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记
济群法师
【点击查看全书链接】

  5.依七支供集资净障
  五、对于助道顺缘、障道违缘,若不积忏,道则难生,而积忏方法以七支行愿最为扼要。
  正修之前,必须忏除罪业、积集福报。
  佛陀乃福智两足尊。成佛,就是圆满佛菩萨所具有的福德和智慧。问题是,这些福德无量无边,若以有限之心去做,终其一生,乃至生生世世,只怕也无法成满。从另一个角度说,我们的罪业又如此深重。正如《地藏经》所言:“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罪。”我们无始以来所造罪业已是难以计数,更令人惊心的是,我们还在不断造作,所谓旧债未了又添新债。如何才能尽快将无量罪业一并消除,不复再造?
  “对于助道顺缘、障道违缘,若不积忏,道则难生,而积忏方法以七支行愿最为扼要。”积,集资。忏,忏罪。在修行过程中,有助长修道的顺缘,也有障碍修道的违缘。如果不积累福智资粮并忏悔业障,是难以生起证道功德的。集资净障的方法,以普贤菩萨的七支行愿最为扼要,最为殊胜。
  学佛是要有福报的。很多人也想学佛,却困难重重,或是家人反对,或是体力不支,或是无人指点,或是忙于生计,这些都是障道违缘。我觉得,现代人修行确实很难。为什么说现在是末法?论物质条件,今天远胜于过去,这主要是从修行角度来说。古人虽然生活简单,但重视道德修养,重视精神生活,所以很容易和修道相应。而在今天,对物欲的盲目追求使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也使我们越来越心气浮躁。其实,物欲只是张扬了人性中动物性的层面,因为动物也会有生存追求,也会避苦趋乐。在这些方面,人不过是花样更多一点,并无本质区别。身处末法,我们一定要认清自身处境,从而心生惭愧,积极改善这一状况。
  七支行愿分别为礼敬支、供养支、忏悔支、随喜支、请转-法-轮支、请佛住世支、回向支,出自《华严经·入法界品》,是全经最后一品。也就是说,华严的所有修行,最后都导归普贤行愿。所以,七支行愿不仅是集资净障的捷径,本身也是无上的修行法门。我曾于1996年“中元节”期间,在柏林寺讲过《行愿品》,当时就一直观想普贤菩萨的加被,感觉十分受用。那次讲座的内容,后来整理为《学佛者的信念》。近年来,随着修学的深入,对这部经的认识也不断加深,先后在各地多次宣讲,并整理为《普贤行愿品的观修原理》。
  《行愿品》的修学原理类似于临摹字帖,我总结为“菩提心的无上观修,成佛的模拟方法”。它是以佛菩萨功德为所缘境,对照自身心行,直接运用模拟的方法来调整。《行愿品》包括长行和偈颂两部分,长行部分也是详细的观修仪轨,可在念诵时随文入观。不过,需要相应的修学基础才能运用于实修。怎样观想尽虚空、遍法界有微尘数诸佛?怎样将山河大地观想为无量供具?如果有中观和唯识的理论基础,观想起来更易契入。中观认为,一切皆是无自性空,皆无特质可言,故能随观想变化为无量。而唯识认为,一切都是唯心所造,观想者赋予什么内涵,它便具有什么内涵。七支供的修行原理,正是通过观想将有限升华为无限,故能迅速集资净障,可谓成佛的第一生产力。
  以下具体介绍七支行愿,偈颂内容为: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狮子。
  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
  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
  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
  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
  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
  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
