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安居策修篇》解读
济群法师

【点击查看全书链接】

  五、明迦提利法,因明解结界法。

  第五章涉及两项内容,一是关于功德衣的问题。参加前安居的人,因为坐夏的功德,可以得到功德衣的犒劳,也就是本篇所说的迦提利法,又名迦絺那衣。二是关于解界的问题,这也和受功德衣有关。安居结束之后要自恣,然后受功德衣。在受功德衣之前,相邻僧团先要把各自为安居所结的小界解掉,然后结一个更大的界,一起来受功德衣。因为受功德衣非常隆重,类似僧团的庆功大会,所以要同结大界。

第一节 迦提五利

  初中,若四月十六日结者,至七月十五日夜分尽讫,名夏竟。至明相出,十六日后至八月十五日已来,名迦提月。
  《明了论》云:本言迦絺那,为存略故,但云迦提,此翻为功德(以坐夏有功,五利赏德也)。广如《自恣》后法。

  首先,说明受功德衣的相关问题。
  “初中,若四月十六日结者,至七月十五日夜分尽讫,名夏竟。”如果四月十六日结夏(前安居),一直到七月十五日夜分结束,结夏安居就圆满了。
  “至明相出,十六日后至八月十五日已来,名迦提月。”七月十六日明相出了之后,直到八月十五日,这一个月叫做迦提月,可以接受居士供衣等犒劳。这是指没有得到迦絺那衣的情况,如果得了迦絺那衣,接受居士供衣的时间就可延长为五个月。
  “《明了论》云:本言迦絺那,为存略故,但云迦提,此翻为功德(以坐夏有功,五利赏德也)。”《明了论》说:功德衣梵语音译为迦絺那,简称迦提,汉译为功德,是因为比丘安居有功而行五利犒赏。
  “广如《自恣》后法。”关于功德衣的更多内容,在本篇之后的《自恣宗要篇》(按《行事钞》的顺序)中,特别附有迦絺那衣法,对此进行了详细说明。

第二节 解界是非

一、引古难破

  次明夏中解界法。
  人解有言“破夏”者,以佛令夏竟解结也。此妄引圣言。
  《律》云“安居竟,应解界结界”者,为诸界同受功德衣也。各舍通结,同受,共解别结。[1]

  广文如《十诵》。[2]

  又,《疏》中亦明,本非为夏进不。古人云:“安居不竟解界破夏者,亦可安居不竟自恣破夏。”文兼二会,须两相通。
  这一部分是关于解界和结界的说明。
  “人解有言‘破夏’者,以佛令夏竟解结也。此妄引圣言。”前面说过,安居必须依某个界进行。如果安居尚未结束就把界解掉,有人认为这样做会破夏。他们认为:佛陀是让我们安居结束后再解界。对安居来说,界是所依,人为能依,所依之界既已失去,能依之人自然就破夏了。道宣律师批驳了这种错误观点,认为这是对戒律一知半解,所以妄引圣教。
  “《律》云‘安居竟,应解界结界’者,为诸界同受功德衣也,各舍通结,同受,共解别结。”《四分律》所说的安居结束之后解界、结界,是为了依各小界安居的僧众共同接受功德衣的犒劳。为此,大众先要各自舍弃原来所结的小界,共结一个大界,这样才能在一起参与受功德衣的羯磨作法。和以上所说的并不是同一个问题。
  “广文如《十诵》。”关于解界、结界和受功德衣的详细内容,在《十诵律》有广泛说明。
  “又,《疏》中亦明,本非为夏进不。”此外,《疏》中也说明,解界和结界并未关系到结夏能否成立。
  “古人云‘安居不竟解界破夏’者,亦可安居不竟自恣破夏。”道宣律师反驳说,如果像古人所说的那样,安居没结束就解界会造成破夏的话,那么,安居没结束就自恣会不会破夏呢?《四分律》三十七卷说到:后安居者可与前安居者同时自恣,然后继续留下安居,直到住满九十天为止。可见,自恣可在安居未结束时进行。
  “文兼二会,须两相通。”既然提前自恣不会破夏,同样的道理,安居没有结束而解界,也是不会破夏的。

