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

【点击查看全书链接】

  4.如何守护菩提心
  ① 于此世发心不坏之因
  ·忆念发心胜利

  或阅经藏,或从师闻,思惟菩提心之胜利。如《华严经》中广说,必须阅之。彼中如前所引,谓如一切佛法之种子,又谓摄一切菩萨行及一切愿故,犹如略示。此谓广说支分虽有无边,于略示中,一切皆摄。彼之略示,是如彼之总聚,谓摄菩萨一切道扼要之总聚也。

  《菩萨地》所说之胜利,是愿心胜利。彼说最初发心坚固菩萨有二胜利,谓成胜福田,及摄持无恼害福。

  初者,如说当成世间人天所应礼敬,谓发心无间即成一切有情功德之处。又如说云:“发心无间,从种性门,即能映蔽诸大罗汉。”谓成无上也。又如说云:“虽作少福,亦能出生无量果故,为胜福田,及为一切世间所依止,犹如大地。”谓如一切众生之父母也。

  次,摄持无害者,常为两倍转轮圣王之守护神所护,虽在睡眠、迷闷、放逸之时,诸常住药叉或诸非人不能扰害。诸能息灭疾疫、传染病之密咒明咒,虽在他有情无有效验,至菩萨手犹能应验,况诸验者。以是显示虽消灾等业,若发心坚固,则易效验。

  于诸共同之成就,亦因有此愿心则速成也。随所住处,恐怖、饥馑、非人等灾,诸未生者即不生等。舍命之后,损恼亦少,且无诸病,具足忍辱柔和,能忍他害而不害他等。

  又复恶趣难生,虽生恶趣,亦速解脱,于彼亦仅受微苦。并依此缘,极厌生死,于诸有情而起悲悯。

  由菩提心所获之福,设有形色,尽虚空界亦难容受。以财供佛,未足少分。《德施所问经》云:“菩提心之福,假使有形体,空界遍充满,犹复有盈余。纵尽恒沙数,诸佛刹中人,满盛诸珍宝,奉献世间尊。若有以合掌,心礼于菩提,此供养殊胜,彼无有边际。”

  阿底峡尊者绕金刚座而行,曾思如何作速得圆满菩提。诸小形像悉皆起立,问诸大者云:“欲速成佛,当于何学?”答曰:“当于菩提心而学也。”又于道场上虚空中,有一老母,幼者问之,亦如前答。尊者闻已,于菩提心大生决定云尔。

  如是摄大乘诸教授之关要,一切成就之大藏,超出二乘之大乘别法,于诸佛子广大行劝勉之最胜依者,当知是菩提心也。

  于修习彼当增勇悍,如患渴者忽闻水名。应于多劫中,以希有智,最极微细观察诸道,知唯此为成佛最胜之方便,佛及菩萨所见故也。《入行论》云:“于多劫中极观察,诸佛见此有胜利。”

  ·不舍愿心而令增长

  如是既请佛菩萨善知识为作证明,于彼等前,为未得度有情发令度脱等誓后,若见有情数量众多,且复造恶,须于多劫励力,历时久远。况二资粮无边难行,皆须修学。以此为缘,生起怯弱而置发心之担,则较别解脱戒之他胜,其罪尤重。此《摄抉择分》中所言也。

  倘舍誓受之心,须于恶趣长夜流转,此《入行论》中说也。又云:“如盲于粪聚,如何而得宝,如是何幸遇,我发菩提心。”当念我得此者,甚为希有,于一切中不应舍离。缘念于彼一刹那顷亦不放弃之誓愿,应多修习。

  修学增长者,如是仅不弃舍犹为不足,须于昼三次夜三次,以大勤勇令其增长。此复如上所说之仪轨,若能广修,当如彼作。若其未能,则于福田观想明了,献供养已,修慈悲等,当六次受持也。此之仪轨者,即“诸佛正法菩萨僧,直至菩提我皈依,以我所修诸善根,为利有情愿成佛”,每次三返也。

