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

【点击查看全书链接】

  ③ 忏悔支
  “我昔所造诸恶业”等一颂,是依三毒为因,以身等三为根事(根谓依身口意,为发业之根门,事即三门所造十不善道业),其罪性者,谓由我造。此中复分亲身正所造作,或教他作,或随喜他作,如是一切,尽其所有,总集忏洗。追念过失,生愧悔心,断绝后流,精勤防护,誓当灭之。
  ④ 随喜支
  “十方一切诸众生”一颂是,于五类有情所有善业皆生起随喜之心。

  ③ 忏悔支
  “‘我昔所造诸恶业’等一颂。”接下来讲第三忏悔支,内容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忏悔非常重要。佛法修行包括前行、正行、结行。前行的重点是积累资粮、忏悔业障。前面说的礼敬和供养,是在积累资粮,增长修道顺缘;而忏悔业障则是在扫清修行过程中的障碍,或者说违缘。
  很多人之所以修不起来,比如没时间、没条件、身体不好,或没有善知识指导,就是因为缺乏修道顺缘。所以我们必须努力积累资粮,忏除业障,才能在修行路上一帆风顺,生生世世遇到善知识。如果现在不集资净障的话,未来修行还会问题多多。因为在无尽生命中,我们已造下许许多多恶业。正如《行愿品》所说:“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这些恶业就是生死的推动力,使我们在轮回中不断受苦,同时也是修行的障缘,使我们修不上去,乃至遇不到善知识等等。修行之所以难,就难在我们没办法从业习中走出来。
  所谓业习,一是由心形成的思想习惯,二是由业形成的生活环境。思想习惯包括贪的习惯、嗔的习惯、我慢的习惯、嫉妒的习惯、自私的习惯……这些习惯是生命的等流。就像你做事业,形成对事业的贪著;有家庭,形成对妻子儿女的贪著。人在世上有很多情结,不只是从今生开始的,而是来自无尽生命的积累。我们之所以放不下,主要就在于,很难从这些心行和习气中走出来。除此之外,还有业力招感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也在束缚并左右我们。
  有些人学佛,周围人都不以为然,在家中就更麻烦,父母、妻子、儿女,四面八方都会给你制造障缘。这些障缘的罪魁祸首,其实是自身的业障,是业障形成的牢笼。为什么你的亲友反对你学佛?为什么你要出家,父母就要和你同归于尽,而别的父母亲自送孩子出家?还有的丈夫出家,妻子很高兴,两人一起出家。这就是各有因缘。而因缘的根本,是我们往昔所造的业。这些业有它的延续性,所以不能责怪环境。我们不仅要忏悔业障,还要忏悔无始以来的烦恼惑业。因为一切业的根源就在于心,在于烦恼,是它们形成了现有的生命结果,所以要从烦恼开始忏悔。佛教有一部《三昧水忏》,就是从烦恼、业力和由此形成的生命结果三个方面忏悔。
  “是依三毒为因。”我们要忏悔的业障,源于无始以来的贪嗔痴。有些是因为贪心引起的,比如贪财、贪色、贪权、贪名、贪利,然后不择手段地获取。即使以正当手段去做,因为出发点是贪,也是有漏业。有些业是因为嗔心引起的,比如杀人放火之类。还有些业是因为愚痴引起的。总之,所有的业都离不开贪嗔痴。这是三种根本烦恼,也是生命中最主要的三种毒素。我们知道电脑会被病毒伤害,其实贪嗔痴就是我们心灵世界的病毒。
  “以身等三为根事(根谓依身口意,为发业之根门,事即三门所造十不善道业)。”根就是表现渠道。贪嗔痴是通过身口意三根表现出来的,或是从身体表现出来,或是从语言表现出来,或是从思想表现出来。其中又以思想为根本,比如想着“我要赚钱”,身体和语言就会有所行动。事则是通过三种渠道所造的业。罪业的种类很多,最基本的是十不善业,即身三、口四、意三。如身体方面的杀生、偷盗、邪淫,语言方面的妄语、两舌、绮语、恶口,思想方面的贪、嗔、邪见。由贪嗔痴通过身口意三业,造作十不善业,形成三恶道之因。这些业将会使我们堕落恶道。
  “其罪性者,谓由我造。”这些罪的体性,每一种都是通过自己的心造出来的。如果是别人的心所造,就是别人的业了。
  “此中复分亲身正所造作,或教他作,或随喜他作。”除了以上所说的“身等三为根事”,造罪方式还分自己做、指使他人做、随喜别人做。比如我要改善伙食,你帮我杀生,这就是教他作。虽然没有自己杀,但罪过一点不比自作轻,甚至会更重。因为对方本来不造杀业的,结果你害得对方也造杀业了,所以你造的罪就是两份。还有随喜他作,别人干了坏事,你在那里高兴:干得好!我们知道,如法地随喜功德,所获功德和对方是一样大的。同样,随喜别人造罪,所得罪过也是和对方一样大的。所以,千万不能随喜他人造不善业。
