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记
济群法师
【点击查看全书链接】

二、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

  若不起一为究竟利乐故,修清净法之心者,仅于现世未死之间,除苦修乐而为精勤,则傍生亦有之。虽居善趣,傍生何异?然修大乘道者,必须得一如上所说暇满之身,如《与弟子书》云:“欲成佛道度众生,具大心力唯人能,天龙、修罗、金翅、蟒、神仙,余趣皆不及。”
  复次,虽有一类昔于人中修道习气浓厚之欲天亦能见四谛理,然上界身则定无初得圣道者。欲天多数亦如前说为无暇处,故能修入圣道之身,以人为最胜也。又北俱卢洲不堪受持戒律,较余三洲之身为劣。而三洲中,尤以南赡部洲人为可赞焉。
  以是当念:我得如此贤妙之身,何故令其无果?若竟令无果者,乃自欺自弃,更有何事可耻而重于此耶?昔于恶趣众多无暇处之险道盘旋流转,今偶一次得脱,若将此身无益弃舍,仍还彼三途中者,岂其以咒迷乱,令我成无心者哉?当如是数数修习之。
  《入行论》云:“得如是闲暇,而我不修善,岂更有余者,较此尤愚迷。”又云:“难得有益身,由何而获得,如我具知已,后仍堕地狱。如为咒所迷,于此我无心(我岂无心者)。我何其愚鲁(何愚鲁至此),何物住我心?”
  如是非仅观待究竟有大义利,当思即对于现近善趣身及受用眷属圆满之因,修施戒忍等亦须依于此身,乃易修习之。若既得此具有大义之身,而不昼夜于彼现未二世善因努力者,则如既至宝洲空手而返,岂不哀哉。