二、伸今正解

  若夏内解界,今言无妨。但结夏情限不同,故须分别。若本依大界安居,后解更结大者,无难依本处,有难准《僧祇》开之。[3]若本依自然,后结作法,若狭还依本,若宽同前二缘。
  接着,道宣律师又进一步说明解界的相关问题。
  “若夏内解界,今言无妨。但结夏情限不同,故须分别。”如果在结夏期间解界再结界的话,是不会破夏的。但结夏的情况各不相同,所以要分别对待。尤其是后安居者,还要继续在界内住下去,究竟依哪个界为准呢?
  “若本依大界安居,后解更结大者,无难依本处,有难准《僧祇》开之。”如果原来依一个大界安居,解界后又结了更大的界,后安居者到底是依哪个界继续安居呢?这里有两种情况,如果没有难缘,还要依原来所结的界安居。如果有难缘,可以根据《僧祇律》开许的那样,在离此三由旬之内的处所安居,以避难缘。
  “若本依自然,后结作法,若狭还依本,若宽同前二缘。”如果本来是依自然界安居,后来又结了作法界,到底应该依自然界还是作法界继续安居呢?如果原来的自然界面积比较狭小,而后结的作法界比较宽广,还是应该依自然界安居,因为这本来就是你安居时的发心。如果原来所依的自然界比较宽广,就要根据前面所说的有难、无难两种情况来决定。如果有难,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安居;如果没有难,应该依较小的范围安居。这样更有利于摄心,有利于修道。
  以上,从五个方面说明了安居的相关事宜,分别是安居处所及时间、分房法、作法不同、遇缘成否、功德衣及解界法,涉及的事相较多。尤其在是否破夏的问题上,有制有开,似乎比较复杂。但根本的一点,是取决于我们对安居的态度。如果重视安居,视之为修道大事,不论发生什么情况,出现什么难缘,我们都会本着以安居为重的原则来处理,即使需要受日出界,也会想方设法地赶回来继续安居。反之,如果视安居为约束,可能就会找各种理由在外逗留,逃避安居。所以,我们真正应该检讨和重视的是发心,是对安居的正确认知。

【注释】
[1]《四分律》卷 43,T22-877 下
安居竟,有四事应作。何等为四?应自恣,应解界,应结界,应受功德衣。
[2]《十诵律》卷 54,T23-401 中~下
问 :“诸比丘安居竟,众多僧坊共结一界,受迦絺那衣。是诸比丘皆得名受迦絺那衣不?”答 :“一切比丘得名受迦絺那衣。”又问 :“诸比丘安居竟,众多僧坊共结一界,受迦絺那衣。受迦絺那衣已,舍是大界,是诸比丘皆名受迦絺那衣不?”答 :“一切比丘皆得受迦絺那衣。”问 :“诸比丘安居竟,众多僧坊共结一界,受迦絺那衣。受已,舍是大界。舍已,舍迦絺那衣。一切比丘皆名舍迦絺那衣耶?”答 :“舍者舍,不舍者不舍。”
[3]《摩诃僧祇律》卷 8,T22-296 上
避难界者,一住处诸比丘,前安居、后安居日已过,有事难起。若贼难,王难,若夺命,若破戒,若水多虫漉不能净,欲至余精舍避此诸难,去三由旬内。若彼有比丘若呼来,若出界去,羯磨者作是说 :“大德僧听!今日是住处,彼某甲聚落精舍,内界、外界、内外界、中间界,共作一布萨界。若僧时到,僧从今日是中住处,彼某甲聚落精舍共作一布萨界。”如是白,白一羯磨,乃至“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若到彼处,复欲就余精舍者,当舍先界,应作是说 :“大德僧听!是住处先住处作别说戒,若僧时到,僧是住处,先某住处作别说戒。”如是白,白一羯磨,乃至“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僧复欲进前精舍者,复取三由旬内,共作一布萨界。复欲进前者,当舍后结前,乃至前求适意住处。如是随意结,随意舍,是名避难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