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自恣宗要篇》解读

济群法师

【点击查看全书链接】

四、略说杂行

  四、明略说杂行。言略说者,若有八难、余缘,如“说戒”中明者,当量僧多少,难来远近等。
  我们知道,说戒有广说和略说之分。略说通常是因为八种难缘,如王、贼、水、火,病人、非人、恶虫、人难。同样,如果自恣日遇到难缘的话,也开许略说。这一部分,就是关于略说的介绍。
  “言略说者,若有八难、余缘,如‘说戒’中明者。”什么情况下才能略说呢?如果有八难或其他因缘,如天气炎热、住处狭窄、时间紧迫等,相关情况和《说戒正仪篇》阐明的一样。
  “当量僧多少,难来远近等。”究竟略到什么程度?在《说戒正仪篇》中,有各种不同的略法。而自恣的略说,同样也有程度的问题。这就必须由主持自恣者来把握,因为自恣五德中有一条就是“知自恣不自恣”。也就是说,他知道在什么情况下要略,并根据僧众多少和难缘的紧迫与否,决定应该略到什么程度。
  1. 对五德略
  若僧多、时热、处所迮狭、明相欲出等。当令五德于三五上座边三说,已外众僧一说便止。或一人受两人自恣者,互跪,须在中间左右取之,并须一说,示令大众闻知。
  《律》云:不得窃语自恣。[1] 今或两五德双头一时各自恣者,此是非法。
  《律》中,一时自恣,闹乱。佛令一一次第从上座自恣。[2]
  《十诵》,应从上座自恣,不得逆作次第,及行行置人如益食法,并超越、总唱等。[3]

   以下,介绍略说的各种因缘及作法。略法有两种,一是对着五德自恣的略法,一是僧人彼此之间互相自恣的略法。先说明对五德的略法。
  “若僧多、时热、处所迮狭、明相欲出等。”迮狭,狭窄。如果参加自恣的僧人特别多,或是天气炎热,或是自恣场所狭小,或是天快要亮了,等等。在这些情况下都可以略说。
  “当令五德于三五上座边三说,已外众僧一说便止。”通常,陈述自恣的说辞要重复三遍。现在因为时间紧迫,这个流程有所压缩,除了最前面三五位上座自恣时须三说外,其他僧人自恣时,只要一说即可。
  “或一人受两人自恣者,互跪,须在中间左右取之,并须一说,示令大众闻知。”还有一种略法,是一位五德同时受两人自恣。正常情况下,自恣是一对一的。现在因为种种情况不得已略说,五德可以对着两人自恣。但也不是两人同时说,而是由五德和两位僧人相对互跪,五德居中。上一位说完后,下一位马上接着说。自恣陈词只要说一遍即可,但要让大众都能听到。
  “《律》云:不得窃语自恣。”《四分律》说,自恣的时候不得窃窃私语,而要让僧团大众都能听到。
  “今或两五德双头一时各自恣者,此是非法。”双头,两位五德从两个方向同时进行。一时,两位五德一起说。接着,道宣律师又指出了自恣中的一些非法现象。现在有些道场,以两位五德分成两边同时给大众自恣,这是不如法的。因为两人同时自恣的话,大众都不知道听谁的了,会造成混乱。
  “《律》中,一时自恣,闹乱。佛令一一次第从上座自恣。”《四分律》记载,曾经因为比丘们同时自恣,结果现场一片混乱。佛陀知道后,规定大众必须次第进行。从上座开始,依照僧腊从上而下,一个个有秩序地自恣。
  “《十诵》,应从上座自恣,不得逆作次第,及行行置人如益食法,并超越、总唱等。”行行置人,在每行僧众前安排一位五德,比如僧众坐十行,就安排十人行自恣法。《十诵律》说,自恣必须从上座开始依次进行,不能从下座起,反其道行之。也不能每行找一位五德同时进行。此外,自恣时不按次第,间隔座次而行,或大家一起陈词,都是不如法的。此处列举了四种非法现象,相关文字应出自《摩诃僧祇律》27卷,而非《十诵律》。
  2. 僧自相对略
  《四分》,若贼等急难不可闲缓者,五德至上座前互跪白言:“今有难事,不得一说。当作羯磨,各各三说。”文云:“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各各共三语自恣,白如是。”便各各相对人别三说,文同前法。难事转近,若欲再说、一说,亦须单白。[4]

