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安居策修篇》解读
济群法师

【点击查看全书链接】

  这一部分主要说明,如果安居期间遇到难缘,应该怎么处理,是否会破夏。
  四、夏中遇缘失不者。初明有难移夏,后受日逢难。
  “初明有难移夏,后受日逢难。”关于难缘,道宣律师主要讲到两种情况。首先,结夏期间因为遇到难缘而更换安居处所,是否破夏。其次,结夏期间请假外出,因为遇到难缘而不能如期归来,是否破夏。

第一节 有难移夏

一、引律开文

  1. 正明移夏
  初中,《四分》云:二难,梵行者,本时妇、大童女、淫女、黄门、伏藏,皆因人来欲诱调比丘,恐为净行留难。二者,鬼神、恶贼、毒虫、恶兽,不得如意饮食、医药及随意使人。我若住此,必为我命作留难。佛言:听去。[1]
  第一,说明因为各种难缘而转移安居场所的问题,首先引律典说明。
  “初中,《四分》云:二难。”关于第一个问题,《四分律》说到两种难缘,即梵行难和命难,前者会给清净梵行带来威胁,后者会给自身生命带来损害。
  “梵行者,本时妇、大童女、淫女、黄门、伏藏,皆因人来欲诱调比丘,恐为净行留难。”本时妇,即前妻,律中也称故二、本二。伏藏,即贵重物品,有主就属于主人,无主就属于国王,若比丘贪心取用,就会犯盗戒。另一说则是,伏藏为非人守护,能引诱比丘,令其作恶。所谓梵行难,指安居者的前妻,或是未婚女子,或是放荡女子,或是不男不女的人等等,他们都想来引诱这个比丘。或是有奇珍异宝,容易让人心生贪欲。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继续留在此地可能会因此破戒。为了避免诱惑,不使清净梵行受到玷污,应该马上离开,易地安居。
  “二者,鬼神、恶贼、毒虫、恶兽,不得如意饮食、医药及随意使人。我若住此,必为我命作留难。”第二种情况是命难,如果在安居处所有妖魔鬼怪、土匪恶贼、毒虫及狮子虎狼等出没,如果继续留在此地,可能会给生命安全带来威胁。或者没有护法能够提供合适的饮食、医药等生活所需,也没合适的人加以护持,无法滋养色身,更谈不上专心修行了。
  “佛言:听去。”在这两种情况下,佛陀允许比丘离开。因为这两种难缘都没有时间期限,可能是短期的,也可能是长期的,所以不是请假暂时避开再回来,而是直接离开不再回来。
  2. 详定成否
  · 约勤怠以判
  准此结成者,从初去日,即须勤觅安身处,若未得已来,虽经宿不破夏,以非轻心故。反前不觅,即破安居。若得住处,夏法随身,亦不得无缘出界,便破夏也。结成后去,本界无难,亦不得反来。由已结夏成故,须有缘及法也。
  更换安居处所是否会破夏呢?以下,道宣律师将对相关情况作进一步说明。首先根据移夏后寻找处所的态度是否积极来判断。
  “准此结成者,从初去日,即须勤觅安身处,若未得已来,虽经宿不破夏,以非轻心故。”移夏而不破夏的前提是,从离开这一天起,就积极寻找新的安居处所。如果一时没找到合适处所,虽然在界外住宿,也并不破夏。因为你确实很重视,也确实在努力,只是因缘一时没有成熟而已,并不是自己对这个问题掉以轻心。
  “反前不觅,即破安居。”反之,如果离开原安居处所后并没有认真寻找,而是觉得可以趁此机会逃避安居,东逛西逛,优哉游哉,那就破安居了。
  “若得住处,夏法随身,亦不得无缘出界,便破夏也。”如果得到住处,还要随时保持安居的愿望,奉行安居的行为准则。没有特殊因缘及合法理由,不得离开安居所结的界,否则就会破夏。夏法即安居的愿望和作法,虽然更换住处,但这种愿和法从未改变,所以夏法也会始终跟随,到安居圆满结束为止。
  “结成后去,本界无难,亦不得反来。由已结夏成故,须有缘及法也。”在新的地方住下之后,即使原安居处不再有难缘,也不得返回。因为你已在新的处所结夏安居,如果要离开的话,必须有难缘或者请假。当然,不是随便什么事都可以请假,相关内容在“受日法”中有详细介绍。
  · 准文义以证
  《五分》:食不足、父母亲戚苦乐等,若住恐失道意,听破安居。[2]
  《十诵》《善见》:若安居中有缘移去,无罪。[3]不言得夏。[4]