  以诸最胜妙华鬘,伎乐涂香及伞盖。
  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
  最胜衣服最胜香,末香烧香与灯烛。
  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养诸如来。
  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
  悉以普贤行愿力,普遍供养诸如来。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
  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
  十方所有世间灯,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劝请,转于无上妙法-轮。
  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诚而劝请。
  唯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
  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法-轮。
  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

  ① 礼敬支
  彼中初于礼敬支,有三门总礼者,即“所有十方”等一颂是。谓非仅礼一方一世之佛,须缘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由决定心,运用清净三业,恭敬而礼。
  三门各别礼敬中,初身礼,即“普贤行愿”等一颂。谓先缘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复观自己化身无数,量等刹尘,而行礼敬。此须于彼普贤行愿起信解力,乃能发起。次意礼,即“于一尘中”等一颂。谓一一尘中皆有一切刹尘数佛,在菩萨众中,须生起随念彼等功德之胜解而礼。次语礼,即“各以一切”等四句颂。当观自己一一身有无量头,一一头中有无量舌,一一舌中出无量妙音声,赞佛功德。海者,是极多意。

  “礼敬支”共有四颂,由十大行愿中的“礼敬诸佛”和“称赞如来”合为一支。此处所说的礼敬,包括三门总礼和身礼、意礼、语礼,主要有三方面的作用:其一,强化佛菩萨在内心的地位,使我们的心不断向其靠拢。其二,通过恭敬使内心得到净化。很多人见到自己特别崇拜的人时,心往往会变得特别清净,因为这念虔诚当下将妄想给净化了。其三,由礼敬成就无量福德。 
  “彼中初于礼敬支,有三门总礼者,即‘所有十方’等一颂是。”礼敬支中,首先是三门总礼,即“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狮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是身语意三业总的礼敬。其中,“三世一切人狮子”是指礼敬对象。印度以狮子为兽中之王,人狮子,即人中之王,是对佛菩萨的尊称。常人礼佛,只是礼敬一尊或数尊佛菩萨。而普贤菩萨告诉我们,应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作为礼敬对象,这需要通过观想才能完成。所以,我们要观想山河大地乃至每一微尘都是佛菩萨的化现,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是指礼敬方式。礼佛,重要的不是完成这个动作,而是以此表达内心的虔诚敬仰之心。清净,是相对于染污而言。世上许多人对有权有势者恭敬有加,但这种恭敬是为了从中得到什么,是染污的发心,只能长养贪嗔烦恼,绝不是礼佛应有的发心。