  ·时刻不舍有情

  修学不舍有情者,须知弃舍有情之心量如何,如依作不应理等因缘,便起是念,从此任何时中,亦不作此义利也。

  ·积集福智资粮

  修学积集福智资粮者,以仪轨受愿心已,于日日中当于增长菩提心之因,供养三宝等,积集资粮而努力焉。

  4. 如何守护菩提心

  发起菩提心之后,还要努力守护,否则很快就会失去。因为这念发心是缘起的,就像地里的种子,如果我们不创造因缘,不给它浇水、施肥、呵护,很快就会枯干。发心也是同样,为什么很多人“初发心成佛有余”,结果学佛三年,佛就回到西天了?为什么不能将这份初心保持下来?就是缺乏相应的助缘。所以守护菩提心非常重要,我们要做的包括现生和未来两方面。

  ① 于此世发心不坏之因

  对今生发心的守护包括四方面,即忆念发心胜利、不舍愿心而令增长、时刻不舍有情、积集福智资粮。

  ·忆念发心胜利

  第一,为了使菩提心猛利增长,我们要不断忆念菩提心的殊胜利益。

  “或阅经藏,或从师闻,思惟菩提心之胜利。如《华严经》中广说,必须阅之。”或者通过阅读经藏,或者通过亲近善知识,听闻有关菩提心的教授,根据这些法义思惟菩提心的殊胜利益。经论中有关菩提心的开示非常多。《华严经》就包含了丰富的菩提心教法,尤其是弥勒菩萨关于菩提心的赞歌,是学人必读的。

  “彼中如前所引,谓如一切佛法之种子,又谓摄一切菩萨行及一切愿故,犹如略示。”正如前面引用的那样,菩提心是一切佛法的种子,也是成佛的种子。同时,菩提心总摄一切菩萨行。菩萨道修行的一切愿力,都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础上。所谓“略示”,又叫嗢柁喃,是佛陀说法最简练的表达方式。佛陀说法时,有时会用非常简练的话囊括一切法义,比如三法印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在解脱道修行中,这三句话就包含一切法,统摄一切法。在大乘菩萨道的修行中,菩提心就是总持,统摄一切佛法。

  “此谓广说支分虽有无边,于略示中,一切皆摄。”如果广说的话,关于菩提心、菩萨行的教法实在无量无边。但如果简单地说,在大乘佛法中,菩提心就可以统摄一切。因为菩萨道修行无非就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而无上菩提就是菩提心的圆满成就。所以说,菩萨道整个修行都没有离开菩提心。

  “彼之略示,是如彼之总聚,谓摄菩萨一切道扼要之总聚也。”所谓略示,就像是总聚,涵盖了菩萨道一切修行的精要。在《道次第》的整个修行中,三主要道是最重要的核心,而菩提心又是三主要道的核心。

  “《菩萨地》所说之胜利,是愿心胜利。彼说最初发心坚固菩萨有二胜利,谓成胜福田,及摄持无恼害福。”《瑜伽师地论·菩萨地》说到菩提心的殊胜利益,主要指愿菩提心的胜利。菩提心有两种,一是愿菩提心,一是行菩提心。愿菩提心仅仅是“我要成佛,要利益一切众生”的愿望。发起这种愿望后,会给我们带来两种利益,一是成就殊胜福田,一是获得不被伤害的福报。

  “初者,如说当成世间人天所应礼敬,谓发心无间即成一切有情功德之处。”首先是成胜福田。一旦发起愿菩提心,以成就无上菩提、利益一切众生作为自己的生命目标,不但世人尊敬你,连天人也会尊敬你,因为他做不到。当这念心发起后,立刻会成为一切有情成就功德的处所。

  “又如说云:‘发心无间,从种性门,即能映蔽诸大罗汉。’谓成无上也。”论中又说,当你由衷地发起“我要利益一切众生,要成就无上菩提”的愿菩提心后,从种性门和思想境界,马上就超过了阿罗汉。因为阿罗汉还是想着自己,而你想着利益一切众生,自然高下不同。这是说明菩提心的尊贵和至高无上。

  “又如说云:‘虽作少福,亦能出生无量果故,为胜福田,及为一切世间所依止,犹如大地。’谓如一切众生之父母也。”一旦发起菩提心,即便做一点点善行,产生的果报也是无量的。因为这个善行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础上,是最殊胜的福田,具有源源不断的力量,招感的果报也是无穷无尽的。《入菩萨行论》说,世间善行就像芭蕉一样,果实长成后,植物很快就不行了。但菩提心会使你所修的善行不断结出果实,因为它的心行基础是无限的。当有限建立在无限的基础上,有限也会成为无限。发起愿菩提心的人,能成为世人的依止。因为这种心行非常稳定,非常高尚,非常有力,就像众生的父母,可以成为子女的依赖。