  《四分》亦尔。[5]

  《明了论》:夏中有八难,弃去无犯。[6]

  《疏》云:人难者,亲情及知识等诱引罢道或作恶也。梵行者,乃至住处多有博易往还,恐犯重罪。不云得夏,并云得去。
  下面,道宣律师引用《五分律》《十诵律》等多部律典,详细说明了移夏的相关情况。
  “《五分》:食不足、父母亲戚苦乐等,若住恐失道意,听破安居。”《五分律》说:如果安居期间食物供养不足,或是在家乡附近安居,父母亲友的俗事很多,一会儿是聚会或婚庆之类的乐事,一会儿是遇难或老病之类的苦事。乐事容易心生染著,苦事则易心生忧恼,如果继续住下去会干扰修行,障碍道心。在这种情况下,佛陀允许比丘更换安居处所。
  “《十诵》《善见》:若安居中有缘移去,无罪。不言得夏。”《十诵律》和《善见律》也说,如果在安居中有命难或是梵行难,可以更换安居地点,这是没有过错的。但根据《善见律》的观点,移夏之后就不成安居,也得不到这个夏腊。
  “《四分》亦尔。”《四分律》也有同样的说法,详见《四分律》三十七卷。
  “《明了论》:夏中有八难,弃去无犯。”《明了论》说,如果结夏期间遇到王难、贼难、人难、非人难、胸行难、火难、水难、梵行难这八种难缘,可以更换安居处所,是不犯戒的。
  “《疏》云:人难者,亲情及知识等诱引罢道或作恶也。”在《明了论疏》中,对八难作了简单介绍。所谓人难者,就是亲戚朋友引诱你还俗,甚至拉着你去一起干坏事。
  “梵行者,乃至住处多有博易往还,恐犯重罪。”梵行难,除了男女之间的诱惑,还包括住处附近有很多人做买卖或来来往往,于此安居,恐怕道业会受到干扰,甚至可能因为一时心血来潮而参与其中,结果犯下重罪。
  “不云得夏,并云得去。”以上律典只是说到,在这些情况下可以更换住处,并没有说移夏后是否还能得夏。
  · 示明决
  《摩夷》云:移夏不破安居。[7]

  《四分》衣法中,二处安居,二处随半受衣。[8]

  《十诵》《僧祇》,命梵二难,移夏二处安居。[9]乃至自恣处取衣,破安居人不得衣分。[10]

  准此,无夏不成受衣,有受理应得夏。
  在“准文义以证”这一部分,对移夏后能否得夏没有定论。所以,道宣律师继续引经据典,要给我们一个较为明确的说法,免得大众对此心存疑惑。
  “《摩夷》云:移夏不破安居。”摩夷,论藏四名之一,译曰行母、本母。论藏诠显行法,即为生行之母,故名行母;又诠显教理,理为教本,彼能生为教本之理,故名本母。《毗尼母论》说:如果在安居期间更换处所,只要有正当理由和特殊情况,比如为佛法僧事,或如上所说的诸多难缘,那就不破安居,也不会失夏。
  “《四分》衣法中,二处安居,二处随半受衣。”衣法,接受迦絺那衣的法。在《四分律》衣揵度中说:如果先后在两处安居的话,可在安居时间较多的处所接受功德衣。如果两处时间均等,可在两处各取其半。既然可以接受功德衣,就说明不会破夏,否则是不能受功德衣的。
  “《十诵》《僧祇》,命梵二难,移夏二处安居。乃至自恣处取衣,破安居人不得衣分。”《十诵律》和《僧祇律》则说到,如果安居期间遇到命难或梵行难,可以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继续安居,并在自恣处受功德衣。如果在两处自恣的话,就在先自恣的地方受功德衣。如果先参加安居,后来遇缘不安居了,那就不能得受功德衣。
  “准此,无夏不成受衣,有受理应得夏。”因为破安居者是不能受功德衣的,据此推断,既然受了功德衣,就说明是可以得夏的。