  “谓非仅礼一方一世之佛,须缘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由决定心,运用清净三业,恭敬而礼。”一方,是相对于十方而言。一世,是相对于三世而言。我们礼佛,所缘对象并非一方一世之佛,而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这一认知,在知见尚未达到相应高度时,不是靠理解接受的,而要通过对三宝的信心来接受,此为“由决定心”。因为接受而依教奉行,以清净的身口意三业,对无量诸佛恭敬礼拜。
  “三门各别礼敬中,初身礼,即‘普贤行愿’等一颂。”三门总礼之后,是身口意三业的各别礼敬。与通常礼佛不同的是,这些礼敬都要辅以观想,这正是普贤行愿被尊为“愿王”的殊胜之处。首先通过观想完成身体的礼敬,颂文为:“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当我们礼佛时,要像普贤菩萨那样,观想自己化身无量,在刹尘般无边无际的诸佛如来前一一礼敬。
  “谓先缘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复观自己化身无数,量等刹尘,而行礼敬。此须于彼普贤行愿起信解力,乃能发起。”这是关于身礼的具体观想方法。礼佛时,首先观想宇宙中有微尘那么多无量无边的诸佛菩萨,然后观想自己化身无数。这些无量的我,正在礼敬无量的诸佛。佛菩萨像微尘般数不胜数,我也同样像微尘般数不胜数。这一修行的前提,是对普贤行愿产生决定不疑的胜解,否则是很难契入的。
  “次意礼,即‘于一尘中’等一颂。谓一一尘中皆有一切刹尘数佛,在菩萨众中,须生起随念彼等功德之胜解而礼。”接着,通过观想完成内心的礼敬,颂文为:“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之前的观想是:每个微尘都是一尊佛。现在还须进一步观想:每一微尘中有微尘数佛,每尊佛的身边又有无量菩萨海会围绕。而整个法界的微尘都是如此,都充满无量无边的诸佛菩萨,此外别无其他。对这些道理,大家先要以信心来接受。在礼敬的同时,将自己融入佛菩萨的无量功德中。
  “次语礼,即‘各以一切’等四句颂。当观自己一一身有无量头,一一头中有无量舌,一一舌中出无量妙音声,赞佛功德。海者,是极多意。”然后,通过观想完成语言的礼敬,颂文为:“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我们应当观想自己有无量的身体,每个身体又有无量的头,每个头还有无量的舌,每一舌头还能出无量的美妙音声,以此赞叹诸佛功德。这里所说的海,是形容广大无边。我们还可将山河大地的一切声音都观想为赞叹佛菩萨功德的音声,将心安住其上。在这样的观想中,世间不再是五浊恶世,内心也不再有贪嗔烦恼,因为其中只有佛菩萨的功德,当下就能成就无量福德。
  以上明“礼敬支”,从身口意三业说明礼敬的用心方式。
  ② 供养支
  有上供养者,“以诸最胜”等二颂是。妙华者,谓人天上妙奇花。鬘者,用各种散花配合连缀而成。此二者或系实花,或系仿造。伎乐者,有弦器等之音也。涂香者,谓妙香泥是。最胜伞盖者,即盖中之殊胜者是。灯者,谓香油等灯,及能放光之宝珠等。烧香者,指和合或纯一之香料。最胜衣服者,乃衣中之华美者是。最胜香者,谓能放香气遍满三千世界之香所掺合之香水是。末香者,香粉也,亦可燃烧。以此堆积,造成坛场,更加彩画,量等须弥者是。
  次,无上供养者,“我以广大”等一颂是。其有上者,即世间之供物,此乃菩萨等以神力变成者。此中后二句,凡上二所陈有欠缺者,一切加之,此是显示礼敬供养等之心与境故。

  供养支,包括有上供养和无上供养,共三个偈颂。供养是佛法的重要修行项目,主要有三方面的作用:其一,强化佛菩萨在内心的重要性。通过供养,能不断提升我们对佛菩萨的感恩心。其二,去除贪著之心。我们所以会深陷轮回无法逃脱,正是因为贪著所致。修习供养,不仅是在舍弃物质,更是在舍弃贪著之心。出家就是最大的舍,舍弃对家庭的占有,对世间物欲的占有。其三,积累无量福德。因为资粮田远比世间任何良田更为殊胜,如果不加耕耘,实在是最大的浪费。正如宗喀巴大师所说:“此田若任其荒芜而不播种,其愚痴直无寻处。此福田既不分四季,亦不论主权,任何人可种,但须以信犁为耕而勤播善种。”