  以上是菩提心的第一种殊胜利益,即成胜福田。发起菩提心,当下会成为世间最殊胜的福田。

  “次,摄持无害者,常为两倍转轮圣王之守护神所护,虽在睡眠、迷闷、放逸之时,诸常住药叉或诸非人不能扰害。”第二,能获得无恼害的福报。一旦发起菩提心,你就不会被世间种种灾难、非人所伤害,因为菩提心的力量太大了。发菩提心者,身边经常有两倍于转轮圣王的守护神在守护。转轮圣王是印度传统中最权威的帝王,福报很大,守护神很多。但发菩提心者,身边的守护神比转轮圣王多一倍。即使他处在睡眠、昏迷或放逸时,夜叉、非人等妖魔鬼怪也不能伤害或干扰到他。

  “诸能息灭疾疫、传染病之密咒明咒,虽在他有情无有效验,至菩萨手犹能应验,况诸验者。以是显示虽消灾等业,若发心坚固,则易效验。”那些能息灭各种瘟疫、传染病的咒语,即使其他人念起来不灵验,但对发了愿菩提心的菩萨来说,念起来也会很灵验。何况那些别人念得灵验的,发心菩萨念起来,感应就会特别强。这就说明,对于消灾这样的事,发心坚固的菩萨做起来比别人更有效果。

  “于诸共同之成就,亦因有此愿心则速成也。”虽然修一些共同的法门,有愿菩提心和没有愿菩提心的人,修起来效果是不一样的。如果有愿菩提心,就能快速成就。

  “随所住处,恐怖、饥馑、非人等灾,诸未生者即不生等。”因为你发了愿菩提心,在你所住的地方,就不会出现鬼神带来的恐惧、饥馑、非人等造成的灾难。也就是说,那些没产生的灾难将不会产生。

  “舍命之后,损恼亦少,且无诸病,具足忍辱柔和,能忍他害而不害他等。”命终之后,发心者不会有恶业带来的损恼。在他们生前,则能感得健康无病的果报,具足宽容忍辱之心,心地调柔,能忍受他人损害,而不是以怨报怨,损恼他人。

  “又复恶趣难生,虽生恶趣,亦速解脱,于彼亦仅受微苦。并依此缘,极厌生死,于诸有情而起悲悯。”如果你发了菩提心,就不太可能生到恶趣,除非你发愿到恶道度化众生。即使由于往昔业力投生恶趣,因为你有菩提心的力量,也会很快解脱。而且生到恶道时,你所受的苦将比其他众生少很多。并且由于你感受到恶道苦的因缘,会对生死、轮回生起极大的厌离心,同时对有情心生悲悯。

  “由菩提心所获之福,设有形色,尽虚空界亦难容受。以财供佛,未足少分。”发起菩提心所能得到的福报,如果有形色的话,整个虚空都无法容纳。以财物供养诸佛的福报,实在比不上发菩提心的一小部分。

  “《德施所问经》云:菩提心之福,假使有形体,空界遍充满,犹复有盈余。纵尽恒沙数,诸佛刹中人,满盛诸珍宝,奉献世间尊。若有以合掌,心礼于菩提,此供养殊胜,彼无有边际。”《德施所问经》说:发菩提心招感的福报,假如有形相的话,即使充满整个虚空还有盈余。如果有人用恒河沙那么多的七宝供养世尊,还有人对菩提心合掌礼敬,想要发起菩提心,后者得到的功德,将远远超过用恒河沙七宝供养诸佛。因为供养诸佛得到的是福报,而发菩提心才能究竟改变你的生命。

  “阿底峡尊者绕金刚座而行,曾思如何作速得圆满菩提。诸小形像悉皆起立,问诸大者云:欲速成佛,当于何学?答曰:当于菩提心而学也。”阿底峡尊者在印度时,曾绕着金刚座经行,思惟怎样才能快速成佛,圆满无上菩提。这时候,金刚座上很多小佛像都站起来,问那些大佛像说:如果要快速成佛的话,应该学什么,修什么?大佛像回答说:应当修学菩提心。

  “又于道场上虚空中,有一老母,幼者问之,亦如前答。”在尊者住过的道场,曾于虚空中显现一位老母和幼者,幼者问了同样的问题,即想要快速成佛应该学什么,修什么。老母也回答说,应该修学菩提心。