  我发现,有些人说到以往在家时吃过什么,或是干过什么杀业,往往说得眉飞色舞。当他用这种心去说的时候,等于在强化以前所造的罪业。本来这个罪业所感的果报只有十分,当他用这种心态去说的时候,罪业就会增加。下次还这么说的话,又会继续增加。反之,如果你用忏悔的心说这件事,原来所造的罪业就在减轻。后面会讲到业的增长规律,业是缘起的,可增可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随喜对业有增长和减轻的作用。所以说,心是业的土壤,是为业由心生。
  “如是一切,尽其所有,总集忏洗。追念过失,生愧悔心,断绝后流,精勤防护,誓当灭之。”我们对过去生因无知所造的一切罪业,要发心用忏悔去清洗。关于忏悔,《道次第》“深信业果”这部分有非常详细的说明,主要有四种力量。第一是能破力,对过去所造的业力,生起深深的追悔之心。第二是对治力,通过念佛、诵经、持咒(如百字明咒、金刚萨埵心咒等),或是拜三十五佛、大忏悔文,或是修空观,用心的力量去对治,这是最高的,但一般人做不起来。第三是遮止力,就是不再造作,业力将停止增长。第四是依止力,即依止三宝。恶业的产生不外乎是两种对象,或是因不恭敬三宝而产生,通过恭敬三宝就能逐渐消除;或是因伤害众生而产生,通过发菩提心、修习慈悲就能对治。
  造业的可怕就在于,很多不善行是有惯性的,这就使业力随着身口意的惯性不断增长。比如你无意间干了对不起我的事,我看你不顺眼,这是开始。然后我用这种看你不顺眼的心态对待你,每次看到你,就会生起不欢喜的心,甚至说你的坏话,不断和你过不去。这个冤仇就会越积越大。本来你是无意为之,如果我当时不再继续强化,并不会构成太大的心理障碍。但如果让这种力量不断增长,不断地敌视你,你接收到这种信息后,也会对我心生反感。在这个过程中,业就在持续增长。这就需要以遮止力,使它不再增长。通过这四个渠道的忏悔,可以让业从大化成小,从小化成无。
  ④ 随喜支
  第四是随喜支,完整的内涵是随喜功德,即随顺他人的善行和成就,心生欢喜。这时我们和对方的善心、善行、功德是相应的,同时也在成就自身的善心、善行和功德。一个没有善心的人,往往对别人的善行也不以为然,不容易心生随喜。
  此外,随喜能对治嫉妒心。嫉妒属于嗔恨的表现形式,是建立在我执的基础上。你肯定不会嫉妒自己的成就,对喜欢的人,或是对你的孩子、兄弟姐妹等,也不容易嫉妒。因为你已对这些人粘上“我”的感觉,使他们和自己有了关系。但如果没对他们粘上我执,就容易引发嫉妒。所以,随喜是克服我执、对治嫉妒的有效手段,同时也在帮助我们打开心量。只有把自己和他人看成一体,才能真正随喜别人的成就。
  在佛教中,随喜的功德非常大。当别人做了善行,虽然你没出一分钱,但能由衷地欢喜和赞叹,那你的功德将和对方一样大,有时还能比对方更大。这是为什么呢?比如对方做了一件好事,花一百万去造桥,但他的发心不是很纯正,很清净,心量也不大,所成就的功德是有限的。而我在随喜的时候,是以清净、无限、利他的心随喜,由此成就的功德将超过他,甚至比他大百倍、千倍、万倍。所以说,随喜是积累福德成本最低的方法。虽然成本低,但做起来也不容易。因为凡夫心是狭隘的,对别人的善行由衷欢喜,要有相当的修养。
  如果对方是佛菩萨或声闻、缘觉,修行境界很高,我对他们的善行心生随喜,但我的心境不如他,发心的清净程度也不如他,当然还是佛菩萨的功德更大。因为佛菩萨是以无限的心去行善,去度众生,成就的功德也是无限的。但要知道,当我对这种无限的发心生起随喜,所获功德虽然不如佛菩萨,也是不会少的。
  我们不仅可以随喜他人,也可以随喜自己的善行。如果对自己做过的善行心生欢喜,由于这一因缘,会使曾经做过的善行功德随之升值,就像对善业种子浇水一样。反过来说,如果对过去所干的坏事说得眉飞色舞,那就表示你对不善行心生随喜,这种随喜得到的将是罪过。所以随喜是有对象的,随喜的是功德而不是罪过,否则就是在造恶业。修行,是训练心的方法,而随喜包含着重要的调心之道。下面我们看偈颂。
  “‘十方一切诸众生’一颂是。”这一颂的内容,就是“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我们随喜的对象,是十方世界的众生。佛教所说的众生共有六凡四圣。六凡是六道众生,即天道、人道、阿修罗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四圣是声闻、缘觉、菩萨、佛。在声闻、缘觉二乘人中,又包含有学和无学。有学是没有毕业,还需要继续学习。比如声闻四果中,前三果都是有学,四果阿罗汉才是无学,所作已办,可以入涅槃了。此外,十方世界的一切如来和菩萨,都是我们随喜的对象。对他们所有的善业,包括修行解脱、利益众生的事业,我们都深深地生起随喜之心。