  如果把供养比做播种的话,它的收获主要取决于两点。首先是供养对象,同样的耕耘,在肥沃和贫瘠的田地将有不同收获。所以,我们供养不同的福田,所获福报也大相径庭。其次是供养心态,心量有多大,所获福德就有多大。事实上,能供养的心比所供养的田更重要!《大智度论》讲到:舍利弗供养佛陀一碗饭,佛陀又将饭布施给饿狗。那么,是舍利弗供佛的功德大,还是佛陀施狗的功德大?一般人往往认为,当然是供佛的功德大。但《大智度论》的结论是:佛陀施狗的功德更大。因为佛陀的发心是无限的,所感得的福报也是无限。所以说,客观的福田固然重要,但主观的心态更是关键。这也就是《金刚经》所说的:“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不住于相,心呈现的状态便如虚空一般。以这种无限的心做任何事,当下所获即是无限。
  “有上供养者,‘以诸最胜’等二颂是。”有上供养,就是有限的供养。颂文为:“以诸最胜妙华鬘,伎乐涂香及伞盖。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最胜衣服最胜香,末香烧香与灯烛。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养诸如来。”
  “妙华者,谓人天上妙奇花。鬘者,用各种散花配合连缀而成。此二者或系实花,或系仿造。”妙华,是天上和人间最美妙的花朵。鬘者,是以种种花朵连缀而成的花环。这两类既可以用鲜花,也可以用仿真花朵。
  “伎乐者,有弦器等之音也。”伎乐,即以种种乐器演奏的音声。如古琴、古筝、琵琶、二胡、竖琴、扬琴等。佛教有以音声供佛的传统,我们每天唱诵的“天上天下无如佛”、“阿弥陀佛身金色”等,再配以法器,便是动人心弦的梵音。近年来,佛光山的星云大师率先将佛教音乐带入社会,影响日益广泛,起到了很好的弘法效果。
  “涂香者,谓妙香泥是。最胜伞盖者,即盖中之殊胜者是。”涂香,是涂在身上的香膏,以种种上妙香料调配而成。伞盖,即云罗伞盖,是古代帝王外出或参加重大活动时所使用。最胜伞盖,就是伞盖中最为庄严华美的。
  “灯者,谓香油等灯,及能放光之宝珠等。烧香者,指和合或纯一之香料。”供灯,可使用燃烧香油的灯盏,或是放光的宝珠等。烧香,指通过燃烧散发香味的线香等,可使用单纯的香料制作,或是以各种香料调配而成。我们平日燃香供佛时,也要选择上等的天然香料,切勿滥烧劣质化学香料,既起不到供佛的效果,还会污染空气,影响健康。
  “最胜衣服者,乃衣中之华美者是。最胜香者,谓能放香气遍满三千世界之香所掺合之香水是。末香者,香粉也,亦可燃烧。”最胜衣服,即霓裳羽衣等华衣美服,质地做工均为上乘。最胜香者,即浓缩上等香料精华的香水,其香气弥漫天地,遍布三千大千世界。末香者,由香料研磨而成的粉状物,亦可燃烧,最常见的有檀香粉等。
  “以此堆积,造成坛场,更加彩画,量等须弥者是。”可将上述供品堆积为坛场,兼以彩色图画,每种供具皆无量无边,多如须弥。
  “次,无上供养者,‘我以广大’等一颂是。”其次是无上供养,也就是无限的供养,颂文为:“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贤行愿力,普遍供养诸如来。”《普贤行愿品》是转化心行的实修指南,指导我们将普贤菩萨所缘的境界转化为自身境界。这一过程需要观想,而观想的前提是对此具备坚定不移的胜解。佛法认为,宇宙万有皆是内心显现的影像,人类文明也是源于心的作用。但再辉煌的物质文明,仍无法使人了脱生死。我们的心本具佛菩萨那样的功用,现在却被我法二执所禁锢,无法产生应有的作用。修学《行愿品》,是直接以佛菩萨境界为参照,帮助我们开发自心本具的潜能。若自认是愚痴凡夫,业障深重,又如何对修行生起信心?信心不具,道业不生。所以,广大胜解心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深信诸佛菩萨的境界,一方面深信自己本具佛性,且在生命某个层面与佛菩萨无二无别。
