辄问。羯磨众中而问,故不须差。”更有料简,如《义钞》说。[8]

  接着,要在大众中对戒子的身份作一个公开审查。之前主要是教授师的工作,至此,受戒羯磨开始由羯磨阿阇梨主持。
  “彼应白言:大德僧听,此某甲从和尚某甲求受具足戒。此某甲今从众僧乞受具足戒,某甲为和尚。若僧时到,僧忍听,我问诸难事。白如是。”羯磨阿阇梨首先向僧团报告:“大德僧听,戒子某某要依止和尚某某求受具足戒。现在戒子某某向僧团提出受戒的请求,以某某为和尚。如果大家都到场并且同意,我要开始向他问遮难了。”羯磨师宣布后,必须得到大众认可才能问遮难。这番作白,就是征求大众的意见。
  “问:戒师作白和僧,教授无者?”在此,道宣律师提出两个常见疑问。第一,羯磨师问遮难前需要作白和僧,那么此前教授师问遮难时,怎么没有这项内容呢?
  “答:羯磨对僧问难,先不差之,故后须和。教授已被僧差,奉命令问,何须更和?又在屏处,不对众问。”道宣律师回答说:羯磨师是对着僧众公开向戒子问难,所以事先不需要作法派他出去。因为是大家一起审查,所以要征得僧众同意。但教授师审查戒子身份是奉僧团之命前去,没必要再作白和僧。而且教授师是在私下对戒子进行审查,无须公开问和。
  “问:戒师不差,教授独差者?”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为什么羯磨师问难前不用差,唯独教授师问难前需要差呢?
  “答:教授师出众问难,不差无由辄问。羯磨众中而问,故不须差。”道宣律师回答说:教授师问遮难时,是出众单独审查,如果不做一个差遣的羯磨,就没有理由去问。而羯磨师是在僧众中审查,故无须另外差遣。
  “更有料简,如《义钞》说。”料简,清点查看。如果我们要对相关内容作进一步的考辨,可以参考《拾毗尼义钞》。

十、对僧问难

  十、正明对问。《律》直问十三难事,无有前缘。今时相传前问衣钵,还如教授示四种异名已。应语言:“善男子听,今是真诚时、实语时。今随所问汝,汝当随实答。”
  《僧祗》云:“汝若不实答,便欺诳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诸天世人,亦欺诳如来及以众僧,自得大罪。”[9]

  “今问汝十三难事,同前教授师所问。但众僧恐屏处有滥,故对大众一一问汝,汝还依彼答,一一答我。
  汝不犯边罪不?汝不犯净行比丘尼不?汝非贼心受戒不?汝非破内外道不?汝非黄门不?汝非杀父不?汝非杀母不?汝非杀阿罗汉不?汝非破僧不?汝非出佛身血不?汝非非人不?汝非畜生不?汝非二形不?并答言无者。汝字何等?和尚字谁?年满二十未?三衣钵具不?父母听汝不?汝不负债不?汝非奴不?汝非官人不?汝是丈夫不?丈夫有如是病:癞、痈疽、白癞、干痟、颠狂等,汝今无如是病不?”(上来并随有无具答)

  接着,羯磨师在大众中正式向戒子问遮难。
  “《律》直问十三难事,无有前缘。今时相传前问衣钵,还如教授示四种异名已。”《四分律》中,直接就向戒子问十三难事,之前没有其他内容。现在授戒,通常先说一下衣钵等问题,就像之前教授师为戒子说衣钵的名称那样。
  “应语言:善男子听,今是真诚时、实语时。今随所问汝,汝当随实答。”正式问难前,羯磨师需要再次提醒戒子:“善男子请听,现在必须真诚相对、实话实说。我现在开始向你发问,你要根据我提出的问题如实回答。”
  “《僧祗》云:汝若不实答,便欺诳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诸天世人,亦欺诳如来及以众僧,自得大罪。”《僧祗律》说:如果不实事求是地回答,就等于欺骗一切诸天魔梵、欺骗一切人,乃至欺骗如来和为你传戒的僧众,罪业深重。
  “今问汝十三难事,同前教授师所问。但众僧恐屏处有滥,故对大众一一问汝,汝还依彼答,一一答我。”现在要问你十三难事,内容和之前教授师所问相同,但僧众唯恐私下审查有不实之处,所以还要在大众中再问一次,以便得到大众认可。现在,请你按照我的问题一一作答。
  “汝不犯边罪不?汝不犯净行比丘尼不?汝非贼心受戒不?汝非破内外道不?汝非黄门不?汝非杀父不?汝非杀母不?汝非杀阿罗汉不?汝非破僧不?汝非出佛身血不?汝非非人不?汝非畜生不?汝非二形不?并答言无者。”十三难的内容前面已有说明,不另解释。对这些问题,要根据自身情况一一作答。
  “汝字何等?和尚字谁?年满二十未?三衣钵具不?父母听汝不?汝不负债不?汝非奴不?汝非官人不?汝是丈夫不?丈夫有如是病:癞、痈疽、白癞、干痟、颠狂等,汝今无如是病不?”进一步,还要审核十六遮,之前也有说明。
  对戒子进行全面审核后,如果都能认可并同意他加入僧团,就可以正式为之授戒。前面都属于前行方便,是受戒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

【注释】
[1] 《四分律》卷 35,T22-814 下
白四羯磨当作如是问 :“汝不犯边罪?汝不犯比丘尼?汝非贼心入道?汝非坏二道?汝非黄门?汝非杀父杀母?汝非杀阿罗汉?汝非破僧?汝不恶心出佛身血?汝非是非人?汝非畜生?汝非有二形耶?”
[2] 《四分律》卷 35,T22-814 下
汝字何等?和尚字谁?年满二十不?衣钵具足不?父母听汝不?汝非负债人不?汝非奴不?汝非官人不?汝是丈夫不?丈夫有如是病 :癞、痈疽、白癞、干痟、颠狂病,汝今有此诸病不?若无,答言无。
[3] 《五分律》卷 17,T22-119 下
教授师因教着衣时,应密如法视无重病不。
[4] 《四分律》卷 35,T22-815 上
彼教授师如是问已,还来众僧中,如常威仪,相去舒手相及处立。当如是白:“大德僧听,彼某甲从某甲求受具足戒。若僧时到,僧忍听,我已问竟,听将来。白如是。”
[5] 《四分律》卷 35,T22-815 上
彼唤言 :“汝来。”彼来已,当为捉衣钵。教礼僧足已,教在戒师前,右膝着地合掌。
[6] 《四分律》卷 35,T22-815 上
当教作如是语 :“大德僧听,我某甲从某甲求受具足戒。我某甲今从众僧乞受具足戒,某甲为和尚。愿僧慈悯故,拔济我。”
[7] 《四分律》卷 35,T22-815 上
时戒师当作白羯磨,如是白 :“大德僧听,此某甲从某甲求受具足戒。此某甲今从众僧乞受具足戒,某甲为和尚。若僧时到,僧忍听,我问诸难事。白如是。”
[8] 《四分律拾毗尼义钞》卷 1,X44-760 上
问 :“羯磨师所以不差,教授师独差者,何解?”云 :“教授师出众问难,若僧不差,无以辄问,故须僧差奉命而问。羯磨师在众而问,何须僧差?”
[9] 《摩诃僧祇律》卷 23,T22-413 中
今是至诚时,是实语时,于诸天、世间天魔、诸梵沙门、婆罗门、诸天、世人、阿修罗。若不实者,便于中欺诳,亦复于如来、应供、正遍知、声闻众中欺诳,此是大罪。今僧中问汝,有者言有,无者言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