  “于五类有情所有善业皆生起随喜之心。”五类有情,即偈颂所说的十方众生、有学、无学、如来、菩萨。只要看到一切有情的善行,乃至很微小的善行,我们都生起由衷的欢喜。这样做的过程,就是最好的修行,就是在帮助我们培养和训练佛菩萨的心,能成就无限的功德。当然,这主要取决于随喜的心。如果我们用无限的心随喜,功德就是无限的;用有限的心随喜,功德就是有限的。
  随喜可以通过座上的观想来修,也可以在座下修。在座上,观想一切诸佛和声闻、缘觉的善心善行,不断忆念他们的功德,生起随喜之心。在生活中,看到每个同学,或社会上任何一个报道,只要是善行,都能心生随喜。当然,座下修比座上修更难。因为座上修没有具体对象,我要随喜一切众生的功德,观想起来相对容易。但座下面对的是每个具体的人,而我们平时有亲疏好恶的习惯,尤其是你不喜欢、瞧不上的人,要对他们所做的善行心生随喜,就不是很容易。因为凡夫心有我执和我所执,是不平等的。如果我们有这些不平等的心,说明修行还需要大大努力。
  以上讲述了普贤菩萨七支行愿的礼敬、供养、忏悔等。你们听了之后要学会观修,并不断熟悉。整个《行愿品》就是引导我们转化心行的过程,是积累资粮、消除业障的最好方法,所以《道次第》把它作为前行。我们修任何一法之前,都可以先读诵七支行愿,并配合相应的观想,把普贤菩萨的行愿转化成自己的行愿。只有通过观修,每种修行才能成为无限。如果没有依普贤行愿,没有普贤菩萨的威神力,我们所修的礼敬、供养、忏悔是很平常的,所能积累的资粮和消除的业障将非常有限。
  通过普贤行愿的观修,可以打开心量,破除我执和法执。其实,我法二执是意识对这个世界的设定。世间任何一个存在,包括一张桌子、一盏灯、一本书,本来都可以是无量的。这就是“一即一切”的原理。在克隆技术出现后,人们更容易理解其中道理。克隆的原理告诉我们,在身体的一个细胞中,包含身体的所有信息。这是过去很难想象的。
  但凡夫总是一厢情愿地用错误认识看世界,执著一就是一,桌子就是桌子,房子就是房子,电灯就是电灯。这种执著是意识对世界的设定,从而使一切事物变成机械而孤立的。从缘起法的角度看,事实并非如此,所以我们要学会从缘起看世界,放弃对事物的原有设定,打开心量,还事物以本来面目。当我们把所有设定撤掉时,每个一都是一切,都是无量。事实上,这也代表我们对内心的设定。我们设定的不仅是事物,更主要的是心。
  心本来像虚空一样,无边无际。虚空有形相吗?有中边吗?都没有。但在我们心里,上面这块是苏州的天空,那边一块是上海的天空,再那边是欧洲的天空。其实,虚空本身并没有欧洲或上海、苏州的界定,所有这些都是人为设定的。当我们给这个世界设定种种名称、概念、方位时,也让自己内心多了设定。心本来是无限的,但因为这些设定,就从无限落入有限了。
  一个人的世界有多大,完全取决于自我设定,取决于心量大小。有的人心目中只有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他的整个世界;有的人心目中只有一个家庭,这个家庭就是他的整个世界;有的人心目中只有他的事业,这个事业就是他的整个世界;有的人心目中只有他自己,那他只有自我的小世界;有的人心目中是一切众生,那他的世界就是无限的。修行,要把意识的设定和界限全都撤除,不让它们成为增长烦恼的因素,成为契入空性的障碍。否则,我们根本没办法从相对的世界中跳出来,根本没办法解脱。
  普贤行愿的观修,正是把心的设定一一打破。它的高明就在于,通过观修,直接把心调整到无限的本质。在调整过程中,意识的有限设定会随之瓦解。修行要解决我法二执,这是引发烦恼障和所知障的源头。正因为这两种障碍,我们才会不断造业,进而流转生死。了解轮回的原理和程序,我们自然知道修行该怎么做。
  如果我们的礼敬、供养、忏悔是建立在原来设定的心行基础上,那是很有限的。就像一个器皿,可能像杯子那么大,可能像碗那么大。而这个器皿又是功德的载体,那它能装多少功德?最多就是一杯、一碗。如果这个载体是无限的,它才能成就无限的功德。所以《金刚经》说,不住相的布施,功德就像虚空一样。这个道理千真万确。只是因为我们没有认识到,才会觉得,佛陀是不是在给我们做广告?其实,事实就是如此。
  修行,归根到底是心念的转化。成佛不是成就外在的什么,不是卫星上天,而是内在心念的净化。迷与悟在一念之间,烦恼与菩提也在一念之间。所有的修行,都在帮助我们净化并圆满心念。一方面是通过座上的观修调整,一方面是通过座下的修行实践,两种方式相辅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