  “其有上者,即世间之供物,此乃菩萨等以神力变成者。此中后二句,凡上二所陈有欠缺者,一切加之,此是显示礼敬供养等之心与境故。”后二句,即“悉以普贤行愿力,普遍供养诸如来”。有上供养中,香、花、鬘等世间供具,再多也是有限的,须以佛菩萨神力进行转化,将有限化为无限。以上供品中,如果有所乏少,可通过《普贤行愿品》所说的观想方式,将种种有限的供具观想为无限,以此显示供佛的广大心行。诸佛菩萨是无限的,我们能供养的心是无限的,所供养的供具也是无限的,此为心境相当。换言之,是安住于无限心行,并缘无限的所缘境。
  无论我们是供一炷香、一朵花,还是千万炷香、千万朵花,其实都是有限的。唯有以无限的心行作为供养,才能将所有供品转化为无限。按华严的见地,一即一切,所有存在本来就是无限的。所以,佛菩萨才能“于微尘中转大法-轮”,因为每个微尘都是一切。但凡夫被执著所蔽,一就只能是一,而不是一切。若能将有限的妄心去除,将我们赋予其上的错误设定去除,任何事物的当下便是无限!具备这一认识之后,所供之物皆可藉由观想之力,充满宇宙,遍布法界。即使最微小的供养,也能成就无量功德。
  ③ 忏悔支
  “我昔所造诸恶业”等一颂,是依三毒为因,以身等三为根事(根谓依身口意,为发业之根门,事即三门所造十不善道业),其罪性者,谓由我造。此中复分亲身正所造作,或教他作,或随喜他作,如是一切,尽其所有,总集忏洗。追念过失,生愧悔心,断绝后流,精勤防护,誓当灭之。
  忏悔,为前行两大项目之一,主要是为了消除修道障碍。时值末法,障道逆缘众多,学佛者或忙于生计,或身体病弱,或无人指导,等等。所以会这样,并非上天不公,而是因为我们曾于过去生造作诸多恶业。正如《行愿品》所说:“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这些业力是令众生流转六道的力量,也是修行的障碍所在,需要通过忏悔进行扫除。
  “忏悔支,‘我昔所造诸恶业’等一颂。”忏悔支的颂文为:“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这是佛弟子最熟悉的偈颂之一,在皈依、受戒等许多仪轨中,都是依此进行忏悔。修道障碍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心理力量,一是生活环境。心理力量包括贪、嗔、我慢、嫉妒等,是生命无始以来的等流,力量极其强大。此外,由业力招感的家庭或社会等环境,也在束缚着我们。我们发心学佛,可能会面临很多冷嘲热讽,更麻烦的是家人反对,这些障缘正是我们往昔业力所感,需要通过忏悔来解决。佛教中有一部著名的《三昧水忏》,就是从烦恼、业力到业力形成的生命结果三方面进行忏除。
  “是依三毒为因,以身等三为根事,其罪性者,谓由我造。”事,即所造之业。业的根源为贪嗔痴,这是危害生命的三种毒素,也是一切不善行的根源所在。三毒是通过身口意三个渠道表现出来,这些罪业的体性,都是由我们的心所造作。在十不善业中,杀、盗、淫为身业,两舌、恶口、妄言、绮语为语业,贪、嗔、痴为意业。其中又以意为根本,因为一切言行都不是无缘无故的,都是有它的思想根源。
  “此中复分亲身正所造作,或教他作,或随喜他作。”其中,造罪方式又分亲自造作、教唆他人造作和随喜他人造作三类。有些人以为,教他作比起自作的罪业为轻,其实不然。因为那样要承担两个人的罪过,反而是罪加一等。至于随喜,也和自作有类似的效果。有些人说起以往所造恶业时仍然眉飞色舞,这也是在随喜“往昔所造诸恶业”,是对恶业的强化。这一点,是我们特别需要加以注意的。
  “如是一切,尽其所有,总集忏洗。追念过失,生愧悔心,断绝后流,精勤防护,誓当灭之。”对过去生因无知造作的一切罪业,我们应当总的发心忏悔,尽力清除。一方面忆念曾经造作的过失,一方面生起至诚忏悔之心。在清除已生恶业的同时,勤加防护,决不再造。
  《道次第》“深信业果”一节中,将忏悔力归结为四种:一是追悔力,对所造业力生起追悔之心。二是依止力,业力往往是因伤害众生或不敬三宝所致,至心皈依三宝,所造恶业将逐渐消除。三是对治力,通过念佛、诵经、持咒、拜八十八佛大忏悔文或修空观等,依修习各种法门的正念力对治业力。四是遮止力,勤加防护,使已造业力停止增长,因为很多不善行都是出于惯性,因此要及时遮止。通过以上四个渠道,可使业力由大化小,忏已还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