  “尊者闻已,于菩提心大生决定云尔。”尊者听了这两个感应中的回答,对菩提心教法生起极大的信心。

  “如是摄大乘诸教授之关要,一切成就之大藏,超出二乘之大乘别法,于诸佛子广大行劝勉之最胜依者,当知是菩提心也。”此处对菩提心的殊胜和重要性作归纳性说明。菩提心是摄持一切大乘教法的关键,没有比这个更核心的。三乘一切成就,包括佛菩萨的所有功德,都离不开菩提心这个宝藏。可以说,都属于菩提心的作用,都是对菩提心的圆满开发,是不共二乘的特殊修行。大乘之所以为大乘,根本就在于拥有菩提心。作为佛子,要成就佛道,要利益众生,菩提心是最殊胜的所依。

  “于修习彼当增勇悍,如患渴者忽闻水名。”我们意识到菩提心的殊胜和重要,在修习菩提心、菩萨行的过程中,应该勇猛精进,就像口渴的人忽然听到有水那样。

  “应于多劫中,以希有智,最极微细观察诸道,知唯此为成佛最胜之方便,佛及菩萨所见故也。”十方诸佛菩萨在历劫修行中,以希有的智慧,根据修行经验观察,发现菩提心是成佛最重要、最殊胜的方便,并把这个经验告诉我们。这是佛菩萨的修行经验,也是他们以智慧观察的结果。

  “《入行论》云:于多劫中极观察,诸佛见此有胜利。”《入菩萨行论》说:佛菩萨在多生累劫认真观察,发现菩提心有极其殊胜的功德。这种认识是我们守护菩提心、修习菩提心、增长菩提心的重要前提。

  ·不舍愿心而令增长

  第二,发起愿菩提心后,我们每天都要修习菩提心,以此作为定课,守护菩提心。就像我们受三皈依后,要有皈依共修;受菩提心后,同样要修习菩提心。唯有通过不断修习,菩提心才能坚固并增长广大。

  “如是既请佛菩萨善知识为作证明,于彼等前,为未得度有情发令度脱等誓后,若见有情数量众多,且复造恶,须于多劫励力,历时久远。”我们受持愿菩提心时,要请十方诸佛菩萨证明,发愿帮助一切有情:没有得度的帮助他得度,没有解脱的帮助他解脱,没有离苦的帮助他离苦,没有证悟涅槃的帮助他证悟涅槃。但也有人发愿后反悔了,觉得菩提心发一发容易,但真正做起来很不容易,发长远心更不容易。如果看到有情数量众多,而且有些众生那么可恶,要对他们心生慈悲,实在太不容易了。当你面对这样的众生时,慈悲心还没生起,就被嗔恨心打倒了。更何况,菩萨道要多生累劫地不断修行。

  “况二资粮无边难行,皆须修学。以此为缘,生起怯弱而置发心之担,则较别解脱戒之他胜,其罪尤重。此《摄抉择分》中所言也。”成就无量福德和智慧,要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尤其在戒定慧没有成就的情况下,修习利他事业会觉得很难。面对各种逆境,你没办法忍耐;面对困难挑战,你没办法承担。看到这么多困难后,有人退心了,不想承担利益众生的使命了。如果原来已经发愿,那么现在放弃的罪过很重,甚至比别解脱戒的他胜罪(犯根本戒)更重。这是《瑜伽师地论·摄抉择分》所说的。

  “倘舍誓受之心,须于恶趣长夜流转,此《入行论》中说也。”如果我们舍弃菩提心的誓言,舍弃对一切众生的誓言,将长时间在恶道流转,没有出头之日。这是《入菩萨行论》说的。总之,不受菩提心可能堕落三恶道,舍弃菩提心还是要流转于三恶道。按《入行论》的观点,如果你已发愿利益一切众生,这是你对众生的承诺,现在舍弃这个责任,就意味着你在欺骗一切众生,要在每个众生身上结一份罪。这么说,你们会不会不敢受愿菩提心?但要知道,不受也是死路一条,因为往后退是悬崖峭壁。往前走虽然困难,但还可能走出路来。这就是我们的生命处境。

