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全书链接】
第三章是杂明诸行,在这部分,道宣律师就一些和自恣法相关的问题作了厘清。
一、僧别辞句
三、大明杂相。问:“对僧自恣云‘见罪忏悔’, 对首、心念皆云‘清净’者何?”答:“僧中通有治举之义,加法容得具足。别人虽有治举,摄治未能得尽,故但言清净,举心应僧。”
第一个问题,僧和别在自恣过程中有不同表述,应该怎么理解?
“问:对僧自恣云‘见罪忏悔’,对首、心念皆云‘清净’者何?”有人问:在众法自恣中,陈词表述是“(请大家从见闻疑三方面指出我的罪过)我若见罪,当如法忏悔”,但在对首自恣和心念自恣中,所说都是“我某甲清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为什么一个说“见罪”,一个说“清净”?
“答:僧中通有治举之义,加法容得具足。别人虽有治举,摄治未能得尽。”道宣律师的回答是:因为在僧团自恣时有众多比丘,有能力对治你所犯下的罪行。只要超过二十人,绝大部分过错都能帮你忏罪。如果四人以下,虽然也有一定对治能力,但作用有限,只能对治波逸提以下的罪。如果所犯是波罗夷、僧残或重的偷兰遮,就没有能力出罪。就摄僧和出罪来说,作用是有限的。
“故但言清净,举心应僧。”在以对首、心念二法行自恣时,虽然口称“我某甲清净”,和众法自恣中所言有别,但前提是本人没有犯罪,戒体清净,没有隐瞒过错且口述无瑕,故云“举心应僧”,让自己和僧团达到一种和合。
二、说恣单重
问:“自恣竟,得说戒不?”答:“依《明了论》,先说戒后自恣。”
《四分》云:自恣即是说戒。[1]
第二个问题,自恣能否取代说戒?因为自恣的时间通常就是布萨日,是只要做一种,还是两种都需要做?
“问:自恣竟,得说戒不?”有人问:自恣结束之后,是否还要说戒?从某种意义上说,自恣和说戒功能相同,都能达到忏悔和净化身心的效果,所以才有这个问题。
“答:依《明了论》,先说戒后自恣。”关于这个问题,道宣律师引了两部律典作为回答。如果按照《明了论》的观点,应该先说戒,然后自恣。
“《四分》云:自恣即是说戒。”但《四分律》说:自恣就是说戒,不必再重复了。律典记载,有一次,比丘们自恣结束后还要说戒,因为久坐而疲惫不堪。大家就此事请教佛陀,佛陀说:如果已经自恣,就不必再说戒了。因为自恣就是说戒,两者的作用是相同的,都是为了让戒行清净。
三、未具前说
问:“自恣得在未受具戒人前作不?”答:“《律》中,令至不见不闻处作羯磨自恣。若不肯避去,僧自至不见闻处作之。”[2]
第三个问题,可否在未受具足戒者前自恣?“问:自恣得在未受具戒人前作不?”有人问:自恣可否在没有受具足戒的人面前进行?换言之,沙弥或在家人是否可以在场?
“答:《律》中,令至不见不闻处作羯磨自恣。若不肯避去,僧自至不见闻处作之。”道宣律师的回答是:戒律规定,比丘自恣的时候,要到沙弥和在家众不见不闻处进行。如果沙弥或在家众不肯避开,僧人应该自行前往令他们不见不闻的地方。
《四分律》记载,波斯匿王曾派兵保护僧团。当僧众将要自恣时,对卫兵说:“请你们避开,我们准备自恣了。”可卫兵奉命行事,不敢擅自离开。比丘们就此事前去请教佛陀。佛陀告诉他们:“这样的情况下,应该再次请求他们离开。如果他们走了当然更好,如果不走,你们就要自行离开,到他们眼不见耳不闻的地方自恣。总之,不能在没有受具足戒的人面前作自恣羯磨。”关于这个问题,《资持记》特别指出:“今世无知,多容士女,拥隘相喧,深乖法制,宜须先遣。”可见,一定要明了戒律的规范,才能如法行事。
四、客来多少
《律》中,若别人及僧自恣已,更有客来,若少告清净,等多更为说。[3]若二人作法已,更有三人,僧法自恣。[4]二人来者,还同对首。如前所明。
第四个问题,如果自恣期间有客比丘前来,应该怎么处理?
“《律》中,若别人及僧自恣已,更有客来,若少告清净,等多更为说。”别人,即四人以下的别法。等,客主数同。多,客多于主。《四分律》说,如果依别人法或众法自恣结束后,还有一些客比丘到来。如果客比丘人数较少,应该向常住比丘告清净。如果客比丘和常住比丘数量一样,甚至更多,常住比丘就要和客比丘一起重新自恣。
“若二人作法已,更有三人,僧法自恣。二人来者,还同对首。如前所明。”如果原来只有两人,然后又来三位客僧,那么,大家应该一起行僧法自恣。如果后来到了两人,加原先是四人,还是用对首自恣。具体作法就依之前所说的那样。
五、十五出界
问:“十五日自恣已,得出界不?”答:“不得,破夏离衣,由夜分未尽故。受日至七月十五日满者,亦须反界,以夜不得法。”
《文》云:及七日还。[5]
第五个问题,是关于什么时候才能出界。
“问:十五日自恣已,得出界不?”前面说过,僧团有时在七月十五日自恣,有时在十六日自恣。如果在十五日自恣,自恣后是否可以出界呢?
“答:不得,破夏离衣,由夜分未尽故。”道宣律师的回答是:不可出界,这样做的话就会破夏离衣。因为夜晚还没有过去,必须住到十六日明相出之后才能出界。在明相未出前,夏分还没有结束,这时出界就会破夏。离衣是什么概念呢?通常,比丘必须把三衣带在身边,
不得离开。只有在迦提月得五利犒赏后才可以离衣宿,而且只能离大衣。现在结夏尚未圆满,不得五利,如果现在把衣放在界内外出,就犯了离衣这条戒。
“受日至七月十五日满者,亦须反界,以夜不得法。
《文》云:及七日还。”受日,即请假出界。通常情况下,请假者要在七月十五日之前回到界内。在安居请假时要说:“我到某地干什么事,办完后还来此中安居。”如果是从七月九日开始受七日法,到十五日期满,当天晚上必须回到界内。因为按《四分律》的规定,受七日法的具体时间是七天六夜,而且安居在七月十六日早上明相出才能结束。所以《四分律》说,到第七天应该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