【注释】
[1]《四分律》卷 37,T22-834 上 ~ 中
尔时,世尊在拘睒弥国。时有大臣勇健能斗,往诣佛所,以信舍家为道。时忧填王语言 :“汝何不休道?当与汝妇、资生、田宅、财宝。”比丘自念 :“我在此安居,必与我净行作留难。”作此念已,往白佛。佛言 :“若有此难事,便应去。”尔时,有比丘于住处安居。时有大童女来诱调比丘 :“汝何不休道?我当为汝作妇。”彼比丘自念 :“我在此安居,必为净行作留难。”作此念已,往白佛。佛言 :“若有此难事,应去。”尔时,有比丘在住处安居。时有淫女来诱调比丘 :“汝可休道,我当为汝作妇,或嫁女与汝。”彼比丘自念 :“我在此安居,为净行作留难。”作此念已,往白佛。佛言 :“若有此难,应去。”尔时,有比丘在住处安居。有黄门贪爱比丘故,数唤比丘共行不净。比丘自念 :“我在此安居,必为我净行作留难。”作此念已,往白佛。佛言 :“若有此事,应去。”尔时,有比丘在住处安居。时有鬼神语比丘言 :“此中有伏藏。”比丘自念 :“我在此安居,必为我净行作留难。”作此念已,往白佛。佛言 :“若有此事,应去。”尔时,有比丘在住处安居。时有鬼神伺比丘,便欲断其命根。比丘自念 :“我在此安居,必为命作留难。”作此念已,往白佛。佛言 :“若有此事,应去。”尔时,有比丘在住处安居,有贼伺比丘便欲断命根。比丘自念 :“我在此安居,必断我命。”作此念已,往白佛。佛言 :“若有此事,应去。”尔时,有比丘在住处安居。毒蛇瞋恚,伺比丘便欲断命根。比丘自念 :“我在此安居,必有断命留难。”作此念已,往白佛。佛言 :“若有此事,应去。”尔时,有比丘在住处安居。诸恶兽瞋,伺比丘便欲断命根。比丘自念 :“我在此安居,必有断命留难。”作此念已,往白佛。佛言 :“若有此事,应去。”尔时,有比丘在住处安居,不得如意饮食,不得随意医药,不得随意使人。彼自念言 :“我当云何?”即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言 :“若比丘于安居处,若不得随意饮食,不得随意医药,不得随意使人,即应以此事去。”尔时有比丘在住处安居,经行处多诸毒虫。此比丘狎习经行,经行体安,不经行不安。彼比丘自念 :“我在此住,必为我命作留难。”作此念已,往白佛。佛言 :“若有此事,应去。”
 [2]《弥沙塞部和酰五分律》卷 19,T22-130 上
有一比丘安居,粗食不足,作是念 :“我此中安居,粗食不足,而世尊不听破安居,我当云何?”以是白佛。佛言 :“听以此因缘,破安居无罪。”复有一比丘安居,有一比丘尼诱共作不净行,作是念 :“人心易转,后或失意。而世尊不听破安居,我当云何?”以是白佛。佛言:“听以此因缘,破安居无罪。”式叉摩那乃至黄门亦如是。若国王欲坏其梵行,乃至父母亲戚亦如是……佛言 :“听以此因缘,破安居无罪。若见国王尊贵,乃至见父母亲戚苦乐,恐失道意,皆亦如是。”
[3]《十诵律》卷 24,T23-175 上 ~ 177 中