  “又云:如盲于粪聚,如何而得宝,如是何幸遇,我发菩提心。”我们能遇到菩提心教法,就像盲人在粪坑中得到珍宝一样,不由感慨:我实在太幸运了!因为他本来就看不见,而且在粪坑里,几乎不可能遇到这样的奇迹。我们对听闻菩提心教法,也应该生起稀有难得之心。如果没有这个心,就不会珍惜,这个教法也不会对我们产生作用。就像有人得到珍宝,他根本就不知道,还以为是瓦片,没把它当作一回事。那这个宝对你来说,确实和瓦砾没什么两样。

  “当念我得此者,甚为希有,于一切中不应舍离。”我们应该认识到,自己能得到这样的菩提心教法是很希有的,在任何时间都不应该舍弃。

  “缘念于彼一刹那顷亦不放弃之誓愿,应多修习。修学增长者,如是仅不弃舍犹为不足,须于昼三次夜三次,以大勤勇令其增长。”我们要经常忆念菩提心的功德,一刹那也不要放弃菩提心的誓愿,因为得到它太不容易了。但仅仅不弃舍还不够,还要进一步修习,令其增长广大。我们应该以虔诚、恭敬之心,白天修三次,晚上修三次,使菩提心茁壮成长。

  “此复如上所说之仪轨,若能广修,当如彼作。”如何修习?主要根据以上所说的菩提心仪轨。我也根据传授菩提心的仪轨,编了一份“菩提心修习仪轨”。我们受了菩提心戒之后,每天要以此作为修学定课。首先是请圣;第二是念诵大乘皈依;第三是修七支供,营造良好的心灵氛围;第四是念诵发菩提心的誓言,念诵前先要观想,以慈悲净化心灵;第五是发四弘誓愿;最后是回向。我们应该每天按这个仪轨来修,最好早晚各念三次,否则这一心行很容易被边缘化。

  “若其未能,则于福田观想明了,献供养已,修慈悲等,当六次受持也。”如果没时间,可以修得简单些。最简单的修法是,先合掌,观想十方诸佛菩萨海会围绕,显现在我们前面的虚空中,然后观想香花灯涂果的供养。有了这个心灵氛围,就可以修慈悲。相关仪轨还是每天要修六遍。当然最好是有个坛场,有实际的佛像和供养,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观想。

  “此之仪轨者,即‘诸佛正法菩萨僧,直至菩提我皈依,以我所修诸善根,为利有情愿成佛’,每次三返也。”略法的仪轨就是大乘皈敬颂,每次要念三遍。

  ·时刻不舍有情

  第三,带着利益众生的心做每件事,并养成习惯。如果你心里只有自己,就等于舍弃有情。所以要用自他相换法的定位,把心目中自己的地位让给众生,时时想着利益众生。

  “修学不舍有情者,须知弃舍有情之心量如何,如依作不应理等因缘,便起是念,从此任何时中,亦不作此义利也。”修学不舍有情,必须了知什么是舍弃有情的心行,思惟不该这样做的理由。然后自我考量:是不是为利益一切众生做每件事?如果不是,就要对此引起重视,反省并告诫自己:从此以后再不能做舍弃有情、不利于众生的事。

  ·积集福智资粮

  第四,修学并积集福智资粮,给菩提心培土、浇水、施肥,再把菩提心花园中的杂草除掉。

  “修学积集福智资粮者,以仪轨受愿心已,于日日中当于增长菩提心之因,供养三宝等,积集资粮而努力焉。”受愿菩提心后,每天要通过布施和供养三宝来积集资粮,而且要依七支供修习。这是积累资粮最好的方法,是增长菩提心之因。愿菩提心是缘起的,我们要为此创造因缘。

  以上四点主要帮助我们守护菩提心,使之不会坏失,增长广大,成为生命中最重要的承诺。发菩提心,不是受了戒就一劳永逸的。因为心念无常,所以世上有很多背弃誓言的事。事实上,这并不是人们喜欢背弃誓言,而是作为凡夫来说,生命是不能自主的。任何一种誓言,都需要相应的心行作为支撑。如果心行力量不大,誓言就会变得空洞。所以,我们必须不断地培养菩提心,守护菩提心。否则,这个念头会被心灵海洋的妄流淹没。就像我们受戒之后需要守护戒体,如果不守护,很快就会失去。

  《道次第》的这些内容,大家除了听我讲课外,要多复习多思考,把它变成观察修的内容,帮助自己调整心行。我感觉讲得比较透彻,关键是你们能不能认识到,会不会用心。如果你们能理解并落到实处,从念死无常到菩提心,都是能修起来的。这在成佛的修行中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