  对人生产生最大影响的,不是事业和家庭,而是我们的观念。由此,导致不同的生命追求。世人总是不断向外追逐,却很少想到,我们现有的人身才是最可珍惜的无价之宝。也正是因为缺乏认识,才会毫不吝惜地虚度生命,甚至以此造业。只有对人身具备正确认识,我们才能把握这次难得易失的投资机会,实现人身的真正价值。
  “若不起一为究竟利乐故,修清净法之心者,仅于现世未死之间,除苦修乐而为精勤,则傍生亦有之。虽居善趣,傍生何异?”如果不能发起为究竟利益安乐而修习清净善法的心,仅仅为今生离苦得乐而努力,那么动物也具有这一本能。虽然我们生于善道,所作所为又和动物有多少区别呢?我觉得,在佛法所说的人天乘、声闻乘、菩萨乘而外,许多人的生活方式还是停留于“傍生乘”。活着是为了生存,生存是为了活着。不能说这样的人生就毫无价值,但至少不能使生命品质得到提升。儒家将“立德、立功、立言”视为三不朽的人生,这些价值真的“不朽”吗?不论立功或立言,虽能对自身和社会产生一定影响,但终归是不究竟的。世人的价值观所以渺小,正是因为他们对生命认识不足。唯有认识到现有身份蕴含的重大意义,我们才能实现它。
  “然修大乘道者,必须得一如上所说暇满之身。如《与弟子书》云:欲成佛道度众生,具大心力唯人能,天龙、修罗、金翅、蟒、神仙,余趣皆不及。”修习大乘,必须得到以上所说的有暇圆满之身,正如《与弟子书》所说:想要成佛度化众生,唯有人道才具有这样的心力,才能具足强大的出离心、菩提心。而其他有情,比如天龙、阿修罗、大鹏金翅鸟、巨蟒、神仙等其他各道的众生,都是不可能成办的。关于人身的特殊性,印顺导师在《佛法概论》中总结为忆念胜、堪忍胜、惭愧胜、环境胜(有苦有乐),具备这些特点,才能为离苦得乐而发心修行。
  “复次,虽有一类昔于人中修道习气浓厚之欲天亦能见四谛理,然上界身则定无初得圣道者。欲天多数亦如前说为无暇处,故能修入圣道之身,以人为最胜也。”此外,还有一类往昔在人道有深厚修行习惯的天人,也能彻见四谛真理。但在天道有情中,没有最初就在天道证果的。也就是说,这类天人虽能修道,但最初仍是在人间而非天界见道的。而欲界多数天人却和之前所说的那样,是属于无暇身。所以,能够修习圣道的身份是以人类最为殊胜。
  “又北俱卢洲不堪受持戒律,较余三洲之身为劣。而三洲中,尤以南赡部洲人为可赞焉。”从印度传统的观点来看,世界分为四大部洲,分别是北俱卢洲、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其中,北俱卢洲的众生福报极大,衣食无忧且无任何灾难,故不愿受持戒律,相对其他三洲的众生,根机较为下劣。三洲之中,尤以南赡部洲的众生善根深厚,值得赞叹。这里所说的可赞不是指生活环境,是从修学佛法的角度而言。因为有苦有乐,才会发起离苦得乐之心,就像穷则思变那样,为寻求生命出路而努力。
  “以是当念:我得如此贤妙之身,何故令其无果?若竟令无果者,乃自欺自弃,更有何事可耻而重于此耶?”通过以上比较,得知自己已获得如此暇满而珍贵的人身,怎能令之毫无结果地白白浪费?如果不能充分利用这一身份的价值,就等于是自欺欺人,自暴自弃,难道还有什么事比这更可耻的吗?
  “昔于恶趣众多无暇处之险道盘旋流转,今偶一次得脱,若将此身无益弃舍,仍还彼三途中者,岂其以咒迷乱,令我成无心者哉?当如是数数修习之。”在过去生,我们一直在众多无暇的险恶之道流转沉浮,如今偶然得到一次人身,得到一次解脱机会,如果不善加利用,将这一宝贵身份轻易弃舍,仍会堕落于三恶道中。岂不像是被恶咒迷惑住了那样,令自己成了没有思惟判断能力的人?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应当通过思惟反复修习。
  “《入行论》云:得如是闲暇,而我不修善,岂更有余者,较此尤愚迷。”《入菩萨行论》说:我们现在得到暇满人身,却不懂得以此修习世间和出世间善业,难道世间还有其他做法比这个更为愚痴的吗?世人损失一点钱财都会耿耿于怀,却任由这个难得易失的宝贵人身白白荒废,实在是颠倒。
  “又云:难得有益身,由何而获得。如我具知已,后仍堕地狱。如为咒所迷,于此我无心。我何其愚鲁,何物住我心。”《入菩萨行论》又说:暇满人身是极为难得而有益的,是无尽轮回中偶然因善行而获得的身份。如果得知人身价值后仍胡作非为,最终必定堕落地狱。这就如同被咒术迷惑,成了无心人一般。是什么原因使我如此愚痴?是什么主宰了我的心?世间很多人,因无缘听闻佛法而不能认识并利用暇满人身,这是因为无知。但我们这些已经学佛的人又如何呢?虽然会把“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挂在嘴边,但每天仍忙于世间琐事,忙于争名夺利,不能从贪嗔痴摆脱出来,这是极其可悲的。
  “如是非仅观待究竟有大义利,当思即对于现近善趣身及受用眷属圆满之因,修施戒忍等亦须依于此身,乃易修习之。”受用,衣食住行。眷属,父母、兄弟、道友等。我们不仅要思惟人身对于获得究竟利益的作用,也要思惟这一身份所能成办的现实利益,我们感得生活无忧、眷属护持的善因,都须依赖这一身份才能积聚,以布施、持戒、忍辱等培植善法之因。
  “若既得此具有大义之身,而不昼夜于彼现未二世善因努力者,则如既至宝洲空手而返,岂不哀哉。”如果得到这样意义重大的暇满人身之后,而不能日以继夜地精进修习善法,以获得现世和未来的善因,就如至宝山而空手归,岂不是很可悲,损失很大吗?
  所以说,暇满人身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成就解脱和成佛的究竟利益;一是获得人天福报、有漏善因。但我们也要知道,尽管暇满人身意义重大,难得易失,但并不是说,得到人身就已具备全部价值。事实上,这一身份只是为我们提供了成就这些价值的平台。如果不能有效利用,仍是一钱不值。所以,关键在于使用,而非身份本身。
  从佛法角度来说,众生具有和佛菩萨平等无别的如来智慧德相,《大般涅槃经》喻之为“贫女宝藏”、“力士额珠”。但在未能识得宝藏并开发启用之前,这一珍宝虽有若无。而在六道众生中,唯有暇满人身才是开显生命无尽潜能的最好身份。这也正是暇满人身的不共所在,虽然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唯有人身才有能力通过修学佛法、受持心要开发这一宝藏。在本论中,这一心要就是指宗大师所建构的成佛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