有病比丘夏安居,若不得随病食,有是事难故,出去无罪。有病比丘夏安居,若不得随病药,有是事难故,出去无罪。有病比丘夏安居,若不得具满看病人,有是事难故,出去无罪……有比丘夏安居,是中女人不如法语……有是事难故,出去无罪。有比丘夏安居,是中男子不如法语……有如是事难故,出去无罪。有比丘夏安居,不正思惟取相思惟,女人若来、若去、若立、若坐、若笑、若语、若啼、若歌、若作妓、若舞……有如是难故,出去无罪。有比丘夏安居,见伏藏大价珍宝……有是事难故,出去无罪。有比丘夏安居,若父母来,兄弟、姊妹、儿女、本二来……有是难故,出去无罪。有比丘夏安居,见破僧作二部……有是难故,出去无罪。有比丘夏安居,见僧勤欲破僧……有是事难故,出去无罪……有比丘夏安居,时八难,若一一难起,有如是事难故,出去无罪。”
[4]《善见律毗婆沙》卷 17,T24-793 中
若安居中有因缘,移去无罪,不成安居。
[5]《四分律》卷 37,T22-835 下
尔时有比丘受他前安居请,在彼见有命难若净行难。彼作如是念 :“我当云何?”即告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佛,佛言 :“若比丘在住处,若受前安居、后安居,见有命难若净行难。彼比丘若自往若遣信使,往白檀越求移去。若听者善,若不听便应去。”
[6]《律二十二明了论》卷 1,T24-670 上
若人已受夏月安居,有八难因缘,令弃舍安居而不犯罪。一王难,二贼难,三人难,四非人难,五胸行难,六火难,七水难,八梵行难。此义于制夏住戒中广说应知。
 [7]《毘尼母经》卷 5,T24-830 中
尔时,有一比丘独处安居,闻有一比丘欲行破僧法。此比丘心生疑,若往谏恐破安居,若不往恐恶法流行。佛闻已,告此比丘言 :“若为法事,不破安居。比丘尼亦如是,为法不破安居也。所以谏者,畏其堕地狱受报,慈心谏。”复有比丘闻彼中已破僧竟,欲往和合之,恐失安居,心中疑念。佛知而告曰 :“若为和合破僧法者,不失安居,比丘尼亦如是。”
[8]《四分律》卷 41,T22-864 中
时有比丘在异住处结夏安居已,复于余住处住。彼不知当于何住处取安居物,诸比丘白佛。佛言:“听住日多处应取,若二处俱等,听各取半。”
[9]《摩诃僧祇律》卷 28,T22-453 下
尔时,毘舍离大饥馑,乞食难得,诸比丘趣舍卫城。值祇桓比丘安居竟分衣,毘舍离比丘在座中。祇洹比丘问言:“长老,世尊制要是处安居,得是处衣分,汝何处安居?”答言:“长老,我畏失命故来。若不来者,便饥死。”诸比丘以是因缘具白世尊。佛言:“若为失命故来,应与衣分,是名畏失命。”畏失梵行者。尔时,王舍城中有外道儿出家。时父母欲罢儿道,余人言:“沙门重安居。安居中必无东西,尔时可罢。”其姊深信佛法,语弟言:“父母欲罢汝道,可速避去。”弟即趣舍卫,值祇桓比丘安居竟分衣,是比丘在座中。祇桓比丘问言:“长老,世尊制要是处安居,是处受衣分。畏失命来者得分,汝云何?”答言:“父母欲罢我道,若不来者,失梵行。”诸比丘以是因缘具白世尊。佛言:“畏失梵行来者,应与衣分,是名畏失梵行。”
[10]《十诵律》卷 27,T23-199 上
佛在舍卫国,跋难陀释子两处安居,为布施故。诸比丘不知何处与衣分,白佛。佛言 :“安居处与。”诸比丘言 :“两处安居。”佛言 :“何处住日多?”答言 :“两处日等。”佛言 :“何处自恣。”答言 :“两处自恣。”佛言 :“何处先自恣?是处与衣分。”