  以此自恣不对五德,进不无由,故须羯磨,令众同闻。不类前略,不须白告,以亲对五德,多少量时,得自在故。
  接着,说明僧众互相自恣的略法。“《四分》,若贼等急难不可闲缓者,五德至上座前互跪白言:今有难事,不得一说,当作羯磨,各各三说。”  
  《四分律》说,如果有土匪前来等紧急情况,无法按前面所说的那样分别自恣,那么五德就应该来到上座面前,互跪禀告说:“现在难事迫近,无法正常地一一自恣,应该通过羯磨,让大众分别三说。”  
  “文云: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各各共三语自恣,白如是。”《四分律》说,此时要作一个单白羯磨通告大众,因为难事而改变自恣方式。通告内容是:大众请听!今日有难,如果大众都已到场并且认可的话,僧团决定由大家分别三语自恣,就这件事向大众宣布。
  “便各各相对人别三说,文同前法。”宣布之后,僧众就两人组成一对,分别将自恣陈词向对方说三遍,内容和前面所引的自恣说辞相同。
  “难事转近,若欲再说、一说,亦须单白。”如果难事迫在眉睫,连各自说三遍都来不及,也可以说两遍乃至一遍。这里指的都是僧相对说,如一百人组成五十对,两百人组成一百对,各各相向而说。但不论说几遍,都必须向大众作单白羯磨告知,然后才可以这么做。
  “以此自恣不对五德,进不无由,故须羯磨,令众同闻。”进不,三说是“进”,再说和一说为“不”。因为这种自恣不是对着五德进行,大众不知道该三说还是一说,所以先要通过羯磨,让大众共同了知该如何行事。
  “不类前略,不须白告,以亲对五德,多少量时,得自在故。”不像前面对五德的略法,是不需要向大众白告的。因为那时僧众是直接面对五德,虽然所说内容有所减少,但五德可以根据情况主动把握,比较从容地处理这些问题。
  3. 卒难直去略
  《四分》,六种略说。第六难事惊急,开直尔去。[5] 二明难事,结小界,圆坐自恣。事既希少,故不出之。
  第三种,是特别紧急的难事,刻不容缓。“《四分》,六种略说。第六难事惊急,开直尔去。”《四分律》中,共讲到六种略说的情况。其中第六种,是难事十分紧急,容不得半点迟缓,就可以不必自恣,也不必作单白羯磨,大众直接离开避难,以免影响人身安全。另外五种则是之前所说的,对五德的两种,分别为二说和一说;僧众各自自恣的三种,分别为三说、二说和一说。
  “二明难事,结小界,圆坐自恣。事既希少,故不出之。”这是对难事的另一种处理方式。如果一个僧团出现外来比丘到此斗诤的难缘时,为了避免斗诤比丘参与,本寺比丘可以围坐成圆圈,结一个小界,五德就坐在圆圈中间为大家自恣。但这种情况非常稀少,在此就不作详细说明了。

五、五人僧法

  上来明六人僧法,具述如上。次明五人众法。恐滥行,故简异之。
  若界内五人者,索欲不开。问和,答已,便白二差一五德竟,又重差第二人。不得牒二人一时同法,以所为人不入僧数故。取自恣时,一五德同前坐,一五德展转取自恣。若至坐处,二人共说。余同前法。

  前面讲到僧法分两类,一种是六人以上的僧法,还有一种是五人的僧法。虽然都属于僧法,但在作法上略有不同,需要进行一些特殊处理,才能使羯磨如法。所以,道宣律师特别分开说明。
  “上来明六人僧法,具述如上。次明五人众法。恐滥行,故简异之。”前面具体介绍了六人以上的僧法,接着说明五人所行的众法。因为担心有人不知道其中原则,任意行事,所以特别加以说明。
  “若界内五人者,索欲不开。问和,答已,便白二差一五德竟,又重差第二人。”如果界内只有五个比丘的话,就不允许有人请假。因为只要有一位请假,就人数不足,不能如法自恣了。五人的自恣,同样是先问和,回答之后,就以白二羯磨差一位五德。结束之后,重新再差第二人。
  “不得牒二人一时同法,以所为人不入僧数故。”也就是说,不能同时差两人作为自恣五德,只能分别差遣。否则的话,参与自恣者只有三人,不足僧数,就不能行僧法了。这是五人僧法的特殊之处。如果有六人以上,便可同时差两位五德,那样还剩四人以上,仍属僧法。
  “取自恣时,一五德同前坐,一五德展转取自恣。”取,正对自恣。五人自恣时的作法也略有不同。如果是六人以上,两位五德可以交替进行。一五德在自恣时,另一五德就站在他的下首,进入准备状态。如果只有五位比丘,那么一位五德为大众自恣时,另一位五德必须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辗转而行。也就是说,始终只有一人在行自恣法。
  “若至坐处,二人共说。余同前法。”如果来到其中一位五德的位次时,两人就互相说,这样就保证被作法的人始终有四个,才符合僧法。其他的陈词之类,和前面所说的六人僧法相同。

【注释】
[1]《四分律》卷 37,T22-836 下
时,六群比丘念言:“我曹窃语自恣,彼比丘或能为我作羯磨,若遮我自恣。”诸比丘以此事往白佛。佛言:“不应作如是念,窃语自恣。”
[2]《四分律》卷 37,T22-836 中
诸比丘一时自恣,闹乱。诸比丘以此事白佛。佛言:“不应一时自恣。自今已去,听一一自恣。”
[3]《摩诃僧祇律》卷 27,T22-451 中
从上座者,不得从小逆作次第 , 应从上座次第下。不得行行置人如益食法,不得超越,不得总唱言:“一切大德僧见闻疑罪,自恣说。”
[4]《四分律》卷 38,T22-839 上
诸比丘作如是言 :“为难事故,略说自恣。难事近,不得一说自恣,我等可容各各共三语自恣。”诸比丘即应作白,各各共三语自恣。应如是白:“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各各共三语自恣,白如是。”如是白已,各各共三语自恣。再说一说,亦如是。
[5]《四分律》卷 38,T22-838 下 ~­839 上
诸比丘作如是言:“为难事略说自恣,今难事不远,我曹不得广说三语自恣,当再说自恣。”彼即应再说自恣,若不再说,应如法治。诸比丘如是言:“为难事略说自恣,今难事近,不容得再说自恣,可得一说自恣。”彼比丘即应一说自恣,若不应,如法治。诸比丘作如是言:“为难事故略说自恣,难事近,不得一说自恣,我等可容各各共三语自恣。”诸比丘即应作白,各各共三语自恣。应如是白:“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各各共三语自恣,白如是。”如是白已,各各共三语自恣。再说、一说亦如是。诸比丘作如是言:“为难事故,各各共三语自恣。难事近,不得各各共三语自恣,亦不得白。”彼比丘即应以此难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